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做的就是制订一个走跑交替的科学健身计划.其不仅可以改善心肺功能,维持健康体重,减去多余脂肪,塑造体形,还能减轻精神压力.一份有效的锻炼计划日程具体计划请看如下的锻炼方案.对于冬天没有任何活动者来说,这个方案特别强调循序渐进,体现在走跑的距离和速度的逐渐增加.但是,这份计划表并不适合所有人.如果您从小就有运动习惯,并且在时间安排上没问题的话,这份计划最合适不过.对于一般在职人员和有慢病危险因素的人则需要量力而行.如果按照以上计划运动,3个月运动共消耗26000千卡能量(第1个月消耗5000千卡,第2个月消耗9000千卡,第3个月消耗12000千卡),而1公斤脂肪需消耗7000千卡,所以在保持原有膳食习惯的情况下,可以减3.7公斤多余脂肪,这样腰围减3厘米是没有问题的.
一、定期监测血糖首先要定期监测血糖,尤其是在饮食和运动习惯发生改变后,此时血糖往往会发生波动,需要及时发现和调整,只有监测血糖了,才能及时采取措施.“糖友”应尽量使空腹血糖稳定在4.4~7.0mmol/L,餐后血糖不超过10mmol/L,老年人和合并严重疾病的人可适度放宽.如血糖不达标,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目的:了解教职工健康素养、饮食和运动习惯,探索健康素养与饮食、运动行为的关系,了解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素养和健康行为的一致性,为进一步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35岁以上教职工以每10岁为一组进行分组,间隔3人抽取1人。利用 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清理,采用频数、构成比、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出问卷1049份,收回有效问卷981份,有效率97.6%,男性占44.5%,女性55.5%。27.2%(267人)为低健康素养,43.7%(429人)为中等健康素养,29.0%(284人)为高健康素养,调查对象各年龄段健康素养水平均高于2012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35~64岁组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65岁以上组健康素养水平回升。健康素养、性别、年龄是影响饮食和运动习惯得分的因素。饮食和运动习惯得分与健康素养水平呈现一致性,不同健康素养组的得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低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年龄大者得分较高。结论该校教职工的健康素养知识和行为较为一致,这与扎实的健康教育和促进活动有关。应当重视对低年龄组和低健康素养者的健康指导和健康促进工作,督促他们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从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
如果你觉得很难坚持每天锻炼,以下消息对你来说可能是鼓舞人心的.新的研究显示,一周仅锻炼一次或两次有益心脏,也可降低心脏疾病死亡几率.该研究基于超过63500名参与者主动报告的运动习惯,结果于2017年3月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上.在充足运动以达到美国体力活动指南推荐量的人中,一周有一天或两天运动的人(称为周末锻炼者)心脏疾病死亡风险比不运动者低40%(见后文“运动模式:运动时间和强度有多大关系?”)
流言一:流行的减肥食谱能做到减重不反弹.真相:流行减肥食谱通常会告诫必须要把某几类食物从日常饮食中剔除.按照这类食谱节食的最初,你可能会体重真的掉了点.但,太过苛求食物种类和摄入总能量的食谱很难让人坚持,大多数人很快就把食谱抛之脑后了.另外,流行食谱还不健康,食物模式单一.而且减重速度太快(每周体重减轻超过3磅,约1.36千克)会使患胆结石风险上升.很多减肥食谱每天提供的热量甚至不足800大卡,这会导致心率异常.建议:研究表明,通过采用健康饮食搭配、适量进食、每天适量运动,从而达到每周体重减轻0.5~2磅(0.23~0.91千克)的效果,这才是减重并保持的理想方法.而且,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也能够降低患2型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风险.
目的 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习惯的相关因素和对策.方法 采用问卷形式对11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有关糖尿病运动知识、运动习惯的调查,并对影响患者运动习惯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1.1%患者未接受过运动教育,38.9%患者无良好的运动习惯,30.5%患者对运动治疗根本不重视.分析原因主要与患者对运动知识的知晓程度、对运动治疗重视程度及有无运动陪伴密切相关(P<0.01),与年龄、病程长短、文化程度等关系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能有效提高患者运动遵医行为.
