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直视手术常在体外循环下进行,而体外循环是非生理的人工心肺装置.体外循环过程中,血液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及血流状态、血管压力等因素都与生理循环有很大差异.体外循环术后常因低心排血量和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而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导致循环系统容量负荷过重,出现全身弥漫性组织水肿和肺水肿等临床综合征.早期应用腹膜透析,可暂时替代肾脏功能,迅速纠正容量超负荷,减轻心脏负担,明显改善心肺功能.
先心病术后婴儿哭闹、躁动是常见现象.若不及时找出原因,给予相应处理,可导致不良后果.我中心 1996年 5月至 2000年12月共行婴儿心脏手术258例,其中术后出现躁动的患儿有83例,占32.2%.针对患儿躁动原因提出处理对策,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收到了较好效果,显著提高了ICU护理质量,现总结报告如下.
房室结区异位心动过速(Junctional ectopic techycardia,JET)是发生在婴幼儿心脏病术后、致死率较高的特发性室上性心率紊乱,表现为术后突发持续性心动过速,临床常规治疗方法无效,严重威胁婴幼儿先心病患者术后安全.1992年9月至1998年9月,我科连续治疗婴幼儿先心病术后JET 12例无死亡,就其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目的:小儿心脏术后早期并发肺部感染是导致重症患儿延迟恢复的最主要因素。既往临床上对肺部感染的诊断指标主要是结合微生物学证据以及一些生物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等综合考虑,存在有诊断延迟或特异性低的问题,从而可能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降钙素原(PCT)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标志物,有可能对心脏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小儿心脏手术患儿,由于受到体外循环(CPB)所致炎症反应的影响,包括PCT, CRP,WBC在内的炎症因子均会在术后早期一段时间内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并因此干扰对早期感染的临床评判。而对于CPB术后早期PCT自然变化规律及与感染的关系目前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通过测定小儿CPB心脏手术后早期并发感染与非感染患儿血浆PCT,CRP及WBC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三者对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2013年3月~5月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PICU收治年龄5岁以下,先心病手术风险矫正评分(RACHS-I)2~5级先心病术后患儿100例。连续测定术后第1、2、3、4、5、6、7天血浆PCT,CRP及WBC的含量,同期行气道分泌物细菌学培养。培养阳性者定义为术后肺部感染,并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
目的:研究先心病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期间接受先心病术后患者的客观临床病史资料。定义术后24小时未能脱离呼吸机辅助通气为延迟拔管。采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围术期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心脏手术后快速康复是一项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性技术。是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呼吸机辅助及ICU 滞留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加快床位周转,从而减轻社会及家庭的负担。其中,早期拔管(early extubation,EE)是快速康复技术中最为重要的步骤。目前简单先心病及部分复杂先心病(如完全性房室通道、右心旁路手术)术后的快速康复已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常规应用。但鉴于复杂先心病整体心脏畸形与手术方式的复杂性,复杂先心病术后早期拔管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探讨小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后早期拔管的可行性及相关风险因素。
目的:通过规范小儿先心病手术深静脉置管感控管理,降低深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阳性发生率。
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在阜外医院小儿心脏中心行心脏外科手术后深静脉置管超过3天的患儿913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2012年1月至6月未实施感控管理的329例为对照组,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实施感控管理的584例为实验组,比较两组血培养及管端培养的阳性发生率,其中将由于病情危重未实施感控管理出现感染阳性发生的5例未纳入分组。
目的:肺动脉高压(PAH)是先天性体-肺分流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应用iTRAQ 多重化学标记-串联质谱技术,观察分析先心病术后肺动脉高压可逆的患者与肺动脉高压不可逆的患者肺组织中的差异蛋白,在蛋白质组学水平探讨先心病术后 PAH 可逆的分子学机制。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内直视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 年 1月至 2008 年12月间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儿童医院SICU的143例心内直视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8 h 的先心病婴幼儿的病历资料.将143例婴幼儿分为两组:发生VAP的 59 例为 VAP 组,未发生 VAP 的 84例为对照组.以性别、疾病类型、生长发育情况、贫血、血清球蛋白水平、术前抗生素应用情况、生长发育、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H2受体抑制剂或制酸剂应用等为预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明确婴幼儿心内直视术后与VAP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婴幼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术后VAP的发生率为 41.3%.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抗生素使用、体外循环(CPB)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H2受体抑制剂或制酸剂应用、术后低心排、术后合并败血症这7个因素与VAP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抗生素使用、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H2受体抑制剂或制酸剂应用是婴幼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术后V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婴幼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术后VAP 发生率高,术前抗生素使用、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H2受体抑制剂或制酸剂应用是婴幼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术后VAP的独立危险因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控制VAP的最佳策略.
