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可话虽如此,谁都不希望生病,生了病都希望早点好.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饮食的调养.其实,饮食调养之外,心情对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传,我国清朝有一位巡抚大人患了抑郁症,多方寻医,久冶无效,十分苦恼.后来听说扬州兴化县有位名医赵海仙能治百病,他专程赶到兴化县求治.赵老先生按脉许久才慢吞吞地说:“依老朽之见,大人之疾乃月经不调也.”
郑板桥名叫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诗、书、画技艺精绝,旷世独立,世称“三绝”,尤其擅长画竹,是“扬州八怪”中最为著名,也最具个性的人物.郑板桥是康熙时的秀才、雍正时的举人、乾隆时的进士,曾在山东范县、潍县当过知县,因为刚正不阿、为民请命而被罢官,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他长期生活穷困潦倒,却能够历经三朝,享年73岁,这在当时“人过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实在算得上高寿.郑板桥能够年逾古稀,他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
在蔬菜行业里,“兴化香葱”有着“响当当的名号”。在业内有这样一句话:“兴化香葱,全国通用”。这句话的意思是,兴化香葱缘于其优秀的品质,不仅作为日常食用蔬菜,走进了江、浙、沪、粤、赣等众多省市的农贸市场,上了城市人的餐桌,而且经过脱水加工后的葱包,也已成为各大方便面生产商的指定葱品。
莆田桂圆产于福建省莆田市,是莆田市特产.莆田桂圆也称“莆田龙眼”,因莆田、仙游在古代属于兴化府,所产龙眼品质特优,所以焙干的龙眼又名“兴化桂圆”、“兴化龙眼”.莆田市地处福建沿海中部,整个地势背山面海,西北部山峦叠嶂,中部丘陵起伏,东南部是广阔的平原,木兰溪、延寿溪、秋芦溪等河流构成了水乡,提供了充足的农业生产水源.莆田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多为东南风,气候宜人,温暖湿润,终年鲜花争艳,四季佳果飘香.这样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极宜种植龙眼等亚热带珍贵果树,其中龙眼、枇杷、荔枝、蜜柚是莆田市传统的四大名果,历来驰名海内外,尤以龙眼为佳,素有“莆田桂圆甲天下”之美誉.
“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千古,二十年前旧板桥.”这是著名书画家启功《论书绝句》中评价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诗句.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历经清代三朝,逝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享年72岁.曾为官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深受当地人民爱戴.后罢官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在“诗书画”三方面都深有造诣.
姜揖君教授为全国著名中医针灸专家,1922年生于江苏省兴化县.1938年随伯父学医,1943年以内科悬壶乡里,兼及妇科.1957年考入南京江苏省中医学校,次年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从事针灸临床及教学工作.
贵州A县26家乡镇卫生院近3年(2001-2003),年平均亏损约234万元;江西省B县15家乡镇卫生院中有11家支大于收;山东省C县2001年18家乡镇卫生院亏损面几乎100%;江苏兴化2001年8家中心卫生院全部亏损;江西波阳县39所乡镇卫生院瘫痪15所;河南省D市卫生院2003年总亏损达36.3万元,同年××县卫生院负债37.4万元;黑龙江省E县乡镇卫生院年平均亏损16.8万元.
我出身于一个世医家庭,原籍是江苏阜宁县.先祖父余奉仙(1860-1939)学医于先曾祖赞襄公,通过勤奋攻习经典名著,精于临证,壮年时期又逢故乡和周围邻县疫病的多次流行,故除善治内、妇、儿科诸多病证外,对于多种疫病的诊治尤为精擅,堪称近代卓有影响的疫病学家.奉仙公撰有《医方经验汇编》等著作,故在晚清有“苏北三大名医”(另两位是兴化赵海仙、淮安张子平)之赞誉.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原籍江苏兴化.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在山东范县、潍县当过十二年的知县.他一生坎坷,经历过人生的诸多不幸.他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在十几年官场生涯中终因刚正不阿、为民请命被罢官,不得不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郑板桥长期生活在贫困中,但他却能享年73岁,这是与他的思想品格,为人处世和他对生活爱好分不开的.
宋代养生家陈直撰著的《养老奉亲书》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老年医学专著.宋代养生家陈直撰著的《养老奉亲书》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老年医学专著.陈直,宋代著名养生学家,元丰中(1018~1087)曾为泰洲兴化县(今江苏兴代县)县令,其生平失考.他所著的《养老奉亲书》成书不晚于1085年,是一本专门论述老年人食治之方、医药之方、摄养之道的重要医学、养生学著作.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汉族,江苏兴化县人,是我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生于公元1693年,卒于公元1765年,享年72岁.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他在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在50岁时,他曾先后出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当时,潍县(今潍坊市)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大批灾民身陷水火之中."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苦无路"是当时灾民的真实写照.
