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型】相关文献(917)
  • 不同血清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唾液中HBV-DNA含量相关性研究

    《国际病毒学杂志》 CSTPCD 2017年4期

    目的探讨不同血清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唾液中HBV-DNA的差异以及相关性.方法选取60例乙型肝炎患者,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同时检测血清与唾液HBV-DNA,用ELISA检测血清HBV标志物,动力学方法检测血清ALT值,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6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与唾液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3.3%和63.3%(x2=15.91,P<0.01);HBeAg阳性患者33例,HBeAg阴性患者26例,其血清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7.15%和88.5%(x2=0.64,P>0.05);ALT值的四分位间距分别为69.0(45.0~220.5)和38.5 (24.0~103.5)(t=1.36,P=0.180);血清HBV-DNA对数值的四分位间距分别为7.14(6.01~7.62)和5.09(2.30~6.83)(t=3.70,P<0.05);唾液HBV-DNA对数值的四分位间距分别为4.63(1.19~5.29)和0.00(0.00~4.6)(t=3.25,P<0.05).对6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与唾液HBV-DNA病毒含量的对数值进行分析,发现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r=0.83,P<0.05),回归方程为y=0.88x+2.82.结论HBeAg阳性的患者与HBeAg阴性患者相比较,虽然血清中病毒阳性率以及ALT值无差异,但病毒含量有差异.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与唾液中的病毒含量呈正相关,血清中病毒含量高于唾液,提示血清的传染性比唾液强.

    乙型肝炎 唾液 HBV-DNA ALT 血清型
  • 感染靶向性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在基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是一种非常有希望的人体细胞基因治疗载体.它既可以转染分裂细胞又可以转染非分裂细胞.rAAV在宿主体内以定向整合的方式存在.AAV重组体在细胞内能长期稳定地表达,且在体内不引起明显的病理变化,然而它广泛的宿主范围是体内基因治疗的一个缺点,因为它不具备组织特异性或器官局限性转导能力从而难以增加其在基因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效率.因此,开发具有组织或器官靶向性的重组腺相关载体是腺相关病毒载体发展的方向.本文就近年来感染靶向性腺相关病毒在基因治疗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 靶向性 血清型 基因治疗
  • 柯萨奇B组病毒致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本文对柯萨奇B组病毒(CVB)致病性与抗原性的近期研究内容进行了复习.CVB的每个血清型存在多种毒株,病毒基因组编码区与非编码区核苷酸决定CVB的致病力.心肌球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疾病的发生有关联.T细胞基因在CVB致病及CVB蛋白2PC在CVB性自身免疫反应中均有重要地位.

    柯萨奇 病毒 分子 非编码区 心肌球蛋白 氨基酸序列 细胞基因 免疫反应 近期研究 致病性 致病力 血清型 抗原性 基因组 核苷酸 疾病 关联 复习 毒株 地位
  • 070 军团菌的污染和控制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03年4期

    近年来从军团菌病的流行可以看出军团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已经达到不容忽视的程度.本文参考了近几年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列举了一些军团菌病暴发的典型事例,强调了军团菌影响人类健康的潜在危险,并就军团菌污染的传播特点及预防和控制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军团菌 军团菌病 血清型 污染和控制
  • 2006年湖南省钩端螺旋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疾病监测》 CA 2007年12期

    目的 了解湖南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主要血清群(型)及其分布,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7个监测点采集健康人群血清,显微凝集试验(MAT)法检测抗体,采用SPSS 13.0分析.结果 人群钩体抗体总阳性率为60.41%,男、女性阳性率分别为65.48%、56.63%(P<0.05).10~、20~、30~、40~和50~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4.26%、60.00%、67.57%、70.27%和62.43%(P<0.05).浏阳市、沅江市、邵东县、双峰县、宁乡县、株洲县和湘潭县抗体总阳性率分别为81.00%、71.96%、69.31%、68.00%、58.59%、39.39%和37.82%(P<0.05).赖、临海、秋季、澳洲、拜伦、犬型、波摩那、清水、七日热和乌尔夫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5.86%、27.45%、19.03%、16.97%、15.17%、11.31%、8.97%、6.07%、4.69%和1.93%(P<0.05).结论 湖南省以赖型、秋季型、临海型为主要血清型,抗体阳性率在地区、年龄、性别间均存在差异.

