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60例,依照随机分组法平均分为优质组与常规组,优质组予以优质护理干预,常规组患者予以一般护理服务.结果:肺部感染率:优质组患者术后未见肺部感染,肺部感染率为0.00%;常规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7例,肺部感染率23.33%.优质组患者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面的优质护理干预对术后肺部感染预防有重要作用.
目的 探析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肺功能和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医院收治的166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将其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83例.试验组实施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实施全身麻醉,比较两组肺功能和术后肺部感染情况.结果 术后3 d试验组的肺功能指标较对照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可减少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目的:对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在实施手术后进行有效的护理,探究护理措施对肺部感染的作用.方法:研究资料为本院在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一共收集病例88例,全部病人在实施了手术治疗后均发生肺部感染情况,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与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策略.结果:比较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实验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要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两组结果统计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在咳嗽程度以及痰液粘稠度方面低于对照组患者,将两组患者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显著(P<0.05);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有效的护理措施应用在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中,效果显著,整体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研究手术室感染管理对降低全麻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行全麻手术患者219例,手术室感染管理于2016年10月正式实施,其中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共10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10月到2017年10月共11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实施前、后手术室各项指标的卫生检测合格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结果 手术室感染管理实施后的手术室空气质量、物体表面、消毒剂、无菌物品以及专职人员手部等指标的卫生检测合格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观察组的术后肺部感染总发生率为5.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可加强手术室无菌操作及效果,降低全麻患者肺部感染率,提高手术救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目的 分析与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术后肺部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手术的患者110例,按照入院就诊时间将其均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5例.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接受手术室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结果 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6%,低于参照组的16.4%(χ2=4.9495,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4%,高于参照组的78.2%(P<0.05);研究组患者的服务态度、沟通情况、工作能力、健康宣教及护理质量平均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患者完成手术后接受手术室护理干预,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麻醉机消毒至关重要,可防止医源性肺部感染,为治疗及抢救病患提供基础.目前各医院使用的麻醉机消毒方式多种多样,本文就对常用麻醉机消毒方式及效果做一综述.
目的:探讨在妇产科手术室应用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感染率的影响.方法:收治妇产科手术患者14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感染率和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妇产科手术室应用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肺部感染概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肾移植术后的肺部感染尤以术后2~4个月多见,严重者可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最终致受者死亡.肺部感染病原学上细菌性、真菌性、病毒性和原虫感染均可发生,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多是经验性的.我科自2010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者23例,先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2007~2008年收治的55周岁以上45例手术患者,男32例,女13例,年龄55~83岁.术前心功能不全1例,并发高血压3例.手术种类胃癌16例,胆结石24例,肠梗阻1例,食管癌2例,直肠癌2例.术后肺部感染2例,刀口延迟愈合1例.
目的 研究胸部肿瘤患者术后肺炎病原体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胸外科手术患者送检病原学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该医院在2015年度共实施胸外科手术630例,发生术后肺部感染112例,感染率为17.78%.从112例感染病人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13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30株,构成比占95.59%.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37.21%(16/43)、83.33%(10/12).部分菌株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产生耐药,只对替加环素全部敏感.结论 引起我胸外科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加强病原学耐药监测,有助于有效控制感染.
喉镜的结构复杂,精密度高,其用后消毒灭菌难度大,是导致气管插管全麻术后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喉镜的清洗消毒与监测,对预防术后相关肺炎具有重要意义.
肺部感染是肾移植术后的重要并发症.本院采用西药联合中药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目的:分析儿童腹部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腹部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患儿为研究组,同期收治的80例未发生术后肺部感染的患儿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整体资料进行探讨,分析发生术后腹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应对措施.结果:研究发现,研究组患儿肥胖者占47.5%,患有呼吸道疾病者占51.3%,全身麻醉者占53.8%,留置引流管者占68.8%;对照组肥胖患儿占20.0%,患有呼吸道疾病者占15.0%,全身麻醉者占25.0%,留置引流管者占26.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明显比对照组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肥胖、全身麻醉、慢性呼吸道疾病、留置引流管等都是发生术后腹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感染率,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是必要的.
