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去某医院体检,医生给开了一项包括甲胎蛋白(AFP)、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癌胚抗原(CEA)、CA125、CA15-3、CA19-9等在内的肿瘤标志物化验单,结果CEA为阳性,其他均为阴性.老张很紧张,赶紧做了全身B超和CT检查,结果什么也没发现.老张有可能患早期恶性肿瘤吗?体检是否有必要查上述肿瘤标志物?
目的 探讨肝癌相关肿瘤标志物在不同病因肝癌中的诊断价值以及肿瘤标志物的组合对不同病因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5例肝癌患者(乙肝相关肝癌102例、丙肝相关肝癌103例和酒精相关肝癌70例)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α-L-岩藻糖苷酶(alpha-L-fucosidase,AFU)和异常凝血酶原(des-gamma-carboxy-prothrombin,DCP)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 不同病因肝癌患者中,肿瘤标志物AFP、AFU和DCP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乙肝、丙肝和酒精相关肝癌中,AFP阴性率分别为35%、36%和52%;AFU阴性率分别为57%、72%和58%;DCP阴性率分别为38%,42%和41%.对于乙肝相关肝癌,AFP联合DCP可将检测敏感度由65%提高至76%,AFP联合AFU没有提高肝癌检测的敏感度.对于丙肝相关肝癌,AFP联合DCP和AFU可将检测敏感度由64%提高至79%.对于酒精相关肝癌,AFP联合DCP和AFU可将敏感度由48%提高至78%.结论 不同病因肝癌AFP、AFU和DCP的表达水平无差异.联合检测AFP、DCP和AFU可以提高丙肝和酒精相关肝癌检测的敏感度.联合检测AFP和DCP可以提高乙肝相关肝癌检测的敏感度.
1临床资料患者,男,69岁,体检时B超发现"左肝占位性病变",于1992年6月4日住院.CT检查"左肝内侧叶后段占位性病变5.2×4.0cm,靠近第二肝门区".查甲胎蛋白(AFP)>400ng/ml(双抗法,正常值<20ng/m1).体检无黄疸、淋巴结肿大、腹水、脾大及双下肢浮肿.化验肝、肾功能均正常、诊断:原发性肝癌.鉴于患者有手术适应证而无禁忌证,故于1996年6月16日上午8:00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并左肝叶不规则切除术.
1 临床资料(1)对象:2003年~2006年共体检1 763次,其中男1 526人次,女237人次.(2)体检项目:内科、外科、口腔科、五官科、身高体重、血压、心电图、B超、血常规、尿、便常规、血液生化、甲胎蛋白、癌胚抗原、胸透、胸片,增加亚健康检查项目--远红外线热成像扫描仪(热CT)、高倍多功能显微诊断仪(MDI或一滴血检查),骨密度检测,55岁以上干部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眼底检查.
本研究自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应用顺铂(DDP)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腹腔灌注治疗47例晚期肝癌并恶性腹腔积液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4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中至大量腹腔积液的住院患者,病例经临床、血清学检测(甲胎蛋白、血清酶学等)、影像学检查(超声、CT等)和(或)穿刺活检等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腹腔积液经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为恶性腹腔积液.其中男性33例,女性14例,年龄30~72岁,中位年龄46岁,Karnoky评分50分以上,预计生存期>2个月.患者随机分为DDP联合IL-2治疗组和单药DDP对照组,治疗前血常规要求: 白细胞≥3.0×109/L,血红蛋白≥90 g/L,血小板≥50×10 U/L;肝功能要求在Ⅰ度范围内;肾功能基本正常.
肝硬化患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25、CA19-9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其升高程度如何与其他肿瘤相鉴别仍无定论.本文对肝硬化患者血清AFP、CA125、CEA、CA19-9进行分析,为肝硬化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联检血清甲胎蛋白(AFP)、a-L一岩藻糖昔酶(AFU)、糖类抗原(CA 1 9-9) 和细胞角质蛋白赁l 9片段(CYFRA21-1)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PHC和37例其它肿瘤患者,以及4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AFP、AFU、CA19-9和CYFRA21-1四指标联合检测,用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其对PHC诊断价值.结果:PHC组血清AFP、AFU、CA19-9和CYFRA21-1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其它肿瘤组(P<0.05).四种肿瘤标志物的联检阳性率为94.9%,较单项检测时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AFP、A FU、CA19-9和CYFRA21-1联合检测明显提高PHC 的诊断敏感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目的对柯伟民教授建立的一种适用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严重程度评估的预后评分系统进行临床应用及探索.方法对我院65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例应用该系统进行评分,与原系统数据进行对比;并对其中一组数据(肝脏大小指数)替换为甲胎蛋白指数,并与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差别.结果采用该预后评分系统分析,与原预后评分系统预测符合,具临床指导意义.对其中一组数据(肝脏大小指数)替换为甲胎蛋白指数,并与原数据进行对比,对预后的判断的敏感性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结论该预后评分系统适用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严重程度的评估,简单、易行、客观、敏感性高,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可考虑增加甲胎蛋白指数充实、完善该评分系统.