    钩端螺旋体病 血清群 血清型 血清流行病学
  • 云南省首次检出O157大肠杆菌

    《疾病监测》 CA 2002年3期

    O157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O157,简称O157菌),被认定为人类出血性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疾病的主要病原菌,其中O157:H7大肠杆菌和O157:H-大肠杆菌是最重要的两个血清型,O157菌因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多次疾病暴发而倍受关注,并从牛、猪、羊、马、狗、鹿、海鸥等动物粪便及其制品中分离到O157菌.我们从1999年6月开始至今对玉溪市牛、猪、鸡和腹泻病人的粪便标本进行了O157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云南省 大肠杆菌 分离培养与鉴定 疾病暴发 腹泻病人 粪便标本 动物粪便 玉溪市 血清型 溶血性 出血性 病原菌 制品 尿毒 海鸥 肠炎
  • 衢州市动物粪便O157:H7大肠杆菌的带菌调查分析

    《疾病监测》 CSTPCD 2002年6期

    O157:H7大肠杆菌(E.coli 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主要血清型,能引起人类腹泻、出血性肠炎(HC)、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疾病.自1982年首次在美国发现引起出血性肠炎的暴发,我国也发现由O157:H7大肠杆菌引起的散发病例.近几年来,我国已陆续有10多个省份在食品、家畜家禽、腹泻病患者中检出该致病菌.为了解O157:H7大肠杆菌在本地区动物粪便中的带菌状况,2001年6月,我们采集了我市市区农贸市场和乡村农家的动物粪便共300份.对O157:H7大肠杆菌进行了带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衢州市 动物粪便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溶血性尿毒综合症 腹泻病患者 散发病例 农贸市场 家畜家禽 带菌状况 带菌调查 肠炎 致病菌 血清型 形成性 血栓 乡村 市区 食品 美国
  • 杭州市淋病奈瑟菌血清学分型研究

    《疾病监测》 CA 2002年8期

    淋病奈瑟菌的血清型与其耐药性、血清抗性、营养分型、对免疫球蛋白A1蛋白酶的表达以及引起的淋病奈瑟菌感染类型均有密切关系.但淋病奈瑟菌的抗原结构非常复杂,与细菌表层结构有关的外膜蛋白、脂多糖和菌毛都可以作为血清学分类的基础.

    杭州市 淋病奈瑟菌 血清学分类 免疫球蛋白 营养分型 外膜蛋白 抗原结构 感染类型 表层结构 脂多糖 血清型 耐药性 蛋白酶 细菌 抗性 菌毛 基础
  • 2004-2005年江苏省海安县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监测分析

    《疾病监测》 CA 2007年5期

    目的 了解2004-2005年江苏省海安县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人群带菌情况以及家禽、家畜肉污染情况.方法 采集动物和腹泻患者粪便及冷藏的禽、畜肉和苍蝇等样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增菌培养,并对阳性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所有样本中,仅160份动物粪便样本检测阳性,阳性率达17.19%(160/931),其中猪的带菌率较高.151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共有29个血清型,其中血清型以O:16,29、O:6,30、O:5、O:7,8、O:12,26、O:4,33、O:8等为主,除61株ystB阳性外,其余毒力基因均为阴性.结论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江苏省海安县家畜家禽中普遍携带菌,但这些菌株大多属于非致病菌株,对人群威胁不大.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监测分析 血清型
  • 农贸市场中蜚蠊携带单增李斯特菌的调查及菌株特征分析

