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调查研究河南省2000年3月17日-7月6日发生的腹泻合并急性肾衰病人的致病菌.方法采集病人、外环境、家畜和家禽标本620份,采用免疫磁珠集菌法、CHROMAGAR-O157:H7显色培养基分离及营养肉汤增菌、rfbO157、rfbO111引物多重PCR扩增等方法进行病原菌的检测.结果分离出99份E.coli O157:H7菌株,其中rfbO157、志贺氏样毒素2(stx2)、溶血素(hlyA)、肠上皮细胞纤毛消除素(eaeA)基因和vero细胞毒性试验均阳性的有56株,其它基因组合7株,36株无毒力基因.结论99株E.coli O157:H7在CHROMAGAR-O157:H7显色培养基生长形态、颜色,生化反应及毒力基因表现等方面出现多样化,对于今后在制定对该菌的诊断标准、传染源的控制及细菌毒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目的 研究制备特异性抗E.coli O157:H7鸡卵黄免疫球蛋白(IgY)及酶标记抗体(IgY-HRP)的工艺条件.方法 分别用灭活菌体、脂多糖及O抗原多糖抗原免疫临产母鸡,水稀释法结合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提取IgY,再用过碘酸钠法和戊二醛法进行HRP标记,各种制品的分析用电泳及ELISA法.结果 可获得纯度为79.6%-85.3%的IgY,提取率74%-77%;过碘酸钠氧化法标记效果较好,IgY-HRP(1mg/ml)最高效价640.结论 免疫制备IgY方法可行,过碘酸钠法标记IgY-HRP取得良好效果.
[目的]探讨河南省局部地区腹泻病人感染及携带大肠杆菌O157:H7的情况,观察带菌时间及预后.[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监测方法发现病人,通过病人粪便mEC肉汤增菌14 h、胶体金免疫卡筛选、免疫磁珠法集菌、CHROMAGAR-O157:H7显色培养基分离、rfbO157、rfbO111、hlyA、stx1、stx2、eaeA引物PCR扩增方法进行毒力因子测定等方法,观察、研究感染病人的发病和预后.[结果]从1 303份腹泻病人中共分离出的38株O157:H7菌株,检出率2.9%,PCR rfbO157扩增均为阳性.其中2株具有stx2、hlyA和eaeA毒力基因,36株为O157:H7不产毒株.[结论]我省首次从病人中分离出O157:H7产毒株,病人发病后可于第3~8 d内检出病原体.
目的:对商丘市、济源市从腹泻患者和家禽、家畜粪便中首次分离的E.coli O157:H7进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方法:采集疫区患者、外环境、家畜和家禽粪便标本1 895份,采用mEC肉汤增菌、胶体金免疫卡快速测定法、免疫磁珠集菌法、CHROMAGAR-O157:H7 显色培养基分离及多重PCR分析毒力基因等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检测.结果:共分离出137株E.coli O157:H7菌株,在CHROMAGAR-O157:H7 显色培养基生长形态、颜色,生化反应出现多样化,rfbO157、stx2、hlyA、eaeA基因检测均阳性的有58株,stx2阳性1株,eaeA阳性4株,72株无毒力基因.结论:为本省实验室诊断E.coli O157:H7提供了理论依据;不同种类的家禽、家畜分离的产毒菌株比例差别显著,以波尔山羊最为突出;为今后在制定对该菌的诊断标准、传染源的追踪和控制及细菌毒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