1病历摘要患者女,59岁,因全身皮疹伴瘙痒二天就诊.患者有过敏性哮喘史8年,本次因哮喘发作,咳嗽而口服环丙沙星(江苏兴化制药厂生产)及埃斯玛隆(法国爱的制药厂生产).于发疹前一日上午口服环丙沙星0.4g,晚9时服埃斯玛隆和环丙沙星各0.4g,次日晨腹部及背部出现皮疹,量不多未予注意,继服环丙沙星0.4g,至中午即发生头晕、虚汗、恶心欲吐,腹泻2次,皮疹明显增多而自行停药.第3日皮诊扩展至全身,伴剧烈瘙痒,眼睛红肿,头昏、乏力、食欲不振而就诊.即往无药物过敏史,平时服氨草碱未发生不良反应,环丙沙星和埃斯玛隆均为首次服用.
江苏省兴化市政协联谊会医药卫生组一行9人,于1999年12月24日前往顾庄乡卫生院调查.原意是总结该院施行股份合作制的经验,以便进一步推广.但了解之后,发现该院的股份合作制已经搁浅,并且发现了一些政策上、理论上、实践上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病例】女,32 y。于1998年10月25日中午出现持续性胃痛,诊断为急性胃痉挛。既往无药物过敏史,给予盐酸山莨菪碱(江苏兴化制药厂,批号 9607025)10 mg im,同时给予热水袋外敷腹部,1 h后胃疼逐渐缓解,但突发剧烈头痛,体检未发现明显诱因,服用去痛片后症状缓解。1 mo后,患者胃痉挛复发,给予同上治疗又出现剧烈头痛,未作处理,观察病情变化,经休息后缓解。
王振义院士简介王振义(1924-),祖籍江苏兴化,医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替硝唑为硝基咪唑类药物,已被用于治疗严重的外科感染性疾病,但目前国内只有口服片剂,未见注射剂型.我科于1995年9月~1996年3月应用江苏兴化制药厂生产的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对43例牙周脓肿或冠周炎患者进行治疗,用甲硝唑作为对照,以观察其疗效,为在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享年72岁,这在古时候算是长寿者了.他何以能得如此高寿?从他自撰自书在江苏兴化老家的厨房门联上便可知一二.
2006年1月,经兴化市政府研究决定,我市离休干部和残疾人员的医药费管理职能由劳动保障部门划转到卫生部门;根据市政府相关文件规定,从2006年3月1日开始实施以医疗单位为主的医药费管理体制.从运行的情况看,新的管理体制一方面为保障离休干部和残疾人员的基本医疗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快速增长的医药费支出得到了有效控制.当然,在管理上也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郑板桥,江苏兴化县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享年72岁,属于高寿之人.他不仅精通诗、书、画,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粗茶淡饭郑板桥为他在江苏兴化老家的厨房自撰自书了一对门联,其联为:"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全联寥寥几个字,高度概括了他的日常饮食生活:吃的是青菜、萝卜、糙米饭,喝的是天然水浸泡的菊花茶,且用我国传统的瓦壶,不像同时期的那些达官贵人们满桌金器、银器,鱼肉荤腥,山珍海味,饮必玉液琼浆.显然,郑板桥的这种清淡饮食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
临床资料患者,男,66岁,江苏兴化人.右小腿红斑、结节7月余.7月前,患者洗澡时不慎将右小腿擦破,此后-直未愈,并出现红色丘疹,绿豆大小,无明显自觉症状,在当地医院拟诊为"湿疹",予多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外用,无明显疗效.
江苏兴化临城镇58岁的农民王大伯,6年前莫名奇妙得了一种“怪病”,起初每天发作性四肢小抽动,形如“舞蹈”,每次5~1 0分钟自行终止.在当地县医院做了脑电图和磁共振,没发现任何异常.3年前,王大伯四肢颤抖越发厉害,吃饭双手端不起饭碗,发作时走路会突然摔倒,有时夜间睡觉时突然发作,王大娘和子女会连夜送他去医院急诊,服用安定或输液能缓解.到了2013年底,王大爷全身抖动,摇头晃脑,吃饭喝水要一个人稳住头,一个人往嘴里喂,家人还发现王大爷怕热、多汗,日渐消瘦,体重减少了近1 5公斤.这期间家人带着王大爷去了南京、上海等多家脑病专科医院,或门诊或住院以“舞蹈病”“帕金森病”等治疗都没见起色.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原籍江苏兴化.应科举为康熙朝秀才,雍正朝举人、乾隆朝进上.他一生坎坷,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经历过人生诸多不幸.曾在山东范县、潍县当过知县,终因刚正不阿、为民清命而被罢官,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郑板桥长期生活贫困里,却能享年73岁,这与他的思想品格、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分不开的.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一家人靠父亲郑之本在兴化城开的一个小杂货铺维持生计.郑之本是一个勤劳、肯吃苦的人,他起早摸黑地打理着杂货铺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