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调查研究河南省2000年3月17日-7月6日发生的腹泻合并急性肾衰病人的致病菌.方法采集病人、外环境、家畜和家禽标本620份,采用免疫磁珠集菌法、CHROMAGAR-O157:H7显色培养基分离及营养肉汤增菌、rfbO157、rfbO111引物多重PCR扩增等方法进行病原菌的检测.结果分离出99份E.coli O157:H7菌株,其中rfbO157、志贺氏样毒素2(stx2)、溶血素(hlyA)、肠上皮细胞纤毛消除素(eaeA)基因和vero细胞毒性试验均阳性的有56株,其它基因组合7株,36株无毒力基因.结论99株E.coli O157:H7在CHROMAGAR-O157:H7显色培养基生长形态、颜色,生化反应及毒力基因表现等方面出现多样化,对于今后在制定对该菌的诊断标准、传染源的控制及细菌毒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目的 了解江苏省福氏4c志贺菌生化特征、对抗生素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 采用国际金标准细菌鉴定(API)试剂条进行生化鉴定,用玻片凝集法进行血清分型,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纸片扩散(K-B)法检测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ipaH、setl、sen和ial 4种毒力基因.结果 福氏4c志贺菌发酵葡萄糖、甘露醇,41.0%菌株发酵阿拉伯糖.对阿莫西林/棒酸和萘啶酸耐药率高达100.0%,氨苄西林、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为89.7%;79.5%菌株耐受一半以上抗生素.ipaH、setl、sen、ial 毒力基因携带率分别为100.0%、100.0%、92.3%和92.3%,92.3%(36/39)菌株携带全部4种毒力基因.结论 福氏4c志贺菌多重耐药情况较为严重,敏感药物有庆大霉素、头孢类药物和诺氟沙星.菌株毒力基因携带率高,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目的 了解中国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的毒力基因分布情况.方法 对Lm的6个毒力基因(hly、prfA、plcB、inlA、actA、iap)分别设计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建立PCR检测方法.对hly、plcB、iap 3个基因的PCR方法进行了特异性试验.结果 对国内多个地区多种来源的118株Lm进行了PCR检测,结果表明除2株菌不含prfA基因外,其他菌株均包含6个毒力基因.PCR引物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hly、plcB、iap3个基因的PCR引物特异性良好,可用于Lm的鉴定.结论 Lm普遍具有毒力基因,具有潜在的爆发风险,应加强对其监测.
目的 探讨浙江省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O157:H7菌株PFGE分型及携带毒力基因以及耐药情况.方法 菌株生化、血清鉴定按API 20E鉴定系统;大肠杆菌O157:H7诊断血清凝集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O、H抗原及毒力基因SLT1、SLT2、Hly、eaeA;STEC O157:H7分型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进行;14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 5株可疑菌株经生化和血清鉴定符合O157:H7特性;毒力基因检测所有分离株SLT2、Hly、eaeA三种毒力基因均阳性而SLT1均阴性;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结果显示,有2株菌PFGE电泳条带完全相同,其余3株菌电泳条带不同,5株菌共分为4个带型;经耐药性分析,菌株对头孢噻吩、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100%敏感;对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100%耐药.结论 STEC O157:H7菌株在浙江省一些地区存在,并且携带SLT2毒力基因,PFGE型别较多,同时也有人间感染病例的出现,提示应加强O157:H7监测力度,防止该菌在人间的感染和流行.
目的 了解天津市蓟县动物宿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带菌情况,做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方法 2006年5~6月份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易携带病原菌的猪、牛、羊、鸡等家禽家畜的监测工作.用冷增菌培养法进行分离培养.结果 从猪粪便中检出4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经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其中3株菌株带有ail、ystA、yadA、virF 4种毒力基因,同时还具有O:3血清型特异性的rfbC基因,1株菌株带有ystB一种毒力基因.结论 猪为天津市该菌的动物宿主之一,猪粪可能成为食品污染的来源.
