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前病变是指一类比正常黏膜更易发生癌变的疾病,包括喉角化病、声带白斑、成人喉乳头状瘤等,对此类患者应积极干预治疗,阻止癌变的发生[1].1 资料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应用超脉冲CO2激光治疗42例癌前病变患者,其中声带白斑28例,喉乳头状瘤14例,男34例,女8例,年龄20~80岁,平均51.29岁.单侧发病30例,双侧发病1 2例,所有患者均有声嘶症状,发病1~20年不等,伴咽异物感27例,伴不同程度咽干35例.1.2治疗方法.患者全身麻醉,支撑喉镜及显微镜下完全暴露声门,钳取部分病变组织留作病理标本,盐水纱条放于声门下及对侧声、室带,以保护气管插管及正常组织,CO2激光藕和在显微镜下使用超脉冲,脉率500~700 Hz,脉宽250~400 ms,将病变组织汽化切除,如术中冰冻报告为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则用激光再次将基底及周围部分组织汽化切除,安全界>3 mm,手术范围在声带黏膜及黏膜下层,不损伤声带肌,查无残留及活动性出血,用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创缘、取出纱条.
我科自2005年1月~2009年1月采用电视监控纤维喉镜下喉内微创手术治疗声带息肉和声带小结265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声带粘连是声带疾病术后及喉外伤的常见并发症,其治疗至今仍是临床上的棘手课题.声带粘连轻者可引起声嘶,丧失语言交流能力,重者还易发生呼吸困难、丧失劳动力,甚至危及生命.该病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却不甚理想.
1997年1月~2004年1月7年间收治声带息肉482例,其中12例息肉位于声带的前联合或前1/3处,支撑喉镜难以暴露病变部位,造成手术困难.
声带突肉芽肿是发生在声带突处的非特异性炎症增生组织,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用嗓过度、胃食管反流及麻醉插管是引起该病的最主要因素.国内外针对该病的治疗尚无统一的诊治标准,目前国内针对该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并辅以声休,但是药物治疗疗程较长,很难坚持,很多难治性复发性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手术结合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法逐渐被接受.本文报道了我科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声带突肉芽肿的手术方法,为该病的手术治疗提供临床参考.现将我科收治的5例手术治疗声带突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在发声障碍中,以声带息肉、任克水肿、声带囊肿、声带小结等喉良性增生性病变最常见,干扰正常工作与生活.微瓣技术完整切除病变同时,尽可能保留正常结构,最大可能恢复正常发音功能.
2000年10月~2003年9月,我科在电子鼻因喉镜下对30例歌唱演员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采用喉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声带突肉芽肿是发生在杓状软骨声带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目前具体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但一般认为主要与用声过度、咽喉反流及气管插管损伤有关,且前两者常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对于声带突肉芽肿的治疗,目前主要有嗓音矫正治疗、抑酸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肉毒杆菌毒素注射疗法及联合治疗等[1]。近年来随着对声带突肉芽肿病因及发病机制的不断研究,特别是对咽喉反流疾病研究的深入,认为咽喉反流是引起声带突肉芽肿的一个重要原因[2],故目前普遍认同抑酸疗法是治疗声带突肉芽肿的首选疗法[1,3,4]。
纤维喉镜和显微支撑喉镜是治疗喉部某些良性病变的常用方法,但某些声门暴露困难的声带广基病变上述方法有一定局限性,而喉裂开术具有损伤大、恢复期长、术后发音功能恢复较慢的缺点.我科利用30.膀胱镜对支撑喉镜下声门暴露不良的声带良性病变进行了手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喉动力切削系统具有负压吸引与旋转吸切相结合的功能,使喉部手术快速、精确、安全,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喉部微创手术[1].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6月~2011年6月采用鼻内镜辅助支撑喉镜下喉动力切削系统治疗的84例声带良性病变,报道如下.
我科于2003年6月至2005年7月,应用内镜数字影像系统EDIS-4000、PENTAX纤维喉镜,对176例声带息肉进行摘除,取得了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2001年Kawaida等[1]报道在支撑喉镜电视显示下进行喉部良性病变手术并取得良好效果.然而对于肥胖、颈部短粗、前突型深覆颌、牙列严重不齐且咽反射极其敏感的患者,支撑喉镜暴露病变有困难.此时结合纤维喉镜或30°鼻内镜,可以较好的暴露病变,从而施行手术.近年来我们采用支撑喉镜引导下纤维喉镜或鼻内镜辅助技术,治疗声门暴露困难的声带息肉患者,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有研究表明,声带息肉基底膜(basilar membrane,BM)存在质的改变,并认为这种改变可能是声带息肉形成的重要原因[1].
2009年6月~2011年6月,我科应用鼻内镜联合支撑喉镜行声带良性病变切除术81例,均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81例患者,男52例,女29例,年龄19~83岁,病程3个月~10年.全部患者均有声音嘶哑、发音困难等症状.其中声带小结9例,声带息肉62例,声带囊肿4例,声带黏膜白斑6例.最大者约4 mm×5 mm,最小者约2 mm×2 mm.病变部位为左侧声带41例,右侧声带25例,双侧声带11例,前连合4例.术后均经病理科证实.
1临床资料患儿,男,4个月.因声嘶、喉鸣3月余,以喉部肿物待查而收入院.检查:心、肺、腹部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正常;心电图及胸片正常.
