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2007年12月我科将一次性护理包,一次性胃管包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将其中的一次性塑料治疗盘在未污染的前提下进行收集,经环氧乙烷消毒灭菌处理后,用于特殊感染伤口处置后医疗垃圾的收集盘,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常规胃管置入有赖于病人主动的吞咽动作配合方易于成功,而昏迷病人由于意识丧失不能吞咽,而使胃管的推入失去引导,同时一次性胃管质地较软,易于在鼻咽、口腔内屈曲、盘旋而造成置管困难.临床常有因此而影响病人治疗的情况发生,为此,我们对常规胃管进行了改进,自制了带芯胃管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科自2002年3月至2004年3月共对31例气胸患者采用一次性胃管做胸腔闭式引流,效果较好,无并发症,报告如下.
气胸是外科临床较多见的病症,胸腔闭式引流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临床上采用的胸腔闭式引流的材料、规格很多,其效果及损伤也各有优劣.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用一次性胃管代替胸腔引流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具有很多优点,且效果满意,现将该方法的护理介绍如下.
目的:探讨一次性胃管在高龄老年粪便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灌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生命征平稳的粪便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60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使用一次性胃管进行保留灌肠,对照组使用一次性肠道冲洗器进行保留灌肠,比较其疗效.结果:试验组药液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耐受性及排便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次性胃管在高龄老年人粪便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灌肠中应用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对于外科来说胃肠减压尤为重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如遇到鼻甲肥厚或鼻窦炎的病人如何处理:1 用物准备一次性胃管1根、无菌手套1付、20ml空针1个、液体石蜡油棉球1个、5ml空针1个、利多卡因1支.
胃肠减压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普遍而实用的技术操作之一,对于一些急诊病人,此项操作必不可少而又需争分夺秒.下面介绍一种一次性胃管、胃肠减压器留置方法.
1 病例简介病人,女,16岁,因食管下段良性狭窄,行胃底、食管下段吻合改道术后10月余,又出现阵发性呕吐3 d再次住院治疗.消化道钡餐检查示,幽门梗阻.入院第2天给予禁食、抗炎、抑酸、补液等治疗,并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一次性胃管为硅胶胃管.
消化道手术需要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部分消化道手术,如胃大部分切除毕Ⅱ式吻合术、乙状结肠癌切除术、胰腺切除术等,因术中均要将胃管下拉50 cm左右,使其留置于十二指肠大乳头输入袢处或空肠吻合口以下4 cm~5 cm,加上术前经鼻插入胃管45 cm~55 cm(发际到剑突的距离),整个胃管插入深度为95 cm~105 cm.而临床通用的一次性胃管长90 cm,一次性胃肠减压器衔接管仅有8 cm~9 cm,以至外露的胃管很短.过短的胃肠减压管道,不利于病人床上活动,容易脱出.为此,护理人员对胃肠减压管道进行了改进.
临床上大多数一次性胃管无开关装置,保留胃管者鼻饲注入药物或流质后通常将胃管末端反折用纱布包裹,再用夹子夹紧,效果并不理想.如夹子未夹好,胃管内液体会反流而污染包裹的纱布,甚至床单,增加了护理工作量.我科利用一次性输血器调速器作为一次性胃管(规格≤16号,内径≤5.3 mm)的开关装置,能随时开放和夹闭胃管,效果好,值得推广.
肠麻痹临床上常见于老年人、久病卧床者、脊柱腹部外伤或手术后.临床表现为腹胀,不能排便排气,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患者痛苦难忍,有时危及生命.1997年5月至2004年5月,我院共收治肠麻痹28例,采用一次性胃管或一次性输液管灌肠,效果理想,并克服了普通灌肠边灌边流等缺点.现报告如下.
