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疫苗既可以诱导细胞免疫又可以诱导体液免疫反应,是最有希望成功的新一代疫苗之一.但免疫原性相对较弱,限制了DNA疫苗的广泛应用,需要进一步优化.本文对DNA疫苗的历史,优缺点,免疫机制,尤其是优化策略进行了综述,并对DNA疫苗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严重威胁着五岁以下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的健康.但是,目前还没有针对hMPV的有效抗病毒药物和疫苗,所以通过研究其感染发病机制、组织病理变化和免疫机制来筛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就尤为重要,而各种动物模型的建立不仅可以更好地研究hMPV的感染和免疫机制,而且还可以在hMPV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究和评价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机体清除HBV的重要免疫机制是:感染早期出现的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启动机体清除HBV过程,机体重要的免疫效应形式是细胞因子介导的非肝细胞损伤性清除HBV机制,机体在清除HBV过程中并非必然有肝细胞的损伤.肝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产生IFN及其它细胞因子,从而通过上述机制直接地、积极主动地清除HBV.
鸡蛋在自然条件下由产出到孵化的4周内,在缺乏完整免疫机制的生理状态下仍能抵御病原微生物,正常繁衍生命离不开蛋清和蛋黄内抗菌性蛋白质的保护。其中,鸡蛋清由于其特殊的抗菌特性和较大的比例被称为禽蛋抗菌生物感染的第二道屏障。对蛋清内重要抗菌蛋白的重要理化性质、抗菌机理、提取及应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鸡蛋自成抗菌体系的抗菌机制;蛋清内主要抗菌蛋白的性质;蛋清内抗菌蛋白在医学、食品、新材料等方面的应用。
经过生物酶解技术生产的小分子柑橘果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帮助身体通过免疫机制防止癌症的发病;另外作为肿瘤相关蛋白的竞争性抑制剂,可通过封闭肿瘤癌细胞位点,阻止肿瘤细胞的养分吸收,从而阻止肿瘤细胞的形成和发展,达到预防肿瘤的目的。
DNA免疫可诱导机体全面的免疫应答,且与传统的蛋白免疫相比具有制作简单、经济安全、易于贮存运输等优点.自发现以来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第三代疫苗,并广泛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中.作者主要综述DNA免疫作用机理,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在抗体制备、婴儿免疫、粘膜免疫及表达文库免疫等方面的应用.此外,还介绍了增强DNA免疫效果的策略.
免疫的根本概念是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产生免疫应答以清除"异己"抗原或者诱导免疫耐受以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免疫学 (Immunology)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涉及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等的免疫学基本科学规律与机制,以及免疫机制在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免疫学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中应用.
结核病的感染、发生、发展及转归都与机体细胞免疫反应有关,其中CD4和CD8T细胞在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结核患者体内Th1/Th2失衡及其动态演变贯穿于结核病全程.γ-干扰素和微卡近年来已被国内、外用于结核病的免疫治疗.为了解γ-干扰素和微卡作为免疫佐剂辅助治疗肺结核的有效性及其免疫机制,我们进行了非盲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TB是一种由Mtb引起的严重危害全球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人类对Mtb普遍易感,据WHO统计,全球有1/3的人感染过Mtb,每年约有200万患者死于TB.但感染Mtb的人群只有10%左右的人发病,绝大多数的人体内的细菌以一种潜伏感染的状态存在,人体的免疫机制使细菌处于生长抑制或停止状态,保护机体免于发病[1].
目的探讨免疫机制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发病机制的可能作用,了解SARS病毒感染和机体细胞免疫状态的关系.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免疫发病机制,评估其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我院妇科收治入院的150例RVV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咪康唑栓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咪康唑检联合重组人γ-干扰素(rhIFN-γ)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显著高于对照组(81.3%),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hIFN-γ主要通过调节免疫功能采达到治疗效果,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呼吸负荷重、反复感染、长期处于高代谢状态,加上摄入热量及蛋白质摄入量不足,容易发生营养不良[1].如果患者早期不能有效地进行肠内营养的支持,常会发生营养紊乱,从而进一步损害各器官功能,消弱患者免疫机制.因此,在救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及时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干预措施显得尤其重要.
