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研究在3个地区有关麻疹根除的研讨会上介绍:(1)研究有关麻疹免疫学研究的机会;(2)开拓麻疹疫苗接种新途径;(3)研究麻疹接种的最适宜年龄.
近年来,随着分子免疫学研究的不断进展和相应技术应用于结核病传染、免疫和发病的研究,M.TB感染机体和发病的机理逐渐被揭示.本文对IFN-γ应答在抗结核分支杆菌感染中的作用,作用原理,全血IFN-γ检测的方法、特点和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能够反映致病因素或毒物从暴露到效应过程各个环节性质的特异性生物分子,如DNA、蛋白质、酶、脂质、糖类等。生物标志物的确定和检测是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因为这种确定和检测可被用来进行病因探讨、危险因素的评价、致病因子致病机理的研究、人群易感性评估、疾病流行规律的掌握、疾病防治措施的研究和评估等。 生物标志物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表型和基因型的特点分为表型生物标志物和基因型生物标志物,前者包括蛋白质、多肽、脂质、糖类和其他在血清和体液中可检测到的特异性分子,后者主要包括基因类型及突变型、DNA加合物、DNA多态性等;另一类是根据致病因子作用机体的过程,可划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作用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等。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深入发展,研究生物标志物的技术手段日趋先进、完善。现可用先进的核酸研究技术、蛋白质研究技术、酶学研究技术、免疫学研究技术等检测和研究生物标志物。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严重威胁儿童健康,近几年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目前有研究已证实儿童哮喘除婴儿外与情志因素存在一定关系,情志因素所涵盖的社会心理因素直接或间接对患儿的哮喘促发起重要作用.更有免疫学研究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对哮喘起着始动机制的作用[1].为探讨哮喘患儿的情志因素特点,我们对45例哮喘儿童及90例正常儿童进行了1∶2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
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生用可益卫固本,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炙用有补中益气之效.<神农本草经>中把本品列为上品,由此可见黄芪之药用价值.近代免疫学研究证明黄芪可增加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调节体液免疫和促使细胞免疫趋于正常,而且在临床实践中疗效明显,很多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有效的生物调节剂.结核病的发病与否决定于二个方面:一是感染结核菌毒力的强弱和数量的多少,二是机体的免疫功能状况.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状况低下,感染菌株的毒力较强且数量较多时,则导致结核病的发生和发展.反之,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状况较好,感染菌株的毒力不强且数量不多时,则不致发病及临床易于治愈.当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结核病的发病机理和保护性免疫机制等逐步了解,免疫疗法已可能在辅助抗结核化疗中起一定的作用.为此我们对49例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下,辅以黄芪治疗.以观察其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本文着重观察了体液免疫中IgA、IgM、IgC及补体C3、C4的变化.
免疫性不孕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经免疫学研究发现,在这些不孕夫妇中约有10%~20%在单方或双方的血清及生殖道分泌物中存在抗精子抗体(AsAb).为探讨有效消除抗体,达到治疗后受孕的临床效果,自1994起,笔者采用自拟消抗酝子汤治疗女性抗精子抗体阳性不孕患者17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现代风湿病分为十大类,100多种病.10多年来,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在风湿病的诊断与发病机理研究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有作者对风湿病诊断中RIA的运用与评价作了综述[1],本文对其应用作些介绍.
大段骨缺损的临床处理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随着同种异体骨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和现代冷藏技术的提高,深低温冷冻保存大段同种异体骨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修复各种原因引起的大段骨缺损.
目前疟疾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热带传染病,据WHO近5年的统计,每年平均约有2.1亿人发病,100多万人死于疟疾,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有疟疾流行,这些国家中一半的人口生活在疟区,热带非洲国家的人群疟疾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而疟原虫抗药性及蚊媒耐药性的产生和迅速扩散,给疟疾的控制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似乎我们已经不可能指望采取单一的措施便能降服一种由生活史复杂、抗原高度变异的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疟疾疫苗的研制和运用可为疟疾的综合治理提供有力的武器,但对疟原虫免疫机制的肤浅认识及缺乏适当的动物模型,使得有效的临床疟疾疫苗在经历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仍是凤毛鳞角.不过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和分子免疫学研究的深入,疟疾疫苗已步入核酸疫苗时代,约氏疟原虫核酸疫苗的问世及显示对68%小鼠具有保护作用的结果[1],极大地鼓舞了疟疾疫苗的研究者.本文依据疟疾疫苗的发展,简介几种重要的疟疾候选疫苗及其作用机理,并简述对影响疟疾疫苗效果的相关因素.