女性增龄、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快速骨量丢失,很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青少年时期是最大骨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预防骨质疏松应从青少年开始.然而,因节食、运动不足等,年轻女性骨密度有低下倾向.我们在健康教育的同时进行了女大学生骨密度与运动习惯的调查,旨在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
尽管已赋予极度重视、投入大量资源用于预防及治疗,儿童肥胖的流行仍无减弱趋势.尽管所有儿童均有患肥胖症风险,不同种族、居住地、处于不同社会经济状态、可使用医疗资源不同的儿童群体间肥胖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区别.任何力图解决儿童肥胖问题的措施,均不能仅依赖于医疗卫生系统发挥作用,而必须在制定政策时考虑通过改变心理及社会环境以改变儿童及其家庭的饮食及运动习惯,并将这些政策加以实施.例如禁止向儿童出售食物,为儿童提供安全且有趣的运动场地.除上述重要政治决策外,尚需努力采取干预手段使儿童坚持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关于哪种干预最为有效尚不清.
岁末年初是各大体检中心最忙的时候.虽然国人体检率逐年增高,但很多人不知道,体检前后你不经意间的一些做法,包括饮食和运动习惯等很可能影响体检指标.本期,《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解放军第309医院体检中心主任邓传福和北京医院体检中心主任朱玲,列出人们在体检前、体检中和体检后常犯的错误.
如果有一天,听到医生宣布"你得了2型糖尿病",成了"糖友",你会如何面对?糖尿病是一个终身性的疾病,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转变——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日常习惯.除了要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每天还要增添很多新的工作,像吃药、监测血糖、学习、日常护理等.
冬天是一年中气温最低、室外活动最少的季节.一些还没有建立良好运动习惯的人应从现在开始制定锻炼计划,尤其是超重肥胖的人,冬天减体重主要是减脂肪.而对于体重肌肉不足的人来说,同样要通过运动增加身体肌肉比例.
快走有益于控制血糖,然而对本来没有运动习惯的糖友来说,如何开始锻炼可是门学问.近日,美国糖尿病学会就邀请专家为糖友提出了四点建议.把握速度.很多糖友急于通过运动降低血糖,却由于无法忍受过大的运动量而失去热情.如果不能适应连续半小时快步走的运动量,不妨从小运动量开始.圣地亚哥竞走教练、运动生理学硕士莉奇·肯普·萨尔瓦多说:"不必担心运动强度太低,研究表明,每天步行十分钟对健康也是有益的."因此,你可以每天步行三次,每次步行十分钟,直到你可以连续步行三十分钟.
对于平日不爱运动,活动量极少的人而言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可能是有困难的.运动学家推荐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既能消耗热量又不会太累的运动方式,其中爬楼梯见效最快.以60公斤体重的人而言上楼梯只要7分钟就可以消耗100千卡热量,还可锻炼心肺功能;下楼梯只要14分钟,就可以消耗100千卡热量.每天坚持爬楼梯,尤其是下楼梯,人身上主要以糖为能量的肌肉就会得到锻炼.如果您的家住在二层,楼您不妨每天来回爬十趟以上的楼梯.年纪大的人,为防止摔倒可抓住扶手爬上爬下,这样爬的时间请控制在十分钟以内,也就是说爬十次的最快速度为十分钟.爬的速度无论是快是慢,降低高血糖的效果是没有差别的.如果您不能一口气爬十个来回就分三到四次进行,每次往返三次.没有运动习惯的人,一下子要爬十个来回,可能会损害身体,可以先从两、三个来回开始习惯后再增加次数.有心脏病的人,在爬楼梯锻炼之前,应该去做运动负荷心电图检查,问问医生这项运动对您来说是否安全.
