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阑尾炎,可谓家喻户晓.对于处于妊娠期的各位“大肚子”来说,患急性阑尾炎风险更高,但是其诊断、治疗都相当具有挑战性.具相关数据显示,约1000名孕妇中就有2人因为腹痛被怀疑诊断为阑尾炎,而1人最后通过手术得到证实.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开放二胎后的“再生育”,和普通的生二胎还是有所区别的.一般的生二胎,通常在生第一胎的时候就已经有所打算了;而“再生育”,则很多是本来已经放弃生育的女性,对于生育计划的再次规划.因此,这样的“再生育”,给第二胎的孕产过程带来更大的风险.
很多准妈妈及家属看到手术同意书就紧张,拿笔也抖,听医生讲什么都"蒙圉",除了记住"风险大,有意外可能,有各种可能"以外,什么都没明白,更记不住.为了让广大孕产妇更好、更客观地理解剖宫产手术的风险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特为大家解读剖宫产手术同意书如下:
小刘第一次怀孕,怀了双胞胎,全家人都很开心,亲戚朋友满是羡慕,一下子两个多好.可是去做产检医生都说属于高危,说了一通双胎风险云云,但早中孕期小刘觉得除了有点累自己也没啥特别不好的感觉,所以一家都觉得医生是吓唬人.殊不知,危险慢慢来临,到了孕30周,孕妇就感到负担很重了,整个人开始明显浮肿起来,渐渐地双腿肿得跟馒头似的,行走都有点困难,而且出现了高血压、头晕、严重贫血、蛋白尿的症状.
发热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症状,小儿的体温可以随气候、饮食、哭闹和衣被的厚薄等有一定的波动,发热也是许多疾病开始时的表现.一般情况下,小儿正常体温为腋下36~ 37℃,如超过37.4℃,可以认为是发热.当小儿的体温超过38.5℃时,就需要做退热处理了.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家长在小儿发热时经常给孩子穿很多衣服或者盖很厚的被子,为的是让孩子发汗,认为这样就可以退热;有的家长除了带孩子到医院看病外,不知道要做些什么;也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到医院让医生看一看孩子发烧到多高的温度,这样医生就可以诊断,或者医生就可以给孩子治好病了.以至于许多孩子在就诊前、来医院途中或到医院后未进行退热处理前因高热而发生惊厥,高热惊厥又加重了家长的忧虑.这些家长不知道的是,如果发热的孩子到医院看病时体温超过38.5℃,医生是要先进行退热治疗的,因为这样可以减少高热惊厥的风险.所以先退热是减少小儿高热惊厥的重要措施之一.
现在人们购买保险的意识越来越普及开来.特别是给孩子买保险也越来越成为家长们的共识.但是往往想购买时却是一头的雾水.买哪种保险?买多少?买哪家公司的?我们先来分析未成年孩子的风险主要是什么?孩子的最大风险取决于父母安康通常我们可将未成年人理解为18周岁之前这个阶段.在这个时期孩子没有任何收入,生活费用、学习费用都要依靠父母,他们美好的童年、少年生活都是父母给的.如果父母不在,或者残疾、重病都会使家庭收入降低,那么对孩子的生活影响非常大.所以未成年的孩子所面临的最大风险是父母因死亡、残疾、重疾或下岗失业导致收入中断的风险.
福州两岁女孩李菲玢,这二天一直腹泻,排出黄色水样大便,还出现发热、呕吐症状.到医院检查发现,小玢患上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进入秋冬季节,气温变化比较大,加之学生们开学,极易出现传染性疾病.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任榕娜主任医师提醒说,传染疾病流行的风险场地多为幼儿园和学校,风险人群是儿童和学生,家长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尤其是下列七类传染病:
孩子在入园前,与外界环境接触较少,生活环境相对单一、洁净;入园后宝宝转为集体生活、主要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人均生活空间明显减少,很容易造成疾病的交叉感染、传染病的流行.因此建议给宝宝接种一些必要的疫苗,减少感染传染性疾病的机会.接种疫苗是让宝宝通过轻度感染而刺激机体产生相关抗体,从而预防该类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有的父母认为打了疫苗,宝宝的健康就一劳永逸,其实打了某种疫苗并不是就一定不会得这种病了,但会减少患这种疾病的风险和减轻患病时的症状.通常疫苗在接种一个月左右以后,宝宝的身体才能产生相关抗体;所以需要父母安排好疫苗接种时间和入园时间.
中国人讲究“坐月子”,禁忌很多.实际上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自然分娩的产妇,在产褥期就可以适当运动.产妇产后恢复体形,运动很重要,因为增加运动消耗,饮食控制力度就不用那么大了,这样就减少了产妇和宝宝营养不足的风险.
