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用DTI研究正常儿童脑白质发育特点。方法:收集50例1~12岁健康儿童脑DTI图像,分析第1组(1~3岁)、第2组(4~6岁)、第3组(7~9岁)及第4组(10~12岁)4个年龄组与脑白质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及尾状核头部5个部位的各向异性指数(FA)值、ADC值的相关性及差异性。结果: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及胼胝体压部的FA值与年龄呈正相关,尾状核头部的FA值与年龄呈负相关;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及尾状核头部的ADC值均与年龄呈负相关。第1、2组间及第2、3组间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及胼胝体压部的FA值、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3、4组组间胼胝体膝部及胼胝体压部的FA值、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TI的FA值和ADC值能反映脑白质发育差异。
弥漫性轴突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种常见的脑损伤类型,是造成重型脑损伤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1956年Strich发现脑外伤后5-15个月死亡患者的脑白质纤维缺失和变性,随后又观察到存活48h的病例存在DAI的特征性病理改变"轴突回缩球",1982年Adamas等将这种独特的损伤类型命名为"弥漫性轴突损伤".现今DAI作为独立的脑损伤类型已被写入教科书,但对其致伤机理、伤情演化过程及特异性诊断仍不明确,治疗上也无特效方法,有些问题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近年来神经解剖及影像学结果提示,抑郁症患者病变涉及多个脑区,其神经联系包括边缘-丘脑-皮质结构和边缘-纹状体-皮质-丘脑结构[1-2],此环路连接受损导致整体神经调节功能异常,且预测抑郁症是一种具有精神症状的神经疾病[3].
目的 运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进行正常成人解剖学意义上的不同部位脑白质的结构进行分析,观测其不同年龄段变化特征的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研究依据.方法 以年龄为基准将126名正常成人分成三组,第一组青年组(19岁~ 39岁);第二组中年组(40岁~59岁);第三组老年组(60岁以上),采用DTI检查技术,得到需要的表面弥散系数(ADC)图以及各向异性分数(FA)图,测量不同解剖部位白质的FA值及ADC值,充分运用统计学分析得出其特点.结果 各年龄组FA值以胼胝体压部为最大,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分别为0.79 ±0.04、0.78 ±0.03和0.78 ±0.04,内囊前肢FA值最小,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分别为0.63±0.05、0.59 ±0.03和0.57 ±0.05.正常成人不同年龄段的脑白质FA值及ADC值存在差异(P<0.05);正常成人的FA值及ADC值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FA值随年龄增加而减低,ADC随年龄增高而增高.结论 大脑内白质的结构的微小变化在DTI上可明确显示,FA能对正常成年人各部位的脑白质纤维各向异性进行定量测量.ADC能充分反映水分子扩散程度.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常规MRI和DW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这个概念由Basser等[1]提出.DTI可在三维空间内定量分析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运动,利用特定的算法可以提供其他成像方法所无法实现的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信息[2],重建脑白质纤维柬.它对脑白质病、脑血管病等的诊断、神经外科术前病灶的定位、病灶与纤维束的毗邻关系的确定有重要意义.本文就DTI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神经外科领域中的应用加以综述.
DTI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扩散成像利用脑实质中水扩散的各向异性,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定量成像方法,DTI为准确反映包括脑白质纤维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研究提供可能.
视隔发育不良(septo-optic dysplasia,SOD)以透明隔缺如,伴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形态学变化为特征[1],至今仍不清楚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视路白质纤维束,尤其是视放射的组成.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对脑白质纤维非常敏感的研究方法.国内至今尚无应用DTI对SOD研究的报道,国外文献也仅有1例报道[2].笔者对1例SOD患者的视放射进行DTI研究,报道如下.
脑卒中是目前世界上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之一,许多患者合并有失语症( aphasia )。据报道,在西方国家卒中后失语症每年的发病率为(43~60)/10万人,占脑血管意外患者的30%~38%[1-2];在国内,脑卒中的发病率则约为217/10万,其中1/3的患者伴有失语症[3]。失语症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及日常生活,对患者及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对卒中后失语症的研究近年来广受关注。脑功能成像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 PET)等技术以及其他方法技术如脑磁图和事件相关电位等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失语症脑机制的认识。尽管以fMRI为代表的脑功能成像是目前研究失语症的热门手段,在研究大脑皮层功能激活方面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点,然而由于成像原理所限其主要集中于大脑皮层灰质各脑区,对与皮层灰质紧密联系的脑白质神经纤维则显得不够充分。弥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TI)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唯一可在活体进行脑白质结构成像的磁共振成像新技术,为研究脑白质纤维提供了可能性,且很好地弥补了其他神经影像学成像技术在这方面的不足。其利用水分子在生物体组织中的弥散各向异性( aniso-tropic diffusion )特点对生物组织结构进行成像,可提供其他神经影像学成像技术不能提供的白质纤维信息以及可以3D可视化白质纤维神经通路[4]。因此,在脑功能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DTI已成为最受欢迎的MRI技术之一。本文就卒中后失语症DTI研究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 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探索强迫症患者脑部白质异常的部位.方法 对15例强迫症患者和15例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分别行脑部DTI扫描.选择双侧眶额叶白质、顶叶白质、扣带束、上纵束、内囊前肢、丘脑后辐射以及胼胝体嘴、胼胝体膝、胼胝体压部作为感兴趣区,分别测量以上部位的FA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强迫症症状严重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强迫症组右侧前扣带回、胼胝体嘴部的FA值降低(P<0.05),左侧前扣带回及右侧前额叶的FA值升高(P<0.05).结论 本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存在多个脑白质区的结构异常,以上部位的异常可能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