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体型肥胖的人越来越多.不光是女性,男性也喊出了同样的减肥口号.我们都知道,脂肪过多是肥胖者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减肥自然要减少脂肪,而一代代中医前辈通过对人体的观察,得出自己的理论总结,认为“肥人多痰”,因此想要减肥还得化除痰湿.
茯苓不仅为医药学家所称道,而且还与历代文人学士所赏识.如唐朝的吴融、李商隐,宋朝的黄庭坚、苏东坡、苏辙,清朝的曹雪芹等都有赞咏茯苓的佳句.其中宋朝的黄庭坚写的一首词名叫《鹧鸪天》茯苓词说:"汤泛冰瓷一坐春,长松林下结灵根.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苏辙亦有《服茯苓赋》等.清代慈禧太后为保健养生,在太医的推荐下,慈禧常令御膳房做"茯苓饼",并用来赏赐王公大臣,这种用茯苓粉和精白面制作的糕点,慈禧很是喜爱,御膳房便越做越精细,进而发展为清王朝末期宫廷名点之一.
慈禧太后的长寿奥秘慈禧太后,满族,1835年11月29日至1908年11月15日,终年73岁.1.食补和药补慈禧重视食补和药补.各种山珍海味几乎没有她没吃过的.而且,每次进餐,还特设“看桌”,以增进食欲.此外,她听说经常噙化少量人参,便于吸收,作用持续,能补气养血,轻身延年,且无副作用,便每日噙化3克左右.同时,她还接受当年康熙帝曾因饮食过精而闹病的教训,所以,再对胃口的佳肴,她也绝不多吃.相反,她听说玉米粥、茯苓饼有益于身体健康,便对它们产生了好感,并常食不厌.在承德避暑山庄期间,又分外爱吃野兔肉.由于她在避乱期间饥不择食地吃了民间的窝窝头,从此对窝头也颇感兴趣,只不过她后来吃的是粟子面的,与最初吃的大不一样.慈禧还命人天天从京郊玉泉山运来矿泉水,供自己随时饮用.
民以食为天.尤其出门远游,光记得几处名胜,倘不和吃联系,印象往往浅淡.吃是一种文化,而且一个地方的总体文化色调与它的饮食文化色调又是相互融会贯通的.多走几处,自作比较,便明其中之妙.比方说,到北京吃烤鸭、茯苓饼、绿豆糕,就不由想起《酌中记》、《金韵退食笔记》,因而感受到明清京城生活的几丝余韵.到上海吃牛肉馄饨,就不由想起《茶楼杂记》、《上海繁华梦》,因而感受到租界割据、中西合璧的半殖民地复杂文化.
药补不如食补,这在普通百姓心中已形成了共识.不少人认为,中药类零食也是“食补”的一种,且兼备中药和零食的两种特性,比一般零食保健养生,比中药温和稳妥,既能一饱口福,又能防病治病.于是,龟苓膏、酸梅汤、凉茶、阿胶蜜枣、茯苓饼、人丹梅、首乌茶等中药零食“收获”了一大批“粉丝”.这其中既有对新事物有极大热情并勇于尝试的80后、90后,也有专注养生保健的中老年人群,有些人甚至把吃中药零食变成了习惯,无事可做时吃以打发时间,工作繁忙时吃以纾解压力,身体染恙时吃以祛病保健.
说起茯苓,我们并不陌生,如北京特产茯苓饼,还有茯苓酸奶、茯苓酒等,都有添加茯苓.但茯苓究竟有些什么功用,却很少有人说得清.全身是宝茯苓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主要寄生在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的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茯苓从外到内、由上至下皆是宝贝.茯苓皮:茯苓黑色的外皮部分即为“茯苓皮”.《本草纲目》中记载茯苓皮有治疗“水肿肤胀,开水道,开腠理”之效,说的就是茯苓皮有利水消肿作用.
老故事茯苓饼是北京传统小吃,味佳,价廉,功效多,老少皆宜,从古至今,深受大家喜爱.茯苓饼被广为流传,是与酷爱保养的慈禧有关.据传有一年,慈禧在香山行宫养病,御医见她因年事已高,常犯“心痛病”而郁郁寡欢,调理也不得要领,便劝她向法海寺里的高寿老方丈讨个方子.慈禧差人将方丈用轿子接进宫,得方丈自己亲手制作的小圆饼数枚.吃了这小圆饼,慈禧神清气爽,三天后感觉不再心痛,次日清晨便带着随从直奔法海寺.方丈告诉她:“人生在世不求仙,五谷百草保平安.此饼乃是老衲所采茯苓所制,名日‘茯苓饼’,有养生健身奇效.”慈禧连声称赞,并熟记在心.回宫之后,她便召集御医和御膳房名厨,让他们试做“茯苓饼”.据说,慈禧自从经常进食“茯苓饼”后,便很少犯“心痛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