肺部感染是腹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延长患者的恢复期和增加住院费用,且能加重原发病,增加病死率.本文对我院1996年8月至2000年8月,4年来腹部术后并发肺部感染162例,进行临床分析,浅谈护理体会如下.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患者的急救手术,能解除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阻塞,改善呼吸困难,但术后肺部感染的机会较多,有文献报告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达100%[1].通过总结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我院ICU 36例行气管切开发生肺部感染患者的痰培养结果,对我院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现状分析,建立有效预防ICU院内感染的护理对策.
目的 观察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灌洗吸痰术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该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31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65例气管切开常规吸痰处置为对照组,另66例患者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吸痰术为试验组,将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肺功能及临床治疗效果对照.结果 试验组患者血气及肺功能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75.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患者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吸痰术,可明显改善患者治疗后血气及肺部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目的 探究改良式体位引流对老年性胃癌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体位引流护理,观察组予以改良体位引流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发热、白细胞计数及CRP恢复正常、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肺部感染7天后,观察组总排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且痰培养呈阳性率、现存肺部感染患者率及肺不张并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老年性胃癌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予以改良式体位引流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护理效果.
目的:小儿心脏术后早期并发肺部感染是导致重症患儿延迟恢复的最主要因素。既往临床上对肺部感染的诊断指标主要是结合微生物学证据以及一些生物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等综合考虑,存在有诊断延迟或特异性低的问题,从而可能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降钙素原(PCT)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标志物,有可能对心脏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小儿心脏手术患儿,由于受到体外循环(CPB)所致炎症反应的影响,包括PCT, CRP,WBC在内的炎症因子均会在术后早期一段时间内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并因此干扰对早期感染的临床评判。而对于CPB术后早期PCT自然变化规律及与感染的关系目前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通过测定小儿CPB心脏手术后早期并发感染与非感染患儿血浆PCT,CRP及WBC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三者对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2013年3月~5月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PICU收治年龄5岁以下,先心病手术风险矫正评分(RACHS-I)2~5级先心病术后患儿100例。连续测定术后第1、2、3、4、5、6、7天血浆PCT,CRP及WBC的含量,同期行气道分泌物细菌学培养。培养阳性者定义为术后肺部感染,并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
肾、骨髓移植的开展从根本上挽救了移植者的生命.然而除了排斥反应成了移植物存活的主要威胁外,术后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则成为了生存的另一种主要威胁.术后肺部感染中,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则是颇具威胁的主要病毒感染,因此防治术后肺部CMV感染,对于提高生存率意义十分重要.为此,将近些年来肾、骨髓移植术后肺部CMV感染32例作回顾性分析如下,以助共同探讨防治策略.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为消化道恶性肿瘤之首.我国每年死于胃癌的患者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率的23%,外科手术仍是目前治疗胃癌的首选方法,并且越来越多的老年胃癌患者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但是,老年患者呼吸系统多发生退行性改变,加上吸烟、肺部慢性疾病、心功能不全等其他因素,导致老年患者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1].
1概述目前,尽管在组织配型、移植外科技术及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感染和排斥反应仍然是导致肾移植受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感染和排斥反应密切联系相关,直接影响到人肾的长期存活,成为肾移植术后对受者及移植肾长期存活最大的威胁.据国际多个移植中心的统计,肾移植后第1年约有75%的受者发生过各种不同程度的感染,26%的患者直接死亡原因是感染[1].其中肺部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也是肾移植受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特点是起病急、进展快、早期即可出现低氧血症,如进展至ARDS,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2].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治成为企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对手术护理干预在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率方面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位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室护理,对干预组进行比较系统的、全面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对2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的肺部感染率明显高于干预组(P<0.01);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2.3%,明显低于干预组的98.2%(P<0.01);干预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明显要比对照组短(P<0.01)。结论:对进行手术治疗后的患者,给予比较系统的、全面的手术室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以下简称肝移植)在我国得到推广开展,由科研项目成为常规临床治疗手段.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是常见并发症,对受体预后可产生重要影响,一直受到移植医师的重视.本文对我院肝移植病人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目的 分析腰硬联合麻醉与全身麻醉对老年开腹手术患者效果及术后肺部感染影响.方法 选自医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行开腹手术患者182例,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与全身麻醉组,各91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应激反应变化,术前、术后1d、术后3d简易智力状态评分(MMSE),及术后3d肺部感染情况.结果 腰硬联合麻醉组术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分别为(97.67±6.87)mmHg和(79.28±4.09)次/min低于全身麻醉组(113.24±8.49) mmHg和(103.37±6.26)次/min(P<0.001);术后腰硬联合麻醉组术后皮质醇(Cor)和去甲肾上腺素(NE)(340.76±63.72)ng/ml和(1.35±0.43) nmol/L低于全身麻醉组(P<0.001);腰硬联合麻醉组MMSE评分术后1d、3d分别为(25.59±3.87)、(25.87±4.18)分高于全身麻醉组(P<0.001);腰硬联合麻醉组术后3d肺部感染率4.40%低于全身麻醉组18.68% (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开腹手术效果优于全身麻醉,对患者应激反应和认知功能影响小,且可降低术后肺部感染.