目的:分析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及其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广西柳州市柳钢集团公司医院2015年1月 ~2017年1月收入的7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生化免疫比浊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甲胎蛋白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两种检测方法所得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法批内及批间CV变异系数相比较,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较生化免疫比浊法更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操作简便、快捷,结果可靠且具备较好的重复性,值得在今后临床检验工作中推广使用.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制备甲胎蛋白单克隆抗体(AFP-McAb)杂交瘤细胞系的方法. 方法 以常规和改良两种方式同时免疫8~12周Balb/c小鼠,取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并行次黄嘌呤、氨基蝶呤与胸苷选择性培养.用间接酶链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筛选阳性克隆株,并建立细胞系. 结果 在较短时间内,改良法能获得高效价的免疫抗体,与常规免疫法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01),同时改良法的细胞融合率和抗体阳性率也显著高于常规免疫法(P<0.001).筛选获得的高效分泌抗人AFP-McAb的阳性杂交瘤细胞珠进行了初步鉴定. 结论 新的改良方法优化了常规的McAb制备中动物免疫程序,并能成功筛选出AFP-McAb杂交瘤细胞系.
目的为减少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后肝硬化进展为肝癌,对肝癌的前期病变和亚临床型肝癌患者实施免疫增强治疗.方法采用白细胞介素-2小剂量、长疗程、阶段性用药,同时口服冬虫夏草制剂,对甲胎蛋白>200ng/ml持续1个月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39例,治疗3~4个月,随访1年.结果近期显效率71.8%,有效率87.2%,可间歇多疗程治疗,对HBV的复制有抑制作用.结论该疗法对HBV相关的肝癌前期病变和亚临床型肝癌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乏一,肝癌恶性度高,预后差,死亡率高,早期不易察觉,通过对两例超早期肝癌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尝试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肝炎病患者积极予以抗病毒,在保肝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以防止病情由肝硬化转化为肝癌,并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铁蛋白(Fer)、癌胚抗原(CEA)的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临床确诊的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124例肝良性病变及7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AFP、Fer、CEA水平.结果:原发性肝癌组AFP、Fer、CEA水平显著高于肝良性病变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最高为91.7%,显著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的灵敏度(P<0.05).结论:AFP、Fer、CEA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检出率,为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PNH)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PHC患者62例,肝硬化患者59例,正常对照者54例.采用EHSA法检测OPN,亲和免疫电泳印迹法检测AFP-L3,化学发光法检测AFP.结果 PHC组OPN、AFP-L3和AF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肝硬化组(P<0.05);在PHC组内,A亚组(肝癌伴肝外转移组)OPN显著高于B亚组(无转移组)(P<0.05);三者联合诊断PHC的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94.4%,敏感度和特异度较单独检测AFP、AFP-L3和OPN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 OPN、AFP-L3、AFP在PHC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三者联合检测在PHC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转移复发的监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病例介绍(1)例 1.胆囊囊肿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男,49岁,已婚.1年前无明显诱因感右上腹不适,伴后背部放射性疼痛,1月前体检发现胆囊息肉.于2015年11月以“间断性右上腹不适1年”主诉住院诊疗.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右上腹压痛(-),反跳痛(-),莫非氏征阴性.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大致正常,肝功、肾功、电解质无明显异常,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CA19-9均正常.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 ( CA199)、 γ-谷氨酰转肽酶(GGT)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医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纳入试验组,同期选取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70例纳入对照组,对患者血清中的AFP、 CEA、CA199、 GGT进行单项与联合检测,观察检测结果.结果 试验组血清AFP、 CEA、 CA199、 GG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血清中AFP、 CEA、 CA199、 GGT单项指标阳性检出率均明显低于联合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各项指标联合检测准确度、灵敏度均高于单项检测.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P、 CEA、 CA199、 GGT水平较高,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原发性肝癌的准确度、灵敏度,对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的 观察血清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癌胚抗原(CEA)和糖链抗原19-9(CA19-9)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医院收治的202例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102例肝癌患者(转移性肝癌41例,原发性肝癌61例)设为肝癌组,100例慢性肝病患者设为肝病组.入选者均采血测定AFP、CA19-9、CEA、AFU水平,并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评估AFP、CA19-9、CEA、AFU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肝癌组AFP、CA19-9、CEA、AFU水平均高于肝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AFP、AFU水平均高于转移性肝癌患者,CEA水平低于转移性肝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CEA、AFU联合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相对较高.AFP、CEA、AFU联合检测灵敏度高于AFP+CA19-9+CEA、AFP+CA19-9+AFU、CA19-9+CEA+AFU,AFP+CEA+AFU联合检测准确度高于AFP+CA19-9+CEA、AFP+CA19-9+AFU、CA19-9+CEA+AFU.结论 血清AFP、AFU、CEA联合检测利于提升肝癌的诊断效能,并可良好区别转移性、原发性肝癌,可作为肝癌早期筛查中无创且有效的诊断方法.
