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减压是腹外科病人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有效的胃肠减压,可降低胃肠压力,减轻腹胀,减轻缝线张力和切口疼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道功能的恢复.胃管置人深度是影响减压效果的重要原因.各类教科书规定的插入长度不尽相同.有的为45~55 cm,有的为60~75 cm.由于病人身高不同,具体应该插入多深,很具有盲目性.临床上多以发际至剑突或耳垂至剑突的长度作为插入的长度.但经过临床验证,两种长度均达不到有效的引流部位.因此,我们对胃管置人长度进行了改进与观察.
通过对腹外科患者胃肠减压时,置入胃管的长度研究其能否保持有效胃肠减压.胃肠减压是降低胃肠压力、减轻腹胀、缝线张力及切口疼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的方法.那么,胃管置入的长度就是保持胃肠减压通畅的关键.以往由于身高的不同,插入深度很具盲目性.按教科书上规定插入的长度为45~55 cm,临床上多采用发际到剑突或耳垂至鼻尖再加鼻尖至剑突的长度.但两种方法均不能达到完全有效引流,因此我们对胃管置入的长度进行了改进和观察.
腹部手术切口疝是常见的.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采用何种手术修补手术切口疝虽然尚未有肯定的结论,但是近十几年来进展是迅速的.使用肠线缝合腹壁各层被临床弃用是由于缝合后切口哆开发生率高,这是因为切口愈合要经历3~4个月,瘢痕稳定要6个月,而肠线在2周后就失去了大部分的缝线张力[1].
胃肠减压是常用的一种治疗措施,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1].其功能是促进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液体排出,减低胃肠道内的压力和张力,使炎症局限,促进患者胃肠蠕动功能恢复,减少消化液继续外渗,减轻疼痛,减轻缝线张力和切口疼痛,利于切口愈合.
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进展,关节镜下肩袖撕裂的修复治疗已被越来越多的关节外科医生所应用,手术方式也从简单的单排固定技术、双排固定技术发展到复杂的缝线桥固定技术。虽然关节镜下缝线桥固定技术在生物力学方面明显优于单排及双排固定技术,但应用缝线桥固定技术修复肩袖撕裂的失败率仍然较高。通过改变关节镜下缝线桥固定技术中内排缝合方式降低缝线-肌腱界面处的负荷,减少缝线-肌腱界面处再撕裂的发生,通过改变外排锚钉的固定方式减少锚钉脱落的发生,均能够降低关节镜下缝线桥固定技术的失败率。关节镜下缝线桥固定手术可根据肩袖组织的质量、回缩程度、缝线张力及大结节骨质情况选用最佳的内外排缝合方式、固定方式及缝线数量搭配组合,以达到最好的固定效果。
近二十年来,国际上治疗腹股沟疝的手术方法已有了较大的变化.由于传统方法有缝线张力,缝合的解剖层次不同,而当前人们普遍采用了无张力疝修补术,缝合的解剖层次不变.由于手术原理的改进,因此术后护理也有了新的变化.自2002年开始至今共收治腹股沟疝病人98例,其中运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56例,应用巴德网塞进行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治疗42例,现介绍术后护理体会如下.
胃肠减压管引流护理是外科常见护理,是用于解除或者缓解肠梗阻患者症状;胃肠道手术患者引流胃肠内容物及气体,减轻腹胀,减少缝线张力和伤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胃肠减压管引流是一次性胃管与一次性胃肠减压器相连接,对于长时间留置胃肠减压管,或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胃管末端接头坏掉或者脱落,导致胃管不能与胃肠减压器连接,这时可使用1ml注射器来连接.
我院2005年以来采用可吸收缝线张力带环扎绑扎法治疗髌骨骨折57例,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5年8月至2011年3月收治闭合性有手术指征(根据X线表现)的髌骨骨折共114例,随机分成可吸收缝线张力带及环扎绑扎法治疗组患者57例(观察组Ⅰ),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组患者57例(对照组Ⅱ),两组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组Ⅰ 57例,男39例,女18例,年龄(45.46±13.69)岁,骨折类型:横行骨折30例,粉碎骨折49例,其中骨折块3块以上18例。对照组57例,男40例,女17例,年龄(52.25±15.28)岁,骨折类型:横行骨折25例,粉碎骨折32例,其中骨折块3块以上1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