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100年前有了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叫魔球.魔球是德国人最先提出来,在德语中叫Zauberkugeln,当年人们深受细菌感染之苦,希望有一种药物能够杀死许多甚至全部致病细菌,使受感染者恢复健康.对魔球最为痴迷的是德国科学家、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保罗·埃尔利希.1912年他研制成功治疗梅毒的药物撤尔佛散,是实现魔球梦想的第一步.但撤尔佛散副作用很多,被人讥讽为魔弹,等于警察在人群中向罪犯开枪,打死一个,伤及众多无辜.
18世纪,以梅毒和淋病为主的性病在全欧洲流行,而当时医学界对此类疾病了解甚少,治疗上也束手无策.英国名医约翰·亨特为了分析这种传染病的传播过程,在自己身上做了淋病感染实验.
目的 了解昆明市吸毒者行为学和人口学特征、梅毒、HIV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一对一结构问卷调查及血清抗体检测对昆明市戒毒所吸毒者进行横断面研究.结果 共调查吸毒者872人,98.9%使用海洛因,8.9%曾滥用新型毒品,74.1%注射吸毒,27.3%曾共用针具;67.3%有固定性伴,其中仅10.5%最近一年与固定性伴坚持使用安全套;23.7%最近一年有商业性行为,43.7%与商业性伴坚持使用安全套;无论有无固定性伴,吸毒者的商业性行为比例及交易过程中安全套使用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x2均小于1.83,P>0.4).吸毒者中梅毒感染率为4.5%(39/872),女性吸毒者中为9.9%(12/122).女性(OR:3.8,95%CI:1.8-8.2)、外来吸毒者(OR:2.9,95%CI:1.4-6.1)和低文化程度(OR:2.6,95%CI:1.3-5.5)为梅毒感染影响因素;HIV感染率为14.3%(125/872),共用针具者中达29.5%(52/176),注射吸毒和共用针具为相关影响因素(OR:4.2,95%CI:2.0-9.0;OR:11.1,95%CI:5.1-24.4).结论 昆明市吸毒者中梅毒和HIV感染率较高,高危性行为较普遍,HIV经性途径向固定性伴或其他人群传播的危险不容忽视.积极防治吸毒者的梅毒感染,及时发现管理HIV感染者,加强高危性行为干预,对控制全市梅毒及HIV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了解成都市孕产期妇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梅毒的感染现状、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当地防控策略制定和干预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严格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操作手册》标准,于2010-2015年对符合监测条件的孕产妇开展行为学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 2010-2015年间共监测孕产妇2400名,未发现HIV抗体阳性者,梅毒阳性检出率及HCV阳性检出率均为0.13%;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70.52%,呈逐年上升趋势(X2=75.68,P<0.001),且文化水平越高、年龄越小、怀孕生育次数越少,其防治知识知晓率越高.结论 成都市孕产妇人群HIV、梅毒、HCV感染率均处于低于全国较低水平,但该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仍有待提升,今后应开展针对性的孕期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发生.
目的 了解天津市男男性接触人群(MSM)的梅毒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于2016年4-8月,对天津市16岁及以上且最近6个月与男性发生过插入性口交或肛交性行为的MSM人群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收集MSM人群人口学及性行为特征,开展HIV、梅毒检测,最终收集有效问卷853份.通过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梅毒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调查对象年龄为31.7±9.4岁,以35岁以下者居多,占70.1%(598/853);最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65.4%(558/853);调查对象HIV检出率为3.4%、梅毒为9.5%.多因素分析显示,知晓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OR=0.46,95%CI:0.23~0.92)、最近1年接受过有关性病艾滋病相关干预(OR=0.40,95%CI:0.23~0.71)者梅毒感染的可能性更低;而最近6个月有同性商业性行为(OR=2.75,95%CI:1.31~5.77)、最近1年患过性病(OR=11.07,95%CI:5.57~26.83)者梅毒感染可能性更高;随着最近一周肛交次数增加,梅毒感染可能性更高(OR=1.45,95%CI:1.03~2.03).结论 男男性行为者梅毒感染率较高,性病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最近一周刚交次数、最近六个月同性商业性行为情况、最近一年患性病情况以及最近一年接受过性病艾滋病相关干预服务情况与调查对象感染梅毒有关.
