麻疹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随着麻苗广泛使用,全省麻疹的发病率、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但从近10年疫情来看,贵州省麻疹发病时起时伏,不时有局部暴发,发病率居全国前列,值得引起高度重视.为了给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以便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现将贵州省近10(1990~1999)年来麻疹发病流行特征报告如下.
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根据《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要求,我们对1999年仙居县麻疹可疑病例进行了血清学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麻疹是我国政府承诺要消除的疾病,为了探讨现阶段麻疹流行特征,为制订防制措施,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将本市2000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为了加速我国麻疹控制进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且与消除麻疹策略相适应的麻疹监测工作经验,河南省于1999年开始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及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开展麻疹监测合作项目,安阳市于2000年起第二批进入该项目,两年来麻疹监测系统运转良好并逐步完善步入正轨.为了客观评价麻疹监测系统各个环节的现状,进一步完善麻疹监测系统,现对我市2000-2001年麻疹监测情况进行分析.
我市1971年起开展麻疹疫苗预防接种,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1983年推行按月接种门诊,1996年以来全市实行按周(旬)规范化门诊接种日,由于不断提高儿童免疫接种质量,因此有效地控制了麻疹的发生与流行.但是,麻疹的发病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近10年间我市在局部地区仍有麻疹暴发和成人麻疹流行.为进一步掌握麻疹流行规律,及时调整防制对策,达到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目标,现对我市1990-1999年麻疹疫情分析如下.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加强麻疹监测是消除麻疹的主要策略之一,为配合<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工作,制定本方案.一、监测目的
目的:分析浙江省消除麻疹工作的进展,发现问题并探索策略与措施.方法:通过历史资料收集、麻疹疫情分析与调查,采用SWOT(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技术对浙江省消除麻疹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SWOT分析矩阵.结果:通过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并连续开展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活动,浙江省麻疹发病率达到了1951年麻疹疫情报告以来的最低水平.但成人等非免疫规划对象的发病增加了浙江省消除麻疹难度,医院内感染传播已成为小年龄组发病的主要场所,流动人口等也给消除麻疹工作提出了挑战.结论:应建立多部门协作的消除麻疹工作机制,将初三学生麻疹疫苗接种纳入到常规工作,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和加强院内感染控制,不断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努力达到消除麻疹目标.
接种事件来源、过程根据<辽宁省消除麻疹方案>,于2009年10~11月开展1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强化免疫范围规定为满5个月~14岁的儿童及学生.在这次活动中,我市共接种3.1万人,共出现接种反应4人.出现发热、皮疹的3人,发生脓胞型银屑病1例.反应总发生率1.29/万.其中威远镇-小学共接种286人,发生脓胞型银屑病1例,无其它接种反应.接种反应发生经过.
迪庆州1953年开始有麻疹疫情统计资料,疫苗前时代(1966年以前)年平均发病率为1 293.26/10万、突击接种时代(1966-1986年)年平均发病率为1 120.97/10万、免疫规划时代(1986年以后)年平均发病率为18.43/10万,2009-2011年已无麻疹病例报告.目前,人力因素已成为提高免疫规划工作质量的瓶颈,境内与周边地区彝族居民不定期的自由迁居已成为防控工作的又一重点和难点,同时又面临着集中办学的新挑战.因此,在消除麻疹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麻疹防控工作的领导,切实解决好工作需要的人员编制,保持队伍稳定和长期相对专职,确保含麻疹成分2剂次常规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并根据人群抗体水平或疫情监测有计划地开展高质量的强化免疫活动.
为进一步加强麻疹疫情防控工作,消除麻疹免疫空白点,针对乐清市流动儿童数量多、春节期间流动频繁的特点,于2006年2月中下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为了解乐清市儿童麻疹疫苗免疫状况及评估本次活动效果,对该项工作进行了评价.
根据卫生部的部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安排,在全区范围内实施消除麻疹和预防麻疹暴发策略,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要求,于200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实施MV强化免疫,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当前免疫规划工作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广大基层计划免疫(现称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先后实现了计划免疫三个85%目标,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确立了消除麻疹的策略与指标.