普通的一次性胃管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在注入流质饮食后出现反流现象,1人在为患者进行鼻饲时,需一手提捏胃管,一手抽吸流质饮食,操作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胃管脱出的情况,并且一般胃管的口部与注射器乳头连接不紧密.为此,笔者设计了一套实用性强、操作安全、方便、省时省力的系列胃管连接器,通过本院100余例患者临床应用,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胃管内注入药物、营养物质是临床常见护理操作.一次性胃管尾端开口较大,不易连接注射器.常用方法有:(1)胃管尾端接玻璃接头再接橡皮管最后接注射器;(2)剪去胃管尾端后接注射器.但两者均有弊端,前者玻璃接头与橡皮管不是一体,承受压力后极易脱开,导致药液浪费和病床污染;后者则导致胃管破损,不易再连接负压盒,均不理想.2006年至今,我科利用引流袋连接胃管注入,并用引流袋头端保护帽阻断引流,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分析一次性胃管在新生儿通便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4月~8月出生的144例新生儿,将所有新生儿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72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将开塞露导入,实验组使用一次性新生儿胃管将开塞露导入.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新生儿首次排胎粪时间、胎粪转黄时间、胎粪排尽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胎粪重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生后的3天内,实验组新生儿的粪胆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实验组新生儿的黄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共4例新生儿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共14例新生儿发生不良反应,实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次性新生儿胃管导入药物能够加速新生儿胎粪的排出,降低病理性黄疸发生的风险,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1 临床资料 本组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7、52、57岁.肿瘤位于右乳腺2例,左乳腺1例.术中均做快速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后均施乳腺癌简化根治术.切除患侧乳腺及皮下脂肪组织,切除胸小肌,清除腋窝及锁骨上下淋巴结.于腋窝沿背阔肌边缘的外侧手术创缘及沿胸骨边缘的内侧创缘各放置一次性胃管一根,在胃管的行程中多剪几个侧孔,分别于相应部位引出体外并固定.缝合创面后将胃管各接负压吸引盒,此时见皮肤紧贴创面,腋窝也明显呈凹状表现.术后吸引盒保持持续负压,经常检查切口,如发现积液立即将其挤压至引流管周围而引出体外,术后第2天基本无液体引出.术后第6天拔出引流管,术后12 d拆除切口缝线,切口愈合良好.
临床上经常采用鼻饲法治疗不能由口进食的患者,可通过胃管供给营养丰富的流食,以保证能摄人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另外,消化系统的疾病可通过胃管对幽门梗阻、胰腺炎、急性胃炎等进行胃肠减压术,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一次性胃管在治疗自发性气胸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6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采用静卧吸氧、一次性胃管行胸腔闭式引流等方法进行治疗及护理.结果:59例气胸患者均痊愈,一次性胃管行胸腔闭式引流较传统胸腔闭式引流胸膜反应小、疼痛程度轻、置管时间短、伤口愈合时间短.结论:采用一次性胃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患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胃肠减压管引流护理是外科常见护理,是用于解除或者缓解肠梗阻患者症状;胃肠道手术患者引流胃肠内容物及气体,减轻腹胀,减少缝线张力和伤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胃肠减压管引流是一次性胃管与一次性胃肠减压器相连接,对于长时间留置胃肠减压管,或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胃管末端接头坏掉或者脱落,导致胃管不能与胃肠减压器连接,这时可使用1ml注射器来连接.
鼻饲法是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注入流质食物,营养、水分和药物的方法.是一种安全、方便、符合人体生理的营养支持方法.目前部分医院在操作时要使用60ml注射器(注射用的)作为鼻饲用器.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一次性硅橡胶胃管(如:扬州市永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标准:YZB/苏0394-2003,规格为:16号),其开口端有长约2.6cm的接头,内径较大,不能与注射用的注射器的乳头紧密连接.
目的 探讨一次性胃管与输液器联合使用加体位干预对克隆恩病患者灌肠的治疗效果.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和济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克隆恩病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在给予规范药物治疗的同时,观察组患者采用一次性胃管与输液器联合使用加体位干预灌肠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灌肠方法.治疗2周后,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以及肠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在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以及其他症状缓解方面和结肠镜检查结果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一次性胃管与输液器联合使用加体位干预解决了普通灌肠法对克隆恩病患者达不到治疗效果的问题,值得临床推广.