通过对天津市1995-1999年梅毒流行特征的分析,探讨梅毒发病显著增加的原因,为今后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我们收集天津市1995-1999年的梅毒疫情资料及收容所卖淫妇女梅毒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1995-1999年梅毒的发病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在目前天津市监测报告的8种性传播疾病中增长速度排在首位.与收容所卖淫妇女梅毒的监测发病率呈同步增长.其报告病例中以二期梅毒为主,20-39岁发病较多;职业分布广泛,以工人、个体、干职为多.中学文化程度病例较多,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仍占一定比例;已婚病例占多数;非婚性接触传播为主;男性病例多于女性,但也发现女性病例有增加.结论:根据天津市近几年梅毒的流行特征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以降低梅毒的发病.梅毒与艾滋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控制梅毒的传播对于控制艾滋病的流行有重要意义.
目的及时了解和掌握吸毒人群梅毒及HIV感染状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统一调查表格,按国标方法检测梅毒及HIV.结果梅毒检出率逐年降低,HIV抗体阳性率升高;女性梅毒检出率高于男性;吸毒时间愈长,梅毒检出率愈高;非婚及婚外性行为比例增加;彝族、维族等外来农民的HIV阳性率增加.结论应加强对彝族、维族等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进城人员进行管理、监测,加强对无业人员及农村地区性病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教育.
我区从1997年以来,加强了对预防性体检工作的力度,开展了性传播疾病(STD)的监测.主要检查梅毒和艾滋病.至2000年底共监测血清46 053人份,从中检出梅毒66人份,艾滋病1人份.通过监测结果分析,性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梅毒发病增长速度明显,并逐渐蔓延.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根据我市性病专报,2000年全市发生性病5种(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非淋菌性尿道炎)及HIV阳性1例,共1960例.发病率为81.34/10万.与1999年相比,发病数减少11.91%,发病率下降12.06%.现将有关疫情分析报告如下.
目的通过调查掌握目前艾滋病和梅毒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为政府部门制定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HIV用ELISA初筛,阳性送广东省疾控中心用蛋白印迹法(WB)确认,梅毒用ELISA初筛,阳性送省疾控中心确认.结果356名受检人群中,共查出HIV感染者16名,阳性率为4.5%,梅毒感染者44名,阳性率12.4%.结论我市吸毒人群HIV及梅毒感染率较广东省内及某些其他省市的报道高.
目的 调查云南省玉溪地区吸毒人员相关行为学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感染状况.方法 对玉溪市戒毒所470名吸毒人员进行HIV、HCV、梅毒抗体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IV感染率12.8%,HCV感染率81.9%,梅毒感染率3.2%.结论 共用注射针具是吸毒人员感染HIV、HCV的主要原因,不洁性行为是感染梅毒的主要原因.艾滋病中流行期地区吸毒人员HIV、HCV感染呈严重态势,应及早制定吸毒人群中丙型肝炎检测工作策略,加强防病知识宣传和行为干预,重视女性吸毒者宣传教育.
目的 了解苏州市吸毒人群艾滋病的感染状况,为预防控制艾滋病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苏州市戒毒所2006年下半年新入所戒毒人员艾滋病哨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94名戒毒人员中,检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12例,感染率为2.4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梅毒感染阳性率为3.44%,丙型肝炎(丙肝)感染阳性率为21.05%.12名HIV感染者均有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史.注射吸毒人员的丙肝感染率49.3%万,显著高于非注射吸毒人员的丙肝感染率5.92%(x2=126.31,P<0.005).共用过注射器或针头人员占静脉吸毒人员的61.27%.戒毒人员中4.25%通过钱或毒品交易与他人发生性行为,只有14.29%每次都用安全套.结论 苏州市吸毒人群中HIV、丙肝病毒(HCV)感染率居于全国平均水平,静脉吸毒和共用针具吸毒是HIV和HCV传播的高危因素,不洁性行为增加了HIV、HCV、梅毒由吸毒人员向其他人群传播的危险性.
