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人群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机体血清学免疫效果.方法对金湖县1999-2003年狂犬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狂犬病病毒抗体总阳性率为94.16%,各年间血清学免疫效果不同;注射浓缩苗的阳性率低于注射精制苗的标本;不同季节阳性率不同,春夏季低于秋冬季;不同性别之间血清学免疫效果差异无显著性;各年龄组血清学免疫效果不同,小于10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70岁以上年龄组阳性率最低;青少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三者中,中年组阳性率最低.结论国产狂犬病疫苗质量比较稳定,免疫效果可靠,而且精制苗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
为摸清被犬类动物致伤患者狂犬病疫苗免疫后的预防效果,我们于2000年1-6月对狂犬病门诊收治的部分患者进行了狂犬病疫苗免疫后的效果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为观察铜陵市被犬等动物咬伤者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免疫效果,在1997年1月至2000年11月对本市接受了5针全程狂犬病疫苗的9 131人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总结如下.
2017年新信息摘要: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关于狂犬病免疫的新建议,取代了2010年WHO关于狂犬病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预防的意见书.这些新建议是根据新证据和公共卫生需要的费用少、剂量小、时间短、确保安全并临床观察明显有效的原则提出的.并提出了谨慎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的新指南.
为了解人群被犬、猫等动物咬、抓伤免疫接种狂犬病疫苗后,血清狂犬病抗体阳转情况及免疫效果,我们对自2005年1月至6月3222份全程接种狂犬疫苗的人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作狂犬病抗体血清学检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传染病,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疾病.南汇区一贯将狂犬病的预防与控制作为重点工作,主要采取犬类管理及犬咬伤者伤口处理、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注射的预防、控制策略,人狂犬病自1950年以来一直得到严格控制,1958~1988年无本地内源性感染病例,1989年发生1例本地居民狂犬病,进入90年代后,本地居民及外来流动人口均无病例报告,但时隔14年之后,于2003年8月发生1例外来流动人口狂犬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探讨在原代地鼠肾细胞组织培养的狂犬病疫苗(PHKCV)工业化生产中,对病毒滴度与疫苗效力进行测定,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现行生产工艺下,病毒滴度与疫苗效力为线性正相关.
近来,全国各地医院接待注射狂犬病疫苗的患者人数急剧上升.该病在我国流行已久,20世纪70年代以后疫情开始上升并日趋严重.城市居民养宠物数量的增多是狂犬病患者增加的重要原因.日前,云南、山东和北京都出现了多起人因狂犬病致死的事件.在卫生部公布的今年6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中,狂犬病的死亡人数排在其他传染病之前,死亡率为名列第一.
目的:应用不同程序预防Ⅲ级狂犬病暴露,观察免疫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寻找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根据所接受的不同免疫程序将Ⅲ级狂犬病暴露者124例分为3组,第1组42例患者接受7剂狂犬病疫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程序;第2组43例接受5针狂犬病疫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程序;第3组39例接受单独5针狂犬病疫苗程序.观察记录接种疫苗后72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狂犬病毒IgG抗体.结果:疫苗接种14 d、45 d,抗体阳转率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抗体产生迅速、阳转率高;3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43%、4.65%、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5剂狂犬病疫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预防Ⅲ级狂犬病暴露狂犬病毒中和抗体产生迅速、概率高、安全性好.
目的:针对狂犬病疫苗接种以后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分析。方法:收治接种狂犬病疫苗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82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在82例患者中,1~10岁年龄段的患者具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接种狂犬病疫苗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较多,因此,应该合理应用狂犬病疫苗,有效减少狂犬病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目的:探讨狂犬病疫苗免疫接种后抗体产生情况。方法:收集预防接种人员227例,接种后进行抗体检查。结果:抗体阳性214例,阳性率94.3%。20岁以下人员抗体阳性率相对较高,20岁以上人员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人员187例(82.4%),阳性176例,阳性率94.1%;城市人员40例(17.6%),阳性38例,阳性率95.0%,人群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狂犬病疫苗免疫接种后抗体产生率较高,被动物咬伤、抓伤人员要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畜都可以感染,病犬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但是外观正常的犬、猫也可引起狂犬病.狂犬病感染是一种致死性感染,无论人还是动物,目前均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病死率几乎为百分之百.尽管狂犬病是致死性疾病,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注射狂犬病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为了解公众对预防狂犬病知识普及情况,笔者对2805例犬、猫等温血动物咬、抓伤后接种狂犬疫苗患者进行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并依据结果分析如下.
2005年7月我院开始对暴露后三类损伤在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同时要应用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治疗,并进行狂犬病抗体检测,使用安全方便,收到较好狂犬病防治效果.
