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可怕在于很难早期发现.目前,对于原发性肝癌,抽血化验的结果中,有4项指标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原发性肝癌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血清学检测结合影像学检查,使肝癌在亚临床期(还没有出现症状)即可做出诊断,从而明显提高了肝癌的远期疗效.医院常用的诊断肝癌的血清指标有以下几种:
乳头瘤病毒病毒样颗粒(VLP)主要衣壳蛋白L1体外表达后自我组装成结构和功能类似天然病毒的颗粒,在HPV诊断、防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就HPV VLP的制备、结构,病毒组装机理,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以及VLP在血清学检测中的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为了解太原市学龄前及中小学生HBsAg、抗-HCV感染情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我们于2000年随机抽取了太原市不同年龄组的学生,878名进行了血清学检测.数据由8.0 SAS软件统计处理.
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根据《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要求,我们对1999年仙居县麻疹可疑病例进行了血清学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2003年8-9月,通辽市科左中旗白兴吐、乌斯吐两苏木接诊多名原因不明的发热患者,一般治疗无效,经血清学检测,确诊为地方性斑疹伤寒.
人群对狂犬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为100%.目前唯一有效的途径是疫苗接种或同时应用抗血清.由于现用狂犬疫苗制剂的质量、使用方法及人群个体差异等各种原因影响,并非所有人群免疫后均产生保护性抗体及不同人群产生抗体的情况不同.对于暴露后人群,若未能及时产生保护性抗体,情况将非常危险.所以我们对本站免疫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测,目的是一能及时对未被保护人群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二评价现用狂犬疫苗免疫效果;三找出影响抗体产生水平的因素,对沿用免疫方案作针对性改进,以求更有效地保护被感染人群.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2000年3月27日至4月27日,潮阳市成田镇大寮小学爆发一起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检测,证实系一起风疹暴发流行.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被犬、猫等动物咬、抓伤后,绝大多数的人都能主动进行狂犬疫苗免疫预防.为了解注射狂犬疫苗后的抗体产生情况,对1085例前来我站全程注射狂犬疫苗者进行了血清学检测.现报告如下.
目的 了解浙江省县(区)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梅毒血清学检测水平,从而促进检测质量持续改进.方法 制备梅毒血清学质控品发放到各参评机构,要求进行梅毒特异性的试验定性检测和非特异性试验的定性、定量检测,将回报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96家参评机构中优秀470家(94.76%),合格16家(3.22%),不合格10家(2.02%),其中特异性试验的符合率为99.31%,非特异性试验定性、定量检测符合率分别为97.94%和92.62%.结论 各参评机构梅毒血清学检测整体质量较好,其中特异性试验质量要明显优于非特异性试验,但部分机构特别是妇幼机构的实验室检测能力还有待提高.
目的 分析2010-2015年中国艾滋病监测哨点8类人群的艾滋病病毒(HIV)、梅毒和丙型病毒性肝炎(HCV)感染状况和流行趋势,为艾滋病综合防治和科学干预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 2010-2015年,在哨点监测期内以重复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吸毒者、暗娼、男男性行为者、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男性长途汽车司乘人员、孕产妇、青年学生和男性流动人口8类人群进行监测,通过问卷调查和血样采集收集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行为学和血清学信息.结果 2010-2015年,吸毒者HIV抗体总阳性率从4.48%下降至2.96%,男男性行为者HIV抗体总阳性率从5.73%上升至7.98%,其他人群HIV抗体总阳性率整体水平均低于1.00%;吸毒者梅毒抗体总阳性率稳定在4.00% ~ 5.00%之间,男男性行为者梅毒抗体总阳性率从8.61%下降至5.27%,暗娼梅毒抗体总阳性率稳定在2.00%~3.00%之间,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梅毒抗体总阳性率稳定在5.00% ~6.00%之间,其他人群梅毒抗体总阳性率均低于1.00%;吸毒者HCV抗体总阳性率从41.81%下降至33.38%,男男性行为者、暗娼HCV抗体总阳性率稳定在0.60% ~0.80%之间,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HCV抗体总阳性率稳定在0.70% ~0.90%之间,其他人群HCV抗体总阳性率均低于0.50%.结论 男男性行为者和吸毒人群是HIV的主要流行人群,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和男男性行为人群中梅毒持续处于较高水平,HCV感染率在吸毒人群中较高.
