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呼吸科门诊连续接诊了多名奇怪的患者,他们的症状大多是莫名发高烧,却没有呼吸系统症状,身上有紫红色的斑丘疹,身体的一些隐蔽部位有焦痂和溃疡,经过治疗却不能缓解.呼吸科专家经过仔细问诊和检查,最后判断他们患的是一种叫做"恙虫病"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经过对症治疗,患者的症状很快得到了缓解.莫名高热,原来染上了恙虫病来自兴化的老赵是当地的一名菜农,前几天种过菜之后忽然感觉有点头晕、发热,一开始以为是受凉了,就自己吃了点感冒药,却没见缓解.老赵的体温急性升高,身体表面还出现了紫红色的斑丘疹,按一下就褪色,面色潮红,并且全身乏力.发现不对劲的老赵爱人赶紧把他送到当地医院就诊,不过当地医生也没有查出病因,挂了几天的抗生素症状也未明显缓解,于是他们又赶到南京求医.
肥城市从有疫情资料记载以来未发生过恙虫病,本期暴发在疫情史上尚属首次.
恙虫病是由感染恙虫病立克次氏体的恙螨幼虫叮咬人体后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国内报告已较多,但关于老年人罹患恙虫病的特点尚无报道,为此现将1990年7月至2001年7月思茅地区医院收治的老年恙虫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并与同期住院非老年成人恙虫病人进行对比,以研究老年恙虫病的特点.
为了对肥城坡庄管区发生恙虫病临床病例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微量补体结合试验方法检测患者血清、鼠血,同时解剖鼠取肝、脾、肾进行病原体分离试验.结果:采集18份病人血,阳性15份,阳性率83.33%.捕鼠7只,其中褐家鼠5只,黑线姬鼠、小家鼠各1只.对3只褐家鼠采血进行补体结合试验,阳性1份.病原体分离试验仍在进行.结果:确定了当地发生了一起恙虫病流行,当地存在恙虫病自然疫源地.
目的 对2017年7月13日恙虫病疑似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分析,了解河北省恙虫病基因型的流行情况.方法 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详细询问其病史情况;采集入院时的急性期血清以及2周后的恢复期血清,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的IgG抗体滴度,进行血清抗体滴度分析;提取血液总DNA,采用PCR方法进行基因型鉴定,运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该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型.结果 病例血清中汉坦病毒、新型布尼亚病毒、登革热病毒、伤寒和副伤寒杆菌、无形体、埃立克体以及立克次体抗体均为阴性;急性期血清中抗恙虫病东方体IgG滴度为1∶64,恢复期血清中的滴度为1∶256;PCR扩增获得目的片段测序比对结果显示与恙虫病东方体Kawasaki型序列相似度最高,达到99%;该毒株与已知恙虫病东方体Kawasaki具有最近亲缘关系.结论 河北省首次实验室确诊存在恙虫病东方体Kawasaki基因型.
目的 了解江苏省恙虫病的流行特征,掌握疫情变化趋势,为江苏省恙虫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5年江苏省恙虫病报告病例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5年江苏省共报告恙虫病病例5 53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70/10万,2006-2010年发病较平稳,2011-2015年发病呈上升趋势(x2=4 264.225,P<0.001);秋冬季为发病高峰期,10月和11月报告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95.91%(5 305/5 531).女性年均发病率高于男性(x2=22.482,P<0.001),发病率随年龄增长不断上升,女性以65~岁年龄组最高,男性以75~岁年龄组最高;60 ~ 69岁年龄组、70 ~79岁年龄组和80 ~ 89岁年龄组人群发病构成比逐年升高(x2=8.072,P=0.005;x2=14.491,P<0.001;x2=12.356,P<0.001).盐城市年均发病率最高(3.50/10万),其次是泰州市(2.78/10万),2006-2010年各地区发病率较低且平稳,2011年起各地区发病率开始上升并且呈扩散趋势,江苏北部和中部地区发病率上升趋势较南部地区明显.结论 江苏省恙虫病发病水平较高,从2011年起上升趋势明显,疫区不断扩大,且发病呈现女性病例明显增加和高龄化,建议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以降低发病水平.
目的 对云南省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进行恙虫病东方体检测与分析.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和PCR(nPCR)法对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分别进行恙虫病东方体(Or) IgG抗体和sta56基因检测及其基因序列测定分析.结果 在79例发热患者中,Ot IgG抗体阳性率48.10%,Ot核酸阳性率3.80%.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序列12-17与日本03株同源性最高为99.8%,序列12-9与中国台湾KM05、TW45R等株的同源性最高均为99.8%,序列11-6与中国台湾KM05、TW45R等株的同源性最高均为100%.进化树分析显示序列12-17、12-9和11-6均为Karp型Ot.结论 云南省恙虫病患者中存在Karp型Ot感染,其基因进化来源可能复杂.