目的:调查狂犬病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以加强对狂犬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控制。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7月期间来疾控中心接种狂犬病疫苗的450例接种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0例患者中出现33例不良反应患者,占7.33%;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局部红肿、发热、头痛、四肢乏力等,其中1例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通过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均完成接种产生抗体。结论狂犬病疫苗接种期间,护士应当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加强用药和生活指导、做好心理护理干预,预防不良反应,保证狂犬疫苗的效果。
狂犬病是人蓄共患疾病,病死率100%,我国人的狂犬病发病率居世界第2位[1].控制、降低发病率的主要办法是加强对家犬的免疫管理,及时消灭狂犬和受伤者创口的及时正确处理、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但有较多受伤者对预防狂犬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接种后的免疫失败而发生严重后果.现将乐清市2001年1月27日至2001年12月10日在市人民医院及市疾病控制中心就诊的1345例犬咬伤,其中有8例狂犬病发作的临床与流行病学进行分析.
自从对犬伤者广泛使用狂犬病疫苗后,近十年来台山市已无狂犬病发生.为了解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效果,我们对1995~1999年台山市3 965例完成全程国产浓缩人用狂犬病疫苗注射者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86岁,潜江市积玉口镇人,家庭妇女.2003年9月30日,一可疑疯犬先后咬伤4人后窜入患者家中,将其左面部和双下肢咬伤,面部肌肉被大面积撕裂至耳根部,呈开放状,双下肢被咬伤3处,伤口较深.患者被紧急送往附近卫生所救治,经简单包扎处理,于2 h后被送到积玉口镇卫生院诊治.卫生院值班医生对其伤口用清水冲洗和0.1%新洁尔灭液消毒后,对脸部伤口缝合68针.同时,注射"人用纯化狂犬病疫苗"(批号:2003050217,效期:20040626),嘱其按"0、3、7、14、28"程序注射.9月30日注射第1针,2倍剂量,10月3日注射第2针,10月7日注射第3针.10月11日中午,患者感心里不舒服,出现恶心、呕吐、流涎、声嘶等症状,继而出现吞咽困难、怕风、怕光等兴奋状态.经镇卫生院初步诊断为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疾病,由于其病死率高达100%,因而暴露后的预防接种显得至关重要.为了解大同市被犬、猫咬伤后人群注射狂犬病疫苗后的抗体产生情况,我们对2003年8月至2004年8月在大同市卫生局监督所门诊进行抗体测定的291例资料进行了汇总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目的 观察人用冻干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CTN疫苗株)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抗体持久性.方法 对450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300人(试验组)接种人用冻干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CTN疫苗株),150人(对照组)接种进口冻干无佐剂狂犬病纯化疫苗;按照0、3、7、14、28 d免疫程序;观察每针次接种后局部和全身反应.采用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检测0(首剂接种前)、3、7、14、28d血清中和抗体水平(GMT).首剂免疫后365 d采集试验组血样本212份,对照组血样本97份;首剂免疫后730 d采集试验组血样本176份,对照组血样本80份,RFFIT检测GMT.结果 所有接种对象均未出现严重局部和全身反应.首剂免疫后3、7、14、28、365和730 d试验组抗体阳转率分别为2.35%、80.78%、100.00%、100.00%、98.58%和73.30%;GMT分别为0.12、1.01、9.83、12.61、3.68和2.81 IU/ml.首剂免疫后3、7、14、28、365和730 d对照组抗体阳转率分别为4.00%、87.20%、100.00%、100.00%、97.94%和76.25%;GMT分别为0.13、1.18、10.24、11.61、4.18和1.92 IU/ml.所有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用冻干狂犬病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抗体持久性.
近年我国已推广应用国产经Vero传代细胞培养制成的纯化狂犬病疫苗.我们于2002年2~12月按<国际临床试验规范>(GCP)方法对进口和国产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的安全性进行了临床试验观察.
广西灵川县于2003~2004年间共发生狂犬病9例,其中有2例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发病死亡.[病例1] 67岁男性,于2003年9月10日被犬咬伤手臂,伤情不严重,当时到村医生处就诊,未进行伤口处理,只接种狂犬病疫苗5支(疫苗来源不明),接种程序按照0,3,7,14,30天进行,于同年10月9日全程接种完,10月13日发病,16日死亡,病程4天.
狂犬病毒抗体的测定是评价狂犬病疫苗预防狂犬病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
人暴露狂犬病病毒后最理想的处置原则是:伤口处理+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接种狂犬病疫苗.但面对如此严重的致死性疾病,暴露后接种比暴露前免疫显得被动,因此,采取暴露前免疫既主动,也非常必要.暴露前接种狂犬病疫苗的预防效果国外已有相关报道,我们通过对接触狂犬病病毒有高度风险的人群实施暴露前接种狂犬病疫苗,用小鼠中和试验(MNT)方法测定其血清抗体滴度和观察接种后反应,评估维尔博狂犬病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探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发病与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关联性.以关键词“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脑炎/脊髓炎”检索1995-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馆文献中心数据库的国内文献,搜索到符合分析条件的文献99篇,报道ADEM病例1368例,将病例及观察人群以是否接种狂犬病疫苗为暴露因素分为两队列进行队列研究,分析接种疫苗与ADEM发病关系.1995-2010年文献报道病例地区接种狂犬病疫苗人群ADEM标化发病率为9.41/100万人年,高于无接种人群标化发病率0.29/100万人年(u=428.35,P<0.01),RR=31.05(95%CI:26.33~36.62),且RR值随狂犬病疫苗接种针次增加而增大.文献分析结果显示,接种狂犬病疫苗与ADEM发病存在高度关联.
