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使用,麻疹已经得到大大的控制,但近几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甚至在局部有小的暴发流行以及发病年龄后移的现象.本文收集了2001年麻疹疑似病例血清73份,现将实验室特异性诊断的结果分析如下.
肺出血是新生儿期的危重症,是死亡的重要原因.发病率约占活产婴儿1‰~5‰,病死率40%~50%[1].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确,加之早期缺乏特异性诊断,其病死率很高,现就我科近5年来收治的32例新生儿肺出血患者报告如下.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bernard-Soulier syndrome, BSS)系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 GP)Ib-Ⅸ复合物(CD42b-CD42a)先天缺陷所造成的血小板病, 其特征是血小板形态巨大、功能异常[1,2].检测血小板膜上GPIb和GPIX复合物的缺陷可从分子水平上特异性诊断BSS.本文介绍用两种荧光-单抗直接标记外周全血, 通过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诊断BSS的方法.
人绒毛滋养细胞表面存在特异性胎儿细胞抗原位点,针对这些抗原位点的免疫应答,有可能诱发原因不明性流产等病理性妊娠的出现.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检测手段,国内外尚无有效、特异的免疫性流产诊断方法.因此,我们利用纯化的滋养细胞表面抗原,建立了孕母血中抗胎儿细胞IgG类抗体的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用于免疫性流产的特异性诊断.
目的 评价洋白蜡花粉皮试液诊断洋白蜡花粉过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2月10日至7月1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就诊并已完成洋白蜡花粉过敏原皮内试验和洋白蜡花粉过敏原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的患者1021例.登记检测结果并由变态反应专科医生做出临床综合特异性诊断.分别以临床综合特异性诊断和Uni-Cap sIgE诊断为金标准,分析洋白蜡花粉皮试液进行皮内试验的有效性.登记入组当天由变态反应专科医生询问患者在完成皮内试验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并记录,从而对洋白蜡花粉皮试液的临床应用做出安全性评价.结果 以临床综合特异性诊断为金标准,以皮试结果≥“+”为诊断界值时,洋白蜡花粉变应原皮试液用于皮内试验的灵敏度为0.9 519、特异度为0.6 889、阳性预测值为0.3028、阴性预测值为0.8333、准确度为0.7216.以Uni-Cap sIgE诊断为金标准,以皮内试验结果≥“+”为诊断界值时,洋白蜡花粉变应原皮试液用于皮内试验的灵敏度为0.9 659、特异度为0.5120、阳性预测值为0.8369、阴性预测值为0.9902、准确度为0.8472.与洋白蜡花粉皮试液可能有关的皮内试验发生的不良反应有3例,占总数的0.2938%.结论 洋白蜡花粉皮试液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通过皮内试验用于洋白蜡花粉过敏的特异性诊断.
目的 评价户尘螨皮试液用于诊断户尘螨过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2月10日至2009年7月1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就诊并已完成户尘螨过敏原皮内试验和户尘螨过敏原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的患者.登记检测结果并由变态反应专科医生做出临床综合特异性诊断.分别以临床综合特异性诊断和UniCap sIgE诊断为金标准,分析户尘螨皮试液进行皮内试验的有效性.登记人组当天由变态反应专科医生询问患者在完成皮内试验之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并记录.从而对户尘螨皮试液的临床应用做出安全性评价.结果 以临床综合特异性诊断为金标准,以皮试结果≥"+"为诊断界值时,户尘螨变应原皮试液用于皮内试验的灵敏度为0.9633、特异度为0.6208,阳性预测值为0.7448、阴性预测值为0.9365、准确度为0.8039.以UniCap sIgE诊断为金标准,以皮内试验结果≥"+"为诊断界值时,户尘螨变应原皮试液用于皮内试验的灵敏度为0.9781、特异度为0.5120、阳性预测值为0.8369、阴性预测值为0.9014、准确度为0.8472.与户尘螨皮试液可能有关的皮内试验发生的不良反应有7例,占总人数的0.67%.结论 户尘螨皮试液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通过皮内试验用于户尘螨过敏的特异性诊断.