由于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诊治技术的进步,1岁以内婴儿手术逐渐增多.保证手术治疗的成功,在手术技巧、体外循环(CPB)技术水平的提高下,术后监护处理非常重要.先心病术后危重病情处理水平的提高,对婴儿先心病术后渡过危险期尤为关键.现介绍86例婴儿先心病处理经验如下.
先心病患儿术后大多需要口服强心、利尿、补钾等药物,个别患儿由于喂药困难,很难达到药物疗效.2009年6月15日,我院成功抢救1例先心病术后没有有效补钾而导致的重症低血钾患儿.低血钾指血清K+<3.5 mmol/L,临床表现为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表现为腹胀、肌张力降低,严重者可并发多种心律失常、呼吸肌麻痹,甚至出现室颤、心脏骤停.若不及时恰当处理,常可危及患儿生命[1].现将救护体会报道如下.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手术后机械通气的应用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婴幼儿先心病手术后应用机械通气的效果.结果:本组死亡5例,其中1例因应用机械通气而死亡,出现肺部并发症48例,经对症治疗,调整呼吸机和使用抗生素等治疗后治愈.结论:要幼儿先心病手术后有效地应用机械通气,控制肺动脉高压,防止各种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可使先心病患儿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提高存活率,缩短住院时同,减轻患儿及家属的负担.
我们近来运用护理程序对5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24小时进行整体护理,全组50例,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岁~19岁,其中室间隔缺损(VSD)30例、房间隔缺损(ASD)11例、F4 6例、大动脉转位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手术时间最长10小时,最短为3小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动脉置管近年来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动脉置管术是将导管置入动脉内,经换能器连接监护仪直接测量血压的一种方法.可以直接反应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血压的瞬间变化,进行多项指标监测,反复血气分析监测及各种化验取血等起着重要的作用.[1]现在将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动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总结如下.
目的 评估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手术后治疗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有效性,更好地了解先心病手术后行腹膜透析(PD)治疗的监测和护理.方法 2007年6月至2013年6月,用PD治疗婴幼儿心脏手术后并发无尿型急性肾功能48例,通过对尿量的观察,定时复查血气、生化及胃肠营养和静脉营养供给,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 48例患儿中42例均在腹膜透析支持下6~36 h开始恢复有尿,尿素氮12h后开始下降,最后安全渡过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后恢复了肾功能,痊愈出院;4例治疗期间出现低心排排血量综合征死亡;2例放弃治疗.结论 婴幼儿先心病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应尽早行腹膜透析治疗,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大大提高了患儿生存率.
心脏术后延迟关胸,是指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暂不关胸,待心肌水肿消退,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再关闭胸骨.
婴儿先心病行心脏直视术后早期病情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输入一种或多种血管活性药物及其它药物治疗.婴儿的用药量较成人小,对静脉入量的控制也更加严格,微量注射泵(简称微泵)因其用量精确,在婴儿先心病术后得到广泛的应用.我院2002年10月-2005年4月共对104例婴儿先心病施行了心脏直视手术,术后均使用了微泵,现报道如下.
自1938年Gross及Hubbard首先成功地结扎未闭动脉导管,1953年Gibbon首次使用体外循环于房间隔缺损(ASD)手术,我国的吴英恺教授和苏鸿熙教授分别于1942年及1956年完成了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及体外循环下ASD修补术.近60年来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外科治疗有了飞速的发展,外科器械、外科手术方法、体外循环、麻醉及对先心病术后一些病理生理的研究,也使先心病手术的成功率及手术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使一些以往认为无法手术的患儿得以延长生命,改善了生活质量.
在过去的30年中,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修补手术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常见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及大动脉转位等修补术早已成为常规手术.由于术后生存率已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人们更关心的是术后远期的并发症,特别是术后晚期心律失常、猝死及二者的关系.先心病术后合并心律失常是很常见的,原因可能是手术直接损伤,也可能是手术造成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或术前已存在的心律失常.在一些简单畸形如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除房室传导阻滞外,很少发生其它类型的心律失常,故人们更关注一些复杂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及大动脉转位.
目的 研究简易鼻塞式CPAP治疗小儿先心病术后肺炎的作用.方法 对20例小儿先心病术后重症肺炎低氧血症的患者均使用简易鼻塞式CPAP,治疗前后均进行血气分析监测,并辅以积极的护理措施.结果 简易鼻塞式CPAP治疗后提高了氧合,改善了通气功能,病人呼吸症状改善.结论 简易鼻塞式CPAP治疗小儿先心术后重症肺炎疗效确切.