目的 对江苏省南京市2007-2011年细菌性痢疾的血清群(型)分布、耐药谱、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为江苏省南京市细菌性痢疾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从江苏省南京市2007-2011年各医院腹泻病患者中分离的75株志贺菌进行血清群(型)、耐药性和毒力基因检测,并进行PFGE分子分型.结果 75株志贺菌包括宋内志贺菌54株(72.0%),福氏志贺菌21株(28.0%),除2010年福氏X型为优势血清型外,其余年份宋内志贺菌为优势血清群;75株菌普遍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和磺胺甲恶唑耐药,耐药率在61.1%~95.2%之间;三重及以上耐药菌株占所有测试菌株的88.0%;毒力基因ipaH、Sen、setl、ial阳性率分别为100%、46.7%、24.0%、48.0%;福氏志贺菌优势毒力基因模式为Ⅰ型(66.7%),宋内志贺菌优势基因模式为Ⅶ型(61.1%)和Ⅳ型(25.9%);宋内志贺菌分为20个PFGE基因型,其中以S7、S8、S1O三个带型为主,占宋内志贺菌的53.7%;相似度>95%,可能来自于同一克隆系;福氏志贺菌分为17种带型,各带型较散在分布.结论 江苏省南京市志贺菌流行菌群不断变迁,宋内志贺菌有取代福氏志贺菌成为流行菌群的趋势;多重耐药现象严重;福氏志贺菌优势毒力基因模式为Ⅰ型、宋内志贺菌为Ⅶ型和Ⅳ型;PFGE型别呈现多元化流行特点.
目的 了解2014年广州市某工厂发生的一起非O1/O139群霍乱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耐药特性及分子特征.方法 对分离到的6株非O1/O139群分离株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药物敏感性实验、毒力相关基因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6株分离株经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为非O1/O139群.药物敏感性分析显示,6株分离株均对氨苄西林、头孢克肟、头孢拉定、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和多粘菌素B耐药,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呋喃唑酮、四环素、吡哌酸、红霉素和氯霉素敏感.毒力基因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携带毒力表达调控基因(toxR和溶血素基因(hlyA),未检出霍乱肠毒素基因(ctxA)、毒力协同调节菌毛基因(tcpA)和肠毒素基因(ST);5株病例分离株和1株冷柜内壁分离株经限制性内切酶Not Ⅰ消化后的PFGE图谱为同一型别.结论 此次食物中毒的病原体为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具有共同的遗传特征,菌株出现了多重耐药,提示应加强该类菌株的监测,防止大范围扩散或暴发流行.
目的 了解近年来浙江省余姚市志贺菌菌型变化及毒力基因分布特征.方法 对2009-2014年监测到的82株志贺菌进行血清分型,采用6对引物IpaH、ial、set1A、set1B、sen、virA分别对志贺菌中毒力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2009-2014年共检出收集到志贺菌株82株,以宋内志贺菌(42.5%)和福氏志贺菌(57.5%)为主.ipaH、ial基因的携带率为100%,set1A、set1B、sen、virA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79.3%、76.8%、96.3%和91.4%,set1基因在福氏志贺菌的携带率明显高于宋内志贺菌.结论 余姚市流行的志贺菌优势血清型每年都有变化,毒力相关基因不同菌型之间存在差异.
目的 分析2016年夏季宁波市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学特征.方法 采用血清凝集方法对所有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采用PulseNet China网络实验室的标准方法,对所有分离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采用BioNumerics软件对菌株PFGE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实时荧光PCR方法用于检测菌株的tdh、trh和tlh基因,MIC法检测菌株对1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从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共分离到8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学分型鉴定为2株O3∶K6型,6株O4∶ KUT型.所有菌株经SfgiⅠ、NotⅠ酶切后分别分为3个和4个PFGE带型.VPAN 11.ZJNB002/VPAS12.ZJNB002带型为最优势型,共4株细菌.副溶血性弧菌对10种选定的抗生素均敏感.结论 这是一起由混合血清型,并对应多种PFGE带型的多克隆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提高对多克隆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性食物中毒的认识水平,防止漏检.未发现菌株对10种选定的抗生素产生耐药.
目的 了解烟台市腹泻病患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感染状况和致病型分布特点,对社区和综合医院中两家哨点医院腹泻门诊的腹泻患者进行DEC监测,为DEC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对生化反应符合DEC特征的菌落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确认,根据5种DEC特征基因,确定型别.结果 在1 174例腹泻病患者的粪便中共检出生化反应鉴定为DEC的268株,进行基因确认25株,感染率为2.13%,其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 15株,占阳性菌株的60.00%,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8株、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2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均未检出,毒力基因pic占53.33%,20~44岁年龄组患者检出率最高(64.00%),6-10月检出率为84.00%.结论 烟台市DEC感染的致病型以EAEC为主,基因型以pic为主,DEC感染年龄主要集中在20~44岁年龄组,全年均有感染,夏秋季多发,应注意加强季节性防控.
