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并测定福建省五条蚋Simulium (Simulium) quinquestriatum和黄毛纺蚋Simulium (Nevermannia)aureohirtum nrDNA-ITS序列,分别与GenBank中发表的Simulium亚属和Nevermannia亚属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探讨其在蚋类分子分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各蚋种克隆株ITS2序列均与相应物种聚类,符合形态学鉴定结果,可作为蚋种鉴定和近缘种类鉴别的遗传标记之一;ITS1序列在五条蚋中同源性较低(88.3%),不适合做分类遗传标记;黄毛纺蚋泉州、漳浦两地理株间存在变异.
测定我国两个常见吸血蚋种五条蚋和双齿蚋各4个克隆nrDNA ITS区(包括ITS1、ITS2和5.8S rRNA基因)序列及其两侧的18S和2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两蚋种5.8S rRNA基因大小均为122bp.五条蚋ITS1和ITS2大小分别为136bp和323bp.双齿蚋ITS1和ITS2大小分别为101~105bp和321~324bp.五条蚋不同克隆ITS1-ITS2拼接序列的同源性为99%,双齿蚋则为96%~100%,显示五条蚋和双齿蚋nrDNA存在重复变异型.
目的 探讨酯酶(EST)同工酶酶谱特征在蚋类分类上的价值,并为蚋类系统发育的研究积累生物化学方面的基础资料.方法 应用垂直板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素木蚋、双齿蚋和五条蚋进行EST同工酶电泳,测量并计算各酶带的迁移率.结果 3蚋种的EST同工酶酶谱共显示10条酶带,种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各自的特征性酶谱,种内个体之间、幼虫与蛹之间酶谱主带相同,非主带略有差异.结论 EST同工酶酶谱可作为蚋种鉴定的特征之一.
对五条蚋贵州株和江西株多线染色体进行描述和比较,并绘制模式图.分别取成熟幼虫分离出唾液腺,经苯酚品红染液染色、压片,镜检、摄影和测量,作统计学处理.发现两地理株多线染色体数目为3条,主要特征性结构高度一致,唯ⅡL带型分布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