为了对过敏原进行有效的管理,根据吸入物过敏原出现的频率,将其分为最常见、常见、少见、罕见四大类;根据食物过敏原的重要性,将其分为最重要、重要、次要和极少出现过敏四大类.在进行过敏原特异性诊断评价时,既要考虑到科学性,也要考虑到可操作性.对于最常见和部分常见的吸入物过敏原建议按下述七个方面进行评价:(1)检测原理和方法是否正确、可靠;(2)灵敏度和特异度;(3)重复性;(4)精密度和准确度;(5)国际变态反应学界的认同程度;(6)质控;(7)性价比.对于其他类别的吸入物过敏原和食物过敏原,可以典型病例的方式进行评价.
变态反应疾病的特异性诊断应根据病史、体内试验结果、体外试验结果及变应原临床相关性综合分析进行判断,而不能单纯根据体内和/或体外试验阳性结果做出诊断.变态反应疾病特异性诊断必须规范化,应基于正确选择适应证及检测方法、检测方法的规范操作,以及对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给予正确解释.
历史上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包括4种不同的间质性肺炎,其临床病程和预后各不相同[1].目前达成的共识认为,IPF是特指病理上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IPF是IIP中最常见的一种,且预后不良.最近的研究表明[2],γ-干扰素1b治疗UIP取得了可喜的疗效.因而就更需要对病人做出准确诊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位病人都能得到适宜的治疗,同时也有利于确保临床前瞻性治疗的疗效评估.由于经支气管镜肺活检取材小,不足以做出诊断,因而传统上认为外科肺活检是诊断UIP的金标准.但最近有的回顾性研究[3-5]认为,即使没有进行外科肺活检而应用HRCT,也可以对IPF做出特异性诊断.
由外伤引起的脾破裂作脾切除术过程中常发生碎脾组织自体种植体内,称为自体异位脾种植(ectopic splenic autotransplantation,ESAT),其发生率较高,约48%[1].99mTc-热变性红细胞(99mTc-DRBC)显像可特异性鉴别ESAT,本文报告脾破裂作脾切除后发生腹腔内ESAT二例,用99mTc-DRBC显像加以特异性诊断.
弥漫性轴突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种常见的脑损伤类型,是造成重型脑损伤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1956年Strich发现脑外伤后5-15个月死亡患者的脑白质纤维缺失和变性,随后又观察到存活48h的病例存在DAI的特征性病理改变"轴突回缩球",1982年Adamas等将这种独特的损伤类型命名为"弥漫性轴突损伤".现今DAI作为独立的脑损伤类型已被写入教科书,但对其致伤机理、伤情演化过程及特异性诊断仍不明确,治疗上也无特效方法,有些问题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MR是一种无创性的安全检查方法.MR是磁场内核能量吸收和发射产生的一种现象,它依赖于能影响组织化学特性的内在组织参数,尤其是人体组织内的氢原子,这是MRI的基础.肌肉骨骼组织成分特别适于做MR检查,MRI正逐渐推广应用于骨关节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有助于了解肌肉骨骼肿瘤的特性.MR多层面多向成像可精确地勾画出肿瘤大小、外形、边缘和周围水肿等的特点,并显示肿瘤内信号强度的变化,评估肿瘤的侵袭性.当然,MRI仍难以做出多数肿瘤组织特异性诊断.