    《疾病监测》 CSTPCD 2017年4期

    目的 初步探索农贸市场中蜚蠊李斯特菌的携带情况及农贸市场中食品李斯特菌污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10-12月从北京市某肉类(猪肉、羊肉、鸡肉)和水产品销售市场共采集147份蜚蠊样本进行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到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型(serotyping)、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结果 蜚蠊样本中李斯特菌的分离率为58.06% (78/147),包括单增李斯特菌、英诺克李斯特菌、威尔李斯特菌,其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率为17.68%(26/147),以水产品销售区域蜚蠊中分离率最高(18.18%).血清型分析将26株单增李斯特菌分为4种血清型,分别为1/2c、1/2a、3a和1/2b,优势的血清型为1/b(34.60%)和1/2c (34.60%);PFGE分析将26株单增李斯特菌分为11种PFGE带型,优势的PT型为PT16(19.23%)和PT30(19.23%).MLST分析将26株单增李斯特菌分为5种序列型,分别为ST87、ST9、ST121、ST155、ST35,优势的序列型为ST87(34.62%).结论 农贸市场中蜚蠊能携带李斯特菌且不同食品销售市场中蜚蠊所携带的单增李斯特菌的分子型别不同,可能与不同食品类型携带的单增李斯特菌的型别不同而蜚蠊与食品间有交叉污染有关,因此蜚蠊可能成为农贸市场中传播单增李斯特菌并污染食品的危险因素之一.

    单增李斯特菌 蜚蠊 血清型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 多位点序列分型
  • 单增李斯特菌1/2c血清型菌株生物膜相关基因分析及耐药性研究

    《疾病监测》 CSTPCD 2016年5期

    目的 了解单增李斯特菌1/2c血清型菌株与其他血清型菌株的生物膜相关基因和抗生素耐药性是否有差异.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9个生物膜相关基因全长扩增测序分析,并与参考菌株EGD-e序列进行比对确定基因变异情况;根据K-B纸片法对选取的实验菌株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1/2c血清型菌株的fla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在141位点发生突变,其他血清型菌株则没有,1/2c血清型菌株在prfA基因编码的89氨基酸位点、luxS基因编码的112和140氨基酸位点都不发生突变,其他血清型菌株则发生突变.78.43%的1/2c血清型菌株对头孢西丁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米诺环素、利福平和呋喃妥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不同血清型单增李斯特菌的flaA、luxS、prfA3个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在某些位点突变有一定的规律性;1/2c血清型单增李斯特菌对某些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

    单增李斯特菌 血清型 生物膜相关基因 点突变 耐药性
  • 贝类水产中副溶血性弧菌菌型分布研究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14年7期

    目的 了解贝类水产中副溶血性弧菌(VP)的菌型构成及其特点.方法 按照GB/T 4789.7标准处理贝类标本,每份VP阳性标本挑取10个克隆,并对其进行血清分型,以PCR法检测tdh、trh、GS-PCR和f237噬菌体的携带情况,并据此对阳性标本中的VP进行菌型区分,分析各菌型在相应标本中的构成.结果 75份贝类水产中18份(24.0%)检出VP,5.6%携带trh阳性VP(O4∶ KUT),未检出tdh阳性菌株.18份VP阳性标本共获得180株VP克隆,共可分为42种菌型.检出3株O3∶K6和1株O1∶K33 GS-PCR阳性菌株,均为非流行株.不同标本中菌型数不完全相同,最多可检出9种,平均每份VP阳性标本含6.1种菌型.检出47个(26.1%)克隆株携带f237的orf8完全缺失变种.结论 f237 orf8完全缺失变种噬菌体在贝类中具有广泛的分布.贝类中VP种群构成复杂,常携带多个菌型.临床常见菌型在贝类中不具优势,食品中VP的检测应充分考虑血清分型、基因分型的作用.

    副溶血性弧菌 血清型 tdh trh 群特异性PCR 噬菌体 食源性疾病
  • 2015年云南省临沧市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16年7期

    目的 阐明云南省中缅边境地区临沧市2015年登革热(dengue fever,DF)流行病学特征及登革病毒血清型.方法 收集DF病例资料,采集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并进行登革病毒C/PreM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15年临沧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11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00例(47.39%),输入性病例111例(52.61%;缅甸输入110例,泰国输入1例).本地流行地区为耿马县孟定镇,该流行区中埃及伊蚊为优势种,流行月份为7-11月.年龄分布以20 ~ 59岁组为主,最小2岁,最大81岁.男女性别比为1.37∶1.职业分布以农民(45.02%)和商业服务(19.43%)居多.211例DF病例从发病到诊断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2.75 d.经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和序列测定,从患者血清中获得7株病毒的C/Pre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表明,这7株病毒均为登革1型病毒(本地感染5例,缅甸输入2例),均与2014年云南省瑞丽市登革1型病毒以及缅甸、泰国和柬埔寨的登革1型病毒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 2015年临沧市发生了输入性和本地感染并存的DF流行,临沧市和缅甸均存在登革1型病毒的流行,来自缅甸北部的DF输入性病例是引起DF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和管理以及蚊虫控制是防止本病再次流行的关键措施.

