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胃肠道的慢性、反复发作性和非特异性的全肠壁炎,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可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但好发于回肠、结肠(包括回盲部)和肛周[1].本院自2002年1月至2006年9月期间共收治6例,根据CD发生的部位采用相应的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直肠脱垂是一种较少见疾病,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此类患者极为痛苦,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临床上围绕该病治疗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多数效果仍不甚理想,或者创伤较大.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供应结肠的血管或分支阻塞导致肠壁缺血性改变的一种疾病,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多位于结肠脾区、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急性结肠缺血大多为一过性,可逆性改变,少数可发生全肠壁坏死、穿孔或持续性结肠缺血,多发生于老年,随着临床认识的不断提高及检查手段的增加,我科2009-2012年收治了11例青年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资料:女,49岁,因主诉发现下腹部包块4个月来站就诊.4个月前患者触摸右下腹时发现腹内有包块,无痛,无异常感觉,之后时而在右下腹,时而在左下腹触及包块.近10日因感轻微腹痛、伴白带增多前来就诊.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畅、内口有中等量泡沫样白带,无臭味;子宫后位、大小正常;右侧附件区触及7cm×6cm质硬包块,移动度大;左侧附件区未触及异常.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左偏移位,5.8cm×4.0cm×3.9cm大小,宫体饱满,切面均匀,宫腔线居中;右侧附件区探及7.2cm×6.8cm混合回声椭圆形包块,分界清,囊壁厚1.1cm,中等偏强回声,囊内呈弥漫低回声混杂大量增强光点、光斑及融合性光团,右侧附件区未显示该侧卵巢;左侧附件区探及3.1cm×2.9cm椭圆形回声卵巢.
胡萝卜具有“小人参”之誉,它吃法多样,且能预防冬季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因此特别适合在冬天“进补”.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在各类食物中含量最高,是其他食物的数十倍.胡萝卜素是维A的半成品,食用后可在肠壁和肝脏内通过胡萝卜素转化酶转化成为维A.维A对人体健康具有多方面的维护作用,主要表现为:1、提高机体对蛋白质的利用率,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
资料与方法患者,男,62岁.因下腹部疼痛2个月余,于2008年12月4日入院.入院查体:下腹正中偏右可触及约12cm×9cm肿物,边界尚清楚,质硬,呈分叶状.位置固定,有轻压痛.腹部CT示:腹腔占位性病变,约11cm×6cm,位于膀胱上方、直肠前方,升结肠肠壁增厚增大.
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以反复发作,持续不愈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症,藏医辨证属于脏腑瘀热型患者作为治疗对象.症见:腹部压痛,以右下腹为主.病变结肠可有触痛并呈硬管状,急性全结肠受累者可有腹肌紧张,直肠炎时肛门括约肌痉挛,直肠指检有触痛,但毒血症较重者则可松弛.肠外主要有关节痛、眼损害、胆管炎或胆郁性黄疸皮损等.纤维结肠镜检查发作期可见黏膜呈颗粒状,充血、水肿显著,易出血;可见糜烂、溃疡,慢性病例可见炎症性息肉,肠壁增厚,黏膜活检见非特异性炎症.钡剂灌肠检查可见结肠黏膜紊乱,结肠袋变化,肠壁痉挛,肠管周缘呈小刺或锯齿状等.严重病例有明显电解质紊乱,尤为低血钾.
临床资料患者,男,52岁,以左下腹阵发性疼痛1个月为主诉入院.自诉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疼痛,为阵发性隐痛,固定,无放散,无恶心及呕吐,无腹胀,自觉排气、排便费力,便条变细,近半个月来腹痛发作时觉左下腹有包块,于是来医院就诊.经门诊检查彩超以腹痛待查及疑结肠癌为诊断入院.发病以来患者无发热及寒战、无胸闷及心慌,饮食及睡眠可,身体未见明显消瘦,小便正常.查体,T 36.8℃,P 84次/分,R 20次/分,BP 90/70mmHg.神智清楚,语言明白,查体合作,口唇无发绀,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心律整齐,无杂音.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为腹部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手术创伤、炎症、出血、异物等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1].
小儿原发性肠痉挛是指肠壁平滑肌剧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是儿科常见的一种急腹症.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一层或多层下移,翻出或不翻出肛门之外的一种疾病,因直肠壁卷入的程度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Ⅱ、Ⅲ度直肠脱垂其长期较大程度的分离,可引起肠粘膜增生肥厚和直肠肌层不同程度的分离,同时直肠脱出长期刺激可致肛门括约肌不同程度的松弛.过去采用单纯注射法疗效不理想,笔者采用不同浓度消痔灵液行直肠周围柱状注射、直肠粘膜下散状注射和肛门紧缩术(简称三固术),治疗直肠脱垂32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近年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发现胃肠壁内的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可以合成和释放许多种脑肠肽,但是与控制胃肠运动有关的脑肠肽是否存在于ENS尚不清楚.我们已报道在灌流大鼠离体胃给以兴奋性脑肠肽胃动素和胃泌素可增强其收缩,而用抑制性脑肠肽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s, VIP)则引起其舒张[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系指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并存的肠梗阻[1].
