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名叫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诗、书、画技艺精绝,旷世独立,世称“三绝”,尤其擅长画竹,是“扬州八怪”中最为著名,也最具个性的人物.郑板桥是康熙时的秀才、雍正时的举人、乾隆时的进士,曾在山东范县、潍县当过知县,因为刚正不阿、为民请命而被罢官,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他长期生活穷困潦倒,却能够历经三朝,享年73岁,这在当时“人过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实在算得上高寿.郑板桥能够年逾古稀,他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
千百年来,中国人一向以竹为“清高自洁”的象征.先贤们颂竹、画竹、写竹,把竹子誉为“寒岁三友”,仿佛竹子与国人的精神生活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竹子是中国传承精神孕育出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竹,长年葱郁,寒冬不凋,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刚劲挺拔,高风亮节,集坚贞、刚毅、挺拔、淡泊、清幽于一身,深受古今文人墨客的钟爱.他们妙笔生花,咏竹赋竹,歌竹画竹,在诗情画意中舒发情感,歌颂竹之高尚情操、挺拔向上的精神,因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的咏竹画竹佳作.
我国是竹的王国,植竹历史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不少书画家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大量画竹的佳作,为竹文化平添了艺术光彩。
宋代画家文同善画墨竹,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人尊称为墨竹绘画的鼻祖。据传他曾在居处遍植竹林,经常以竹为伍,细心观察竹的不同形态,观察竹在晴晦雨雪等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做到“胸有成竹”,难怪他画竹不打底稿,将胸中之竹纳入毫端,常常痛快淋漓,一挥而就,所画的竹子出神入化,美不胜收。
大画家郑板桥在扬州西方寺前打出卖字画的收费标准:"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竹是东方文明的见证和载体,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心目中一个美好而高洁的意象.我们的祖先不但食竹、诗竹、画竹,还以竹为药,祛病健身……纵览历代的中医药典籍,都有以竹入药的记载,常用的如竹叶、竹茹、竹衣、竹沥、竹黄、竹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