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奈瑟菌的血清型与其耐药性、血清抗性、营养分型、对免疫球蛋白A1蛋白酶的表达以及引起的淋病奈瑟菌感染类型均有密切关系.但淋病奈瑟菌的抗原结构非常复杂,与细菌表层结构有关的外膜蛋白、脂多糖和菌毛都可以作为血清学分类的基础.
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血清学分类与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同属JEV复合组.该病毒主要引起人和哺乳动物的西尼罗热和西尼罗脑炎,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新发虫媒传染病之一[1].WNV基因组核酸为单股正链RNA,由约11 kb核苷酸组成.病毒蛋白包括3种结构蛋白和7种非结构蛋白.其中外膜(E)蛋白是WNV最重要的结构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2].我国1987年在广西沙田、大路的居民中曾发现WNV抗体阳性者[3],但之后未见相关的研究报道,且缺乏有效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淋病奈瑟菌细胞的外膜蛋白I(outer membrane protein I,PI)是淋病奈瑟菌抗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血清学分类的重要物质基础,PI可分为低分子量的PI-A和较高分子量的PI-B两类. 本研究应用单克隆抗体分型技术对2000年1月-2001 年10月门诊分离的淋病奈瑟菌进行了外膜蛋白抗原性测定.
目的对江苏省苏州地区痢疾杆菌进行血清学分类及药敏试验,为临床提供耐药谱.方法按细菌检验常规法,痢疾病人粪便标本接种S-S和麦康凯培养基培养分离,用特异性抗血清鉴定分类,用14种抗菌药物纸片做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出93株痢疾杆菌,福氏志贺菌(B群)为本地区优势菌,占86%;宋内氏菌(D群)占9.7%;鲍氏菌(C群)占4.3%,在B群中以2a型居多,为57.5%,1b型次之,为21.3%.药敏试验对一种及一种以上药物耐药的菌株达98.8%,3种以上多重耐药菌为94.1%,最多的对9种药物耐药.其中对四环素(TET)、链霉素(STR)、黄胺(SUL)、红霉素(ERY),痢特灵(FU)、氨苄青霉素(AMP)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1.8%、81.2%、77.7%、71.7%、70.6%和60%,对氯霉素(CMP)为50.8%,复方新诺明(COS)为36.5%.对庆大霉素(GEN)、先锋霉素(CTN)、丁胺卡那霉素(AKN)新霉素(NEO)的耐药率较低.所有93株试验茵对卡那霉素(KAN)、和妥布霉素(TOB)均敏感.结论苏州地区痢疾杆菌耐药比率不断增加,要加强抗生素的管理及合理应用,并且要及时监测细菌的耐药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