    登革热 登革病毒 血清型 进化分析 流行病学
  • 多菌型副溶血性弧菌共感染引起集中事件调查分析

    《疾病监测》 CSTPCD 2018年4期

    目的 分析一起副溶血性弧菌(VP)集中感染事件的菌株特征,明确该起感染事件的性质.方法在2017年9月,广西某乡镇发生一起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现场采集13例患者肛拭子,分离到10株VP,利用O和K诊断血清对分离株进行玻片凝集实验分型,采用TaqMan水解探针荧光PCR检测分离株毒力相关tlh、tdh、trh和ORF8基因,并分别用Not Ⅰ和Sfi Ⅰ两种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导入Bionumerics 6.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0株VP有5种血清型,6株为O3∶K6,其余4株血清型分别为O4∶K8、O1∶KUT、O2∶KUT和O10∶K19.所有菌株tlh基因均呈阳性,而trh基因呈阴性;6 株O3∶K6 血清型菌株和1 株O4∶K8 血清型菌株tdh基因均呈阳性;其余3株tdh基因呈阴性.经Bionumerics 6.6软件聚类分析,Not Ⅰ和Sfi Ⅰ酶切PFGE有8种型别,同为O3∶K6血清型的6株菌可分为4种型别.综合以上3个指标进行分析,该事件分离的10株菌中仅2株菌完全相同.结论该起集中暴发事件由多种血清、不同PFGE型别的致病和非致病性VP多菌型共感染引起.

    副溶血性弧菌 暴发 脉冲场凝胶电泳 血清型
  • 北京市昌平区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特征分析

    《疾病监测》 CSTPCD 2018年6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昌平区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Lm)的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抗生素敏感性及分子特征.方法 对2010-2016年12类食品中分离的22株Lm进行血清型、毒力基因、抗生素敏感性、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 22株Lm分为5种血清型(以1/2c、3a血清型为主);19种毒力基因携带谱(T1~ T19),毒力基因阳性数为6~12个;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美罗培南、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出现对四环素、红霉素耐药菌株;分为8个序列型(ST)(包括7个新型STA1~STA7),STA3为主要型别;分为17种PFGE带型,其相似系数为63.5%~ 100.0%,PTI为主要PFGE带型.结论 昌平区食源性Lm以1/2c、3a血清型为主,STA3为主要型别,PTI为主要PFGE带型,其毒力基因的携带具有差异性,出现对四环素、红霉素耐药株,为食源性Lm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单增李斯特菌 血清型 毒力基因 耐药性 多位点序列分型 脉冲场凝胶电泳
  • 婴幼儿腹泻感染的非伤寒沙门菌分子分型和耐药情况研究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14年6期

    目的 研究婴幼儿感染的非伤寒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和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上海地区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型分型,分子分型和药物敏感性检测实验.结果 583份婴幼儿粪便中分离出沙门菌共19株,主要为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带型相似度较高(88.7%),且主要带型为上海近年流行的优势带型.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菌株对测试的15种抗生素的总体耐药率为78.95% (15/19),对萘啶酸(68.42%)和氨苄西林(63.20%)的耐药率较高,对环丙沙星(10.53%)和庆大霉素(10.53%)的耐药率较低,对三代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40%).菌株耐药谱分布广泛,发现多重耐药菌株13株.结论 本研究中,婴幼儿感染的非伤寒沙门菌耐药情况比较严重;不同血清型和分子分型的菌株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婴幼儿腹泻 非伤寒沙门菌 血清型 分子分型 耐药
  • 利用PCR快速检测粪便标本中的鸭沙门菌