为进一步有效地预防狂犬病,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门诊部坚持对完成全程狂犬病疫苗接种者进行流行病学观察,现将8 417例狂犬病疫苗免疫者的流行病学分析报告如下.
近年来随着宠物热的兴起,豢养犬、猫等宠物者不断增加,受动物伤者愈来愈多.因此,被可疑带病毒动物咬伤或抓伤后,接种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发生、挽救生命的惟一手段,也是最为有效的措施.目前国内使用的进口狂犬病疫苗--赛诺菲巴斯德公司生产的冻干粉状Vero细胞狂犬病纯化疫苗(维尔博),在以往大量的使用过程中,证明接种维尔博在临床上是安全的.为了进一步评价患者在Ⅱ度以下暴露后接种维尔博的安全性,我们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了系统观察.
广州市番禺区自1990年以来,虽已无狂犬病发生,但每年因犬类等动物咬伤人的数量有不断增多的趋势,从而增加了发生狂犬病的危险.自1990年开始,开展了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的监测.监测中发现,老年人的免疫效果一直不理想.2001年引入法国进口纯化的Vero细胞培养狂犬病疫苗--维尔博疫苗,主要针对老年人进行暴露后接种.现将番禺区2000~2001年50岁以上人群狂犬病疫苗接种后的抗体检测情况报告如下.
Ⅲ度犬咬伤患者预防狂犬病除立即处理伤口,还应注射狂犬病疫苗和抗血清,但后者系异源性蛋白副反应较大,使用中易发生变态反应和血清病,发生率为15%~45%[1].为此笔者对应用抗狂犬病血清同时服用抗过敏药预防过敏反应的效果进行观察.
目的 对中国地区狂犬病暴露后的普通人群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为开展狂犬病疫苗接种策略改进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英文数据库和The Cochrane Library中公开发表的有关狂犬病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至2016年7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资料,采用R软件对狂犬病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9篇文献,纳入文献无明显发表偏倚,其中总调查人数为94 222人,发生不良反应11 02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 ~ 47.78%.狂犬病疫苗总不良反应的合并发生率为9.82%(95%CI:7.58%~ 12.72%),局部不良反应的合并发生率为12.05%(95%CI:9.26%~ 15.69%),全身不良反应的合并发生率为9.06%(95%CI:7.07%~11.61%).液体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合并率为32.39%(95%CI:21.88%~47.94%),冻干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合并率为8.65%(95%CI:4.54%~ 16.5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狂犬病疫苗接种局部不良反应率高于全身不良反应率.液体狂犬病疫苗不良反应率高于冻干狂犬病疫苗,建议采用安全性较好的冻干狂犬病疫苗,逐步替代液体狂犬病疫苗.
我国在公元前300多年就有狂犬病的记载,从发现狂犬病的那一天就开始了狂犬病的防治,并且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有关狂犬病研究的各个领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狂犬病毒全基因序列的测定和分子结构的阐明,狂犬病毒致病的分子机理的日益明确和狂犬病毒基因工程口服疫苗的研究和应用。我国在狂犬病预防和研究领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人狂犬病已从80年代的每年数千例降至目前的数百例;Vero细胞纯化狂犬病疫苗的研制成功;人腺病毒和禽痘病毒为载体表达狂犬病毒糖蛋白和/或核蛋白制备基因工程疫苗已在动物实验中证实有保护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继续努力和解决。 目前人狂犬病多见于亚洲的印度、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孟加拉国、越南和缅甸等国家,而北美和欧洲,狂犬病主要限于野生动物中。我国仍属于人狂犬病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我国周边地区很多也是狂犬病高发病国家。从这种人、动物狂犬病的分布可以看出,人狂犬病流行的国家大都属于尚不够发达或比较落后的国家,这也揭示了一个社会整体治理的水平问题。因为狂犬病的流行很多是人为造成的,是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法规秩序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在国际上,我国已逐步被列入发达国家行列,在许多领域,我们已经居世界领先地位。可是我们在狂犬病的防制方面与众多飞速发展的领域不相符合。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先进要体现在方方面面,疾病预防与控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狂犬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必须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之一。在过去,死亡数一直位居35种法定报告传染病之首,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我国在狂犬病的控制方面卓有成效。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狂犬病疫情的下降,这种政府参与的多部门的联手协作没有能够继续下去,致使各部门各自为政,有些地区甚至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这种缺乏整体和全面有序的工作现状很难使狂犬病从根本上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