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新指南称,全球多数人都存在钠元素摄取过量、钾元素摄取不足的问题.指南建议,成人每天盐摄取量由原来的6克改为5克,同时建议人们每天至少应摄取3510毫克钾元素.高钠低钾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据英国《每日邮报》最近报道,人年轻的时候,饮食马虎一点可能无所谓.但是一旦年过40,身体对所纳入体内的食物消化和吸收的方式方法便会开始发生变化.研究表明,30岁的人处于休息状态时体内能量的消耗开始下降,随后每10年减少7%.所以如果还像20岁时那样吃那么多,你就会开始发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导致胆固醇值和血压上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开始成为进入中年的人们关注的重点.然而下面推荐的8种食物,将有助于40岁以上的人预防这些危险.
有些车祸完全是由错误感觉造成的,所以,开车时不要太轻信自己的感觉.超车的愉悦一定没有被超的恼怒那么大.而你的车速可能比你想象的快得多.频繁换道,可能潜藏着车祸的风险.
买入的股票涨了,生怕后市跌下来;股票跌了,期待行情涨回来……这是很多股民的心理常态.面对起起伏伏的股市,不少股民出现恐惧、失眠、烦躁、抑郁等症状,终日不安的情绪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甚至会引发家庭矛盾.股市焦虑症亦可称为风险焦虑症.从表象上看,股市焦虑症形成的过程可分为兴奋、狂热、贪婪、恐惧、担忧及积虑这几个环节.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和朋友聊天,有人突然聊起一部你最近正看的上瘾的电视剧.当预感到他可能会透露一些剧情发展时,那一刻的你会有什么举动?是立刻捂上耳朵,大喊“Stop!”,还是会继续侧耳恭听呢?网络中,“剧透慎入!”、“剧透有风险,开口须谨慎”、“剧透一时爽,全家火葬场”等口号频繁出现在大量论坛和贴吧中.
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有可能患癌症,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具有患癌症的高危风险呢?医学家经过多年研究,认为以下人群易患癌症:1.经常熬夜者睡眠不好是诱发癌症的一个危险因素.因为癌细胞是在正常细胞裂变过程中发生突变而形成的,而夜间又是细胞裂变最旺盛的时期.睡眠不好,则人体很难控制细胞的变化.同时,熬夜者为提神而吸烟、喝咖啡,也会使更多的致癌物侵入体内.
近几十年来,影响人们长寿的原因主要是癌症、心肌梗死及脑中风.而在我国,脑中风往往比心肌梗死多,因此,如何减少脑中风的发生很值得研究.前不久在巴黎召开的欧洲心脏学会2011年年会上,就有一份报告讨论了脑中风与晚饭后隔多少时间睡觉的问题.这是希腊某大学医学院的营养专家研究的.他们调查了1000位病人,结论是,晚饭后一小时以上再睡觉者较晚饭后即睡觉者,发生脑中风的风险要减少约2/3.如果再晚20分钟以上再睡觉,则此风险还可以减少10%.此研究并不证明任何因果关系,仅仅是观察到这一现象,即晚饭后距离睡觉的时间似乎与脑中风发病有关.此研究包括了500名健康者、250例曾发生过脑中风者,及250例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由于冠状动脉阻塞而使心脏血流减少,严重时发生心肌梗死.这1000人均填写了一张详细的问卷,内容有关睡眠的习惯,以及什么时候睡和吃什么等等.
黄热病是个“古老”的疾病,从被发现已有300多年历史.以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一直没有黄热病病例报告,甚至有传言说,亚洲人不会罹患黄热病.但随着近期我国发现亚洲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看,黄热病并不会区分人种.没准以往就有,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我国南方部分省市有可以传播的埃及伊蚊分布,而且我国和黄热病流行区的非洲和南美洲有着广泛的商业贸易和旅游往来,输入性病例造成本土传播的风险一直存在.
46岁的吴先生去年因腰部胀痛就诊,经查为右肾结石.吴先生因担心手术痛苦,不愿手术碎石取石.他爱人曾在医院做过肾结石体外震波碎石,感觉效果不错,不需要手术,无痛无创,石头在体内被打碎后能自行排出.于是,吴先生便来到医院咨询医生是否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做.那么,吴先生的情况是不是可以做体外震波碎石呢?有没有什么风险呢?