目的 了解北京市昌平区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Lm)的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抗生素敏感性及分子特征.方法 对2010-2016年12类食品中分离的22株Lm进行血清型、毒力基因、抗生素敏感性、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 22株Lm分为5种血清型(以1/2c、3a血清型为主);19种毒力基因携带谱(T1~ T19),毒力基因阳性数为6~12个;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美罗培南、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出现对四环素、红霉素耐药菌株;分为8个序列型(ST)(包括7个新型STA1~STA7),STA3为主要型别;分为17种PFGE带型,其相似系数为63.5%~ 100.0%,PTI为主要PFGE带型.结论 昌平区食源性Lm以1/2c、3a血清型为主,STA3为主要型别,PTI为主要PFGE带型,其毒力基因的携带具有差异性,出现对四环素、红霉素耐药株,为食源性Lm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目的 了解浙江省余姚市感染性腹泻患者中志贺菌感染状况.方法 采集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或肛拭标本,进行增菌、分离、生化鉴定、血清分型、药敏试验和PCR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007-2011年共检验标本1360份,检出志贺菌36株,检出率为2.65%,其中福氏2a志贺菌4株,占11.11%;福氏2b志贺菌3株,占8.33%;福氏1d志贺菌11株,占30.56%;福氏Xv志贺菌12株,占33.33%;宋内志贺菌6株,占16.67%;检出的志贺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结论 2007-2011年引起余姚市细菌性痢疾主要病原菌是福氏志贺菌,其次为宋内志贺菌;福氏志贺菌有多种血清型,其中Xv血清型分离率最高;药敏试验以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部分头孢类抗生素敏感性较好;毒力基因呈现多样性.
目的 了解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携带院内感染病原菌鹑鸡肠球菌情况,并检测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选择性培养基、革兰染色、生化反应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细菌进行分离和鉴定;K-B纸片法检测菌株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并应用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结果 79份喜马拉雅旱獭肠道样本中共分离到3株鹑鸡肠球菌,其中1株对利福平中介,3株均对奎奴普丁中介,对其他被检抗菌药物均敏感;未检测到常见肠球菌毒力基因(asa1、esp、hyl、gelE和cylA)和相关耐药基因.结论 首次在青藏高原旱獭粪便中分离到鹑鸡肠球菌,常见的毒力基因检测阴性,对常见抗菌药物敏感.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方法,并对浙江省部分地区海水产品中非O1、非O139 群霍乱弧菌及其携带毒力基因开展快速检测.方法 采用三糖斜面、氧化酶实验、粘丝实验、无盐胨水等简单生化进行初筛,对全部结果阳性的菌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霍乱弧菌外膜蛋白OmpW以及毒力基因ctxA、hlyA和toxR.结果 按照方法用三糖斜面初筛后共有504份样本阳性,其中氧化酶、粘丝和无盐胨水全部为阳性的有434份;有388份样本OmpW PCR结果为阳性,其中ctxA结果均为阴性,toxR阳性hlyA阳性的有225株.结论 建立的快速检测方法提高了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的检出率,缩短了检测时间,节约了检测成本.浙江省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在海水产品中广泛存在,应对其致病性提高警惕,加强监测.
目的 了解腹泻患者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携带、消长情况,建立分子溯源方法,发现流行优势型,分析疾病诱发因素,为控制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腹泻患者中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采用筛检法;采用API生化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用血清凝集试验对菌株进行血清分群;药敏试验采用K-B法;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分子分型;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细菌毒力基因.结果 从6216份腹泻患者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901株,占检出致病菌的63.45%.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性状典型,对氨苄西林等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高,但对其他大多数抗生素敏感.480株副溶血性弧菌分成6个血清群,O:3血清群占72.71%,为流行优势群.根据PFGE图谱带型变化可分为19个不同的型别,其中食物中毒来源的菌株PFGE带型集中.tdh毒力基因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396株,阳性率为70.71%;trh毒力基因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79株,阳性率为14.11%;tdh、trh毒力基因均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18株,阳性率为3.21%;tdh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中有365株神奈川试验阳性,占73.14%.结论 宁波地区腹泻患者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比例较高,O3血清群为优势血清群.PFGE分型方法准确性、特异性高、重复性好、结果容易判读,分型效果更为明显,食物中毒来源的菌株带型集中,可用于确定菌株间的聚集性关系,提示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明确食物中毒是否为同一起暴发事件.患者中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大多数为带毒株,具有致病能力,与海产品和环境株不同,可用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作为临床治疗用药.
