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牛奶不但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还是钙的最好来源.一袋普通牛奶(250~300毫升)大约可提供300毫克钙,约占孕中期和孕后期钙推荐摄入量的1/3和1/4.这是其他食物很难比拟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建议孕妇(中期和后期)每天摄入250~500毫升牛奶.然而,有些孕妇因为种种原因不喝牛奶,那该怎么办呢?酸奶、低乳糖牛奶解决喝奶后腹胀不适很多人不喝牛奶的主要原因是喝奶后腹部不适、腹胀或腹泻.这都是由于牛奶中含有乳糖的缘故.牛奶中的乳糖进入小肠后,需要乳糖酶来消化分解之后才能吸收.然而,有相当一部分人肠道中缺少乳糖酶,所以不能消化吸收乳糖.未消化吸收的乳糖进入大肠后,被大肠内的细菌发酵利用,产生气体(腹胀、不适),同时还使肠腔内水分增多(稀便或腹泻).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之为"乳糖不耐受症".
便秘是消化系统症状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坚硬、排便困难、肛周压迫感及排便不尽感等.除此之外,由于粪便在肠腔内长时间停留还可以引起腹胀、腹痛,并可引起异常发酵、腐败,产生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毒素,从而引起头痛、头晕、口苦、口臭、厌食等全身症状.便秘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护士对便秘病人给予及时恰当的护理援助,十分重要.
何谓结肠息肉结肠息肉是指一类由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向肠腔内隆起生长的赘生物.不同类型的结肠息肉好发于不同年龄,有的见于青少年,更多的见于中老年人.息肉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的倾向,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新生物性息肉检出率最易发生在中老年人,也最易恶变.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近年来有学者注意到肠腔内菌群失调在IBS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地位[1].本文就贝飞达治疗86例IBS中的作用做初步分析,以观察益生菌及其产物治疗IBS的可行性.
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常发生于左降结肠,表现为局部炎症、溃疡.其病因未明,临床发病率较高,并发症较多,复发率高,我们从1998年开始,采用中药协定方溃结灵肠腔内滴注治疗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显著,并与西药对照组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小儿急性肠梗阻病势凶险,死亡率很高,危重患儿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近28年来,笔者以自拟活下汤为主,必要时配用西药治疗小儿急性肠梗阻27例,收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1.5~12岁,平均7.5岁;病程2~72小时,24小时以内21例,48小时以内4例,72小时以内2例。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排便和肛门排气,脉多弦数,舌质红苔黄。全部病例因腹痛初诊。伴发热者21例,呕吐者25例,3日内未解大便者20例。27例均有腹胀。查体:体温37.5~38℃14例,38.1~39℃4例,39.1~41℃3例,不发热6例。全部患儿均有腹部压痛,满腹压痛者5例。腹部扪及包块者17例,可见肠形及蠕动波者19例;闻及气过水声者10例。X线立位片上可见肠腔内有梯状大小不等液平面,液面上位气体。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0×109/L16例。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灌流盐酸对犬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和餐后胃肠收缩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犬6只,体重15~20 kg.麻醉后无菌条件下进行胃肠测压管、十二指肠造瘘管和颈外静脉插管埋植.用PCPOLYGRAF HR胃肠多功能检测仪记录胃肠收缩,然后用Polygram软件分析.每次实验相隔2~3d,记录观察:1.自发MMC和餐后胃肠运动2.十二指肠腔内灌流盐酸后MMC的变化3.十二指肠腔内灌流盐酸对餐后胃肠运动的作用.
肠粘膜屏障功能是指正常肠道具有较为完善的功能隔离带,可将肠腔与机体内环境分隔开来,防止致病性抗原(肠腔内的细菌、有毒物质、食物抗原物质、致癌物质等)侵入的功能,使机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肠粘膜屏障主要由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及免疫屏障组成.
