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肺活检作为一种微创的检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肺恶性肿瘤的诊断,并取得了高达99%的诊断敏感性[1],本文探讨其在肺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998年8月至2003年8月,我院共对430例临床诊断不明的肺内病变患者行经皮肺活检术,其中38例最终确诊肺结核,这38例均为痰涂片及(或)纤微支气管镜检查阴性,影象表现不典型的肺结核病,病灶多位于肺周边者,均无穿刺禁忌症[2].
肺结核病的诊断和化疗效果考核可涉及细菌学、影像学、病理形态学、免疫学和目前开展的分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按照各自学科自身专用的方法和目的所做出的判断形成了各自的标准,均具有各自特点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
编辑同志:继<中国结核病分类法>和<非结核分支杆菌病诊断与处理指南>问世后,最近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又制定了<肺结核病诊断和治疗指南>[1].
肺结核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而痰菌阴性的肺结核约占肺结核患者的2/3.为了提高对痰菌阴性肺结核的早期诊断率,我院采用了两种不同检测方法分别对确诊的痰菌阳性和阴性的肺结核患者进行了检测,以期为临床提供敏感特异的诊断方法.
1 肺结核病的诊断方法目前肺结核病诊断的步骤和方法无异于其他疾病,必须全面的了解患者的病史、临床征象(症状、体征)、胸部X线影像及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最后作出判断而确立诊断.其中确诊的主要依据是痰的细菌学检查(涂片、培养)和X线影像学检查,并应参考临床征象、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结核菌素试验等.
肺结核是尘肺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不仅能够促使病情进展,恶化,影响预后,也是造成尘肺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尘肺结核是粉尘与结核菌协同作用引起的组织反应,病理基础复杂,在影像表现上改变了尘肺与肺结核各自原有的特征,给诊断增加了难度,故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目前,临床上主要是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X射线胸片的特征性表现,再结合主治医师的临床经验进行综合诊断。当患者不具备特征性的表现时运用一些实验室检查方法得出相关检测指标,成为了尘肺结核病诊断的辅助性方法与手段。这些辅助性方法的运用,有助于为临床结核病的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我们将就目前国内外对于本病的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近年来,由于抗结核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广泛使用,临床上出现越来越多的耐药及复发肺结核病人,而结核病患者L型结核分支杆菌(MTB-L)是结核病难治、易复发及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1,2].因此,加强对MTB-L的检测是研究热点.国外BACTEC9000检测系统价格昂贵,且有放射污染,基层医疗单位难以承受[3].国内庄玉辉教授[4]研制的改良固体培养基(TSA-L)耗时较长,需4~5周才能出现结果.本研究结合固、液培养基的特点,研制一种新型L型固、液双相培养基(LBCM),在MTB-L快速培养和涂阴肺结核病诊断中取得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肺结核病人自开始出现症状至确诊接受治疗,这一期间是向周围健康人群传播结核病的危险时期,及时发现并彻底治愈结核病人是控制结核病的重要措施.而病人诊断延迟往往影响这一措施的有效实施.为了解我市初治肺结核病人诊断延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以便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我们对2001年度在结防门诊诊治的肺结核病人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多年来,痰结核菌的检查一直作为肺结核病诊断的重要方法,但由于结核菌生长速度缓慢,病人少痰、无痰,留取痰标本方法不当等多种原因[1]使肺结核痰菌阳性率一般在20%~40%之间,很难进一步提高,使一部分肺结核的诊断较为困难.因此近年来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结核抗体作为结核病特异性诊断的方法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我所对166例肺结核患者同时进行痰涂片找结核菌、血清结核抗体测定和PPD皮试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目前痰涂片找抗酸杆菌仍是肺结核病诊断和疗效观察最直接、简便、有效的检验方法.为探讨一种操作简单、阳性检出率高的抗酸杆菌痰涂片检查方法,我们就106例本院临床诊断的肺结核病人的痰液分别用厚膜涂片法、漂浮集菌法和快速浓集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目的:观察结核病诊断试剂盒(FD-TB)与痰菌检查、X线对比,在肺结核病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48例试剂盒检测结果与痰菌检查,X线对比观察.结果:X线阴性病例中,FD-TB试验显示阳性率为零;X线为结核病,该试验显示阳性率为71.4%,痰菌检查阳性,该试验显示阳性率为91.6%.痰菌检查阴性,FD-TB试验显示阳性率仍为69.5%.结论:三者相比较发现FD-TB对肺结核病诊断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
支气管结核是肺结核的常见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多种临床检测方法在肺结核病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被诊断为肺结核合并气管、支气管结核的病例逐年增多.现就我所确诊的111例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的X线、高分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HRCT)及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3种方法的临床价值.
作者对比了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伴肺结核的疗效和安全性.现将结果报道于后.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系我院1998年7月~2000年6月新入院住传染科结核病房精神分裂症男性病人;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同时亦符合1978年中华医学会制订的肺结核病诊断及分类标准;入院前1周未服抗精神病药或1个月内未肌注长效抗精神病药;PANSS评分大于60分;无酒精或药物滥用史.符合上述条件者共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利培酮组:年龄25~61岁,平均(48.7±8.6)岁,精神分裂症病期3~34年,平均(15.6±7.3)年,利培酮剂量1~4mg/日,平均(2.1±1.8)mg/日;结核病期2~10年,平均(4.7±2.3)年,其中患浸润型肺结核(Ⅲ型)12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Ⅳ)5例,结核性胸膜炎(V型)3例,病灶范围>3个肋间隙者7例,1~3个肋间隙之间者8例,<1个肋间隙者5例,痰结核菌涂片阳性者9例.
2008年10月,南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本县翔鸽化工公司职工开展健康体检.该公司共有职工118人,从事硫矿开采工作的56人,从事硫酸化工的59人,3 名管理人员.实际体检共112人,其中男性78人,女性34人;年龄结构在27-54岁之间,以34-45岁为主(83)人,占74.11%.体检结果发现Ⅲ型(浸润型)肺结核影象学特征者5 人,随即转诊到县结防所复查X胸片、病史询问和痰检,5例胸片均符合肺结核病诊断的影象学特征,3例痰检阳性.根据中国结核病项目有关诊断标准,2例临床确诊和3例病原学确诊为Ⅲ型肺结核病人.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在36-52岁之间,属青壮年;3例从事矿山,2例从事硫酸化工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