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对耐多药结核病(MDR-TB)例寻求有效的治疗药物,我们选择10种药物对结核分支杆菌临床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研究,以期为有效控制结核病提供客观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目的:耐药结核病再度成为医学界的难题.探索中药治疗耐多药结核病,寻找有效的抗耐多药结核菌的中药.方法:选择连翘、射干、黄芩、地骨皮、百部、夏枯草、鱼腥草7种中药,采用绝对浓度法进行实验室抗菌活性实验.结果:7种中药抗菌活性分别为连翘1:6、射干1:4、黄芩>1:10、夏枯草1:4、地骨皮1:2、百部1:1、鱼腥草无作用.结论:7种中药抗耐多药结核分支杆菌的效果,从强到弱依次为黄芩、连翘、射干、夏枯草、地骨皮、百部、鱼腥草无作用.
近十余年来,由于HIV/AIDS流行、人口流动增加、耐多药结核分支杆菌增多和对结核病控制的忽视等原因,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结核患者数都在上升,全球结核病形势急剧恶化.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1999年全球有22亿人感染结核分支杆菌,有2 000万结核患者,每年新发结核患者数为800~1 000万.1993年,WHO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标志着结核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对95株耐多药结核分支杆菌(MTB)临床分离株应用BACTEC-460培养系统进行结核分支杆菌常规培养和药敏检测,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PCR-SS-CP)检测其pncA基因,旨在了解耐多药结核分支杆菌PZA耐药基因pncA的突变情况,探讨其与耐吡嗪酰胺(PZA)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建立新的、快速、有效的结核分支杆菌药敏检测方法,以弥补常规药敏试验的不足.
本文对95株耐多药结核分支杆菌(MTB)临床分离株应用BACTEC-460培养系统进行结核分支杆菌常规培养和药敏检测,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PCR-SS-CP)检测其pncA基因,旨在了解耐多药结核分支杆菌PZA耐药基因pncA的突变情况,探讨其与耐吡嗪酰胺(PZA)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建立新的、快速、有效的结核分支杆菌药敏检测方法,以弥补常规药敏试验的不足.
我国是结核病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耐药和耐多药结核病的广泛分布和迅速传播.异烟肼(INH)和利福平(RFP)均是抗结核的一线药物,对于其作用机理及结核杆菌的耐药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据报道认为结核分支杆菌耐与RNA聚合酶的β亚基的编码基因rpoB的突变有关;耐异烟肼的产生是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的编码基因KatG基因的缺失和突变有关,也inhA基因突变也有相关性[1,2].我们采用PCR-SSCP银染法直接检测临床分离株中结核分支杆菌rpoB基因和KatG基因突变,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运用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氯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斯帕沙星治疗耐多药性结核病,疗效显著.
耐多药结核病(MDR-TB)[1]是指至少已对异烟肼(INH)和利福平(RFP)产生耐药的结核分支杆菌所引起的结核病,是所有结核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它具有治疗费用高,治愈率低,病死率高的特点;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生对结核控制规程的实现构成严重的威胁[2],人类将因此在21世纪面临较20世纪50年代更为严重的结核病疫情.据估计全球已有5 000万以上受耐药结核分支杆菌感染,WHO估计当今约2/3的结核病患者处于发生耐多药的危险之中,结核病合并HIV/AIDS更是加速了MDR-TB发生率的上升和传播,耐多药结核分支杆菌的不断扩散,有可能使目前控制结核病的化疗方法失去应有作用,严重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给结核病控制工作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和挑战.如何快速、正确地诊断和妥善处理MDR-TB已经迫在眉睫,在此问题上,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