    《疾病监测》 CSTPCD 2018年3期

    目的 建立应用PCR技术鉴定鸭沙门菌血清型的方法,并评价其特异度、灵敏度和检测下限.方法 从GenBank下载截至2015年8月的所有沙门菌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得到鸭沙门菌血清型特异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建立普通PCR检测体系并验证引物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同时利用模拟粪便样本确定其检测下限.结果 利用鸭沙门菌特异基因AW58_15605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对全部鸭沙门菌纯菌及其临床样本的扩增结果均为阳性,而对鸭沙门菌血清型以外的沙门菌和肠道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检测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均为100%.以粪便模拟样本提取DNA为模板进行检测,增菌后该方法检测下限的灵敏度明显提高,样本经过夜选择性增菌后,检测下限可达59.1 cfu/g,较增菌前提高105倍.结论 建立了一种特异度、灵敏度高的筛查鸭沙门菌血清型方法,为快速、准确鉴定鸭沙门菌和及时处置其造成的公共卫生问题有重要作用.

    鸭沙门菌 血清型 聚合酶链式反应
  • 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分离株血清型鉴定及主要毒力基因分析

    《疾病监测》 CSTPCD 2017年9期

    目的 了解中国不同来源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分离株血清型及主要毒力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 采用O抗原基因簇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全套O抗血清凝聚法确定O血清群,以PCR扩增和测序fliC基因确定H型;采用PCR方法对所有菌株进行stx1、six2、eae及ehxA基因检测.结果 434株非O157 STEC分离株中,除不可分型菌株外,共检测出82种O血清群和28种H型,其中O20∶H30、O2∶H32和O2∶ H45为优势血清型.stx1、stx2和stx1+stx23种志贺毒素基因型的检出率分别为25.35%、64.98%和9.68%,而eae和ehxA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3.92%和32.95%.仅15株菌同时携带3种毒力基因,且主要为血清型O26∶ H11的腹泻患者分离株.结论 我国非O157 STEC分离株血清型复杂多样,同时检测eae和ehxA基因对于发现高致病潜力的菌株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 志贺毒素 血清群 血清型 毒力基因
  • 世界传染病暴发新闻

    《疾病监测》 CA 2002年6期

    1.刚果民主共和国流脑暴发.截止2001年10月16日,病例总共达到378例,死亡32例,病死率为8.46%,经实验室检测证实为奈瑟氏菌属脑膜炎球菌,血清型A.感染地区已经开展流脑菌苗接种运动,WHO提供了30万份菌苗.WHO、感染地区非政府组织和国家卫生部正在一起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和公众动员.

    传染病 脑膜炎球菌 民主共和国 国家卫生部 非政府组织 流脑菌苗 健康教育 感染 地区 血清型 实验室 病死率 运动 死亡 菌属 接种 检测 公众 刚果 动员
  • 食用苜蓿嫩芽致Kottbus血清型沙门氏菌感染暴发

    《疾病监测》 CA 2002年12期

    2001年3月12日,加利福尼亚卫生局(CDHS)对一组沙门氏菌Kottbus血清型分离物用脉冲凝聚胶电泳(PFGE)进行了鉴定,2月1日-5月1日,确定了来自加利福尼亚州几个县的23例和亚利桑那州1例Kottbus型沙门氏菌感染病人,本文概括了这次暴发的调查结果.

    苜蓿 嫩芽 血清型 沙门氏菌 加利福尼亚州 亚利桑那 感染病人 调查结果 卫生局 分离物 凝聚 脉冲 鉴定 电泳
  • 志贺氏菌的检测报告

    《疾病监测》 CA 2002年3期

    痢疾杆菌是引起肠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发病人数多且危害严重,其在腹泻病原学上的地位愈显重要.为了解该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现状,今将89株志贺氏菌血清型分布及药敏结果报告如下.