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此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新膀胱功能好,手术后并发症较少的优点.同时还能很好地保护患者自身的免疫机制,提高生活品质,此术式已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肠代新膀胱的优点是术后患者能够接近正常的排尿,有足够的容积,有正常的控尿机制和排尿的感觉,内部的压力不能太高,以防对上尿路形成反压力及尿失禁[1].有学者认为,原位新膀胱已逐渐替代其他尿流改道的术式,成为尿流改道的金标准[2].2010年11月29日收治膀胱恶性肿瘤(广泛肌层浸润型)患者1例,经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手术后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带状疱疹(herpes zo ster)俗称缠腰龙,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所引起的,病毒通过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此病毒为嗜神经性,可以沿着周围神经纤维发生疱疹,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病毒在感染损伤细胞的过程中,通过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诱发免疫机制损伤机体细胞,特别是持续性病毒感染的存在.在老年人,免疫衰老使β细胞和T细胞免疫应答以及IL-2水平的降低,无论是细胞免疫功能还是体液免疫功能均呈明显降低,导致机体对病毒的防卫能力降低,对病毒在机体内扩散的控制能力降低.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种特发的、长期慢性发作的胃肠道炎性疾病.其发病系由感染、遗传、免疫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随着对IBD的发病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明确,临床治疗观点也不断更新:基因学、肠道微生态环境、免疫机制及生物靶向治疗等.本文针对目前儿童炎性肠病治疗的药物应用及进展作一综述.
老年病房的病人长期卧床多,抵抗力下降,自身免疫机制低下,易发生感染.因此,老年病房护士的洗手已经成为降低老年病房感染最可行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护理人员使用六步洗手法均采用洗手液,但使用袋装洗手液添加到出液装置容器易造成污染,影响洗手效果.为保证有效洗手,对老年病房护士的手进行了洗手前后的细菌培养监测.
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医学中已应用多年,过去主要用于可吸收性缝线、植入性软组织、骨固定材料的制造以及药物控释系统制备等方面[1]。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许多专家先后将生物可降解材料制作的微粒(microparticle)用作载体投递疫苗,并对其特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1.微粒载体研究的必要性:随着对微生物致病机制、机体抗感染免疫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以及重组DNA 技术、蛋白分子设计等新技术的引入,人类有望借助疫苗技术预防和治疗更多的疾病[2]。然而,由于投递系统的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常用的许多疫苗,仍需要多次反复接种。这样,不仅使辍种率高达70%,也导致储运和医护开支高达疫苗总费用的80%~90%[3]。近年来,有人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作的微粒包裹并投递疫苗,初步研究发现微粒载体的应用可减少免疫次数,产生佐剂效应,增强免疫效果,提高免疫覆盖率。微粒包裹型疫苗将成为新一代疫苗剂型开发的方向[4]。
传统的自然疗法中充满着古人的智慧.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打喷嚏是人体对入侵的病菌的免疫性反应,机智的古人早就在运用这种免疫机制来防病治病了.
肿瘤想像疗法是运用大脑中的想像,以意识调动自身精神调节机制,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杀灭肿瘤细胞的方法.想像疗法通常将自身的免疫机制想像为猎手的形像,而将治疗的癌症想像为被杀伤和消灭的靶子,通过一段反复的练习将想像中的杀灭过程转变为机体内在的调节机制,从而达到防治肿瘤的目的.
随着地球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逐渐加重,人类黑素瘤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日本名古屋大学的中岛泉应用基因导入法制作自发性黑素瘤动物模型,探讨了黑素瘤的发病机制、宿主免疫机制以及汉方药小柴胡汤的作用机制.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A的发病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功能异常、造血干细胞损伤、造血微环境异常3个方面。近年来,AA免疫机制异常越来越受到中医药血液病研究者的关注。AA发病机制中细胞因子及相关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尤其复杂,其中T-bet/IFN-γ信号通路在AA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T-bet/IFN-γ及其相关信号传导通路在AA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为呼吸系统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发病机制不明确,西医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控制急性发作,但对于支气管哮喘的反复发作的控制尚不理想,而中医药传统疗法穴位贴敷疗效显著。文章通过回顾近10年来关于穴位敷贴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的研究成果,发现穴位敷贴法治疗哮喘的免疫机制主要集中于免疫球蛋白、嗜酸性粒细胞、T 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等方面。进而得出今后的研究应偏向于穴位敷贴有关免疫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论述穴位配伍机制的3个方面内容:神经机制、体液机制及免疫机制.神经机制主要包括神经节段机制和中枢机制(脊髓、脑干、下丘脑、大脑、小脑);体液机制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免疫机制则包含免疫细胞及其免疫因子.不同穴位针刺后,通过对神经、体液及免疫的调节,产生针刺协同效应.