目的 探究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肝癌患者50例作为肝癌组,选择同时期收治的良性肝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25 (CA125)、谷氨酰胺转肽酶(GGT)水平,并对AFP、CA125、GGT各单项测定与联合测定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进行分析.结果 肝癌组血清AFP、CA125及GG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CA125、GGT单项指标的阳性检出率均明显低于联合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CA125、GGT指标联合检测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均高于各单项测定结果.结论 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有助于提升肝癌诊断检出率,有利于早期发现病灶,为临床治疗效果观察、预后评估等提供科学指导.
目的 研究甲胎蛋白(AFP)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接受治疗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治疗的60例良性肝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方法分别对各组血清AFP、糖类抗原50(CA50)、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进行精确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恶性肿瘤相关物质群(TSGF)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试验组AFP、CA50、CA199和TS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CA50、CA199和TSGF联合检测阳性的准确度与灵敏度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结果,但AFP、CA50、CA199和TSGF联合检测阳性的特异度明显低于单项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P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1 临床资料某女,G2 P0,年龄30岁,妊娠17+2周时产前血清学筛查:甲胎蛋白(AFP) MOM值为1.31,游离β亚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 MOM值为0.12,游离雌三醇(UE3) MOM值为0.1,结果提示18三体风险1/15.妊娠19周时行外周血胎儿非整倍体无创基因检测,结果:21三体风险1/409 189,18三体风险1/11 333 473,13三体风险1/12 351 577727,均提示低风险.孕19+4周时超声影像检查提示胎儿多发畸形:前全脑;颜面部异常(眼、鼻、上唇、下颌);脊柱裂;右侧足内翻;双肾回声增强,左室强回声点;胎盘成熟度Ⅰ~Ⅱ级.经本院遗传门诊咨询后,接受羊膜腔穿刺术行羊水细胞胎儿染色体诊断,染色体核型为69,XXY,为三倍体综合征胎儿.
2007年1月~ 2008年6月于本院进行孕期检查的2 672例孕妇,在妊娠15~20周进行血清标记物甲胎蛋白(AFP)和游离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β-hCG)的检测,并追踪妊娠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目的:确立磁性分离酶免疫测定技术应用于产前筛查时各孕周中位数值,以助于推广应用;并对确诊病例实施终止妊娠手术,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方法:采用磁性分离酶免疫测定技术检测3 000例孕中期母血清标记物--甲胎蛋白(AFP)、游离β-绒毛促性腺激素(β-hCG),筛查唐氏综合征胎儿.结果:建立了青岛地区孕中期产前筛查各孕周中位数值,其随孕周变化趋势与文献报道一致,用于筛查唐氏综合征检出率75%,假阳性率5.2%,并筛出神经管畸形5例,其他畸形2例.结论:磁性分离酶免疫测定技术可应用于产前筛查.产前筛查有助于降低缺陷儿出生,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对于筛查阳性病例应尽量动员其进行产前诊断,以进一步提高产前筛查的意义.