自开展麻疹疫苗(MV)免疫接种工作以来,特别是实施计划免疫后,该县麻疹发病率逐年下降,1987年降至最低水平(0.33/10万).1990年发生麻疹流行,发病率达189.21/10万,死亡率为0.32/10万.为总结我市麻疹防治工作经验,加速控制麻疹规划的实施,我们对该县1987~1997年麻疹发病情况及人群免疫水平进行分析,为我市消除麻疹提供切实可行的免疫策略.
随着计划免疫的深入开展,麻疹控制工作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我国麻疹的报告发病率已从疫苗前时代的766/10万降至目前的10/10万左右[1],它极有可能成为人类继消灭天花、脊髓灰质炎之后将要消灭的传染病。为探讨我区免疫后麻疹的流行特征,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现将重庆市涪陵区1975~1999年麻疹发病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涪陵区历年法定传染病年报表,人口资料由涪陵区统计局提供。 2.结果: (1)流行概况:涪陵区在未实行麻疹疫苗接种措施阶段(1951~1965年),麻疹的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均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年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达457.87/10万、14.50/10万,病死率为3.17%。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传染病,常发生于免疫空白或免疫不成功人群中.笔者分析黎平县1990-2008年麻疹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提出防控措施,为麻疹防治及实现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黔南州自使用麻疹疫苗(MV)以来,特别是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逐步深入,麻疹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逐年下降,至1990年下降到0.6/10万。但近年来麻疹发病率回升,并出现局部村寨点状爆发流行。为探索控制措施,我们于1997年10月选择1个县作为试点,开展MV强化免疫,并进行2年流行病学效果观察。 1.方法:全州共12个县,选择都匀市为试点,其余11个县市为对照。试点市1996年前2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27.44/10万,对照县市28.27/10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于1997年10月中旬对试点市所有8个月~7岁儿童,不论户籍和既往免疫史如何,均接种1剂MV,共接种35 881人,接种率90.6%。其间常规免疫照常进行。2年后观察试点与对照麻疹发病情况。观察期发生的病例均由县市卫生防疫站受训的专业医生按统一表格调查登记。确诊依据《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83-1995)中的诊断标准。 2.结果:试点市1997年11月~1998年10月、1998年11月~1999年10月麻疹发病率分别为0.9/10万(4/44 456)和1.79/10万(8/447 819),较1996年同期下降了96.7%和 93.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对照县1997年和1998年同期麻疹发病率分别为19.0/10万(585/3 080 258)和28.0/10万(876/3 124 259),与试点市同期麻疹发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讨论: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关键是减少和消除易感儿童,进而降低或消除麻疹病毒传播的机会。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加强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开展强化免疫,效果十分显著。无论是试点县强化免疫前后的比较还是与对照县的比较,麻疹2年内发病率都保持在较低水平。说明MV强化免疫是控制麻疹流行乃至消除的有效补充策略。我州麻疹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常规免疫薄弱。据抽样调查和麻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州MV常规免疫实际接种率约75%,MV平均保护率约80%。按此积累,每2~3年就将有一批易感人群,如得不到及时免疫,很容易发生爆发流行。因此,在加强常规免疫的同时,每2~3年应进行一次MV强化免疫。
自200多年前发现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以来,先后已有数十种疫苗问世,通过疫苗免疫挽救了无数生命,延长了期望寿命.近50年来,特别是近20年来生物技术的应用,使疫苗的研究、开发和使用发展更为迅速.现在天花已被消灭,消灭脊髓灰质炎也已为期不远,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取得了很大进展,加速控制麻疹、以致消除麻疹也提上了议事日程,许多传染病通过疫苗免疫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在过去的20年,有超过30种新的传染病被人们发现,某些传染病大规模流行的危险依然存在,同时病原体耐药性的问题也十分严重.