肿瘤的免疫治疗系指向肿瘤患者输注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免疫细胞或抗体,直接杀伤肿瘤或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来治疗肿瘤的生物疗法。肿瘤免疫治疗由于其较低的毒性和较高的特异性,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治疗手段[1-2]。随着对肿瘤学和免疫学研究的深入,肿瘤的免疫治疗逐渐成为继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的又一大新型治疗方式。为进一步加强肿瘤免疫治疗效果、降低药物的副作用,相关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并研究了一系列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的新型药物制剂。纳米载药系统由于具有可生物降解、靶向性,以及制剂形式多样化等优点,在肿瘤免疫疗法中取得了广泛发展。本文主要对近几年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肿瘤免疫疗法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曹雪涛,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兼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1986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1990年获博士学位,1992年年仅28岁晋升为教授."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免疫学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免疫学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各1项.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系统免疫学是最新的免疫学研究领域,指在系统生物学更广阔的范围,从复杂系统工程的角度,对免疫系统的不同子系统与组成之间,研究在对免疫原的系统免疫反应中各自如何发挥免疫功能以及相关的网络调控机制的一门学科,可用多种相应的数学公式与相关软件进行深入探讨~([1-3]).
Prion疾病是一组由于正常膜蛋白PrPC因各种原因发生构象改变、聚集并在脑组织沉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行性病变.Prion疾病可表现为散发性、家族性及传播性三种形式[1],尤其以传播性疾病极大威胁人类的健康,给农牧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与其他传染性疾病不同,传播性的Prion疾病不引起免疫系统的应答,但是免疫系统却是Prion疾病的重要参与者.多年来,对Prion疾病的免疫学研究不仅为它的诊断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做出贡献,更为预防和治疗Prion疾病带来新的希望.
随着对变应性鼻炎(AR)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的日益重视,人们对AR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对AR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IL-4、IFN-γ、SIgE的变化情况尚未见报道.我们自2001年1月至2004年3月对只有尘螨过敏的22例AR患者进行了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血清和鼻灌洗液中IL-4、IFN-γ、SIgE、TIgE的测定并进行了比较分析及临床意义的探讨.
NK细胞是机体抵抗肿瘤生长和病毒感染的重要的免疫监视细胞.近年来,关于NK细胞本质及其功能和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免疫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但国内NK细胞的研究大多是检测NK细胞毒活性和NK细胞数量,很少直接观察NK细胞的特征及其功能特点,NK细胞分离纯化,是进行NK细胞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基础和基本手段.我们分别采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单抗铺皿法(Panning)及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法对人外周血NK细胞进行了初步分离纯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dc acid,GABA)是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由谷氨酸在谷氨酸脱羧酶脱羧作用下脱羧而成,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非蛋白组成氨基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1950年,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现大量GABA[1].在动物体内,GABA几乎只存在于神经组织中,其中脑组织中的含量大约为0.1~0.6 mg/g组织,免疫学研究表明,其浓度最高的区域为大脑中黑质.
肠内营养是将鼻饲管经一侧鼻腔、口腔或胃肠造瘘口等插入胃或肠内,从管内滴入要素饮食或流质饮食,以保证患者摄入蛋白质与热量的临床治疗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免疫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肠黏膜具有一系列的屏障功能,可以阻断肠腔内的细菌、内毒素发生易位,从而避免机体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或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最新统计数据,全球现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3 300余万(3 030万~3 610万)例,其中儿童HIV-1感染者约200万(190万~230万)例,每年新发感染儿童60万例,仅2007年就有27万(25万~29万)儿童患者死于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约95%的HIV-1感染发生在医疗资源可及性差的发展中国家[1].由于母婴传播是儿童HIV-1感染的主要途径,感染HIV-1的孕妇可于宫内、分娩过程中感染胎儿,或通过母乳喂养方式引起婴幼儿的感染.经母婴传播感染的儿童,疾病进展过程通常较成人快得多,因此儿童感染者虽然只占HIV-1感染者总数的4%,但死于AIDS的儿童却占总死亡人数的20%[2].
人类对HIV的易感性及HIV/AIDS患者的疾病进展速度存在个体和种族差异,表现在多数HIV感染者在感染后2~10年内进展为AIDS;但有1%~5%的HIV感染者在感染后10年内疾病没有进展;更有一部分人,因为吸毒、性交等高危因素,长期频繁暴露于HIV,却没有被感染[1~3].近年来,遗传免疫学研究已经发现了一系列影响HIV/AIDS易感性的宿主遗传因素(图1),这些遗传特质主要涉及了2个环节:①编码辅助受体及趋化因子的基因,其多态性影响了HIV进入靶细胞;②编码产物参与机体针对HIV的获得性免疫反应的基因,其中尤其以HLA-Ⅰ类分子多态性对HIV/AIDS易感性的影响为研究热点(图1).本文将对近年来关于HLA-Ⅰ类分子对AIDS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1 HCV新抗原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表达结构蛋白,包括核心蛋白(C蛋白)、包膜蛋白1(E1)和2(E2)、p7和非结构蛋白(NS2、3、4A、4B、5A、5B)等.最近Bain等[1]认为HCV RNA C区除编码C蛋白外,还可通过核糖体移码机制编码另一种蛋白,称为F蛋白或选择性读码框蛋白(alternative reading frame protein,ARFP),它可以诱导T细胞和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其在HC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随着免疫学研究进展,关于疫苗的传统概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1)成分不同:传统疫苗多为死疫苗/减毒活疫苗或重组亚单位疫苗;新型疫苗则为编码无毒力抗原蛋白的病毒核酸或能激发特异性机体免疫应答的细胞疫苗;(2)机制不同:传统疫苗主要靠病毒的抗原蛋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性保护抗体;新型疫苗不仅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而且能激发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3)作用不同:传统疫苗只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新型疫苗不仅能预防疾病,而且更能起到特异的治疗作用(治疗性疫苗),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我们将上述与传统疫苗不同,且能激发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新型疫苗统称为新概念疫苗,其中包括核酸疫苗、T细胞疫苗、树突状细胞疫苗等,并就新概念疫苗目前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的概述.
