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崇左县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现已连续10年无内源疟疾病例,疟疾发病稳定在较低水平,但由于该地中华按蚊为主的传疟媒介依然存在,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剧增,疟疾传播的条件仍然存在.为探讨灭疟后期疟疾的监测方法,现将崇左县1994-2003年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的现场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消灭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除保持高水平OPV免疫接种率外,加强AFP病例监测,采取措施提高其高敏感性,及时地发现可疑病例,愈显重要.现将我县1990-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运行情况评价如下.
为掌握中小学生视力低下、龋齿、沙眼三种常见病的变化动态,分析造成三种常见病的危险因素,制定综合防治措施,现将我县2000至2002年中小学生上述三种常见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为了解当前崇左县人群中肺结核病发病水平和流行特点,为制定今后的肺结核病防治规划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1990-2002年崇左县肺结核病报告结果分析如下.
广西崇左县历史上是高疟区,中华按蚊是主要传疟媒介。经过多年的防治,至1993年已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此后,重点抓了传染源的检索、流动人口及重点人群的管理。由于措施得力,6年来没有发现内源病人,疟疾发病稳定在较低水平,现将6年来的管理措施和效果报告如下:1 监测和管理措施1·1 传染源检索各乡镇镜检站继续对“四热”(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和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并要求凡近3年内疟原虫阳性所在村屯年血检率10%以上,其余血检率5%以上(1999年改为2.5%以上),村屯覆盖率达100%。各乡镇镜检站月底将血检情况报县防疫站,对阳性血片及时上送县防疫站寄防科鉴定虫种。1·2 现症病人管理及病灶点处理现症病人一律用血检疟原虫阳性确诊,并用氯、伯5日疗法治疗,采用专人送服(送服到手,服后再走),进行个案病例调查,建立档案;凡发现疟疾病人的村屯,一律列为病灶点。在流行季节出现病人时,除治疗传染源外,对病家及周围人群进行预防服药。同时使用杀虫剂对居民住房及牲畜房进行喷洒灭蚊。
广西崇左县自1991年起,将儿童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为了解儿童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和免疫效果,1999年4月在全面考核计划免疫工作的同时,考核了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和免疫效果,结果如下。
1998年2~6月崇左县发生麻疹暴发流行,发病316人,发病率为96.36/10万,无死亡病例.现报告如下.
疟疾是世界上危害严重的虫媒传染病,在虫媒传染性疾病中疟疾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随着疟疾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大部分地区,疟疾发病率已降至很低水平[2],但有些地区的疫情还有回升趋势.由于人口流动,我县1993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后,输入性疟疾病例时有发生.为了掌握疟疾疫情动态,总结经验教训,现将本县1994~2003年疟疾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为了解我县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以保护学生身体健康,我们于2002年11月对我县8587名7~14岁在校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新生儿破伤风是导致我国边远贫困地区新生儿死亡的一种重要传染病,卫生部于1995年将新生儿破伤风由丙类传染病调整为乙类传染病,并于1999年要求各地开展新生儿破伤风监测工作.现将崇左县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2001年11月20日至12月5日,崇左县罗白乡中心小学发生一起水痘流行,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993年崇左县麻疹发病率为67.79/10万,自1994年我县全面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以来,麻疹的发病明显下降,1996年报告病例数46例,发病率为14.02/10万。但从1997年开始麻疹发病持续上升,出现了局部流行。1998年报告病例393例,发病率高达118.96/10万,同时全县采取麻疹疫苗(MV)应急接种后,疫情迅速被控制。2000年罗白乡又发生一起麻疹局部暴发流行。为了探讨近年来我县麻疹的流行规律和流行原因,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现将1995~2000年麻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2000年4月28日至5月20日,崇左县罗白乡渠姆村怀拜屯发生一起经流行病学和病原学证实的细菌性痢疾暴发,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2000年5月16日至5月29日,崇左县罗白乡强胜村小学发生一起麻疹流行,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调查方法1.1 按卫生部1995年颁发的<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83-1995)逐例核实诊断.对所有病人逐例进行个案调查,填写疑似病例个案调查表,查阅卫生院的接种卡片,核实MV免疫史整理统计逐项分析.1.2 收集9例早期现症患儿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麻疹IgM抗体,以抗体滴度P/N值≥2.1为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