近30年来,肾石病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肾结石的形成原因和特异性分子缺陷已得到澄清,大多数肾石病患者可获得特异性诊断,大量药物可有效地预防结石的复发,较少侵害性的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和泌尿内镜技术可以更容易地去除结石.本文拟就肾石病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药物预防等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肝脏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因特殊体质对药物耐受性较低,或超敏感性,或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等因素所引起的损伤[1]。其临床特点包括特异性诊断缺乏、多种药物均能导致DILI及临床症状呈现多样化等,从而增加DILI诊断、预防及治疗的难度。近年来,受联合用药增多、新药大量研发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DILI发病率上升趋势明显。研究表明[2,3],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和还原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在缓解肝脏损伤与改善肝脏功能方面疗效显著,是临床常用护肝药物。本研究以我院2014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DILI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DILI应用UDCA联合还原性GSH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致的全身性传染病,主要累及肝脏.病毒性肝炎目前分为:甲、乙、丙、丁、丙型.为了识别和鉴别各型病毒肝炎,除了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的形态及其超微结构;用动物模型及组织培养等方法研究其生物物理化学特征之外,最实际最广泛的还是血清学诊断技术.近年来由于许多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技术的迅速建立,有效地促进了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向更纵深的方向发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与糖尿病风险增高相关,原因可能为高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时会破坏血糖调控的内在平衡.有研究发现羟氯喹可降低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患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台湾国立中兴大学医学科学研究所免疫学与风湿病学系 Chen Yi-Ming 教授及其团队评估了应用羟氯喹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糖尿病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相关数据于2015年1月发表于Rheumatology.该研究利用台湾全境健康管理研究数据库,为以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2001—2010年共纳入除既往诊断RA、银屑病或糖尿病以外的8628例新诊断的SLE患者.糖尿病发病率通过最新糖尿病特异性诊断标准确定.而SLE患者中有6795例服用羟氯喹,1833例从未曾服用羟氯喹,平均随访时间5. 6年.共有221例RA患者被新诊断为糖尿病.与未服用羟氯喹的患者相比,服用羟氯喹累积量≥129g的患者罹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HR=0. 26);每日服用糖皮质激素≥10mg泼尼松或等量其他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升高(HR=2. 47),若同时服用羟氯喹累积量≥129g可降低此风险.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21世纪首次出现的全新传染病,病情严重,传播力强.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3年3月12日发布全球疫情警报:3月17日组织9个国家顶级实验室组成多中心合作研究网络,主攻SARS的病原和特异性诊断,4月16日WHO向全世界宣布:SARS的病原是一种人类未曾见过的冠状病毒科成员,命名为SARS相关冠状病毒(SARS-CoV).经测序分析,病毒基因组全长29727个核苷酸,有11个开放阅读框架,基因组结构与其他冠状病毒相似.但系统发育分析和序列比较表明,与已鉴定的有任何冠状病毒无密切关联,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1].实验室检测技术包括SARS-CoV病原的检测、SARS-CoV核酸检测、血清学抗体检测等方面[2],为SARS临床诊治提供越来越多的新的有用信息.现将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肾结石(肾石病)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祖国医学文献中在两千年前就有关于结石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的记载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状况的改善,加重了饮食调配的不合理,高蛋白、高糖饮食成分的提高,使肾结石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近30年来,肾结石的形成原因和特异性分子缺陷已得到了澄清,大多数肾石病可获得特异性诊断,多种药物已证实可有效的预防结石的复发.
恙虫病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菌,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虫螨为传播媒介.恙虫螨主要栖息于草丛、农作物和湿地处,通过叮咬人受染.临床特点是稽留高热泪盈眶、头痛、皮疹、焦痂与溃疡、淋巴结肿大.病程2~3周.血清学特异性诊断为外裴氏反应变形杆菌OXk凝集试验阳性,效价≥160有意义.近年来我们沂蒙山区发病逐年增多,形成流行.1990年以来,我们收治恙虫病患者185例,均治愈出院落.护理体会如下.
血清结核抗体的检测为结核病的特异性诊断提供了一定价值,但目前有关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血清和胸水结核抗体之间关系的研究尚少.本文以结核菌素(PPD)为抗原,检测了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血清和胸水中的结核抗体;同时利用荧光标记检测了不同结核抗体阳性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血清和胸水结核抗体变化,以及与获得性细胞免疫的关系.