原发性高血压(EH)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免疫因素在EH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免疫系统的紊乱存在于EH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并最终参与靶器官的损伤.而针刺在临床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对其治疗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诸多研究表明,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可能是针灸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总结探讨针刺调节血压的免疫机制,包括以下方面:1)EH的发病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相关;2)针刺对自然杀伤细胞、炎性因子水平和细胞因子均产生作用;3)针刺通过调整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等来降低血压.
目的:研究蒙药忠伦阿汤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模型大鼠免疫调节机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首先利用牛Ⅱ型胶原建立SD大鼠CIA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蒙药高、中、低剂量组及雷公藤组.测量不同时间点大鼠体质量、关节炎指数,测量治疗后各组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小肠派氏小结计数;对各组大鼠踝关节组织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踝关节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干扰素-y(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细胞因子及抗CⅡ抗体的含量.结果:各治疗组CIA大鼠体质量、关节炎指数、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小肠派氏小结计数、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血清中IFN-γ、TGF-β、抗CⅡ抗体的含量均得到改善,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组和蒙药忠伦阿汤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P<0.05,P<0.01).结论:蒙药忠伦阿汤对CIA大鼠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阳性对照药雷公藤多苷相当.
目的:探讨益气升提法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大鼠免疫机制.方法:采用Rα97-116免疫Lewis大鼠构建EAMG,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升陷汤组、益气升提组、益气组、升提组.观察大鼠临床表现、体质量、低频重复电刺激(RNS)衰减率,检测血清AChR-Ab、IFN-γ、TGF-β、IL-17含量及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25+Foxp3+Treg比例.结果:治疗后,升陷汤组、益气升提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大鼠体质量回升,症状好转,RNS衰减率显著降低(P<0.05,P<0.01),血清AChR-Ab、IFN-γ、IL-17含量显著下降,TGF-β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25+Foxp3+Treg比例显著升高(P<0.05).结论:升陷汤及益气升提组可以改善EAMG大鼠临床症状及体质量下降趋势,其机制可能是升高TGF-β含量,降低IFN-γ、IL-17含量,提高CD4+CD25+Foxp3+Treg比例,降低血清AchR-Ab含量,从而减少神经肌肉接头处AchR损害.
目的:探讨马钱子与白术配伍(简称马术)防治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免疫机制.方法:建立AA大鼠模型,将马钱子与白术不同配比水煎剂连续灌胃给药32 d,取血和滑膜组织观察滑膜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血清中风湿因子(RF)、白介素-1β、-6、-10(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循环免疫复合物(CIC)、C型反应蛋白(CRP)和滑膜组织中前列腺素E2(PGE2)、皮质醇(Cor)的变化.结果:配伍组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滑膜组织充血、坏死、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降低RF、IL-1β、IL-6、CIC、CRP、Cor的含量.结论:马术防治AA的免疫机制为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和Cor,控制炎症反应,其较佳配比为1∶6.
目的:评价太芪培元颗粒体外对HIV-1病毒的抑制活性。方法 MTT法检测太芪培元颗粒细胞毒性;通过细胞病变法检测太芪培元颗粒对HIV-1急性感染的抑制活性;应用HIV-1 p24抗原ELISA检测太芪培元颗粒对 HIV-1急性感染细胞中病毒复制的抑制活性,并计算药物治疗指数。结果太芪培元颗粒细胞毒性实验CC50为(3.761±0.370)mg/mL;合胞体抑制实验EC50为(0.4545±0.2046)mg/mL,治疗指数为5.84~12.97;p24抑制实验EC50为(0.56±0.27)mg/mL,治疗指数为5.30~8.74。结论太芪培元颗粒体外抗HIV-1活性较弱。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现代研究证实,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之所以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主要是由于复感儿不同程度地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因此,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对本病的治疗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发现中药金玉散敷脐能有效地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了探讨其作用机理,我们对复感儿治疗前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人体存在着由体液和细胞免疫表达的肿瘤免疫机制.肿瘤的存在能诱发肿瘤免疫反应,包括T细胞和(或)产生抗体的B细胞,还包括LAK、TILs、CTL细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