"肠型"的英文原名为visible intestinal peristalsis,意思为"可见的肠蠕动".在机械性肠梗阻持续了一定时间以后,由于梗阻部位以上肠腔内液体和气体的积聚以及该部位肠段的强烈蠕动,所以在腹壁上可以看到和摸到相应的蠕动,而在正常情况下,肠蠕动在腹壁上是看不到的.由此可见,"可见的肠蠕动"是机械性肠梗阻的一个重要体征,对于该病的诊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患者女,52岁.明显消瘦1年伴恶心呕吐,食欲减退10天.查体:轻度低热,腹部膨隆可见肠型,腹肌紧张,压痛明显,反跳痛(+),可闻及金属音和气过水声.X线腹透:腹部肠腔内见有较多积气,中下腹部有多个气液面,部分气液面呈阶梯状.临床诊断:急性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回盲部40cm处有小肠套叠,套叠以上肠管扩张.复位后见长40cm小肠坏死,相应肠系膜急性炎症反应及淋巴结肿大,行肠切除,肠吻合术.
患者女性,35岁.因间歇性腹痛10个月,加重伴呕吐10天人院.查体:左上腹可见肠型,左下腹有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消失.透视见左上腹多发性气液平面,呈阶梯状改变.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屈氏韧带约20cm处空肠套入远端空肠内,长约30cm,无坏死,从远侧端慢慢回纳入肠腔.该肠管浆膜面可见3个约核桃大小的憩室,肠腔内可扪及鸽蛋大小肿物多个,行该段肠管切除.
患者男,46岁.大便带血1年余,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收入本院,无其他伴随症状.无家族遗传性疾病,无明显恶心、呕吐,无反酸、嗳气.肠镜示十二指肠水平部黏膜轻微隆起,触之易出血.肠腔内未见肿物.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全身麻醉下行十二指肠肿瘤及部分十二指肠切除送病理检查.
十二指肠瘘为常见肠外瘘,是处理较为棘手的急危重症之一,病死率在20%左右[1].笔者应用气囊导管在肠腔内隔离消化液进行十二指肠瘘超早期手术,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G-)菌细胞壁上脂多糖(LPS)和微量蛋白的复合物,正常机体肠腔内含有大量G-菌及内毒素,当血液感染G-菌或内毒素移位时,内毒素激活多种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如发热、WBC增加、血管微循环障碍等.
胃肠减压是临床常用的技术,通过负压吸引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从而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压力,减少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改善肠壁血运。但是传统的胃肠减压球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负压的调控,现有研究表明胃肠减压负压吸引压力值在-5~-7 kPa 时,既能保持有效引流,又能避免发生引流管堵塞。而我们临床上凭手感和经验将负压球捏空至1/3,以达到此压力。同时使用负压球上的刻度来观察胃液并不方便,可能在计量上会带来误差。此外,对于一些胃内大量积气、积液的患者,胃肠减压球并不适用,因为负压球内的容积并不大,一会儿负压球就鼓了,需要经常倾倒液体至量杯里计量,然后造负压,这无疑增加了工作量,还加大了院内感染、交叉感染的几率。
结肠灌注透析是利用结肠透析的原理,通过专用的设备在人体结肠的肠腔内建立起有效的治疗系统,并充分利用结肠黏膜、肠腺的潜在功能,排除肠腔内和肠黏膜上的病原体及其毒素、有毒物质,并使药物通过结肠途径进入人体内循环,从而达到以同一途径不同药物治疗多种疾病的目的,又可完成结、直肠手术和肠镜前清洁肠道的准备,从而达到清洁肠道的作用[1].现将近年来应用的现状作一综述如下.