目的 比较急性腹泻病患者与健康体检人员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在携带毒力基因、耐药性及分子分型之间的差异.方法 以PCR方法检测EAEC的7种毒力基因,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来自急性腹泻病患者的分离株中,毒力基因检出率最高为air,体检分离株为sat.48株EAEC对13种抗菌药物中的12种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对亚胺培南完全敏感,急性腹泻病患者分离株耐药性较体检分离株强.PFGE分型共得到43种带型,均呈现高度多态性.结论 不同来源EAEC携带的毒力基因差异不显著,PFGE带型呈高度多态性,来源于腹泻病患者的EAEC耐药性明显高于健康体检人员.
目的 了解中国不同来源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分离株血清型及主要毒力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 采用O抗原基因簇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全套O抗血清凝聚法确定O血清群,以PCR扩增和测序fliC基因确定H型;采用PCR方法对所有菌株进行stx1、six2、eae及ehxA基因检测.结果 434株非O157 STEC分离株中,除不可分型菌株外,共检测出82种O血清群和28种H型,其中O20∶H30、O2∶H32和O2∶ H45为优势血清型.stx1、stx2和stx1+stx23种志贺毒素基因型的检出率分别为25.35%、64.98%和9.68%,而eae和ehxA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3.92%和32.95%.仅15株菌同时携带3种毒力基因,且主要为血清型O26∶ H11的腹泻患者分离株.结论 我国非O157 STEC分离株血清型复杂多样,同时检测eae和ehxA基因对于发现高致病潜力的菌株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的 了解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人的感染、食品污染以及动物和媒介昆虫带菌情况.方法 采集腹泻患者粪便、动物粪便以及各类食品、蝇类等标本,MEC肉汤增菌后,用特异性免疫磁珠集菌,以科玛嘉显色平板分离,纯化的菌株经生化鉴定、血清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007年采集动物粪便标本300份,共检出O157:H7菌16株,总带菌率为5.33%,其中牛、羊、猪带菌率较高,分别为20.83%、12.70%和3.61%,腹泻患者、食品和媒介昆虫中均未检出.毒力基因检测所有分离株stx2、hly、eaeA 3种毒力基因均呈阳性,而stx1均呈阴性.结论 衢州市柯城区部分动物中存在O157:H7感染,且为产毒株,应加强O157:H7的综合监测.
目的 对来自不同血清型的29株假结核耶尔森菌的主要毒力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及序列分析,初步了解假结核耶尔森菌主要毒力基因的分布与变异情况.方法 应用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血清学分型与毒力基因(inv、pYV、HPI毒力岛、ypm)检测,并对ypm基因扩增基因进行测序比较.结果 29株实验菌株均携带编码侵袭素的inv基因,15株携带毒力质粒(pYV),13株携带全部或部分HPIs基因簇,19株携带ypmA基因,1株携带ypmB基因,1株携带ypmC基因.结论 假结核耶尔森菌毒力基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多态性.
副溶血性弧菌是导致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首要原因.临床分离株和环境分离株的病原学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临床分离株以O3∶K6血清型为主,tdh和(或)trh基因携带率较高,一般在80%以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基因图谱具有明显的优势图谱,并且与血清分型具有一致性.而环境分离株(包括食品)多无优势血清型和优势PFGE图谱,tdh和(或)trh基因携带率远低于临床分离株,多在6%以下.各地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差异较大,但对氨苄西林等早期药物耐药率均较高.环境分离株较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更为严重和复杂.
产志贺毒素型大肠杆菌(Shin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能引起一系列人类疾病,包括水样腹泻(watery diarrhea)、出血性肠炎(hemorrhagic colitis,HC)、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由STEC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在世界各地的暴发显示,这一类病原菌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致病菌.STEC菌株的分离、鉴定、致病性及所致疾病的流行特点等亟待人们进一步关注及了解.