据一位病人家属反映,她母亲今年57岁,1 994年确诊糖尿病.多年来在全家人的精心照顾下,母亲的病情控制得还可以.近半年来,她父亲也出现了“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给他用血糖仪一测,餐后血糖居然高达21.0mmol/L.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糖尿病等,其家庭的共患性是很强的.国外早就有关于夫妻共患糖尿病的大量研究.例如,伊朗有一项研究显示,夫妻双方都肥胖的家庭,患糖尿病的几率相对较高,并且子女将来肥胖的几率也会增加.分析其原因,共同的不良生活习惯可能是导致“夫妻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夫妻长期在一起生活,饮食、运动习惯基本相似,有的家庭成员是一起不活动,一起不注意饮食,因此不良生活习惯的养成基本同步.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往往需要终生治疗.患者患病后生存时间的长短、生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患者自我保健意识、保健能力的强弱.目前半数以上社会公众对糖尿病一无所知,即使是糖尿病患者本人,仍有50%~80%对糖尿病也不一定了解.由于对用药治疗不规范,忽视饮食、运动等多方面的作用,造成病情反复.因此我们对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知识认知水平与用药依从性、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的相关关系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随着生活方式和食物成分的改变,发达国家乃至全球的肥胖的患病率日益增加.在美国,20岁以上的人群中,肥胖的患病率大约为33%.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肥胖在过去的20年中已增加了50%,估计其患病率至少为25%.遗传学在肥胖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而进食摄入的增加及久坐的生活方式对肥胖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儿童期肥胖导致的主要并发症和危险因素包括心理社会障碍、高血压、高脂血症、呼吸功能障碍和糖尿病(DM).当体重指数(BMI)>27kg/m2时,发生这些并发症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其中最可能发生的是2型DM.最近有报道,儿童新诊断的DM中8%~45%为2型DM.不只在北美青少年2型DM的发病率是增加的.日本学校的儿童从1976~1995年,每10万名儿童2型DM的发病率从0.2/10万增加到了7.3/10万,其中13~15岁的人群中,每10万名青少年2型DM的发病率为13.9/10万.如同北美一样,日本的经验也反映了食物结构的变化及肥胖患病率的增加,因此对大多数医生和保健人员来讲如何评价和处理儿童或青少年2型DM是一种新的挑战.一、临床估价家族史对儿童肥胖的发病提供重要的线索.肥胖儿童的父母通常也是超重的,如果父母双方均肥胖,其子女80%肥胖;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肥胖,其子女则40%肥胖.种族背景也应考虑,另外,还应收集有关膳食结构家庭饮食及看电视与运动习惯等生活方式的资料.查体时应准确地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压,并注意患者的脂肪分布情况及是否伴随黑棘皮症,因黑棘皮症是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的表现.雄激素增多所致的痤疮和毳毛增多也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目的:不同强度的有氧运动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方法: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最常见也是患病人数最多的一种疾病,发病是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不能改变,但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防治高血压。现今体力活动不足,缺乏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危害高血压最危险的生活方式之一,运动有益,有氧运动以是最有效的降压干预措施之一。有氧运动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它的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要求每次锻炼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周坚持3到5次。有氧运动时氧气能充分酵解体内的糖分,还可消耗体内脂肪,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坚持适当,合适的有氧运动,可促使大脑皮层释放特殊的神经递质,有助于降低血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接受3周,强度分别为20%(无运动习惯的高血压患者--步行每分钟70~90步开始,约每小时步行3~4千米的速度,持续10分钟)和60%(心功能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健身跑,运动时患者心率在110次左右,休息5~10分钟后恢复正常,第二天精力充沛,无不适感)最大运动能力有氧运动训练。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分别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中老年女性30名,年龄64.41岁±10.09岁(50岁~65岁),体重54kg±3.54kg,均为近期无运动习惯的太极拳运动的初学者.临床医学检查均无器质性心肺疾患.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自愿参加本次测试的中老年女性21人,年龄59.0±8.3岁(50~65岁),身高156±6.4 cm,体重58.3±6.6 kg,体脂百分率为33.3±5.8%,BMI为24±2.2 kg/m2,均为近期无运动习惯的太极拳运动初学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上升,带病生存的患者数量急剧增长,涉及大量家庭、社会医疗资源投入和生产力的消耗,也给医疗服务带来巨大挑战。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缺乏体力活动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约1/3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死亡与缺乏体力活动有关,而适度的体力活动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效应[1,2]。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在心肌梗死发病前有规律运动习惯的患者发病后早期的运动耐量明显高于无运动习惯者[3]。
1 肥胖概说肥胖由内脏及皮下脂肪过度沉积所致,其发生可能与遗传、饮食和运动习惯有关.