患者女性,50岁。因腰背酸痛求医,X线报告腹腔内金属异物,可能为肠腔内。B型超声检查:经口服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后,胰头部位可见长约2.6cm,粗约0.2cm的慧星样条状强回声,呈胰头中部前上斜向左下方,提示为金属回声,经CT扫描诊断为金属结构。患者未同意手术取异物。 讨论:胰腺内金属异物极为少见,缝针样金属更为罕见。患者自述可能为晚上睡觉时,被窝内遗留缝针刺入体内。胰头缝针金属在X线上投影实似在十二指肠,经超声助显剂口服胃造影更有助于胰腺内金属异物的检出率。
患者男,60岁.发现右侧腹部包块就诊,超声检查于肝脏下方右肾外侧见范围约7 cm×5 cm的实性肿物,边界清,不同切面扫查,肿物外形可呈不规则形,内回声强弱不均;亦可似"糖葫芦"状,中间见凹陷的切迹,中心呈线状强回声,周边呈较均匀的低回声,单层低回声厚约2.4 cm,考虑为结肠袋的轮廓,中心线状强回声为肠腔内气体,周边低回声为增厚的肠壁(图1).CDFI:低回声内血供丰富,可见点条状血流信号(图2),动脉收缩期峰速53 cm/s,舒张期流速12 cm/s,RI 0.78.超声提示:右侧腹部实性占位(考虑升结肠肝曲部结肠癌).
患者,男,52岁.既往有胃切除史.因腹痛4小时,呕血来诊.查体见左中上腹膨隆,压痛明显.急查B超见左腹有3处肠腔内液性暗区,最深1.4cm.在其衬托下,见肠管套头显示,肠壁厚而不均,呈平行、一层层强回声(图1,左).空肠壁厚0.8cm、腔闭塞,模糊不均,无肠内容通过,肠粘膜的"鱼刺"变粗、模糊、倒在狭小的肠腔内(图1、右).B超诊断:高位小肠多发性套叠.患者即去省城手术,结果为小肠多处套叠,并肠坏死.
患者男,54岁.因腹痛12+h,呕吐2次人院.查体:全腹压痛,以脐周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部X线检查提示:小肠不全性梗阻.超声检查使用Kantron-100仪器,3.5 MHz凸阵探头和7.5MHz线阵探头.超声所见:脐周可见小肠扩张,最宽处约4.5 cm,内充满细密小点及块状强回声,连续观察该段肠管蠕动减弱,肠壁无增厚,于右中上腹可见小肠节段性变细,肠腔内气体线消失,肠管呈“麻花样”扭曲、反折(图1左),临近处可见小肠节段性扩张,直径约5.0 cm,该段肠管内可见无回声区,肠壁及皱襞增厚,回声减低,呈“双边影”(图1右),肠壁最大厚度约1.2 cm,连续观察该段肠管蠕动消失,在肝肾间隙和膀胱直肠凹处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最大深度约3.0 cm.超声诊断:(1)小肠扭转伴局部肠壁水肿.(2)腹腔少量积液.
患者男,82岁.因腹痛、腹胀伴呕吐7 d入院.既往有胆囊结石、胆囊炎病史约4年.B超检查所见:胃腔内见大量液体潴留,左中上腹部及下腹部肠管扩张、积液,下腹偏右肠腔内可见一直径约3.7 cm的强回声团,伴后方声影(图1).胆囊区未见正常胆囊显示,仅见斑片状强回声,后伴多重反射(图2).肝内胆管未见扩张,胆总管内径1.0 cm,腔内未见异常回声.B超诊断:(1)肠管扩张、积液:肠梗阻;(2)胃潴留;(3)右下腹强回声团:考虑回盲部结石梗阻;(4)胆囊区积气:疑为胆囊-肠道瘘.
患者女,27岁.因上腹部剧烈绞痛6小时,伴呕吐粘液及蛔虫一次就诊.超声检查所见:胰管扩张,宽4 mm,于体尾段内见一平行的强回声光带,中间为低回声,大小37 mm×42 mm,胰腺测值正常(图1、2),胃腔内见一游动的强回声光带,大小为38 mm×69 mm(图2),脐周肠腔内见多条弯曲的强回声光带在蠕动(图3).超声诊断:1.胰管内蛔虫伴扩张;2.胃及肠腔内蛔虫.经安蛔,抗炎解痉治疗两日后复查,胰管及胃腔已无异常.