目的:观察与分析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为制定术后感染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收治的择期行切除手术老年食管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麻醉+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对两组患者麻醉前、拔管后5 min的呼吸功能指标及术后恢复指标、肺部感染监测指标及肺部感染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分别为4.0%和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前、后的两个监测时点,观察组患者各项呼吸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拔管后5 min的各项呼吸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术后麻醉恢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术后肺部感染监测指标分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食管癌手术中应用硬膜外麻醉和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可使患者的肺功能保持平稳,加快术后清醒,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率,确保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腹部手术患者效果观察及对术后肺部感染影响研究.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148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74例;A组采用全身麻醉,B组采用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 B组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快于A组(P<0.05);拔管后,A组SpO2较麻醉前降低,而MAP和HR较麻醉前增加(P<0.05);拔管后,B组SpO2高于A组,而MAP和HR低于A组(P<0.05);A组术后1d和术后3 d MMSE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B组MMSE评分术后1d和3d高于A组(P<0.05);B组术后肺部感染率为2.70%低于A组的13.51% (P<0.05).结论 腹部手术患者应用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效果优于全身麻醉,且术后肺部感染少于全身麻醉,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目的 分析全麻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0月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327例,对患者痰标本中的病原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全麻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发生术后肺部感染26例,感染率为7.9%,共分离出病原菌5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56.7%、35.8%和7.5%,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是主要病原菌,分别占28.3%、24.5%、22.7%;年龄、手术部位、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合并糖尿病、吸烟情况、手术时间、侵入性操作等为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2h、侵入性操作等因素是全麻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全麻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相关因素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临床医师应采用合理的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术后感染、改善患者的预后.
目的 了解麻醉机通气系统细菌感染与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性,预防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出现肺部医院感染. 方法 选择2013年-2015年收治的384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菌落检出结果相应的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感染组64例与非感染组320例,比较两组病例术后肺部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结果 384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医院感染20例,感染率为5.21%;在所有患者使用的麻醉机通气系统取1 536份标本,检出细菌的有64份,阳性率为4.17%;由64份细菌阳性标本中共检出69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42株占60.87%;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麻醉机通气系统感染和术后肺部医院感染呈正相关(r=0.514, P<0.05). 结论 麻醉机通气系统经消毒之后仍存在较低比例的细菌感染,通过控制麻醉机通气系统的细菌感染能预防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肺部感染.
目的 分析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08例高龄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统计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分析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108例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40例,感染率为37.04%,手术时间>4h、失血量>800ml、喉返神经损伤 、胃食管反流 、术后使用PCEA、有吸烟史及糖尿病为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将以上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回归分析模型,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影响因素包括失血量>800ml、喉返神经损伤 、胃食管反流 、术后使用PCEA、有吸烟史及糖尿病.结论 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相关因素较多,术前应积极改善患者基础状况,术中避免神经损伤,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目的 分析探讨开胸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自医院2009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60例行胸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单次肌内注射哌替啶50 mg镇痛,研究组术后采取硬膜外自控镇痛模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变化、镇痛评分、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 手术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各项指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呼吸、最大呼气量1秒量、每分钟静息通气量、在非供氧情况下指脉氧的饱和度、心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取硬膜外自控对开胸术后患者镇痛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利于患者的术后早期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