现临床采用的一次性胃管包装时前端形成一定弯度,插胃管时利用此弯度可有效帮助我们顺利插入胃管,特别是对脑血管病后遗症吞咽困难、颈部僵硬不能顺利插管的患者.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方法 准备、查对、解释工作同常规插胃管法.插管前用甲紫于胃管……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带有胃管的患者,他们所带的胃管有很多种,有最普通的末端开口的胃管,也有新型的末端闭合的胃管,但是不管是哪一种胃管,都有一定的弊端,给临床护理工作加大了难度.我们根据本科室现有的材料将各种胃管进行了改装,经改装后的胃管,使用起来方便,干净,节省时间.现报告如下.制作材料:胃管、一次性合用输液辅助用导管一根(天津哈娜好医材有限公司生产)、废旧双头输液器顶端的卡子一个.制作方法:将胃管插入成功后,确定好胃管外露的长度,将末端多余的胃管剪掉;将双头输液器的卡子从胃管末端套至胃管上;将一次性输液辅助导管的末端自质地较硬处剪下;将剪下的输液导管插入胃管末端,即可使用.
传统使用灌肠筒的肛管是硬塑料制成,长约14cm,较硬,使用时患者常感到疼痛,且易损伤直肠.由于插入直肠较浅,患者易出现便意,灌肠液在肠管内存留时间短,灌肠效果常不满意,而影响手术.
临床上的引流管、一次性胃管等常需定时开放,但无调节装置,给护理工作带来不便.我们将废弃的一次性静脉留置针调节夹用于各引流管或胃管之上,效果满意,介绍如下.方法: 将闲置清洁的BD公司生产的22G留置针上的调节夹卡槽卡在引流管或一次性胃管适当位置,需要夹管时只需用小夹子夹闭即可.
鼻饲时一次性胃管末端与无菌针管乳头不配套,衔接处易漏气,至鼻饲时自针管推鼻饲液时易外漏,导致鼻饲量不准确,易污染被服.
清洁灌肠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操作他是将一定的液体由肛门直接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排便、清洁肠道,是反复、多次、大量、不保留灌肠[1].临床护理工作中清洁灌肠常用一次性灌肠袋,患者难以耐受大量的灌肠液,因此采用一次性胃管接灌肠包进行清洁灌肠,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鼻饲法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一次性胃管是患者进行胃肠营养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进行喂药和注入米汤、菜汁以维持患者的基本需要,保证患者机体营养的供应.另外胃管也可减轻胃肠道内压力、引流出胃内的气体和液体,促进胃手术后伤口的愈合.但在临床护理操作过程中,给患者进行鼻饲时,以往常常用止血钳夹闭鼻饲管尾端,再用纱布和橡皮筋缠绕,操作不方便,且患者在用力咳嗽和排大便等过程中,由于腹压增加,导致胃内容物返流造成纱布污染.传统的胃管夹闭方法缺点:操作步骤繁琐,必须先用止血钳夹闭胃管,尾端再用纱布和橡皮筋缠绕;用物留在患者处,容易造成安全隐患,止血钳为金属制品容易误伤患者或因为患者翻身时长时间受压引起压疮;用纱布反折的胃管,当患者烦躁或者是腹压高时极易使胃内容溢出污染纱布,且容易滋生细菌不利于患者的健康或造成感染..现本科将输液器自动调节阀和茂菲氏滴管处橡皮塞用于夹闭鼻饲管,临床使用效果好.
插胃管是基础护理中最常见的技术操作.检验胃管是否插在胃内的方法有三种:(1)接注射器抽吸,是否有胃液抽出;(2)用注射器注气于胃管内,听诊胃部是否有气过水声;(3)置胃管出口于水中,是否无气泡溢出.相比之下,前两种方法更直观、明确.因为第三种方法最能说明的是胃管没有误入气管.
目的 探讨一次性胃管在烧伤创面术后引流的可行性及护理方法.方法 将4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患者使用一次性胃管辅助引流,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分别对其创面引流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分类研究与比较.结果 研究组20例使用一次性胃管的患者与对照组20例患者相比较,引流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P<0.05).结论 一次性胃管在术后创面引流过程中安全、可行.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发现帕金森病老年患者腹胀通过肛管排气效果不明显,而改用一次性吸痰管,由于管道细长、粪便容易堵管,也不能在10mim内有效缓解腹胀.笔者采用胃管代替肛管、吸痰管缓解1例帕金森病伴慢性便秘老年患者腹胀满意效果,本文将总结体会,以供临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