心力衰竭(心衰)的治疗伴随着对心衰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深入而发展,从针对水钠潴留的利尿剂,针对血流动力学异常和(或)泵衰竭的扩血管药和(或)强心剂,针对神经-内分泌异常激活的神经激素拮抗剂,推动了心衰的治疗进展.经过大量临床试验证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心衰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对心衰与炎症的认识,心衰时神经-内分泌与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拓宽了心衰治疗的新视野.本文就心衰的分子免疫学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异常的疾病已经取得了普遍的共识.有关哮喘免疫调节紊乱的机制,得到最广泛关注的有著名的"卫生学假说".卫生学假说的核心是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学说,亦即Th1/Th2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有互相制约彼此表型的分化和功能的特性.当Th1细胞占优势时,就会抑制Th2细胞的功能.然而,近来免疫学研究进展对这一假说提出了挑战,试图通过上调Th1纠正Th2的免疫偏倚以治疗变应性哮喘的思路可能是把问题过于简单化了.与此同时,有的学者也对哮喘气道高反应发生的气道重塑及细胞学基础提出了重要的论点.
2011年Keystone Symposium结核病国际研讨会于201 1年1月15-20日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笔者将会议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1.结核病免疫学研究:微小RNA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的效应而在先天免疫中发挥作用,本次会议上有研究者报道,在分析MTB感染巨噬细胞过程中微小RNA的表达谱时,发现微小RNA-155显著增高.另有研究者介绍了白细胞介素-12p40同源二聚体在介导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活化的新功能,当MTB入侵免疫系统时,活化和记忆T细胞迁移到病灶周围的过程相对较慢,如果能促进这一过程,就能改善现有的疫苗设计.以往认为,分枝杆菌的特点是定位于宿主细胞的吞噬体内,现在这种认识受到挑战.有研究者在细胞质内发现分枝杆菌的存在,但这种迁移只存在于致病性分枝杆菌中,尚未在非致病性分枝杆菌及其突变菌株中发现这种现象,其意义在于,将MTBⅦ分泌家族分泌系统导入卡介苗中,可使卡介苗获得迁移至细胞质中的能力.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免疫学研究显示,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1].有学者认为,凋亡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着作用[2].目前认为,Fas抗原和Fas配体(FasL)系统是重要的细胞凋亡和免疫的调节系统,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CNS)细胞的发生、再生、增殖、病理性退化.Fas抗原是位于细胞膜表面上的一种蛋白质,可与FasL结合后向胞内传递凋亡信号,Fas主要以膜受体形式(mFas)存在,可溶性Fas(sFas)是Fas在外周血中的可溶形式,其水平升高预示Fas抗原表达增高.同时sFas可与膜Fas竞争结合FasL而起到抑制凋亡的作用[3,4].我们通过检测50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sFas和FasL的水平,探讨其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
[编者按] 对于较少接触免疫学的人来说,200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Banting最高科学成就奖获得者George Eisenbarth对自身免疫糖尿病的研究内容有些艰涩难懂,而当今免疫学研究及其新词汇进展迅速,对复杂的免疫细胞途径理解不够透彻将成为我们了解1型糖尿病(以下均指1A型糖尿病,即自身免疫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进展的一大障碍.本文旨在通过解读Banting科学成就奖中自身免疫糖尿病分子免疫学研究进展的同时,介绍一些与1型糖尿病相关的免疫学新概念.
糖尿病免疫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从免疫学角度揭示糖尿病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从而洞察糖尿病临床表型的本质,为糖尿病分型诊断和免疫干预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策略,最终实现对其有效的预防与治疗.自发现胰岛自身抗体以来,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糖尿病免疫学研究历经三十余载尤其是近年取得重要进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国内同行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审时度势地解决问题,弘扬特色,勇于创新,做出贡献.
同种异体关节移植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随着异体骨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和现代冷藏技术的提高,吻合血管的同种异体关节移植开始在临床应用.本文将30年来国内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推广应用.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人群终生患病率约为1%,多于青壮年发病,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并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人们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跨学科的研究和探索,并不断取得一些进展。较多的体现在遗传学研究、神经生物心理学研究、免疫学研究及影像学方面。
随着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局部扩大手术切除范围并不能从根本上降低病死率.人们已从过去一味追求"癌肿根除,挽救生命"的目标变为"根治癌肿,改善生活"的双重标准,Halsted术"金标准"作为为最后选择.缩小手术范围旨在减少其术后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这决不是意味着手术越来越简单,而是越来越精细.对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的保留,可以减少一系列并发症,减轻患者术后痛苦,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