目的 分析北京市67例恙虫病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SPSS软件,分析北京市67例恙虫病病例时空分布特征.结果 自2007年报告首次发现外省输入性病例,截至2010年10月,北京市报告的67名恙虫病患者职业主要为农民(73.1%),平均年龄(52.±14)岁,男女性别比1:1,本市感染病例占92.5%,本市病例现住址均为平谷区,近3年平谷区疫区范围不断扩大.结论 北京市每年10月恙虫病流行达到高峰,发病水平连续3年呈上升趋势.建议北京市开展人群血清学监测,建立宿主动物和媒介恙螨监测系统,明确疫区范围和疫情形势.对高危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以降低发生恙虫病流行的风险.
目的 对丽水市莲都区鼠肝脾组织进行恙虫病东方体(Ot)检测,了解该区鼠恙虫病感染情况.方法 收集丽水市鼠的肝脾标本,采用巢式PCR法检测56 kD蛋白基因,确定阳性标本.结果 在丽水莲都区捕获鼠132只,在黑线姬鼠中检测到Ot阳性标本3份,在小家鼠中检测到Ot阳性标本1份,鼠Ot总阳性率为3.03%(4/132).结论 丽水市鼠中存在Ot自然感染,且宿主动物呈多样性,为深入进行恙虫病疫源地的调查奠定了基础.
自1986年山东省首次证实在长江以北发现鲁南地区存在恙虫病疫源地以来,相继在鲁中、鲁西、鲁西南和胶东等地区报道发现恙虫病,并对恙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临床学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现将近年来山东省恙虫病的临床学研究概述如下.
1986~1989年,每年秋冬季节,山东沂蒙山区有恙虫病发生,作者对236例恙虫病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所有病例均发热38℃~41℃之间,皮疹199例(84.3%),淋巴结肿大204例(86.4%),出现溃疡或焦痴167例(70.8%).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溃疡或焦痴四种主要症状同时出现者150例(63.6%).半数病例白细胞增加,最高达19.8×109/L,最低2.78×109/L.14份病人血液做酶标检测均阳性,最高滴度IgG1∶5120,IgM1∶20480;12份病人血液做免疫荧光阳性11份;并从病人血液、黑线姬鼠;小盾纤恙螨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属Gilliam血清型.
目的 了解云南省勐海县恙虫病流行状况.方法 2011年6-9月,在勐海县采集恙虫病临床诊断和疑似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液标本,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对患者凝血块进行恙虫病东方体(Ot)热休克蛋白(groEL)基因扩增和测序分析.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患者血清中Ot-IgG抗体.结果 36例急性期患者凝血块标本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Ot核酸阳性25份,其中14份阳性标本被克隆和测序.同源性和进化分析显示,勐海县14株Ot的groEL区核苷酸同源性为99% ~ 100%,氨基酸同源性均为100%,它们与来自GenBank的BJ-TZ-OT-O39、AH-GD-OT-S6、UT213、Kato和SH205株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较近的亲缘关系.17例病例双份血清经IFA检测,其中11例病例的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滴度大于急性期血清4倍及以上.根据检测结果,26例病例被诊断为恙虫病(分子诊断15例和血清学诊断11例).结论 首次经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证实勐海县存在恙虫病流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表明,勐海县Ot流行株具有稳定的遗传特点和明显的地域特征.
目的 了解2006-2016年我国恙虫病流行特征,为其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6-2016年恙虫病病例报告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 我国恙虫病病例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确诊病例仅占4.50%.2006-2016年恙虫病发病县(区)数量增加了3.15倍,发病数增加了15.41倍.南方地区流行高峰期为6-10月,北方地区为10-11月.男女性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6.73%和53.27%,农民占73.58%, 0~6岁学龄前儿童和中老年人所占比例高.结论 我同恙虫病发病数上升趋势明显,南、北方地区发病高峰季节不同,应重点在农村地区进行防治,加强恙虫病诊断技术和传播媒介相关研究.
恙虫病是由恙螨叮咬而感染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媒介生物性传染病,主要在亚洲东南部地区流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恙虫病在军队中的流行导致部队大量减员而受到重视,二战后其相关报道逐渐减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恙虫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大.目前,恙虫病不仅在传统流行地区发病率上升,且发病地区不断扩大,甚至在中东、非洲、南美洲和欧洲等非传染病流行地区或国家开始出现病例或动物感染,可能成为当地新发传染病.鉴于我国恙虫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建议将其重新列为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以降低其在我国造成的疾病负担.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6岁.因寒战、发热、咽痛10d就诊.于2002年8月7日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寒战、发热、咽痛,体温在37.5℃~39.3℃之间,寒战、发热以夜间尤为明显,伴有头痛、胸闷、乏力、食欲减退.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对恙虫病治疗疗效.方法:恙虫病患者均单独给予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结果:阿奇霉素对恙虫病治疗总有效率为96%,阿奇霉素对恙虫病治疗效果显著.
