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病人的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危重,危在旦夕,必须采取紧急抢救措施,方可挽救病人的生命.急诊病人有特殊的心理反应,以前旧的护理观念认为,急诊病人只要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挽救病人的生命就不错了,在紧急状态下没有时间和精力做病人的心理护理,因而医护人员没有重视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急诊病人给予心理护理,能调动病人内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处在良好的应激状态,积极配合抢救,赢得最佳的抢救效果.笔者借几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目前很多医疗设备,在故障定位后,通常的办法是更换故障元件,但常因缺少更换备件而影响设备使用,特别是在紧急状态下,如术中,设备故障须马上修复,否则后果严重,造成损失.因此,维修工程师在熟悉设备原理、结构及常见故障后,应学会应急修理技巧,在找不到原配件的情况下,用深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处理一些应急事件.
PH-TS021E是日本由企画NIHON MEDIX生产,是一台性能稳定,质量上乘的高档颈腰椎电动牵引装置.在我院使用得不错,但也有一些常见故障,笔者总结如下:1 按电源开关,不能开机,操作面板无任何指示对此类故障,首先检查外部供电电源,AC220V正常.电源线有AC 220V供到机器电源接口.再检查机器电源保险丝,4A TL正常.仿佛可以判断是机内电源部分故障,但仔细观察,操作面板另一段的红色紧急停止按钮已被按下.向箭头方向轻轻旋转,紧急状态解除,按下电源开关就可开机,故障排除.体会:该紧急停止按钮在操作面板另一端的边缘处,最易被操作者和病人触碰,引起误按,产生不明原因的故障.如果该按钮被按下,所有电源就被切断.
今年3月初,解放军302医院收治了北京市第一例输入性非典患者以后,北京的各级各类医院突然遭受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立即进入紧急状态.
结核病(TB),一个肆虐人类数千年的古老的传染病,在20世纪60年代曾被宣称"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将于2000年被消灭"[1].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HIV流行、人口流动和贫穷等的日益加剧,结核病疫情出现回升趋势.1993年WHO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全球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结核病,2020年死亡总数估计将达到3?500万[2].在我国,结核病的死亡专率为9.8/10万,每年死于结核病的人数达13万,为其他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死亡总和的两倍[3].
百年来全世界有过2次肺结核的大流行,为一战、二战期间,因世界战争引发肺结核肆虐.20世纪90年代初期,肺结核有卷土重来之势,1993年WHO宣告:结核病仍然是全球性的一个突出问题,处于紧急状态[1].又一次指出古老的结核病仍然是全世界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普通人群中肺结核的发病率、患病率上升,而且在精神病人中也出现了疫情的回升.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从1882年Robert Koch在柏林向全世界宣布发现了结核菌这一伟大的突破,到20世纪50年代有效抗结核病药物的发现,人们一直期望结核病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彻底消除,然而100多年来,结核病至少夺去了2亿人的生命.1999年全球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比历史任何时期死于结核病的人都要多,而且几乎所有的结核病死亡都是可以防止的.结核病已成为世界头号传染病杀手,死于结核病的成人超过艾滋病、疟疾、腹泻、热带病死亡的总和.每年近17万儿童死于结核病,因结核病死亡的妇女超过100万.结核病是单一病菌致死最多的传染病.耐药结核病的比例不断上升将使结核病再次成为不治之症,在某种程度上它比癌症还可怕.WHO于1993年4月向世界宣布,结核病处于“全球紧急状态”,发表这样的声明在WHO历史上尚属首次,这更说明了当前结核病的严峻形势.
哮喘技术状态指严惩支气管发作,经常规治疗无效,持续24小时以上.哮喘持续状态是支气管发作的紧急状态.病情危重,若抢救不及时,可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1、概述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在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尼泊尔政府宣布受灾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并请求国际人道主义.助。国际社会迅速开展行动,中国、印度、美国、新加坡等各个国家纷纷派出搜救队伍赶赴尼泊尔地震灾区,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救.行动。截至5月3日,共有76支国际搜救队伍,2242名搜救队员和135只搜救犬在尼泊尔地震灾区参与了救.工作。如何组织这些国际搜救队伍开展快速、有效、有序的救.行动是尼泊尔地震国际救.行动中面临的一个难题,也考验了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此次地震灾难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救.区域的划分是救.行动开展的基础,也是提高救.工作效率,保证救.工作时效性和协调性的前提。然而,救.区域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与灾害分布、人员埋压、队伍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将对尼泊尔地震救.行动中国际搜救队伍的分区协调情况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突发性伤害事件(emergency injury events)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伤亡、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和影响社会安全的伤害事件.突发性伤害事件是一种"紧急状态",出现突发性伤害事件时,为了减少伤亡、降低损失、防止扩散和消除影响,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这种快速反应能力称为应急能力.虽然突发事件大多难于预测,但是,突发性伤害事件必有其固有隐患,事前可能存在一些蛛丝马迹,社会症候群与社区诊断可为预测和预警提供依据.因此,必须建立起突发性伤害事件的预警与应急体系,制定预防与控制措施预案.