目的:通过比较孕妇血清甲胎蛋白(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两联和AFP、β-hCG、游离雌三醇(uE3)三联两种筛查风险计算模型的检出率、假阳性率和Cut-Off值,探讨uE3在唐氏综合征(DS)产前筛查中的效果.方法:收集上海4家保健机构提供的2001~2004年筛查数据,对孕14+~20+周的14 642例孕妇的血清学指标和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拟合年龄风险与各指标的似然比风险计算模型.分别应用两联筛查风险计算模型、uE3与年龄风险计算模型和三联筛查风险模型进行计算,在3%~8%假阳性率时比较各模型的检出率、阳性预测值和Cut-Off值.在85%检出率的基础上比较各模型的假阳性率、Cut-Off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①14 642例孕妇随访确认为DS的有15例,发病率约1/1 000;②比较DS组(1.0787ng/ml)和正常组(1.7125ng/ml)的血清uE3水平,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t=2.96,P<0.01);③比较各模型预测风险检出效果,在5%假阳性率时年龄和uE3组合检出率为46.7%,两联筛查模型为60%,三联模型则为93.3%,两联和三联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58,P<0.05);④在85%的检出率时uE3和年龄因素模型的假阳性率为16.40%,两联模型为7.18%,三联模型则为4.9%,后二者假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x2=66.79,P<0.01).结论:uE3在唐氏综合征多指标联合产前筛查中能提高筛查的检出率,减少假阳性率.
目的:探究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疑为卵巢癌患者138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病理诊断卵巢癌67例,卵巢良性肿瘤71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AFP、CA19-9水平,实施PET/CT检测,应用ROC曲线分析AFP、CA19-9诊断价值.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PET/CT、AFP、CA19-9诊断效能.结果:PET/CT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1.3%、63.6%、68.8%,PET/CT检查的18氟-脱氧葡萄糖标准摄取值(SUVmax)卵巢癌组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P<0.05);血清AFP、CA19-9水平卵巢癌组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P<0.05);ROC曲线显示,诊断卵巢癌界值AFP为18.35ng/ml,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为54.6%、74.4%、0.424;CA19-9为232.61U/ml,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为87.2%、38.6%、0.687;3项联合检测的准确度91.3%、灵敏度96.8%,均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早期卵巢癌诊断中,PET/CT联合血清AFP、CA19-9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及灵敏度,并对鉴别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价值.
经导管肝动脉注射碘油抗癌药混悬剂栓塞治疗肝癌(Lipodol-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LP-TAE)是目前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治疗手段[1-3].甲种胎儿蛋白简称甲胎蛋白(alpha feto protein,AFP)是协助诊断原发性肝癌,并可作为观察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4].我院从1996年-2003年对100余例原发性肝癌进行了LP-TAE治疗,其中AFP呈阳性且术后有CT追踪扫描的78例进行分析报告.
目的:探讨肾上腺肝样腺癌病例分析报告,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3年5月13日普通外科就诊的1例肾上腺肝样腺癌(HA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肾上腺HAC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后续结合化疗及放射治疗.该类肿瘤的文献报道较少,暂无标准化的治疗方案.结论: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提高此类患者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比例,提高治疗疗效和患者生存年限.
目的:探究血清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以及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在来我院就诊的肝癌患者中选取33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时期来我院就诊的健康体检者33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清GGT、ALP以及AFP联合检测,探究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结论:通过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血清GGT、ALP以及AFP数值情况的比较中,观察组患者的结果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结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GGT、ALP以及AFP联合检测对肝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其诊断检出率较高,能够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应用及推广.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血清中铁蛋白(SF)、甲胎蛋白(AFP)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88份血清标本.结果肝癌患者血清SF、AFP检测敏感性分别为30%、90%,特异性25%、75%,准确性64%、75%,肝癌患者血清中SF与AFP变化无相关性(P>0.05),慢性肝炎,肝硬化组血清SF变化明显大于AFP(P <0.05),但仍有部分患者AFP明显异常.结论AFP在肝癌的诊断中具有较强的特异性,SF在慢性肝病损害时反应较敏感,二者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肝脏的病理改变.
目的:探究异常凝血酶蛋白在HBV相关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120例,其中HBV相关肝癌60例作为观察组,非HBV相关肝癌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IVKA-Ⅱ、AFP水平.结果:观察组PIVKA-Ⅱ、AF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IVKA-Ⅱ诊断HBV相关肝癌的准确率高于AFP(P<0.05).结论:HBV相关肝癌患者PIVKA-Ⅱ和AFP水平均较高,且PIVKA-Ⅱ诊断的准确率更高.
目的:社区健康体检人群通过联合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和甲胎蛋白筛查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方法:通过乙肝病毒标志物和甲胎蛋白的联合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结果:5000人份健康体检人群筛查出4例早期原发性肝癌.结论:社区健康体检联合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和甲胎蛋白能筛查早期原发性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