肝硬化病人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和肠壁通透性增加,使肠腔内细菌发生易位经过肠系膜淋巴结进入循环系统产生菌血症.由于患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活性减弱,以及腹水抗菌能力降低,可能发生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1],SBP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发生率较高.
粪便在肠腔内运行迟缓,滞留过久,其水分被过量吸收,以致粪便过于干燥、坚硬,出现排便困难.如少于正常排便的次数称之为便秘.为预防便秘的发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目前我国结直肠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约14% ~16%的结直肠患者首发症状为急性肠梗阻,其中75%的癌性肠梗阻发生在降结肠及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1] .大肠癌性梗阻一旦发生,以往均需急诊手术治疗,由于结肠为储粪器官,肠腔内细菌繁多,且左半结肠血供差,肠腔小,发生梗阻后梗阻远、近端肠管周径差异很大,Ⅰ期切除吻合常有吻合口漏的可能,传统外科处理左侧大肠癌性梗阻的手术方式为Ⅰ期肿瘤切除结肠造瘘(Hartmann 术),Ⅱ期造瘘回纳,这种手术会给患者造成二次手术的创伤,且使患者恢复期延长,费用增加.
肠内营养是将鼻饲管经一侧鼻腔、口腔或胃肠造瘘口等插入胃或肠内,从管内滴入要素饮食或流质饮食,以保证患者摄入蛋白质与热量的临床治疗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免疫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肠黏膜具有一系列的屏障功能,可以阻断肠腔内的细菌、内毒素发生易位,从而避免机体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或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
患儿男,3岁.因腹痛、鲜血便入院.查体:左下腹部压痛.超声检查:左下腹见一长约3.5 cm、直径1.0 cm的结节.结节位于乙状结肠肠腔内,呈手指样,轮廓清晰,边缘呈强回声,内部呈弱回声(图1),并见囊性回声,显示蒂,并探及蒂部及内部血流信号(图2).超声提示:结肠息肉,考虑幼年性息肉可能性大.遂行电子肠镜息肉摘除术,手术后病理诊断:乙状结肠幼年性息肉.
GLP-1是一种主要由远端回肠、直肠和结肠的L细胞分泌的多肽激素,肠腔内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脂肪等能直接刺激GLP-1的释放.据报道,GLP-1的基础水平约在(0.4~1.4)×10~12mol/L,在进食几分钟后,人体内的GLP-1浓度开始升高,在餐后30~60分达到峰值,高峰浓度约(10~12)×10~12mol/L.GLP-1在体主要经过肾排泄和二肽酶IV(DPP-IV)降解来代谢.GLP-1的生物半衰期较短,约1~1.5分,很快被DDV-IV降解,因此,临床上很难检测其在血液中的浓度.
大肠息肉( colorectal polyps )是指所有向大肠腔内突出的赘生物的总称,包括肿瘤性息肉( neoplastic colorectal polyps )和非肿瘤性息肉( non-neoplastic colorectal polyps )两大类。大肠非肿瘤性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及其它类型的息肉性病变三大类[1-2]。本文着重对大肠非肿瘤性息肉的分类及病理学特征予以阐述,为病理诊断提供帮助。
肠套叠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本文主要研究小儿肠套叠的护理。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急腹症之一,其发病机理为一部分肠管及其附着的肠系膜蠕动紊乱,环肌持续痉挛而套入邻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该病多发生于2岁以内幼儿,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据报道男女比例为2~3:1。其治疗方法主要有空气灌肠、彩超下水压灌肠及手术治疗,笔者总结我科收治的120例灌肠法不能复位或怀疑有肠坏死患儿给予手术治疗,现将围手术期间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