紧急状态下现场的公共卫生快速评估,是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出现后,在紧急状态下快速确定主要传染病的威胁,提出公共卫生需求和计划优先的干预[1].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种急性的、严重的、有生命危险的医学紧急状态,对人体危害巨大,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形成血栓,堵塞了冠状动脉的分支,致使一部分心肌失去血液供应而发生坏死的病症.一提到心梗,大家可能就会想到这样的画面——患者手捂胸部疼痛难忍、虚弱出汗、眩晕、呕吐,甚至丧失知觉,这些都是典型的心梗症状,但据临床统计,约有四分之一的心梗发生时没有任何症状而耽误治疗,甚至导致死亡.因此说,"不痛"的心梗更危险,让人防不胜防.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结核病处于紧急状态[1].我国是22个结核病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2000年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367/10万,涂阳患病率达122/10万[2],其中80%的结核病病人在农村,且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考虑到结核病诊断的成本效益,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结核病病例的识别采用"因症就诊,被动发现"法[3].目前我国的结核病发现率、转诊率和归口管理率较低,如果医务人员对结核病相关知识、政策的理解以及其态度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可能会影响他们对结核病归口管理措施的落实[4].本研究对江苏省北部两个县的村、乡、县三级结核病防治工作者展开调查,了解目前农村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关于结核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的基本状况,分析对象KAP特征对结核病发现和管理的影响,从而为制定结核病防治政策以及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概述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在热休克反应过程中,细胞内正常蛋白合成关闭并诱导产生的一组蛋白质,它能保护组织细胞免受骤起的热休克损伤,形成热耐受性以防御随后发生的热休克或其他紧急状态。这一现象最早(1962年)是由Ritossa发现的,果蝇在温度升高(热休克)时,其唾液腺多线染色体发生蓬松现象并有转录活性。推测这种现象是由于与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相关的某些化学修饰引起的,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热休克反应”。其后的研究表明,除热应激以外的许多其他理化因素,如感染、缺氧、重金属、低血糖及某些药物等刺激也能诱导HSP的合成增加,由此引入了应激蛋白的概念。“热休克反应”不仅表现了它对物种的普遍性,而且对不同的应激条件也具有反应的相似性,因而,“热休克反应”更确切地应称为“应激反应”。 目前已发现的HSP已有10多种,Morimoto[1]将主要的HSP分为HSP90、HSP70、HSP6 0及小HSP等4个家族。此外还有分子量100~100kD而性质不同于上述家族的大分子HSP。不同的应激因素以及不同的实验动物可致不同比例的HSP产生,最近几年已陆续证实HSP的诱导现象存在于从细菌至人的整个自然界。为了防止标准不统一而造成混乱,最近Schlesinger [2]提出了HSP必须具备的两个标准:(1)它的合成是由于环境应激因素的强烈刺激而引起,特别是温度变化高于正常几个摄氏度的条件下;(2)它的编码基因的5′端非编码区域含有14个碱基对组成的保守序列,称为Pelham盒。这一序列起HSPmRNA转录启动子的作用。
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能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生长繁殖的细胞内寄生菌[1].近年来,由于结核杆菌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及HIV感染的流行,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使得各国的医学工作者不得不再次重视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WHO于1993年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呼吁采取全球性紧急措施,控制结核病的发生.其中,提高结核病患者结核杆菌的阳性检出率便变得尤为重要.然而对结核病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断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
自1979年以来一直处于紧急状态的阿富汗于1994年晚些时候启动了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活动.尽管现在脊灰在阿富汗仍呈地方性流行,但1999~2000年阿富汗在实施消灭脊灰策略中进步显著.常规免疫:据估计1996年全国1岁以内婴儿3剂口服脊灰疫苗(OPV3)接种率为30%.1998年计划免疫审评显示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持续内战,交通不便,阿富汗北部地区接种率尤其低.1999年在加速计划免疫中对2岁以下82000名儿童开展了初始强化免疫.2000年起草了一个综合性5年计划,提出了明确的改进常规免疫的目标和策略.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由于有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及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全球结核病的发病率曾降到较低的水平,以至于有些专家曾乐观地估计结核病有朝一日会被消灭.但不幸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结核病发病率呈现明显的回升,以至于WHO 1993年宣布"结核病全球处于紧急状态".