目的 开展发热出疹性疾病(Rash and Fever Illnesses,RFIs)发病本底调查,结合排除麻疹病例报告发病率进行分析,为中国接近消除麻疹地区能否达到麻疹监测系统(Measles Surveillance System,MSS)敏感性指标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海南省X市L区、W县、D县进行回顾性调查.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法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0th Edition,ICD-10)编码及疾病名称,搜索被调查县(区,下同)全部医疗机构2010年6月~2011年5月诊治的RFIs病例,结合同期相应县的疑似麻疹(风疹)病例报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RFIs小年龄儿童发病率高,<1岁婴儿发病率达457.19/10万,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下降.45%的RFIs为幼儿急疹,31%为疑似麻疹(风疹).RFIs常年均有发生,3~5月的病例数占全年RFIs数的39.17%; RFIs年平均发病率为23.30/10万,校正年发病率为23.91/10万.三个县RFIs粗发病率均>8/10万.RFIs疾病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0年6月~2011年5月,L、W、D县实验室诊断麻疹(风疹)阳性比例分别为26.32%、6.58%、5.26%,实验室排除麻疹(含风疹)病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4.12/10万、11.75/10万、3.60/10万.同期全省实验室排除麻疹病例报告发病率为3.75/10万.结论 据现有数据,2010年6月~2011年5月,海南省RFIs发病率本底值,对于年度排除麻疹病例报告发病率≥2/10万的MSS敏感性指标是有可能达到的.海南省致力于消除麻疹时期,宜以实验室排除麻疹病例(含风疹)报告发病率作为MSS敏感性指标;并严格按照监测病例定义将可能的RFIs纳入至MSS中.
目的 评价浙江省消除麻疹10项措施的实施效果,研究下阶段消除麻疹措施.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定量评价10项措施实施前后的疫情特征和监测质量,通过专家咨询法定性评价各项措施重要性、有效性及可行性.结果 浙江省2011 ~2013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1.51/10万,比2008 ~2010年年平均发病率(10.21/10万)下降了85.21%.2013年报告麻疹病例中,<8月龄和≥15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80.83%,明显高于往年平均构成比(65%).全省预防接种门诊按周/日服务的比例从2011年的80.20%上升至2013年的92.00%,8月龄婴儿含麻疹成分疫苗及时接种率从2011年的<60%提高到2013年的>90%.2011 ~2013年麻疹监测系统(Measles Surveillance System,MSS)敏感性等监测质量指标稳步提高.定性评价表明“及时接种”、“初中三年级接种”、“应急免疫”、“查漏补种”、“病人管理”等综合评分是位居前5位的措施.另外,提出要增加“重点人群管理”和“控制医院感染”等2项措施.结论 浙江省消除麻疹10项措施的实施,有助于维持高水平人群免疫屏障,促进了免疫规划人群麻疹发病的进一步下降,保障了MSS维持高质量运转,并增强了全省免疫规划的服务能力.在继续实施10项措施的同时,应适当调整个别措施,并增加“重点人群管理”和“控制医院感染”等措施.
目的为了解我国2006~2012年消除麻疹的疫苗需求.方法依据我国消除麻疹策略和免疫程序的调整,对疫苗的需求提供一个宏观测算.结果2006~2012年全国麻疹疫苗(MV)总需要量为8.08亿剂次,其中常规免疫4.6亿剂次,复种调整后增加0.68亿剂次,强化免疫2.8亿剂次.结论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MV强化免疫不同的思路,对于一次完成强化免疫,还是分地区或分类完成进行了讨论,分区进行MV强化免疫和补充免疫程序调整后产生的空白最为可行.
2005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区(WPRO)的37个国家和地区确立了在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1996、1997年发生多起麻疹爆发后,1997、1998年开展的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免疫活动(SIAs)成功地阻断了麻疹病毒在WPRO的传播.从那以后,输入病毒曾在波利尼西亚和关岛引起局部爆发,2003年在马绍尔群岛引起了较大范围的爆发,2006年2~5月在斐济也引起了爆发.
美国已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但麻疹病毒继续从世界其它流行麻疹的地区输入美国,结果使麻疹产生了稳定的发病率并浪费了地方、州及联邦的卫生资源.由于接触或与已感染的旅行者有联系及其它不明原因,使在美国的居住者感染麻疹.美国发生的大多数麻疹病例可通过按免疫程序接种而得到预防.