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为传播媒介.恙虫病的临床表现为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发热、淋巴结肿大和皮疹,这些非特异症状极易导致误诊.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大量应用于恙虫病东方体的检测,有效提高了检测效率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对恙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了综述.
恙虫病是通过恙螨的叮咬而将恙虫病立克次体传给宿主和人类引起感染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海南岛为恙虫病的自然疫源地.流行季节从6月份开展,8~11月达高峰,12月停止[1].通过对西沙医院连续7年门诊就诊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统计分析时发现,恙虫病在所有就诊疾病中排序第9位,而在传染病和寄生虫系统疾病中占疾病构成比的51.22%,位居首位,是该岛影响官兵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现就如何在西沙部队开展健康教育做如下探讨.
恙虫病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造成全身性小血管炎症病变,可侵犯全身各个器官,由于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造成误诊、漏诊,我院2000年1月-2001年12月共收治恙虫病112例,院内外早期误诊39例,误诊率达348%.现将39例恙虫病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目的:分析重症恙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收治恙虫病患者47例,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使用多西环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恙虫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与多西环素治疗重症恙虫病的疗效差异及不良反应.方法:收治重症恙虫病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治疗方案为莫西沙星)和研究组(治疗方案为多西环素).对比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平均住院日;两组治疗情况.结果:研究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平均住院日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莫西沙星相比,多西环素治疗重症恙虫病疗效更为肯定,安全性好.
目的:对恙虫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方法:对30例患者的积极诊治、临床观察和全程优质护理,采取入院时护理,住院时护理,用药护理,出院宣教,电话回访.结果:27例治愈出院,3例好转出院.结论:积极的诊断并提供优质服务是促进恙虫病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治疗恙虫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恙虫病患者60例,给予阿奇霉素0.5g加入0.9%氯化钠250ml,静脉点滴,1次/日,连用5天1个疗程。结果:显效4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恙虫病疗效满意。
目的:探讨以乏力纳差为主要表现的老年恙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995-2013年收治以乏力纳差为主要表现的老年恙虫病1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17例均治愈出院。结论:以乏力纳差为主要表现的老年恙虫病容易误诊,应引起注意。
目的 探讨恙虫病合并中毒性肝炎治疗中应用阿奇霉素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该院2013年5月—2017年2月收治的76例恙虫病合并中毒性肝炎患者为该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是否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40例患者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36例患者给予四环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体温恢复时间为(2.26±0.25)d、平均住院时间为(8.29±0.59)d,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实验组患者临床疾病控制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7.5%vs 91.7%),实验组不良反应率明显少于对照组(7.5%vs 19.4%),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恙虫病合并中毒性肝炎的患者治疗中应用阿奇霉素可有效改善个体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疗效好.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恙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恙虫病患者4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多西环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白虎汤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在退热时间、临床症状改善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其治疗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恙虫病临床疗效较好,能够减轻病情,缩短病程,较单用西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
目的:探讨恙虫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以及误诊延诊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我县疫情网络报告的所有恙虫病例.结果:恙虫病在我县属于散发的少见病,10年间共报告22例恙虫病,误诊15例,误诊率高达68.18%.结论:造成误诊的原因是医生对此病缺乏足够认识而忽略流行病学史,缺乏详细的体格检查,滥用激素与抗生素而掩盖病情.提高认识,避免误诊,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采取防控措施是减少患者痛苦及控制流行的关键.
目的:探讨恙虫病并发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对30例恙虫病并发肺炎患者回顾性分析.结果:恙虫病的发病季节3~11月,以7~10月为发病高峰期.患者均有野外活动史.常见症状有高热、皮肤溃疡或焦痂、淋巴结肿大.对红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有良效.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误诊漏诊,可伴多脏器损害,其中以肺损害较为常见.
目的:了解恙虫病诊治情况.方法:对我院1995~2008年收治30例恙虫病合并心肌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病人入院后均给氯霉素治疗或者强力霉素或者红霉素治疗;同时配合支持对症治疗,体温在3~5天至多一周内控制,心肌酶谱多在10天内降至正常.结论:当发生恙虫病时我们应严密观察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酶等情况,防治心肌炎等心脏并发症.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急起发热伴有皮疹被恙螨虫叮咬的原发性感染部位常存在溃疡、焦痂以及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病早期白细胞计数偏低,其并发症主要的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肺炎,甚至引起急性呼吸衰退,严重者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