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9日至6月1日,INSARAG亚太区地震灾害应急响应演练在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省巴东市举行.2009年9月以来,巴东市曾遭遇多次地震袭击,其中最大震级为Ms.7.6级;这一系列地震引起了地球科学界的高度重视,英国《自然一地球科学》期刊( Nature Geoscience)2010年2月刊登了由John McCloskey领军的一个科学家团队就巴东地震所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警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沿海地区或将发生引发巨大海啸的强烈地震,其灾害程度足以造成与2004年南亚大海啸相匹敌的惨重伤亡,《自然一地球科学》期刊同期发表了针对这一研究成果和相关警告的社论[1][2].
1、概述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在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尼泊尔政府宣布受灾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并请求国际人道主义.助。国际社会迅速开展行动,中国、印度、美国、新加坡等各个国家纷纷派出搜救队伍赶赴尼泊尔地震灾区,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救.行动。截至5月3日,共有76支国际搜救队伍,2242名搜救队员和135只搜救犬在尼泊尔地震灾区参与了救.工作。如何组织这些国际搜救队伍开展快速、有效、有序的救.行动是尼泊尔地震国际救.行动中面临的一个难题,也考验了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此次地震灾难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救.区域的划分是救.行动开展的基础,也是提高救.工作效率,保证救.工作时效性和协调性的前提。然而,救.区域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与灾害分布、人员埋压、队伍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将对尼泊尔地震救.行动中国际搜救队伍的分区协调情况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