目的 对一起食物中毒检出的3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以明确其传染源.方法 参照WS 271-2007等标准,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生化和血清学鉴定、KP试验、药敏试验、毒力基因检测、PFGE分子分型,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PFGE分型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7份样品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可分3个型别,以O3∶K6为优势血清型,占70.59%,O2∶K3和O2∶K28两血清型所占比例不一.PFGE分子分型,按100%相似度可分6个基因型别,XC12001型为优势型别,占58.82%,XC12002~XC12006型所占比例不一,聚类分析显示XC12001和XC 12002型、XC12004和XC12005型相似度较高.17株副溶血性弧菌药敏结果基本一致,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耐药率高达100%.10株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只携带tdh毒力基因,其余菌株tdh、trh1、trh2毒力基因全部阴性.结论 此起食物中毒是以O3∶K6血清型为主的不同克隆群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所致,PFGE可有效应用于食物中毒溯源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分离培养患者粪便标本中的霍乱弧菌并检测其毒力基因及药物敏感性.方法 常规方法分离菌株,根据其生化及血清学反应结果鉴定菌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毒力基因ctxA、ace、tcpA、zot,K-B法测定药物敏感性.结果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到埃尔托生物型6f霍乱弧菌1株,带有4种毒力基因,对多种药物敏感,不产β-内酰胺酶.结论 结果提示该株霍乱弧菌为流行株,对多种常用药物敏感,PCR可较快完成对霍乱弧菌毒力强弱的检测.
目的 调查苏州市1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点,为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现场访谈查看患者的感染途径和感染来源,并进行溯源调查;对患者及80份生猪扁桃体、鼻咽拭子标本中分离的菌株进行VITEK2 compact生化鉴定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检测种属特异性基因(16S rRNA )和4种毒力基因(cps-2J 、sly 、ef和mrp ).结果 经流行病学调查,患者可能在清洗猪肉过程中经手部伤口感染.患者分离株种属特异性16S rRNA基因、毒力基因cps-2J、sly和ef基因均呈阳性.2份猪鼻咽拭子标本经生化鉴定为猪链球菌2型,毒力基因sly呈阳性.结论 该病例可能为偶然感染强毒株.健康猪群猪链球菌2型检出率低、毒力低,不足以威胁健康人群;应保持警惕,做好生猪检疫工作,加强监测和宣传教育,在接触生猪制品时,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感染猪链球菌病.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和鉴定六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多重PCR方法.方法 根据六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毒力基因eae、stx1、stx2、elt、estIa、estIb、aggR、ipaH、afaD及16S rRNA基因rrs建立多重PCR反应体系,优化引物浓度、PCR反应条件等,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用该方法鉴定本实验室保存的174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24株志贺菌,将结果与单重PCR、本实验室已建立的鉴定五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多重PCR方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0对PCR引物均可特异性扩增相应基因片段.该反应体系对174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24株志贺菌的鉴定结果与单重PCR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的多重PCR检测下限可达4.56×101CFU/反应(1.14×104CFU/ml).结论 本研究采用毒力基因及内参照基因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在一个反应体系中鉴定和区分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为临床快速检测、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筛查、腹泻的暴发溯源等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技术支持.
目的 分析2005-2014年上海市O139群霍乱弧菌的分子特征和耐药性.方法 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86株O139群霍乱弧菌的霍乱毒素基因(ctxA)、溶血素基因(hlyA)、毒素协调菌毛基因(tcpA)、调控蛋白基因(toxR)和编码霍乱毒素基因的CTX(u)基因组基因(zot、ace).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进行分子分型.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对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进行11种抗菌药物(头孢曲松、强力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四环素、氯霉素、萘啶酸、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敏感试验.结果 患者来源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93.2% (41/44)为产毒株,水产来源菌株58.3% (21/36)为产毒株,6株水体来源菌株均为非产毒株.PFGE分析将O139群霍乱弧菌分为35个型别.MLST分析将O139群霍乱弧菌分为9个ST型,其中流行菌型为ST 69型,非产毒株以ST 162型为主.86株O139群霍乱弧菌经药物敏感试验分析显示O139群霍乱弧菌产毒株的耐药情况比非产毒株严重.O139群霍乱弧菌产毒株对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萘啶酸、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高.O139群霍乱弧菌非产毒株对萘啶酸耐药严重.结论 上海市患者和水产来源O139群霍乱弧菌构成以产毒株为主.PFGE分型提示水产为霍乱疫情的主要传染源.O139群霍乱弧菌产毒株高度克隆化,流行菌型为ST 69型,耐药情况严重.
