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带突肉芽肿是发生在杓状软骨声带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目前具体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但一般认为主要与用声过度、咽喉反流及气管插管损伤有关,且前两者常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对于声带突肉芽肿的治疗,目前主要有嗓音矫正治疗、抑酸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肉毒杆菌毒素注射疗法及联合治疗等[1]。近年来随着对声带突肉芽肿病因及发病机制的不断研究,特别是对咽喉反流疾病研究的深入,认为咽喉反流是引起声带突肉芽肿的一个重要原因[2],故目前普遍认同抑酸疗法是治疗声带突肉芽肿的首选疗法[1,3,4]。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呼吸道阻塞性疾病,通常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并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多器官多系统损害.随着生活质量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咽喉反流性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其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相关性对临床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咽喉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其定义为胃内容物反流至上食管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以上的咽喉部.病理性咽喉反流可表现为慢性咽喉炎、哮喘及不明原因的胸痛.与耳鼻咽喉科相关的症状包括慢性声嘶、咽异物感、频繁清嗓、慢性咳嗽、吞咽困难及痰液增多等.咽喉反流与消化科常见的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存在着较多差异,本文重点介绍咽喉反流的发生机制、诊断及其与咽喉部病变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关系.
胃食管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可造成局部损伤,是目前临床上难治性慢性咽喉炎的常见原因.现对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在儿童发病率高.由于其临床表现具有非典型性,同时儿童检查困难,检测手段受限,目前有关儿童LPRD的文献报道较少.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儿童吞咽困难、哮喘、睡眠呼吸暂停、鼻炎、鼻窦炎、中耳炎等常见病与喉咽反流密切相关.为提高儿童LPRD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治效果,需对儿童LPRD予以关注.本文将对儿童LPRD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