患者男性,65岁.因腹胀消瘦乏力3个月入院.肠镜检查:结肠肝曲狭窄,见菜花状肿块,质硬,易出血.取6块组织送检.病理报告:结肠肝曲癌.腹部透视:符合肿瘤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手术所见:右半结肠肿瘤伴腹腔广泛转移,回盲部升结肠见2处肿瘤侵犯,狭窄明显,肠壁、大网膜、肠系膜均有转移结节,腹腔内有大量腹水,淡红色.临床诊断:右半结肠癌晚期伴腹腔转移.行右半结肠癌姑息切除术. 病理检查巨检:结肠一段长50cm,距近切端23cm处见一息肉样肿块突入肠腔,直径1.5cm,表面黏膜糜烂,黏膜下肠壁灰白增厚,肠系膜见弥漫成片质硬的增生结节.镜检:肿瘤细胞于黏膜下层生长,侵犯肠壁全层达肠系膜,细胞排列成腺管、腺泡状,仅少部分为索状排列,瘤细胞小,形态一致,多边形,核圆形,轻度异型,形态一致,胞浆、腺腔及间质中可见大量黏液组织(图1),核分裂象偶见.AB染色细胞内、外均(+)(图2),免疫组化CgA(+)(图3).
患者女性,55岁.主因下腹隐痛,黏液血便1周入院.纤维结肠镜示降结肠内有一息肉状肿物,有蒂与肠壁相连,肿物色红较周围黏膜色暗,表面粗糙.术中见降结肠内有一带蒂肿物,大小为3 cm×2 cm×2 cm,色暗红,表面呈绒毛状外观,周围肠壁未见溃疡及肿物.
例1男,81岁.因腹痛、腹胀伴呕吐就诊.下消化道造影示:盲肠、升结肠肠腔狭窄,肠壁增厚,并有肿块.临床诊断:右半结肠占位性病变.经治疗,大便排出较多条块状物.送病检.
患者男性,19岁.右下腹疼痛1天.查体:右下腹局限性隆起,触及5 cm×4 cm包块,质软,压痛明显,无反跳痛,未见胃肠蠕动波.B超示右下腹混合性包块.行剖腹探查术.
胃肠道外间质瘤是指起源于腹腔或腹膜后腔软组织,且与肠壁及内脏浆膜面无关的一类间叶性肿瘤.该肿瘤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等与胃肠道间质瘤相似,主要有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两种基本结构,最有诊断意义的抗体是CD117和CD34.可能来源于原始的、具有多潜能分化的中胚叶间质干细胞,预后较胃肠道间质瘤差.
患者女,20岁.因右下腹疼痛1d、腹胀半天于2011年12月8日入院.入院体检:腹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阴性.全腹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min.既往无系统性疾病及便秘病史.家族史:经追问自述其父及祖母曾患相似症状,但具体诊断不详.血清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示:升结肠内容物多并结肠壁及周围改变.术中见横结肠、升结肠高度扩张,横结肠积气,盲肠至结肠肝曲浆肌层广泛多处撕裂,肠壁明显变薄,术中诊断“结肠梗阻”并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及末端回肠造瘘术.
患者女,43岁.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较剧烈阵发性胀痛1 d,并逐渐向右下腹转移,B超提示右下腹腔内包裹性积液,白细胞9.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78.临床疑为"回盲部肿瘤?阑尾炎?"收入院,于2005年3月3日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发现"回盲部和末段回肠的肠壁与腹膜、大网膜广泛粘连,阑尾未见明显炎性反应,未见其他肿块".因肠壁间粘连严重,遂转开腹松解粘连,理顺肠管,切除阑尾.
患者男,66岁.因间断左中上腹痛二周并发现腹部有包块而于2000年2月16日入院.体检:左中上腹部压疼,左侧脐旁可触及一肿物,但大小及边界触摸不清.腹部B超、CT均显示:左中上腹部占位性病变,肝脏内多发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转移癌.手术所见:全腹腔及盆腔的腹膜、肠壁、网膜、系膜上密布大小不等的球形肿物,肿瘤部分融合成块,有的象葡萄串样,肿瘤数目多达近万枚.切除一段空肠上可见一与肠壁紧密黏连的外凸性肿物,肿物边界清楚,检查肝脏表面及膈面均未见肿瘤组织.临床诊断,恶性间皮瘤.
患儿女,2.5岁,因腹痛、呕吐、发热抽风10余小时就珍于某院儿科,大便化验示脓细胞++,红细胞++,诊断为"发热原因待查,中毒性菌痢".给予抗炎、抗病毒、降温及对症支持治疗,症状进行性加重,并出现精神症状.2 d后就诊于我院外科,查体:体温38.5 ℃,脉搏130次/min,神志恍惚.腹部高度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肌紧张拒按,叩之鼓音,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消失.血常规示白细胞18×109/L,血红蛋白114 g/L,中性粒细胞87.8%.B超示肠胀气明显,肠管广泛扩张,肠腔内有大量潴留液,腹腔内探及液性暗区.腹部透视见多个气液平面,无肠蠕动.了解病史发现1月前有从自行车上摔下的病史,当时腹痛、呕吐,未诊治后即正常进食,期间有食欲改变,未引起家属注意.入院诊断:急性弥漫性腹膜求,中毒性休克,肠破裂.急诊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有大量脓液,含有食物残渣及胆汁,肠壁上有脓苔附着,距回盲部80 cm处回肠壁挫伤,浆膜层破裂,予以修补.距屈氏韧带10 cm处空肠破裂,几乎离断,仅1/4肠壁相连,受累肠管长约3 cm,瘀血坏死,大量肠内容物流出.行坏死肠管切除,肠管减压,端端吻合.