目的 对北京市昌平区2011-2014年分离获得的74株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谱、毒力因子编码基因携带情况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GB 4789.10-2010进行菌株分离和鉴定,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VITEK2 Compact进行16种药物敏感性试验,并使用检测试剂盒进行β-内酰胺酶的检测;利用PCR方法检测分离菌株肠毒素,杀白细胞素和耐热磷酸酶等毒力因子编码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7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68株(91.89%)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青霉素耐药率(87.84%)最高,其次为红霉素(44.59%)和克林霉素(39.19%).毒力因子检测结果显示肠毒素阳性率64.86%(48/74),产2种以上肠毒素菌株占72.92% (35/48).耐热磷酸酶阳性率89.19%,杀白细胞素编码基因lukF阳性率77.03%.PFGE分型结果显示除9株菌不可分型外,其余65株菌分为40个不同型别,无优势型别.结论 昌平区2011-2014年分离的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分子多态性和毒力因子携带率较高的特征,说明这些菌株可以导致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目的 了解北京市昌平区农村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谱分布、致病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该菌污染生活饮用水而引起介水传染病暴发及流行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GB/T 8538-2008进行菌株分离和鉴定,并对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毒力基因检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结果 36株铜绿假单胞菌多分离于出厂水(27株),对哌拉西林(PIP)、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头孢他啶(CAZ)、头孢吡肟(FEP)、氨曲南(ATM)、亚胺培南(IPM)、美罗培南(MEM)、阿米卡星(AN)、庆大霉素(GM)、妥布霉素(TM)、环丙沙星(CIP)、左氧氟沙星(LEV) 12种抗生素完全敏感.36株铜绿假单胞菌共有4种毒力基因谱(T1~T4),T1型(lasI、lasR、rhlI、rhlR、toxA、plcH、rhl AB、lasB)为主要毒力基因谱(25株,69.44%).36株菌有11个PFGE型别,其中0003、0010为本地区优势PFGE型别.结论 昌平区农村生活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于出厂水,无耐药性,主要PFGE型别为0003和0010,主要毒力基因谱为T1型.
目的 研究深圳市南山区2009-2015年医院内患者临床检测标本、医院台面与医护人员双手涂抹样以及食物中毒样本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蛋白A基因多态性分型(single locus DNA-sequencing of the repeat region of the Staphylococcus protein A gene,Spa)的特征及毒力基因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SA的mecA与femA基因,PCR方法检测24个毒力基因以及SA蛋白A基因,PCR产物测序后序列上传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 87株SA共检出48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aureus,MRSA),检出率为55.2%.共检出21种毒力基因,检出率>60%的毒力基因有LUKDE(65.5%)、SHE(67.8%)、mpHLG2 (85.1%)、HLD(93.1%)和HLA(100.0%).94.3%菌株携带5个以上毒力基因.三类样本中有11种毒力基因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SEB、rnpSEC、mpSEJ、mpSEO、TST、HLB、HLD、mpHLG1、mpHLG2,mpETB和PVL.其中mpETB与PVL仅在患者中检出,肠毒素基因在食物中毒株中携带率较高.MRSA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ensitiveS.aureus,MSSA)的3种毒力基因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mpETA、PVL及mpHLG2;MRSA的毒力基因mpETA与PVL检出率明显高于MSSA(P=0.033,P=0.030),而mpHLG2检出率明显低于MSSA(P =0.021).87株SA分为24种Spa型,患者优势型别为t030(30.0%)与t437 (36.7%),医院其他样本优势型别为t091 (50.0%),食物中毒优势型别为t127 (36.8%)与t091 (21.1%).结论 三类样本部分毒力基因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SA与MSSA携带毒力基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类样本中均存在优势的Spa型别.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非O1/O139群霍乱弧菌毒力及耐药特征.方法 收集2014-2015年北京友谊医院4-10月肠道门诊分离到的非O1/O139群霍乱弧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霍乱弧菌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PCR检测霍乱弧菌的毒力相关基因.结果 35株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40.0%)最高,其次是氯霉素(28.5%)和磺胺异恶唑(22.6%),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头孢西丁、头孢吡肟及亚胺培南完全敏感.毒力基因检测显示所有菌株均携带hlyA和ompU,hapA(97.1%)、rtxA(91.4%)、Ⅵ型分泌系统T6SS(94.3% ~97.1%)、Ⅲ型分泌系统T3SS(80.0% ~85.7%)和nanH(62.9%)阳性率较高;主要的毒力基因型为hlyA-rtxA-hapA-ompU-nanH-vasA-vasK-vasH-vcsC-vcsV-vcsN-vspD(40.0%).结论 临床分离非O1/O139群霍乱弧菌毒力基因多样化,对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需加强腹泻病例中非O1/O139群霍乱弧菌的毒力及耐药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