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染色体】相关文献(8)
  • 黑水山蚋的唾腺多线染色体研究

    [目的] 对黑水山蚋的多线染色体进行研究,为在细胞水平上进行蚋类分类鉴别和系统发育等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选取黑水山蚋的成熟幼虫,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法进行唾腺多线染色体玻片标本的制备、测量、描述并绘制模式图.[结果] 唾腺多线染色体标本背景干净,带型清晰,伸展良好.共分析统计黑水山蚋106张玻片标本,得到黑水山蚋的多线染色体组型和模式图.分析显示黑水山蚋的多线染色体数目均为3对(2n=6).1号染色体具中央着丝粒,2、3号染色体为亚中央着丝粒.多线染色体具有染色中心,某些个体存在倒位和染色体首尾融合的现象.疏松区均存在个体差异,即具有可变性.着丝粒区域深染膨大,易于识别.[结论] 染色中心的存在是黑水山蚋多线染色体的一个特点,建议作为鉴别特征之一,同时黑水山蚋多线染色体具有多态性的倒位,可为该蚋种的种下分类提供基础资料.

    黑水山蚋 唾腺 多线染色体
  • 热休克蛋白、免疫及针灸

    1 概述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在热休克反应过程中,细胞内正常蛋白合成关闭并诱导产生的一组蛋白质,它能保护组织细胞免受骤起的热休克损伤,形成热耐受性以防御随后发生的热休克或其他紧急状态。这一现象最早(1962年)是由Ritossa发现的,果蝇在温度升高(热休克)时,其唾液腺多线染色体发生蓬松现象并有转录活性。推测这种现象是由于与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相关的某些化学修饰引起的,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热休克反应”。其后的研究表明,除热应激以外的许多其他理化因素,如感染、缺氧、重金属、低血糖及某些药物等刺激也能诱导HSP的合成增加,由此引入了应激蛋白的概念。“热休克反应”不仅表现了它对物种的普遍性,而且对不同的应激条件也具有反应的相似性,因而,“热休克反应”更确切地应称为“应激反应”。 目前已发现的HSP已有10多种,Morimoto[1]将主要的HSP分为HSP90、HSP70、HSP6 0及小HSP等4个家族。此外还有分子量100~100kD而性质不同于上述家族的大分子HSP。不同的应激因素以及不同的实验动物可致不同比例的HSP产生,最近几年已陆续证实HSP的诱导现象存在于从细菌至人的整个自然界。为了防止标准不统一而造成混乱,最近Schlesinger [2]提出了HSP必须具备的两个标准:(1)它的合成是由于环境应激因素的强烈刺激而引起,特别是温度变化高于正常几个摄氏度的条件下;(2)它的编码基因的5′端非编码区域含有14个碱基对组成的保守序列,称为Pelham盒。这一序列起HSPmRNA转录启动子的作用。

    热休克蛋白 免疫 热休克反应 应激因素 合成 转录启动子 氧化磷酸化 多线染色体 组织细胞 转录活性 应激条件 应激反应 应激蛋白 温度升高 温度变化 实验动物 热耐受性 理化因素 紧急状态 家族
  • 蚋类唾腺多线染色体制备方法的改进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STPCD CSCD AJ CA 2009年4期

    目的 对传统蚋类唾腺多线染色体制备方法进行改进,以获得良好的制片效果.方法 选用经Carnoy's液固定的蚋成熟幼虫进行解剖、剥离唾腺,对传统蚋类唾腺多线染色体制备方法进行改进,包括改良染色液,使用冲洗液、背景净化液等新制剂和新步骤并得到清晰的蚋唾腺染色体图形.结果 用改进方法制备的蚋类唾腺多线染色体标本带型清晰,伸展良好.结论 改进的蚋类唾腺多线染色体制备方法可获得较满意效果,便于观察染色体形态和研究染色体结构变异等.

    蚋科 唾腺 多线染色体 制备方法
  • 媒介按蚊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CSCD AJ CA 2007年4期

    按蚊是疟疾、丝虫病和多种虫媒病毒病的传播媒介.按蚊种团、复合体内的近缘种在生态习性、媒介效能和对化学杀虫剂的敏感性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按蚊种团、复合体的分类鉴定与遗传多态性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多线染色体的研究,对按蚊分类鉴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而多种分子标记为按蚊系统发育和种群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目前,分子标记已从经典分子标记和高度多态性分子标记发展到基因组DNA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和鉴定.笔者综述了近年来按蚊遗传标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按蚊 多线染色体 分子标记 单核苷酸多态性
  • 黔蚋唾腺多线染色体研究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BST 2012年5期

    选取黔蚋的成熟幼虫,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法进行唾腺多线染色体制备,并进行测量、描述及分析.结果表明,黔蚋多线染色体数目为3对(2n=6).按其长度降序排列,分别编号为Ⅰ、Ⅱ和Ⅲ号.Ⅰ号染色体具中央着丝粒,Ⅱ和Ⅲ号染色体均为亚中央着丝粒,着丝粒区浅染膨大,易于识别.核仁组织区、巴氏环和双泡均位于Ⅱ号染色体短臂.某些个体存在倒位现象,倒位率为33% (32/97).结果显示黔蚋多线染色体的着丝粒、核仁组织区、巴氏环、双泡、宽深带及浅染膨大区等主要特征性结构的位置及形态恒定一致,可作为该种的重要鉴别特征.

    黔蚋 多线染色体 细胞遗传学
  • 五条蚋两地理株多线染色体比较研究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BST 2007年3期

    对五条蚋贵州株和江西株多线染色体进行描述和比较,并绘制模式图.分别取成熟幼虫分离出唾液腺,经苯酚品红染液染色、压片,镜检、摄影和测量,作统计学处理.发现两地理株多线染色体数目为3条,主要特征性结构高度一致,唯ⅡL带型分布有显著差异.

    五条蚋 多线染色体 模式图
  • 元江县微小按蚊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性染色体观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BST 2006年3期

    云南省元江县采集的微小按蚊分别单只雌蚊驯养,解剖分离卵巢营养细胞,染色后光镜观察、记录染色体图谱.经观察365个卵巢多线染色体标本.其染色体由5臂共3条染色体组成:Ⅰ号染色体为具端着丝点的性染色体(X染色体),仅见一臂;Ⅱ号为1对具亚中着丝点的常染色体,分右臂(2R)和左臂(2L);Ⅲ号为1对具中着丝点的常染色体,含右臂(3R)和左臂(3L).与广西微小按蚊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比较,发现有12处差异.

    微小按蚊 卵巢营养细胞 多线染色体
  • 海南与广西两地微小按蚊杂交试验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STPCD CA 1999年4期

    目的:观察海南微小按蚊与广西微小按蚊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方法:在海南与广西两地分别采集微小按蚊,实验室中建立单雌繁殖线,用人工交配方法进行杂交试验,观察后代雌蚊的可育性;按Coluzzi方法制备杂种F1代雌蚊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标本,观察各区带的联会情况.结果:各交配组的后代均显示可育;杂种F1代雌蚊的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各区正常联会.结论:海南微小按蚊与广西微小按蚊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是同种.

    微小按蚊 杂交 多线染色体
没有更多内容啦~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