目的:通过对69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进行呼吸道管理,减少肺部并发症.方法:根据小儿呼吸道的特点,分析引起肺部并发症的原因,抓住气管插管管理、吸痰管理、呼吸机应用管理、气道温湿化管理、气管插管拔除后管理、术前术后健康指导几个重要环节,控制肺部并发症.结果:本组69例患儿,由于加强了呼吸道管理,只有7例患儿发生肺部并发症,经治疗,全部痊愈,无1例死亡.结论:加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呼吸道的管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患儿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9岁,因呼吸困难近1月来加重入院.查体:胸骨右缘3、4肋间闻及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二音减弱.临床诊断:房间隔缺损(冠状静脉窦型).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P波倒置,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QRS波群Ⅰ、AVL呈rS型,Ⅱ、Ⅲ、AVF呈Rs型,V1~V4呈RS型,V5~V6呈qRs型,AVR呈Qr型,心率65次/min,电轴120°心电图诊断:(1)交接区性心律伴干扰性房室脱节(图1)(2)右心室肥厚.于10d后行房间隔修补术后,复查心电图示P波较低,与QRS波群无明显关系,R-R间期呈短-更短-长等周期变化.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科116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疼痛的临床护理资料,结合护士CRIES疼痛评价方法和家长疼痛问卷调查,正确评估患儿疼痛,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创造好的休养环境,用药物及安抚法、注意力转移和催眠术减少患儿疼痛,为小儿术后顺利康复创造条件.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术后早期撤离呼吸机的观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但目前对机械通气时间长短的规定无统一标准.有文献报道实行"快速轨道(fast-track)"方案的先心病患儿术毕在手术室即拔除气管插管[1].通常以术后6、8或12 h作为早期撤离呼吸机的界限[2,3].本研究以机械通气12 h为界划分呼吸机早期撤离组和晚期撤离组.分析1991~1992年和2000年1 788例先心病患儿的术后临床资料,探讨先心病术后早期撤离呼吸机的可行性及其相关因素,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早期撤离呼吸机提供客观依据.
心血管术后主动脉破裂非常罕见,出血凶险,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本院成功抢救1例体外循环复杂先心病术后20h升主动脉自发破裂的患儿,报道如下.
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常因心肺功能不全、肺动脉高压危象、严重感染等致早期脱离呼吸机困难,一此儿尽管术后早期拔管,但数小时或数天后仍需再次插管.故在重危患儿有时选择长时间机械辅助通气是有必要的[1].但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可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2].本研究通过分析和评价引起小儿先心病术后撒机时间延长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正确选择合适的撤机时间、提高重危病人的手术成功率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目的 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并发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儿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及治疗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对2015-2016年儿童重症监护室送检的先心病术后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制定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治疗方案,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测各类标本148份,分离出80株多重耐药菌及产超广谱酶阴性杆菌,其中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占比达37.5%(30/80);3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27种常用抗菌药物基本耐药,其中25种抗菌药物耐药率100.0%.抗感染治疗显示,头孢哌酮/舒巴坦疗效较好,痊愈或有效率91.3%(21/23),而其他药物痊愈或有效率仅42.9%(3/7).结论 儿童先心病术后并发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严重,治疗难度大,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及临床疗效选择药物,以制定最佳给药方案.
对235例实施先心病手术患儿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干预组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非干预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VAP的发生率,分析VAP发生的危险因素,调查患儿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呼吸机治疗时间、长时间体外循环、延迟关胸、应用麻醉、镇静和肌松药物的时间差异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两组患儿共发生VAP 78例,干预组20例,VAP发生率为16.95%,非干预组58例,VAP发生率为49.57%,干预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非干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长时间呼吸机治疗会导致患者VAP发生率高,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可有效减低VAP的发生.
目的:研究简易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CPAP)对小儿先心病体外循环术后撤除呼吸机之后的低氧血症的疗效。方法小儿先心病术后低氧血症的患者40例,20例使用简易鼻塞式CPAP,20例使用双鼻给氧,治疗前后均进行经皮血氧监测及血气分析监测;并辅以胸片检查。结果简易鼻塞式CPAP较双鼻给氧治疗小儿先心病术后低氧血症更有效提高血氧指标,胸片渗出减少,术后并发症少,症状改善。结论简易鼻塞式CPAP治疗小儿先心术后低氧血症优于双鼻给氧。
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发生了很大变化,正确评估其心脏功能,是术后监护的重点内容之一.然而对重危患儿、小婴儿,仅凭临床观察难以发现瞬间的变化,需通过各种监测方法得到直接、灵敏、可靠的信息,以便进行正确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