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对狂犬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为100%.目前唯一有效的途径是疫苗接种或同时应用抗血清.由于现用狂犬疫苗制剂的质量、使用方法及人群个体差异等各种原因影响,并非所有人群免疫后均产生保护性抗体及不同人群产生抗体的情况不同.对于暴露后人群,若未能及时产生保护性抗体,情况将非常危险.所以我们对本站免疫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测,目的是一能及时对未被保护人群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二评价现用狂犬疫苗免疫效果;三找出影响抗体产生水平的因素,对沿用免疫方案作针对性改进,以求更有效地保护被感染人群.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灵川县是伤寒副伤寒的重灾区,1993年首次发生伤寒暴发流行,发病率从1992年的4.46/10万上升到80.31/10万,1996年起全县大面积在人群中推广使用伤寒Vi疫苗,人群免疫水平开始上升.1997、1998年发病率分别下降至35.18/10万、34.72/10万.从1999年起菌型发生了改变,主要以甲型副伤寒流行为主,发病率猛升到119.28/10万,2000年继续上升至139.72/10万,为历年发病率最高记录.为了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暴发流行,降低其发病率,从2000年9月起我县被广西列为伤寒副伤寒高发县和8个重点监测县之一,10月份监测工作正式启动.至2002年止,监测工作成效显著,2001年、2002年发病率分别降至81.27/10万、66.44/10万.现将三年来的伤寒副伤寒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eri, BCG)由医学家卡美特和兽医学家介云发明。B C G于1921年首次用于人群免疫,我国自1978年将B C G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全国已经使用数亿剂次[1]。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重要方法[2],其机制是使用人工方法让未感染的机体产生一次轻微的无危害性的感染,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限制之后结核菌感染在体内播散而减少结核病的发生[3]。由于卡介苗是一种减毒的活菌苗,使用中对接种部位、方法、剂量有严格要求,是所有疫苗中技术要求较高,最易出现不良反应的疫苗之一[4]。有资料报道,我国卡介苗接种不良反应约为0.05%~0.22%[5]。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极为罕见的异常反应也有可能发生,如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护理,常会影响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的依从性,使预防接种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因此了解卡介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及及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卡介苗接种后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及护理进行综述如下。
近期感染结核菌发生结核病的危险是长期存在感染者的10倍左右.因此,筛查高暴露人群中近期感染结核菌的高危人群并采取预防性治疗是降低发病率、避免造成暴发流行的有效手段.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商品名"微卡"),作为一种双向免疫调节制剂,国内同行已经在对结核病进行预防性治疗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本文将3年来我市大中专、高中学生中筛查出的结核病高危人群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预防治疗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评估微卡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犬、猫作为宠物大量进入城市家庭,给狂犬病的流行带来极大的隐患,而预防狂犬病发生的根本措施就是接种狂犬疫苗,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并非所有人群免疫后均产生保护性抗体.
为了解沈阳地区注射狂犬疫苗后的人群免疫保护水平,我们对3 018人份注射狂犬病疫苗前后的免疫效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样品来源:分别采集被犬类动物咬伤患者注射狂犬病疫苗前血样,和全程注射狂犬病疫苗50~55天的血样.(2)免疫疫苗:狂犬病疫苗由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3)抗原膜:由福建省卫生防疫站购入.
我国自8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以保护儿童健康为目的的计划免疫接种制度,对控制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的评价钩端螺旋体疫苗大面积人群免疫的流行病学效果.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对重点疫区乡镇钩体流行年份钩体疫苗的保护率和效果指数进行分析.结果钩体疫苗的保护率为85.34%~100%,效果指数为6.82~36.59.结论现行的钩体疫苗具有较好的流行病学效果.
杭州市拱墅区1967年开始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1997年列入免疫规划,发病率呈下线下降.但近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人群免疫水症有所下降,麻疹发病回升,2005年发病率骤升至21.65/10万.
嘉善县1983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20多年来相应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已多年无病例报告.为了解当前嘉善县人群病毒性肝炎、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的免疫状况,我们于2002~2003年进行人群免疫状况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卫生部虽将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的预防接种列入"全国重大疾病控制工作‘九五'规划纲要”中,但未提出明确的免疫策略.杭州市在对流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分析后于1996年起逐步开展流腮疫苗的接种工作,并作免疫效果观察.本文就流腮的危害、疫苗预防效果和防制策略等进行讨论,并提出我国有条件地区控制流腮的免疫策略.
计划免疫工作是贯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对于预防和控制相应传染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按照规定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对人群免疫防病水平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国家将计划免疫工作列入了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并建立了冷藏、冷运、冷种科学的冷链系统,以提高计划免疫质量.目前,虽然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一些地区仍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自1965年广泛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麻疹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并打破以往每隔1-2年流行一次的周期性规律.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控制了低年龄组人群的发病率,但近年来我县麻疹发病趋向高年龄组.为了解人群对麻疹的免疫水平,给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1年11-12月在计划免疫工作开展得较好的杨芳、横石和通羊城区(1997-2001年麻苗接种率在90%以上)进行人群免疫水平调查,现报告如下.
海口市自1992年底出现脊髓灰质炎(脊灰)最后一次局部暴发以来,按国家与省的布置落实免疫措施,1993-2000年实施22轮全市范围的强化免疫,接种率均在96%以上,常规免疫保持正常运转,接种率均在97%以上,已连续8年无脊灰野毒株病例发生,成为无脊灰地区,为评价我市脊灰免疫措施实施的效果,我们于2000年7-12月对全市3个区进行了一次脊灰免疫成功率调查和健康人群免疫水平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