目的 通过对北京市某戒毒所吸毒人员HIV、HCV和梅毒的感染状况调查,了解吸毒人群经血传播疾病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艾滋病在这组人群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某自愿戒毒所2005年的486名吸毒者进行HIV、HCV和梅毒抗体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北京市吸毒人员HIV感染率为1.03%(5/486),HCV感染率为34.36%(167/86),梅毒感染率为10.29%(50/486).HIV、HCV的感染途径以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为主.结论 被调查吸毒人群中存在血源性疾病传播和流行的风险,应加强对吸毒人群的监测、同时开展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以降低HIV、HCV和梅毒在该人群中的传播和扩散,控制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病的蔓延和流行.
了解我市吸毒人群中梅毒和HIV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分析.梅毒用TRUST初筛、TPPA确诊,HIV用ELISA和雅培试纸条层析法初筛,实验室确认.结果表明,梅毒总检出率11.23%,抗HIV阳性7例,检出率0.31%,2000年梅毒和抗HIV阳性率均高于1999年,且低年龄组、低文化程度、无业人员等检出率高,由于梅毒与HIV有相同的传播途径,吸毒人群在检测梅毒的同时应进行HIV的检测.
目的 为了解东莞市性罪错人员中性病艾滋病流行情况及其相关的危险行为,为更好地制定针对该人群的性病艾滋病防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东莞市收容教养所内所有收容教养的228名暗娼和130名嫖客逐个进行询问、登记,然后采集5 ml静脉血做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 228名暗娼中,年龄最小16岁,平均24.31岁.嫖客最小19岁,平均32.97岁,30岁以下的暗娼数多于嫖客(χ2=63.53,P<0.01);暗娼以未婚为主,其未婚比例高于嫖客(χ2=22.83,P<0.01);暗娼和嫖客均以外来流动人群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分别为99.56%、91.23%和99.23%、84.62%;在性接触中从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嫖客为14.62%,暗娼为6.58%,嫖客高于暗娼(χ2=6.22,P<0.05);暗娼中有7人承认吸毒,1人有共用注射器史;暗娼中查出梅毒抗体阳性35例,阳性率15.35%,嫖客中查出梅毒抗体阳性12例,阳性率9.23%;暗娼中查出HIV感染者2例,感染率0.88%,嫖客中未查出HIV阳性者.结论 性罪错人员中的性病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和性病感染率均高,而嫖客中的危险行为高过暗娼.故加强对所有性罪错人员的艾滋病性病监测,开展有效针对性罪错人员的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干预工作,是减缓艾滋病扩散速度的重要措施.
近几年,在全国各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得到控制的同时,性传播疾病却呈大幅上升的趋势.为了解佳木斯地区淋病、梅毒的发病情况,我们对1990-1999年淋病、梅毒的报告发病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目的了解泉州市吸毒人员流行病分布、HIV感染率和梅毒阳性率.方法采用2次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检测血清中HIV抗体,初筛阳性标本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采用1次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检测血清中梅毒抗体.结果4年来共检测吸毒者1252名,共检出HIV抗体阳性10例,阳性率为0.80%,梅毒阳性114例,阳性就绪9.11%.结论全市吸毒人群未发现HIV感染者,但存在传播的危险因素,提示应做好吸毒人群的干预,提高吸毒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特别要加强外来流动人口吸毒人群管理,增强青少年的自我防范能力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区,而梅毒的发病率近年也呈上升趋势.本文介绍了2000年至今的南京市饮服从业人员乙型肝炎病毒及梅毒的发病情况.