声带息肉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多为不当用声或过度发声所致,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手术摘除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对于巨大声带息肉伴呼吸困难者,同时伴有各种原因不能实行手术切除息肉的可行气管切开术.现报道1例患有严重的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因巨大声带息肉伴有呼吸困难,在局麻下行环甲膜切开,鼻内镜联合电子喉镜下行声带巨大息肉摘除术,手术创伤小,恢复好,疗效显著.
随机选用30例成年尸体(男27例,女3例)进行解剖,所有尸体均非死于头颈部疾病,头颈部及喉部外观正常.喉显微解剖发现1例成年尸体喉左侧声带有淋巴样组织,病理切片证实为黏液腺.查阅国内外文献未见声带有黏液腺的详细报道,现报道如下.
声带曲霉菌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喉部感染性疾病.当前随着抗生素、激素、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和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声带曲霉菌病的报道逐渐增多.本文回顾2009年以来收治的2例声带曲霉菌病进行报道.
1临床资料患者女,62岁.12天前早餐进食时误吞异物后感咽部疼痛,吞咽困难,伴有轻度呛咳,无呼吸困难.在当地诊所经抗炎治疗症状缓解,未予重视.2天后吞咽困难加重,只能进食少许流质饮食,且伴有明显声音嘶哑,急诊来我院就诊,以食管异物穿通伤于2002-05-29收入院.
在气管插管全麻支撑喉镜下行声带息肉、声带小结手术中,常常遇到声门暴露困难的情况,我科根据现有的设备和条件采用了三种不同方法摘除声带息肉或小结,报告如下.
声门区癌是喉部常见的肿瘤,约占喉癌的50%~70%,各类喉部分切除术的迅速发展使声门区癌的治愈率、术后功能恢复率大为提高,从而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喉部分切除术常规需要气管切开术,以避免术后喉腔因手术外伤水肿而造成呼吸困难.气管切开术,即使是暂时性的,也对患者带来创伤及手术后生活不便.是否喉内手术后一定需要行气管切开术?自2000年4月以来对早期声带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采用了不做气管切开的喉部分切除重建术,减少了并发症,减轻患者精神痛苦及经济负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声带任克水肿(Reinke's edema)是指发生在声带任克间隙内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的水肿及息肉样病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国内无统一名称,文献中有称之谓弥漫性声带息肉病、息肉样声带炎、声带息肉样变和慢性肥厚性喉炎等.该病常在中年后发病,在欧美国家以女性发病为主,而我国女性发病仅稍高于男性.国内3篇文章中[1~3]共153例患者,男性62例,女性91例,发病年龄33~75岁,2篇文章中平均年龄>50岁.
声带接触性肉芽肿(contact granuloma of vocal cord)是喉组织受损伤后声带黏膜发生溃疡形成接触性溃疡,或组织增生堆积形成接触性肉芽肿.声带接触性肉芽肿的发病率占嗓音疾病的0.9%~2.7%[1].几乎只发生于20岁以上的男性,常见于讲话多的职业人员如律师、政府官员、生意人等[2,3].
声带是人体发声的重要器官,目前声带瘢痕已成为引起发声障碍的一大重要因素,而声带瘢痕的形成为发声障碍的预防及治疗带来了新的难题.如何预防声带瘢痕及修复声带受损细胞外基质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本文就声带瘢痕的形成机制、治疗进展以及如何预防做一综述.
随着人们对言语交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嗓音显微外科治疗的精度及广度不断拓宽,本文对嗓音显微外科的诞生、发展及嗓音显微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促进此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声带粘连是由于损伤和炎症后被覆上皮的瘢痕组织桥连了两侧声带而形成的,常发生于前后联合.近几十年来随着嗓音外科学的发展,许多声带病变都可以得到有效治疗,但是声带瘢痕粘连的治疗仍是一个难题.本文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国外声带瘢痕粘连治疗进展.
随着对早期声带癌诊断率的提高,更有利于手术后嗓音功能恢复的嗓音显微外科治疗日益普及,本文对嗓音显微外科基础理论、手术方式及疗效等作一综述,并简述其发展史.
声带固有层对于正常的发声功能起重要的作用,细胞外基质具有维持和调节固有层生理功能的作用.细胞外基质包括纤维蛋白和间隙蛋白.间隙蛋白中一个重要成分是透明质酸.它在调节组织黏性、吸收冲击力、空间填充中起关键作用.深入研究发现,透明质酸对声带的结构和黏性有着深远的作用.本文介绍了透明质酸的生化结构、体内调解,在声带中的分布和生理作用、特别是对声带组织生物机械特性的影响,以及作为声带注射材料的应用.
1简介动态喉镜是观察发声时声带振动及黏膜波传播的主要检查手段之一,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对结果的分析主要依靠检查者主观判断进行定性分析,这要求检查者经验十分丰富;同时,由于检查结果缺乏定量指标,难以进行病例间比较和深入分析.为弥补这一不足,人们希望能将动态喉镜检查结果进行客观量化分析.1986年Wendler等[1]测量了动态喉镜图像的一些特征性参数,如最宽值、最窄值、开放商及速度指数等.1996年Woo[2]运用计算机分析软件计算出已保存的动态喉镜图像声门面积,每一声带振动周期记录有20帧图像,逐帧计算出每幅图像声门面积,即可以绘制出声门面积波形图,根据波形图可以得出声门最大峰面积、开放时间与关闭时间等.但由于这些参数值是在将声门作为一个整体的基础上得到的,因而他们无法反映声带局部区域功能异常,如声带左右振动不对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