    志贺氏菌 常用抗生素 药敏结果 痢疾杆菌 肠道感染 血清型 病原学 病原菌 危害 腹泻 分布 地位 病人 报告
  • 2001~2004年美国旅行引起的登革热感染

    《疾病监测》 CA 2005年9期

    登革热是一种经蚊子传播的,由4种(DEN-1、DEN-2、DEN-3和DEN-4)血清型登革热病毒中的任何一种引起的病毒性急性疾病.登革热是在大多数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发生和美国居民到这样区域旅行回来后的引起的地方性疾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维持一个在美国居民中进行旅行引起登革热的基于实验室的被动监测系统.该系统依靠临床医生主动将报告提交给州卫生部门;病人的样品然后提供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诊断检测.这个报告总结了2001~2004年美国居民中旅行引起登革热感染的病例情况.通过在旅行者中使用驱虫剂和避免暴露于蚊子,可以降低登革热感染的风险.

    美国 旅行者 登革热病毒 控制中心 疾病预防 居民 地方性疾病 诊断检测 监测系统 蚊子 卫生部门 热带区域 临床医生 急性疾病 感染 报告 血清型 实验室 驱虫剂 病毒性
  • 野生和疫苗株衍生脊灰病毒的实验室监测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09年3期

    全球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网络(GPLN)持续支持全球脊灰根除倡议,包括100个国家的145个机构和所有6个WHO地区的操作运转.其主要责任是分析来自急性弛缓性麻痹症(AFP)病例的粪便样本,鉴定这些样本按照血清型和内在型分离物的任何脊灰病毒,并提供核苷酸序列,以便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调查病毒传播链.有些GPLN网络的机构已经在本国开展了一些临床诊断或研究工作.

    野生 疫苗株 衍生 脊灰病毒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实验室网络 脊髓灰质炎 核苷酸序列 样本 临床诊断 机构 血清型 内在型 麻痹症 分离物 传播链 责任 鉴定 国家 粪便
  • 一起多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

    《疾病监测》 CA 2013年7期

    目的 对一起食物中毒检出的3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以明确其传染源.方法 参照WS 271-2007等标准,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生化和血清学鉴定、KP试验、药敏试验、毒力基因检测、PFGE分子分型,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PFGE分型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7份样品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可分3个型别,以O3∶K6为优势血清型,占70.59%,O2∶K3和O2∶K28两血清型所占比例不一.PFGE分子分型,按100%相似度可分6个基因型别,XC12001型为优势型别,占58.82%,XC12002~XC12006型所占比例不一,聚类分析显示XC12001和XC 12002型、XC12004和XC12005型相似度较高.17株副溶血性弧菌药敏结果基本一致,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耐药率高达100%.10株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只携带tdh毒力基因,其余菌株tdh、trh1、trh2毒力基因全部阴性.结论 此起食物中毒是以O3∶K6血清型为主的不同克隆群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所致,PFGE可有效应用于食物中毒溯源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副溶血性弧菌 血清型 药敏试验 毒力基因 脉冲场凝胶电泳
  • 2009-2013年浙江省平湖市沙门菌临床感染血清型及耐药性分析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14年7期

    目的 了解浙江省平湖市沙门菌临床感染血清型别、药物敏感性及临床表现.方法 对分离到的91株沙门菌属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VITEK-2 Compact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血清分型共鉴定出11种沙门菌血清型,血液感染血清型以甲型副伤寒、伤寒沙门菌以主;肠道感染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为主,感染临床症状以发热、阵痛、黄色水样便为主.沙门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四环素敏感率分别为34.07%、36.26%、45.05%,对三代、四代头孢、喹诺酮类、碳青酶烯类敏感率保持在70%~ 100%之间.5种常见沙门菌血清型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程度明显不同,其中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为75.00%和47.62%,甲型副伤寒、伤寒、丙型副伤寒<20%.结论 沙门菌是引起<7岁患儿腹泻的病原菌之一,不同来源的标本分离菌株血清型不同,不同血清型沙门菌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应加大对重点人群的监测和管理.沙门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头孢类、喹诺酮类可作为临床首选药物.

    沙门菌 血清型 耐药性 临床特点
  • 2007-2011年北京市通州区分离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学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12年7期

    目的 了解2007 -2011年北京市通州地区食品及患者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李斯特菌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6个毒力因子(prfA、actA、iap、hly、plcB、inlA)的检测、血清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结果 57株单增李斯特菌的6个毒力因子均为阳性,分为5种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1/2a和1/2c型,PFGE分型分为19种带型,主要带型为GX6A16.CN0004.结论 通州地区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全部携带6个主要毒力因子,分子型别呈现多态性.