目的 探讨99mTc-热变性红细胞脾显像,对脾破裂脾脏切除术后异位脾种植的诊断价值.方法 (1)99mTc标记热变性红细胞(改良方法);(2) Philips Forte双探头SPECT;(3)进行早期和延迟显像;(4)复习国内文献.结果 (1)患者外伤后脾切除、肠穿孔修补术22年.99mTc-热变性红细胞脾显像发现异位脾种植6枚,其中5枚通过增强CT定位,1枚CT平扫定位于子宫表面;(2)复习文献9篇,临床以肿瘤收治61例,手术61例(其中5例穿刺活检,3例腔镜活检),诊断脾异位种植超过68个.结论 99mTc-热变性红细胞脾显像特异性诊断异位脾种植可避免不必要手术,保留患者残存防御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局部肠壁供血减少或缺如而引起的一类疾病,是一种少见病.但近年来临床工作者对缺血性结肠疾病有新的认识并予以重视,但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诊断,且多发于老年人,并伴有其它疾病,早期易漏诊或误诊,失去内科保守治疗的时机,待发生腹膜炎时结肠已广泛坏死,失去手术治疗时机,病死率高.现就本院1992年以来收治的12例缺血性结肠炎病人做一临床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典型的累及皮肤、关节、肾脏、浆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SLE可以对患者血清中抗SmD1、AnuA、抗P0和dsDNA抗体进行检测,本文对115例SLE和52例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中抗SmD1、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核糖体P0蛋白和抗dsDNA抗体进行检测,并对SLE的特异性诊断的意义进行评价,报道如下.
肠道病毒(EV)血清型众多,引发疾病大多临床轻缓.重症感染包括脑膜炎、脑炎、心肌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症、新生儿毒血症等,临床上难与细菌性疾患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鉴别.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可在5~24h内对肠道病毒感染作出特异性诊断,其灵敏度高于传统的病毒培养法,有利于医师们及时确诊EV感染并给予合理诊治,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开支.近年开发研究的Pleconaril是一种具有抑制EV增殖性能的药物,目前已进入3期临床试验.
近几个世纪以来,医师和世人们一直对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食物或粪便滞留等肠道疾患习以为常.只有当这些症状严重或影响日常生活时,患者才将其视作疾病而就医.而医师们则按惯例寻找炎症、感染、肿瘤及其他结构异常等病因,作出特异性诊断,提供针对性治疗.然而临床实践中常见的是,当找不到结构上的病因时,患者一般被诊断为有"功能性”症状,并接受对症治疗.
一般仅根据流行季节、临床表现和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不足以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还必须具备特异性实验检查阳性结果才能确定诊断.本文对我院1979~1983年临床诊断为乙脑的145例,进行了特异性实验检查,并分析其与临床的联系.
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在诊断各脏器恶性肿瘤的报道甚多,认为对恶性肿瘤的特异性诊断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2].我科自2000年开始该项目的诊断应用,现已做了数千例检测,今将结果作一回顾性报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已成为肿瘤诊断与治疗中一个新的靶向目标.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亮氨酸-亮氨酸-精氨酸(Ala-Thr-Trp-Leu-Pro-Pro-Arg,ATWLPPR)是从随机噬菌体随机七肽库构建的合成肽库中筛选出来的小肽,能阻断VEGF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1].故探讨ATWLPPR的锝标记方法以及标记物在正常小鼠体内的分布,对研究恶性肿瘤的早期、特异性诊断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的体外嗜碱性粒细胞激发试验不仅能够敏感地、特异性诊断多种过敏性疾病,而且可以有效检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CD63表达于细胞内颗粒内,在激活状态的嗜碱性粒细胞,由于胞吐作用使细胞内颗粒与细胞膜融合则CD63高表达于细胞膜,CD63是目前最常用的流式细胞术检测嗜碱性粒细胞激发试验的标记分子之一.
多年来,痰结核菌的检查一直作为肺结核病诊断的重要方法,但由于结核菌生长速度缓慢,病人少痰、无痰,留取痰标本方法不当等多种原因[1]使肺结核痰菌阳性率一般在20%~40%之间,很难进一步提高,使一部分肺结核的诊断较为困难.因此近年来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结核抗体作为结核病特异性诊断的方法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我所对166例肺结核患者同时进行痰涂片找结核菌、血清结核抗体测定和PPD皮试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