以前CT检查直肠癌需用泛影葡胺配制成1.5%浓度的液体,口服后等待直肠自然充盈后再做CT扫描.患者常因等待时间长而感到疲劳.液体对胃肠道的刺激使患者易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另外,直肠和盆腔内器官之间有脂肪间隙,阴道、子宫是肌性管道,肠壁的轻度局限性增厚与正常肠壁不容易区分,而饮水使直肠自然充盈不良,给CT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带来困难.通过实践,我们应用自制水气囊直肠充盈器行CT检查诊断早期直肠癌63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无神经节细胞性巨结肠,是由先天性肠壁无神经节细胞使肠壁痉挛,慢性狭窄,引起便秘,而导致近端结肠扩张,肠壁增厚,以直肠上段,乙状结肠、降结肠多见,过去被错误称作先天性巨结肠[1],临床上广泛应用一期剖腹结肠根治术,我院自1999年11月~2001年10月应用腹腔镜,超声刀等先进仪器和成熟的镜下操作技术对19例患儿进行Duhame式根治术,即镜下切除病变肠段+肛门外改良Swcason法直肠结肠吻合术[2],取得了良好效果.
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常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系指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发生的粘连性肠梗阻[1].本组15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I),均经B超、X片明确诊断,以营养支持保守治愈.现将本病特殊观察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患者主要有腹痛、腹泻果酱样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1].粪便中可查见阿米巴包囊和/或滋养体.病变多侵犯肠壁,重者在肠壁可形成溃疡.口服及静脉用药有时不能奏效,联合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可缓解患者症状,因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不仅解除了病痛,而且还可使病变加快修复.掌握药物保留灌肠技巧,对于有效的治疗阿米巴痢疾,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就36例药物保留灌肠情况探讨如下.
胃肠减压是腹外科病人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有效的胃肠减压,可降低胃肠压力,减轻腹胀,减轻缝线张力和切口疼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道功能的恢复.胃管置人深度是影响减压效果的重要原因.各类教科书规定的插入长度不尽相同.有的为45~55 cm,有的为60~75 cm.由于病人身高不同,具体应该插入多深,很具有盲目性.临床上多以发际至剑突或耳垂至剑突的长度作为插入的长度.但经过临床验证,两种长度均达不到有效的引流部位.因此,我们对胃管置人长度进行了改进与观察.
患者女,55岁.自觉腹壁包块3个月,时隐时现,大便正常.查体:瘦长体形,上腹部脐上略偏左有一3 cm×4 cm包块,质软,不活动,有轻压痛,嘱患者做Vasavals动作后包块略增大,局部肠鸣略亢进.超声所见:脐上方局部腹壁增厚,腹膜壁层见一10 mm×10 mm缺口与腹腔相通,左侧腹直肌浅层与前鞘之间见一扁圆形杂乱回声团,范围约37 mm×37 mm×11 mm,内另见一半环形高回声带过缺口与腹腔肠壁相延续,内可见暗区夹杂等回声光点漂动(图1).
患者男,51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腹痛、腹胀2周,反复发作,呈渐进性加重,无恶心、呕吐.查体:体温38.5℃,Bp:120/85 mm Hg(1 mmHg=0.133 kPa).血常规:WBC 11.8×109/L,N78.3%.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左侧腹部为著.超声检查:左腹腔包块,大小6.1 cm×4.9cm,其内部可见一条状强回声,长约4.3 cm,后方无声影,该条状强回声周围被不均匀低回声包裹,未见血流信号.
患者男,54岁.因腹痛12+h,呕吐2次人院.查体:全腹压痛,以脐周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部X线检查提示:小肠不全性梗阻.超声检查使用Kantron-100仪器,3.5 MHz凸阵探头和7.5MHz线阵探头.超声所见:脐周可见小肠扩张,最宽处约4.5 cm,内充满细密小点及块状强回声,连续观察该段肠管蠕动减弱,肠壁无增厚,于右中上腹可见小肠节段性变细,肠腔内气体线消失,肠管呈“麻花样”扭曲、反折(图1左),临近处可见小肠节段性扩张,直径约5.0 cm,该段肠管内可见无回声区,肠壁及皱襞增厚,回声减低,呈“双边影”(图1右),肠壁最大厚度约1.2 cm,连续观察该段肠管蠕动消失,在肝肾间隙和膀胱直肠凹处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最大深度约3.0 cm.超声诊断:(1)小肠扭转伴局部肠壁水肿.(2)腹腔少量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