2002年3月5日至4月4日,盘县盘江镇中心小学暴发一起出疹性疾病.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及血清学检测,确诊为麻疹暴发流行,现报告如下.
2001年4月1-5日,太康县高贤乡高南小学发生18例经周口市卫生防疫站血清学检测证实的风疹暴发,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广西是我国猪种布病重要流行区.自1952年从香港引进未经检疫的盘克小猪传入猪种布病后,在我区持续流行数十年,病区从少数几个发展到53个,几十年来由于采取了综合性防制措施,对查出的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使人畜间感染率大幅度下降.自1999年止已有41个县(市)达到了稳定控制区标准.现将1999年布病血清学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为了解人群被犬、猫等动物咬、抓伤免疫接种狂犬病疫苗后,血清狂犬病抗体阳转情况及免疫效果,我们对自2005年1月至6月3222份全程接种狂犬疫苗的人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作狂犬病抗体血清学检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2005年8~9月,宁波市海曙区对辖区4个奶牛场开展了人畜间布病感染情况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对海曙区内的4个奶牛场的相关人员,即场主、配种员、饲养员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检测,按照传染病诊断标准(GB 15988-1995)进行诊断.
2006年2月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盐西村1名从事羊内脏加工处理工作7年的女性村民出现发热,伴多汗、乏力、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经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检测确诊为布鲁氏菌病(布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证实为一起布病爆发流行,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针对乙脑的流行情况,2006年要求黔东南州各县对报告的每例乙脑疑似病例进行血样采集,作血清学检测,防止漏诊和误诊,使每例病例得到及时诊断和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通过对全州2006年的乙脑血清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全州乙脑的流行特征以及在防治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目的 制备多瘤病毒(John Cunningham virus,JCV)病毒样颗粒并建立JCV血清学检测方法,了解我国一般人群JCV流行情况.方法 通过基因合成技术合成JCV衣壳蛋白基因VP1,将其克隆至PET-21a质粒,转化BL21(DE3)大肠埃希菌,IPTG诱导表达,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目的蛋白表达.采用2次超速离心法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通过SDS-PAGE、透射电子显微镜及血凝试验鉴定纯化产物.以纯化产物为抗原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筛查一般人群血清标本,分析该人群JCV感染情况.结果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及血凝试验鉴定,显示纯化产物具有和天然JCV颗粒类似的形态结构和血凝活性.以纯化的JCV病毒样颗粒为抗原建立了间接ELISA法,筛查了一般人群抗JCV IgG抗体,结果显示一般人群抗JCV IgG抗体阳性率为54.2%.结论 本研究制备了JCV病毒样颗粒,所建立的ELISA法可应用于JCV人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本研究自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应用顺铂(DDP)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腹腔灌注治疗47例晚期肝癌并恶性腹腔积液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4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中至大量腹腔积液的住院患者,病例经临床、血清学检测(甲胎蛋白、血清酶学等)、影像学检查(超声、CT等)和(或)穿刺活检等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腹腔积液经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为恶性腹腔积液.其中男性33例,女性14例,年龄30~72岁,中位年龄46岁,Karnoky评分50分以上,预计生存期>2个月.患者随机分为DDP联合IL-2治疗组和单药DDP对照组,治疗前血常规要求: 白细胞≥3.0×109/L,血红蛋白≥90 g/L,血小板≥50×10 U/L;肝功能要求在Ⅰ度范围内;肾功能基本正常.
目的:探究妊娠期妇女弓形虫感染的血清学检测及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间我院接诊的孕妇120例进行实验分析,根据孕妇的是否存在异常孕史将其分为正常妊娠组和异常妊娠组,正常妊娠组孕妇为76例,异常妊娠组孕妇为44例,全部孕妇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聚合酶连反应对孕妇的血清进行TOX IgM、TOX DNA检测,对比两组孕妇的阳性检出率以及孕妇妊娠结局.结果:TOX IgM阳性者异常妊娠结局率显著高于TOX IgM阳性阴性孕妇,出生异常率具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的TOX IgM阳性检出率对比,异常妊娠组阳性检出率相对较高,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孕妇受到弓形虫感染时,能够导致胎儿发育异常,通常临床中主要采用人工流产进行处理.
本文就真菌抗原的种类及其纯化、抗真菌抗体的纯化及其特异性以及血清学在农副产品污染真菌检测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用于农副产品中污染真菌血清学检测的真菌抗原主要是分泌于胞外的蛋白质和多糖,其分离纯化的方法与一般蛋白质和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相同;抗真菌抗体的特异性是衡量抗体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只有特异性较好的抗体才能从农副产品众多的污染真菌中鉴别检测出目的真菌.