近十余年来,由于HIV/AIDS流行、人口流动增加、耐多药结核分支杆菌增多和对结核病控制的忽视等原因,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结核患者数都在上升,全球结核病形势急剧恶化.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1999年全球有22亿人感染结核分支杆菌,有2 000万结核患者,每年新发结核患者数为800~1 000万.1993年,WHO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标志着结核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由于各国对结核病控制工作的忽视、人口流动的增加、耐药结核病的增多以及结核病与艾滋病合并感染等原因,结核病在全球死灰复燃,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不仅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影响各国发展的重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结核病全球紧急状态",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病人数量居世界第二位(第一位为印度).我国结核病控制工作进展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全球结核病控制战略的实施和结果,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结核病发病率回升,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全球处于结核病紧急状态,2000年WHO认定22个国家为结核病高发国家,我国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由于人口数量及流动性的增加,耐多药结核(muh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特别是广泛耐药结核(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XDR-TB)的蔓延,结核病(tuberculosis,TB)再次对国际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1993年4月,WH0宣布"全球结核病处于紧急状态";2009年WHO报告在全球22个结核及耐药结核高负担国家中我国位列第二,仅次于印度[1].
1993年WHO向全球发出"结核病处于紧急状态"的警告,2009年4月WHO在"全球27个耐多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卫生部长会议"上再一次向全球发出警告:结核病已卷土重来,耐药性结核已在全球蔓延,成为全球的"定时炸弹".WHO在关于耐药结核病通报中指出:"在一般人群中耐药情况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耐多药结核病已经开始使世界不安了.
紧急剖宫产是为抢救母儿生命而进行的紧急抢救手术,抢救是否及时与母儿的预后息息相关。各方对决定手术至胎儿娩出的时间(decision to delivery interval, DDI)意见不一,目前比较统一的观点建议DDI在30 min内;紧急状态下如脐带脱垂、子宫破裂等,DDI越短越好,DDI<15 min可明显提高新生儿的预后及存活能力[1-2]。医疗团队合作是国际上促进患者安全的新兴主题,厦门长庚医院采用医疗团队资源管理(team resource management,TRM)模式,由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等专科医师和护士,建立24 h产婴抢救照护小组(简称“666”小组。因本院以麻醉科为首的全院急救代号为“999”,为区别之,产婴抢救照护小组代号为“666”),针对围产期危急重症及胎儿窘迫进行抢救。本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启动“666”小组的孕妇,回顾性分析各例的DDI和母儿预后。
重症肌无力患儿出现肌无力危象,是一种危及小儿生命的临床紧急状态,如抢救不当可导致小儿死亡.我科应用甲基硫酸新斯的明匀速静脉注入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患儿5例,获得抢救成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例中男2例,女3例.3~7岁1例,8~12岁4例.临床表现:均为急性起病,5例均出现一侧或双侧眼睑下垂,4例吞咽困难,3例呼吸困难及紫绀,5例均出现四肢肌力、肌张力减弱,双侧膝腱反射减弱,新斯的明试验均为阳性.诱因:上呼吸道感染1例,支气管肺炎2例,静滴庆大霉素1例,停用胆硷酯酶抑制剂后诱发1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球结核疫情开始回升,1993年WHO宣布全球结核处于紧急状态,并认定全世界22个国家为结核病高发国家,我国即在其中.我国结核病人数仅次于印度,位居全球第二.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所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MG危象(myasthenic crisis)是指MG患者累及延髓肌和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的一种紧急状态,常发展快,病情凶险,大约20%的MG患者会发生危象[1].为寻求优良治疗方案,我们对我院收治的93例MG患者的102次危象作回顾性分析.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以肺部最为常见.世界卫生组织于1993年发出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近几年推行结核患者全程督导化疗,在患者发现和治疗转归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但疫情仍居高不下,并呈上升趋势,农村更为突出.为实现结核病"高治愈率、高发现率"的策略目标,达到迅速控制疫情的目的,笔者对2007年260例结核患者第二次实施健康教育,与2003年第一次健康教育相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本文主要研究根据《专利法》第49条启动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可执行性.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依据我国《专利法》第49条实施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程序主要存在相关概念模糊、国务院有关主管建议权表述不明、利益相关者没有诉求渠道、审批程序繁琐和费用补偿标准缺失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我国能够早日启动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程序.
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在世界各大洲、各民族、各人种都有流行.自二十世纪中期抗结核药物相继问世后,结核病的发病明显减少,在一些发达国家基本得到控制.但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结核病疫情又再度回升,成为全球成年人中传染病的重要死因之一.至1993年,WHO发表了"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宣言",号召各国政府采取断然措施制止结核病的流行.而我国的结核病患者人数位居世界第二,结核病控制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在1993年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全球每三人中有一人受到结核菌感染,每一秒钟有一人受到结核菌感染,每年全球有一亿人新受结核菌感染.随着耐药菌的增加,结核病将成为顽疾.结核病传染性强,流行严重,病人会产生消极、多疑、恐惧、悲观多种复杂的心理变化,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在心理护理等诸多方面下功夫,促进病人的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