世界卫生组织(WHO)欧洲区包括52个成员国,约8.76亿人口.1988年WHO欧洲区办事处确定了两个目标:到2007年阻断欧洲区本土麻疹的传播,到2010年将活产儿中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发病率降到<1/10万.2002年随着
2002年联合国大会儿童特别会议确立了到2005年麻疹死亡率与1999年相比降低50%的目标.尼泊尔在世界卫生组织(WHO)东南亚区,人口2 700万,从2003年开始执行消除麻疹的策略,并确定了到2005年麻疹死亡率与2003年相比下降50%的目标.
1989年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到1995年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要比使用疫苗前分别降低90%和95%.1990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决定,要在2000年使儿童麻疹疫苗的接种率达到90%.世界卫生组织(WHO)的3个地区已确立了消除的目标:1994年美洲区决定在2000年消除麻疹;1997年东地中海区决定在2010年消除麻疹;1998年欧洲区决定在2007年消除麻疹.
2005年世界卫生大会确定了到2010年麻疹死亡率比2000年下降90%的目标.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东地中海区(EMR)的22个国家决定到2010年消除麻疹.
自50年前麻疹疫苗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开始,人类积极探索通过免疫措施控制麻疹发病和死亡,消除并最终消灭麻疹,这逐渐成为全球各国一致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Measles-containing Vaccine,MCV),以提高人群免疫力,从而阻断麻疹病毒持续传播,这一免疫策略是消除麻疹的根本措施.无论是已经实现或接近消除麻疹目标的,还是正致力于降低麻疹发病和死亡率的国家和地区,虽然落实MCV免疫策略的具体措施和做法不同,但从实质上都是一致的,即通过常规免疫或补充免疫活动(Supplementary Immunization Activities,SIAs),及时为适龄儿童高接种率地接种2剂MCV,并通过大规模SIAs消除人群中已积累的免疫空白,提高群体免疫力.这一免疫策略是人类在应用MCV控制和消除麻疹过程中,不断探索、吸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不同国家和地区免疫策略组合有所不同,关键在于既定的免疫措施是否切实得以落实.
麻疹是我国计划免疫的6种传染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 球每年仍有麻疹病例约4*!000万,其中100万儿童死于麻疹,在疫苗可预 防的病毒性疾病当中麻疹仍是死亡例数最多的。麻疹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 ,我国从1965年开始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特别是1978年开展计划 免疫工作之后,我国麻疹发病率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在1987~1999 年,我国麻疹的报告发病率每年仍在5/10万~10/10万。“九五”期间 ,麻疹在我国法定的35种传染病发病数中排在前6位,估计麻疹实际发病率 高于报告发病率,麻疹仍然是严重危害我国儿童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WHO要求在已经建立无脊髓灰质炎地区的国家将消除麻疹做为下一个目 标。卫生部在1997年已经发布了《加速麻疹控制规划指南》。加强 我国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是控制、消除、消灭麻疹的基础工作。 麻疹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麻疹病毒属包括犬疫病毒(Can ine distemper viruses),牛疫病毒(Rinder pest virus)、羊疫病毒(Peste des petit r uminants)、鲸疫病毒(Cetacean virus)和海狮 疫病毒(Phocid distemper virus)。麻疹病毒属中 各病毒有抗原交叉,根据核蛋白编码基因的序列分析提示麻疹病毒最接近于牛 疫病毒。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人类是麻疹病毒的储存宿主,麻疹病毒只 能自然感染人和一些类人猿。1954年Enders和Reebles第1 次用细胞培养技术从麻疹患者急性期血中分离到麻疹病毒。60年代初美国、 前苏联、日本和中国相继独自用本国(或他国)分离的麻疹野病毒研制成功麻 疹减毒活疫苗。1 麻疹病毒基因 麻疹病毒为单股RNA,负链,不分节段,基因组全长为15.894k b,其基因结构如图1所示。麻疹病毒有6个结构基因,编码6个主要结构蛋 白。从基因3′端开始依次为核蛋白(Nucleoprotein,N)、 磷酸蛋白(Phosphoprotein,P)、膜蛋白(Matrix protein,M)、血溶素也称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 n,F)、血凝素蛋白(Hemagglutinin,HA),依赖于RN A的RNA聚合酶(Large protein,L)。另外两个非结构蛋 白V和C蛋白也由P基因编码,C和V两种蛋白功能尚不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