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和尚要出门云游,但日子一推再推,已经过了半年了,还迟迟不肯动身.方丈就问他:"你要出门云游,为什么还不动身呢?" 小和尚忧愁地说:"我这次云游,一去万里,不知要跨几千条河翻几千座山,经历多少场风雨,所以,我需要好好地准备准备啊."方丈听了,沉吟了一会儿,点了点头说:"是啊,这么远的路,是需要好好准备准备."又问小和尚"你的草鞋准备足了吗?一去万里,千里迢迢,鞋不备足怎么行呢?"
清晨,我独行在江边的长堤,蓦然发现长堤两旁不知什么时候冒出了一丛丛狗尾草,在晨风中飘摇.仿佛见到了日时好友,心里涌起阵阵惊喜.狗尾草充满锐气的剑叶,修长、鲜绿、茎纤细、坚挺,在众草中亭亭玉立着,颇有几分秀气俏丽的神韵.它的花穗长在茎的顶端,毛茸茸的,像极了狗尾巴,于是也就有了“狗尾草”的称呼.晨风徐来,狗尾巴草蓊蓊纤纤的身子轻摇款摆着,那胖乎乎、毛茸茸的穗子也跟着飘飘摇摇,像是一只只欢跃闹腾的小狗在摇头晃脑,给这个寒凉的清晨,摇曳出别样的风情.狗尾草,学名莠草.早在《诗经》时代就对莠草作了描述可见莠草是一种很古老的植物.《诗经·甫田》里有: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大田上长得葳蕤的狗尾草,正是思念的写照.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正如狗尾草一般疯长.那些茂盛的狗尾草呀,曾目睹着如此刻骨铭心的思念!
第四站 深圳弘法寺从四会参拜完六祖寺,按原计划我准备去云浮新兴县参访国恩寺,新兴在唐代称为新洲,是六祖慧能的祖籍,相传六祖在圆寂之前,命门人在其故居修国恩寺后在此圆寂,国恩寺和南华寺、光孝寺并称为六祖三大祖庭.由于客观原因,云溪未能成行,当晚从四会赶到深圳.不过借此机会,我去拜访了弘法寺本焕长老和印顺方丈.
慧能和《坛经》慧能禅宗思想的特点究竟是什么?上次在四会六祖寺和大愿方丈交流时,他归纳了三化:即革命化、通俗化、平民化.我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革命"这两个字,以前经常用,特别是在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使用频率极高.其实许多人不知道,"革命"这两个字正是出自佛经.慧能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几乎没有受到过系统教育.出家前是樵夫,出家到东山寺是杂役,终日不过臼米砍柴.取得衣钵后在四会怀集一带深山老林隐姓埋名达十五年,长期与猎户樵夫为伍.这种经历,使他对社会底层平民的艰苦生活以及他们的精神需求有深切的了解,对民间的文化心理和信仰特点有独到的体察,这就决定了他的禅宗有深厚的平民色彩.
[无处不是宁静]有一位虔诚的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花到寺院里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来以香花供佛,依照经典的记载,常以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有这么一则故事:在一座寺院的门前,有一位老婆婆,她天天哭.下雨天哭,天晴也哭,总是哭个不停.人们给她起了一个外号:"哭婆".因为哭得多,人也显得憔悴.寺院里的方丈觉得这位老婆婆有些怪,就问她:"老婆婆,为什么你总是哭呢?"老婆婆边哭边说:"方丈,你有所不知,我心里的苦是说不完的.
方丈带领群僧在大殿内打坐参禅,一片寂静.一个小和尚正在打坐,一只蚊子飞过来,在他额头上叮了一个包,转身飞走.小和尚感觉奇痒,又不敢动,偷眼四望,见别人都没有被蚊子咬,神态舒适安详,更是气愤,无心打坐.方丈看在眼里,对身旁的一个和尚说:"去,把殿门打开."结果,一大群蚊子飞进来,纷纷扑向众僧.一时间,每个人都被蚊子咬了,连方丈也不能幸免.最先被蚊子咬的小和尚一见,心中的怨气立刻消了,被蚊子咬过的地方似乎也不痒了.众僧打过坐,方丈问这个小和尚:"大家都被蚊子咬过,你是不是心里舒服多了?"小和尚点头说:"是啊,您是怎么知道的呢?"
"久练自化,熟极自神",此语出自民国时期嵩山少林寺方丈妙兴法师.讲武术练到出神入化,无须多加思索,却动辄中乎肯綮.须知临阵对敌,是不容你多加思索的.虽然西方拳术不讲究内力,但这一点还是相通的,世界拳王比利亦说:"不能停下来思考,必须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本焕长老是南禅临济法派第四十四代传人,曾任广州几个大寺院的方丈住持,一生致力于传播佛教.本焕长老于201 2年4月2日在深圳弘法寺安详示寂,世寿106岁.2012年3月,一名记者去采访本焕长老.这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
有一个谜语的谜面是"五月底,六月初,佳人买纸糊窗户,丈夫出门三年整,寄来书信一字无."猜四味中药,可能有的朋友知道谜底,不错,它们就是"半夏、防风、当归、白芷."而其中"丈夫出门三年整"一句,谜底就是当归,意思是丈夫出门已三年,应当赶快归来,足见妻子对尚在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相传,有个新婚青年上山采药,对妻子说三年回来,谁知一去,三年仍不见回来.媳妇因思念丈夫而忧郁悲伤,得了气血亏损的妇女病,后来只好改嫁.
六月份的某天,一如既往的忙碌,临近傍晚,无意中来到广济寺,寺中寥寥几人,行走于庙宇之间,闻着淡淡的檀香,感受难得的宁静与安详。偶遇庙中老僧,相谈甚欢,老僧谈及医生分分钟钟都在治病救人,干的是行善积德的事,是高尚的职业。我说:“现代人教育水平高了,对禅理的了悟都容易,都知道应该真善美,但是现实中,往往因各种利益纠纷难以去执行、难以坚持,所谓悟佛容易持佛难”。老僧摇头说道:“为什么有人不能坚持,就是因为没有彻悟,觉悟和坚持是统一的,就如水库的水开闸后不可能倒流,也如懂得知识可贵的学子自然会有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学习,而不会懈怠”。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我感悟良多。后来得知原来高僧是广济寺的方丈,而那一天恰好是观音菩萨的正果日。方丈已走远,他的话却让我反思良多。我成为一名眼科医生之时,便许下了让患者“生命不息,光明不止”的愿望。几十年来,我在医学和科研的道路上求索,形成了一种抹之不去的坚持,细想下来,却分不清这种坚持从何时开始,或许这就是潜移默化中的彻悟吧。
老故事茯苓饼是北京传统小吃,味佳,价廉,功效多,老少皆宜,从古至今,深受大家喜爱.茯苓饼被广为流传,是与酷爱保养的慈禧有关.据传有一年,慈禧在香山行宫养病,御医见她因年事已高,常犯“心痛病”而郁郁寡欢,调理也不得要领,便劝她向法海寺里的高寿老方丈讨个方子.慈禧差人将方丈用轿子接进宫,得方丈自己亲手制作的小圆饼数枚.吃了这小圆饼,慈禧神清气爽,三天后感觉不再心痛,次日清晨便带着随从直奔法海寺.方丈告诉她:“人生在世不求仙,五谷百草保平安.此饼乃是老衲所采茯苓所制,名日‘茯苓饼’,有养生健身奇效.”慈禧连声称赞,并熟记在心.回宫之后,她便召集御医和御膳房名厨,让他们试做“茯苓饼”.据说,慈禧自从经常进食“茯苓饼”后,便很少犯“心痛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