他汀类药的问世是心血管病治疗史上的里程碑.自80年代使用他汀药后,有效降低了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ASCVD)的发生率,将卒中或心脏病发作的风险降低了约30%,挽救了大批人的生命.他汀:血管的“除锈剂”
问:我是糖尿病患者,文迪雅真的不能吃吗? 答:用于控制血糖的一种进口药"文迪雅"日前被曝可增加心脏痫几率,这份研究报告来自美国,几年前该药也被研究证明可能增加心衰风险.文迪雅为常用药,各大医院均有配备.专家建议,文迪雅虽能有效控制血糖,但须对症用药,心脏不好的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用.
瑞典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报告说,长期服用维生素C片可能会增加患肾结石的风险.这一报告引起广泛关注,许多疑问随之而来,不是说多吃维生素C对人体有好处吗?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美容、促进伤口愈合等等,怎么出来副作用啦?许多医生也常说维生素C多吃点没事,没有副作用.维生素C怎么会增加肾结石的风险?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破坏速度超过骨生长替代速度为特征的常见多发病.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达56%.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跌倒引发的髋部、脊柱及手腕骨折的风险大大增加.骨质疏松症与维生素D骨的破坏,其实在人到35岁左右就已悄然开始了,只是这时没有明显的症状.渐渐地,钙质从骨头中渗出,骨头出现洞隙,变得脆弱甚至千疮百孔,有的人甚至稍一用力或打个喷嚏都会引发骨折.
目前,我国感冒输液是常有的事情,每到流感高发期,医院就出现不少主动向医生提出输液要求的患者,“吊瓶森林”一度成为我国一些医院的“风景线”.近年国家发改委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输液使用量高达104亿瓶,相当于人均每年消耗输液8瓶,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3.5瓶的平均水平.那么,感冒真的需要输液吗?输液的疗效是否优于其他给药方式?哪些原因影响输液安全?输液又存在哪些风险?如何避免或减少输液风险?
母亲牙痛,我给她挂了口腔科的门诊号.医生看了母亲牙痛的部位,用钳子一摇:"这颗牙该拔掉,都已经朽成了这样."医生问母亲有没有高血压等病史,母亲如实回答说有血压高,一直在吃药.医生测量的结果让人吃惊,母亲的收缩压190、舒张压112.医生说,血压这么高有风险,这牙无论如何都不能拔.他开了治牙痛的药,建议去看心内科.心内科段医生量了母亲的血压,也为这样高的血压而不安,即刻取了几粒降压药让母亲服用,并叮嘱母亲不要走动.母亲在诊室坐了半小时,再量,发现血压依旧高.于是,母亲住院成了心内科的病员.每天上午输两组液体,早晚将口服药量加倍,由原来的每天服用一次改为服两次.每一天测量血压,都会有所下降,到第五天的时候,已经降到了正常值.第六天,段医生为我们办理了出院手续.
如今,“玻尿酸”是个网络热词,对于备受追捧的微整形美容项目玻尿酸注射,您须了解哪些问题呢?Q1.我在哺乳期,能不能打玻尿酸?A:玻尿酸不同于肉毒素.没有实验证实玻尿酸对孕妇有潜在风险,个人认为结束“月子”就可以用玻尿酸.Q2.泪沟和鼻唇沟需要注射多少玻尿酸?A:根据凹陷程度.泪沟单侧(骨膜表面注射)为0.3~0.5毫升;如果皮下注射,剂量减少.鼻唇沟单侧为0.5~1.5毫升;如果较重,需要皮下填充.
如果我告诉你,有一类动作能够增加你的核心稳定性,加强你的肩关节稳定性,提高你的柔韧性、协调能力.你是否会考虑将其加入你的训练计划?如果我告诉你,这类动作入门还极其简单,绝大多数人都能快速掌握,运动风险非常低呢?这类动作需要的训练条件极其简单,不需要任何器械就能进行.这类动作其实并不陌生,人人都曾练过不少时间,但随着时间流逝,很少有人再重视或理解这类动作.这动作就是爬行.
近日,网上纷纷转载一则消息称,来自德国的最新研究显示,每多坐2个小时,患肺癌、肠癌和子宫癌的风险将分别增加6%、8%和10%.而且,久坐之后进行运动并不能降低这一风险.对此,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肿瘤专业)主任、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学农主任医师做了相关解读.
性爱对你的健康有好处吗?一系列小规模的研究显示,性爱带来的健康益处就像是维生素D和花椰菜给身体带来的好处.它不仅可以缓解压力、改善睡眠、燃烧卡路里,还能减轻疼痛、舒缓沮丧情绪、增强血管弹性、提高免疫系统功能、降低罹患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风险.
便秘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便秘不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容易伴发痔疮、肛裂等肛肠疾病,还可能伴发肠癌、乳腺癌等严重疾病,甚至升高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女性比男性便秘发病率高.研究显示,便秘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为1∶2.75.那么,为何便秘易偏爱女性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