为了解呼和浩特市吸毒人员的吸毒行为及HIV和梅毒的感染状况,我们于2002年8月对呼和浩特市某强制戒毒所262名戒毒人员进行了有关感染状况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为配合对全省吸毒人员的HⅣ、HBV、HCV及梅毒的感染情况调查.1999年9-11月对我市公安局戒毒所收容的吸毒者159人进行了HⅣ、HBV、HCV及梅毒的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梅毒在性传播疾病中的危害仅次于艾滋病,尤其是女性患者不仅影响本人与配偶的身心健康,还会造成对下一代的严重损害.因此加强梅毒监测工作,对促进社会稳定和计划生育的优生优育有非常重要意义.自1997年以来在本地的婚检对象中梅毒阳性检出率不断上升,梅毒已成为婚检中的常见病.现将我院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32647名婚检对象中梅毒检出情况分析如下.
梅毒作为嘉兴市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近几年,病例数大幅度增加,为了解梅毒的流行特征,给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现将嘉兴市1997-2002年梅毒疫情资料分析如下.
梅毒传染性强,自进入80年代,性传播疾病(STD)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梅毒发病增长速度明显,并逐渐蔓延.为了解我区饮服从业人员梅毒感染情况和流行趋势,我们于1998年3月至1999年9月对全区从事饮服行业人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梅毒监测分析,检出38例梅毒感染者,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梅毒(syphilis,lues)是性传播疾病中的最常见病.近年来性传播疾病的广泛流行,虽然有其错综复杂的原因,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从我们近几年的检测中发现梅毒的发病率在我市有明显上升趋势.本文对我市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人群12 800人梅毒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我市1998-2001年的调查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多,传染病的分布已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尤其是性传播疾病.根据我省13个地市上报的疫情数据,现将我省1990-2000年淋病、梅毒、艾滋病疫情分析如下.
2000年12月我们对兰州榆中戒毒所181名戒毒人员进行了梅毒、淋球菌及HIV感染状况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目的了解新会区吸毒人群HIV和梅毒(TP)感染情况,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新会区2004年部分在押吸毒人员进行HIV和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 516名吸毒者血液标本中,抗-HIV的阳性率为6.4%(33/516),梅毒抗体阳性率为9.3%(48/516).在检出的33例HIV感染者中HIV/TP双重感染率为1.2%(6/516).女性吸毒者TP的感染率为27.1%(19/70),男性吸毒者TP的感染率为6.5%(29/446).结论应加大对吸毒人群的监测和防病知识宣传力度,采取干预措施,降低HIV等疾病在高危人群中扩散和传播的危险性.
目的 了解法定报告性传播疾病(STDs)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2004-2007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数据进行趋势及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07年间,淋病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梅毒、艾滋病(AIDS)发病率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呈上升趋势;3种性病报告发病率从15岁开始上升,25-29岁达发病高峰,之后淋病、AIDS逐渐下降;除5-14岁,梅毒报告发病率明显高于淋病和AIDS/HIV.从2006开始,梅毒男女性别比<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而同期淋病、AIDS/HIV感染者男女性别比仍>1,患者以男性为主.结论 淋病、梅毒、AIDS/HIV均为性传播疾病,但流行病学特点并不完全相同,深入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有助于描述疾病流行规律.从2004年开始梅毒发病率明显上升,目前需加强梅毒防控措施,降低梅毒发病率,并有助于控制AIDS/HIV的流行.
目的 了解1995-2005年山西省阳泉市梅毒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95-2005年性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5-2005年阳泉市累计报告梅毒病例1280例,占报告性病总数的11.01%.梅毒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0.33/10万上升到2005年的18.04/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20~39岁人群,占71.64%,男性占53.36%:工人发病最高,占27.27%;中学文化程度占85.39%;Ⅰ期和Ⅱ期梅毒占85.47%,隐性梅毒占11.56%,胎传梅毒占1.17%.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结论 梅毒在阳泉市仍呈快速增长趋势,已进入高流行阶段.应加大对青壮年人群,特别是煤矿工人、无业(待业)人员的防治知识宣传及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以控制阳泉市梅毒的传播与流行.
为控制由输血引起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以及艾滋病的传播,我市在献血员特别是街头献血员筛选上,分步骤使用不同方法检测HBsAg、抗-HCV、RPR、HIV指标,结果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