    单增李斯特菌 毒力因子 血清型
  • 单增李斯特菌1/2c血清型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的研究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15年6期

    目的 比较在不同压力条件下,单增李斯特菌1/2c血清型与其他血清型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以了解单增李斯特菌1/2c血清型菌株的环境适应能力.方法 采用96孔培养板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不同温度、不同培养基、不同pH值条件下,单增李斯特菌1/2c血清型与其他血清型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结果 在25℃、TSB、10%TSB和pH 7~8条件下,1/2c血清型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强于其他血清型菌株(P<0.05).结论 在室温、富营养/低营养条件、中性略偏碱性环境中单增李斯特菌1/2c血清型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强于其他血清型菌株,提示可能是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1/2 c血清型菌株分离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为该菌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单增李斯特菌 血清型 生物膜
  • 318株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分型 和耐药性分析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11年7期

    目的 通过对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血清、耐药性检测,了解上海市浦东地区副溶血性弧菌主要血清群、血清型及耐药状况,预防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和急性肠炎,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用WHO推荐的K-B纸片法,参照CLSI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2005版)进行耐药性鉴定;血清学检测采用玻片凝集法.结果 从318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中,共分出9个群,44个血清型,O3:K6型共检出134件,占42.14%,是引起食物中毒和急性肠炎的主要血清型;菌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在95%以上,对氯霉素、头孢噻肟、四环素等也存在耐药现象,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等8种抗生素则完全敏感.结论 有必要加强对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的监测,包括对其耐药情况的监测,警惕超级耐药株出现.

    副溶血性弧菌 血清群 血清型 耐药性
  • 2015-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病例副溶血弧菌流行特征与分子分型特征分析

    《疾病监测》 CSTPCD 2018年5期

    目的 了解2015-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流行特征和分子分型特征,为进一步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分离2015-2017年顺义区腹泻病例标本中的副溶血弧菌,对分离株进行血清型和毒力基因检测,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将所得的O3∶K6型副溶血弧菌菌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图谱作聚类分析.结果 3年间,副溶血弧菌阳性检出率为8.68%(96/1 106),2份标本各检出2株副溶血弧菌,共获98株菌株;菌株分为9个血清型,O3∶K6型最多(73.47%,72/98);菌株均为tlh+ trh-,仅1株tdh-,其余为tdh+;副溶血弧菌夏季检出率高,3年检出高峰均在8月;男女性副溶血弧菌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P=0.66);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以16~45岁的青壮年居多,职业以其他职业、商业服务和工人居多;可疑感染食品多为水产类、蛋、肉及其制品;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症状以腹泻、脱水、腹痛为主,且多为水样便;大部分O3∶K6型菌株的PFGE图谱聚集成簇,相似度较高,个别菌株相似度较低.结论 北京市顺义区副溶血弧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夏季高发,青壮年发病较多,水产及其制品为重要的可疑感染食品.O3∶K6型为主要流行血清型,其PFGE图谱多聚集成簇.应加强夏季的防控工作.

    副溶血弧菌 腹泻 血清型 脉冲场凝胶电泳 食源性疾病
  • 广东省江门市一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病原学特征分析

    《疾病监测》 CSTPCD 2018年5期

    目的 分析广东省江门市2017年某公司发生的一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血清型别、耐药表型和分子特征.方法 对该起食物中毒事件分离到的15株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学分型,抗生素敏感性检测,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tdh)、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基因(trh)、GS-PCR和orf8基因的PCR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15株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经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为O3∶K6型;抗生素敏感性分析显示,所有菌株均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耐药,对其他抗生素敏感;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为tdh+ trh-型菌株,并且携带GS-PCR和orf8基因;14株病例分离株和1株食物分离株经限制性内切酶(NotⅠ、SfiⅠ)酶切后的PFGE指纹图谱高度相似,仅存在2条带的差异.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的病原体为O3∶K6型副溶血弧菌,携带tdh、GS-PCR和orf8基因,具有共同的耐药表型和遗传特征,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由2种克隆群的副溶血弧菌引起.

    食物中毒 副溶血弧菌 血清型 脉冲场凝胶电泳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