易损斑块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最主要诱因,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并及时诊断和积极有效地干预,对于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意义重大.本文就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做一概述.
目的:探讨梅毒患者流行病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方法:于2014年8月-2016年8月间,在我院选择进行梅毒检测4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Anti-TP(梅毒螺旋体抗体)和RPR(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结果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结果:450例患者采取Anti-TP检测均为阳性,采取RPR检测阳性310例,确定潜伏感染310例,确定既往感染140例.结论:血清学检测可有效辅助梅毒的检测和筛选,且梅毒可在任何年龄阶段发生,临床需加强对梅毒的预防.
目的:探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按摩手法治疗顽固性头痛对患者血清CRP、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5年2月我院就诊的顽固性头痛患者2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1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在采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按摩手法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 CRP、MMP -9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比治疗前的血清 CRP、MMP -9水平均明显下降(P <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血清 CRP、MMP -9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性下降(P <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按摩手法治疗较单纯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顽固性头痛更能有效的降低患者血清 CRP、MMP -9水平。
原发性肝癌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在各种癌症中居第二位,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自行就诊者多属中晚期,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患者生命的延续以及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恶性肿瘤的诊断手段除影像学技术外,肿瘤标志物的血清学检测不失为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手术联合中西医药物(丹参注射液灌注与中药灌肠)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对患者血清相关因子(IL -6、TNF -α、IFN -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300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采用宫腹腔镜手术联合丹参注射液灌注与中药灌肠治疗的 A 组(100例)、宫腹腔镜手术联合丹参注射液灌注治疗的 B 组(100例)、宫腹腔镜手术联合中药灌肠的 C 组(100例),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 IL -6、TNF -α、IFN -γ水平。结果:治疗后3组血清 IL -6、TNF -α、IFN -γ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性的降低(P <0.05);治疗后 A 组较 B 组、C 组血清 IL -6、TNF -α、IFN -γ水平显著性的降低(P <0.05);治疗后 B 组和 C 组血清 IL -6、TNF -α、IFN -γ水平无显著性的差异(P >0.05)。结论:宫腹腔镜手术联合中西医药物较宫腹腔镜手术联合丹参注射液灌注或宫腹腔镜手术联合中药灌肠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能更有效的降低血清 IL -6、TNF -α、IFN -γ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多发性骨髓瘤(MM)又称浆细胞骨髓瘤,是恶性浆细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多样,如骨痛、溶骨性病变、贫血、出血、高粘血症、肾功能损坏等.回顾我院收治确诊的22例MM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以及血清学检测分析报告.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联合微量泵输注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对患者血清cFN、铁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20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2例。对照组给予微量泵输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给予动态颅内压监测联合微量泵输注尼莫地平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 cFN、铁蛋白水平。结果:两组经过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 cFN、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 cFN、铁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性的降低(P <0.05)结论:动态颅内压监测联合微量泵输注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较微量泵输注尼莫地平治疗能更有效的降低患者血清 cFN、铁蛋白水平。
目的 分析评价5种常见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为梅毒实验室检查方法 学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以257例临床确诊梅毒患者为真阳标准,以221例临床排外梅毒人群为真阴标准,从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总符合率几方面对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 做出客观评价.结果 5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 中,假阴性率TRUST>RPR>TP-CGT>TP-ELISA>TPPA,均存在漏检的情况;假阳性率TP-CGT>RPR> TRUST>TP-ELISA>TPPA,以金标和两种非特异度方法 假阳性率最高.5种检测方法 特性评价指标中,均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别,综合统计,检测效果为TPPA≈TP-ELISA>TP-CGT>TRUST≈RPR.结论 3种特异度试验和2种非特异性试验存在检测效果的差异性,但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目的 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溶血病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282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实施新生儿溶血病三项试验(包括直接试验、释放试验、游离试验),并对其试验结果进行统计.结果 经三项试验检测,76例患儿可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确诊率为26.95%;其中直接试验、释放试验、游离试验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6.74%、24.82、19.15%,释放试验、游离试验检出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直接试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阳性患儿中,母体血型均为母亲O型RhD(+),新生儿血型则为A型(46.05%)或B型(53.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进行早期血清学检测,有利于及时诊断新生儿溶血病,并给予及时治疗,最大程度降低其对患儿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