目的 了解某师范学院女生现在的运动习惯,分析其与运动经历和运动相关的兴趣、体力、健康等自评及今后是否规律运动意向间的关联,为今后树立其健康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抽取南京某师范学院160名在校女生(1-4年级各40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该师范学院有规律运动习惯的女生仅占21.3%;其高中阶段的运动习惯,对运动的喜欢及与运动相关的兴趣、体力、健康自评等与现在的运动习惯进行关联性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促进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的实施方面,现在有运动习惯的学生好于无运动习惯的学生,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在的运动习惯与今后规律运动意向关联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该师范学院女生的运动习惯有待改善,应积极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和指导,培养其对运动的兴趣,提高健康意识,尤其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有望影响少年儿童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达到增强体质、预防慢病的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转型所造成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加之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呈现出加速化趋势.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如何真正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情智并重、身心健康的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而这一课题的执行者就是广大的高校教师.因此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对我们这一课题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类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每周饮酒量小于40 g)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以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为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围绕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对运动认知的了解及其运动意愿和运动习惯展开,阐明基于云管理的运动干预模式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接受性和依从性,同时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为矫正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以通过互联网监测、心理疏导、合理运动、健康教育、膳食搭配等干预措施,达到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症状、体重指数以及血糖、血脂、血压等生理检测指标。
将生活习惯中有无吸烟、饮酒,工作及饮食情况,运动习惯、睡眠时间等8个与健康有关的因素与影响人们健康的易患疾病的危险因素(血压、血脂等有否异常)联系起来,作为综合评价健康的指标是有意义的.
近来很多国家和地区展开了儿童血脂水平的随访研究.由于不同地区儿童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有很大差别,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特征地区的儿童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我院对山海关地区376名7~14岁学龄儿童的血脂进行了调查,为确定山海关地区青少年血脂的正常标准、预防及诊断儿童血脂紊乱性疾病做临床参考.
有些人由于对运动性质、安全锻炼缺乏了解,或对运动存在错误的认识而长期坚持错误的运动习惯和动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即使有些良性改变,却造成了身体其他方面的损伤.误区一:只有出汗才算运动有效.出汗不出汗,不能用来衡量运动是否有效.人体的汗腺各不相同,分活跃型和保守型2种,这与遗传有关.而且,先热身是为了适应后续锻炼,有利于伸拉,以免造成损伤,并不是热身就一定是出汗.
健身的目的是“强健身体”,但是有些人由于对运动项目、锻炼方法及自身状况缺乏足够了解,长期坚持错误的运动习惯和动作.人们在锻炼中存在的主要误区有:很多人喜欢早晨锻炼,以为早上空气清新,其实不然.早上的空气中客观存在的污染最严重,并且早晨人的血液黏稠度高,容易形成血栓其实,黄昏时心跳、血压最平稳,更适合健身.准备活动是健身的必要步骤,活动前热身,可以提高身体兴奋度,减小肌肉黏滞性,增加关节的灵活性,避免运动损伤.这是危险的.身体感到不适,应暂停运动或减少运动,否则会加重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特别是老人,本身免疫力就差,身体处于异常状态时,一定要停止健身活动.很多人(特别是早上)喜欢空腹锻炼,这是非常错误的.运动需要能量,缺少能量会造成头晕、心跳加速、出冷汗等问题,严重的可能会发生猝死.
徐先生患有糖尿病、高血脂症、冠心病,并在一年前接受了心脏支架治疗.虽然装支架已经很长时间,但他还是经常感觉到胸部不适等症状,尤其在活动后,疲劳、乏力感更加明显,甚至还影响到日常生活起居.为此,他心里一直有个疑问,装了支架还能运动吗?心脏康复治疗后养成运动习惯2013年年底,徐先生在心脏康复门诊就诊时,医生为他进行了运动平板试验,发现其在低强度活动时就开始出现心肌缺血,而达到中等强度运动时,心肌缺血更加明显.针对徐先生的情况,医生给他制订了适合强度的有氧运动、阻抗训练及柔韧性、平衡训练组合.徐先生接受了门诊医生建议,尝试开始心脏康复治疗.经过一个月(共12次)的运动治疗后,给予再次评测时发现,徐先生在静息状态和低强度运动时,没有发生明显的心肌缺血,中等强度运动时发生的心肌缺血情况较运动治疗前明显减轻.更为重要的是,以往活动时的不适感基本消失,他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受此鼓舞,徐先生继续接受了两个月的运动治疗.目前,他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进入院外长期康复阶段,并定期接受康复门诊医生的随访.
上班族压力大,常常靠吃减压.现在许多工作一族崇尚无肉不欢,柜子翻开也是满满的零食,毫不忌口,加上因为讨厌流汗,没有规律运动习惯,体重往往过高.女性朋友若偏好高热量、高油脂食物,造成体内脂肪细胞堆积,会增加血液中雌激素浓度,进而促进乳房细胞加速增生,有可能诱发乳癌;此外,肥胖同时也会增加体内芳香酶的活性,将体内雄性激素转化成雌激素,也会增加体内雌激素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