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2岁,阵发性心慌7年,发现心率慢1月余就诊.听诊:心率76/min,心律不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血压150/70 mm Hg,胸片、心脏超声均未见异常.心电图示P'波规律出现,P'-P'间期0.36 s,2∶1~4∶1下传,下传的P-R间期0.23~0.35 s(图1).梯形图示在房室交界区存在上下两个平面的阻滞区:上部2∶1房室传导,下部2∶1下传呈文氏现象,交替性文氏周期.QRS波群时限0.08 s,心室率72 bpm.心电图诊断: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的交替性文氏周期,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缓慢性心律失常主要因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引起的心率缓慢,由于心率过缓或心搏暂停,可能影响到血流动力学,临床上表现出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的一些症状,如头晕、黑朦及晕厥发作等.这些疾病药物治疗较难奏效,起搏器治疗效果非常显著.随着起搏器种类增多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对其作用机理有了新的认识,因此,在选用起搏器的观念上也不断更新,心室起搏一统天下的时代将成为历史.本文旨在介绍起搏器的一些新进展及合理选用起搏器,发挥出起搏器的内在功能,更合理的应用于患者.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情差别甚大,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发生心脏扩大、严重心力衰竭、心动过速或房室传导阻滞、猝死,部分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目前尚缺乏特异而有效的治疗手段.本研究通过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观察曲美他嗪对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
近年来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发病率随年龄和心血管疾病增高,呈明显递增趋势。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 ,Pd)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2]。本研究旨在探讨Pd在心绞痛并发心房颤动患者中作为无创性预测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体表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有心房颤动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40~81岁,平均(52±10)岁,心绞痛病史3~15年,平均(8±3)年。无心房颤动的心绞痛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1~78岁,平均(50±10)岁;心绞痛病史2~12年,平均(8±4)年。研究前1周内均未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所有病例检查当天均为窦性心律,不合并高血压和其他器质性心血管疾病以及全身性疾病患者。排除预激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电解质紊乱和严重左心功能不全。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普罗帕酮(propafenone,心律平)属于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1],但其严重不良反应需引起重视,现将我们遇到的该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10例报道如下.
为验证心先安注射液的临床疗效,我们应用心先安注射液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38例(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6例,房室传导阻滞12例),取得了较显著的疗效且无明显副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对象选择1999年10月~2002年10月收治的经常规治疗无效的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型冠心病24例,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42~58岁.平均年龄:46.7±6.4岁,其中快速型心房纤颤12例,心房扑动2例,房速2例,窦性心动过速8例,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心功Ⅱ级11例,心功Ⅲ级9例,心功Ⅳ级4例,所有病例均无低血压、无支气管哮喘,无房室传导阻滞.
1 对象与方法收集我院住院及门诊随诊72例再次心肌梗死病人,根据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确诊为再次心肌梗死.1.1 排除标准:合并支气管哮喘、心力衰竭,低血压(SBP≤90mmHg;1mmHg=0.133kpn),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HR<60次/min),糖尿病.
前文(2017年第9期的《并不简单的“简单”治疗》)说到,罹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李大妈,由于有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不能接受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SGB),但疼痛科医生采取了另一种“不简单”的治疗——皮内注射治疗,经过规范的2个疗程后,李大妈的疼痛明显缓解,这下“介绍人”王老汉在街坊中的知名度再度得到了提高.大家都说:有了疼痛疾病不要怕,听老王的找疼痛医生看就好.这不,隔壁小区的张大爷也过来找王老汉,想问问他自己肚子上的PHN怎么治.开始,王老汉还纳闷,张大爷是典型的PHN,虽然说在肚子上,可能不太适合首选SGB,但也可以做皮内注射啊.但仔细一问,才知道缘由:原来张大爷自小就晕针,只要一见针头要扎到自己身上,就马上大汗淋漓、呼吸急促了.虽说现在他都70多岁了,可这个晕针的问题还是一直伴随着他.所以,张大爷在询问李大妈的皮内注射治疗经过后,发现还是不适合自己,这才来找王老汉,想问问怎么办?
资料与方法2007年1月~2009年6月收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52例,男31例,女21例;年龄15~67岁,平均38岁.首次发作11例,反复多次发作41例,病史最长23年.均符合PSVT心电图诊断标准,并且排除了器质性心脏病、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慢阻肺患者.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DCG)中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到的38例房颤伴长R-R间期者进行相关分析,对38例分成平均心室率<60次/分及≥60次/分,长R-R间期<2.5秒及≥2.5秒,长R-R间期与睡眠相关及与睡眠不相关进行比较.结果:38例中长R-R间期476次,白天88次(18.4%)、夜间388次(81.6%);平均心室率<60次/分26例、≥60次/分12例;长R-R间期<2.5秒14例、≥2.5秒24例;长R-R间期与睡眠相关22例、不相关16例.38例中12例有头晕、黑曚或晕厥病史,其平均心室率<60次/分,最长的R-R间期均≥2.5秒,且与睡眠不相关.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其平均心室率越慢R-R间期越长,与睡眠不相关时易发生头晕或晕厥,多为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射频消融(RFCA)是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新技术,因其具有损伤小、安全、有效、可重复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利用射频能量作用于引起心律失常之折返还,使环路因受热而发生了不可逆的损伤,从而消除参与心动过速的折返环,达到根治心动过速的目的.但它属创伤性治疗方法,如处理不当,可引起血气胸、心包填塞、房室传导阻滞或相关部分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施行RFCA患者20例,现将手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和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病历资料患者,男,21岁,因"发热、心悸、气促1天"就诊入院.体检:BP 110/80mmHg,心率75次/分,心律不齐,心脏扩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血沉增快,抗"O"增高.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可见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和阵发性P-R间期延长.诊断为:窦性心律,三时相阵发性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证之一,主要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本病多发于冠心病、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等.
胺碘酮(乙胺碘呋酮)原为抗心绞痛药,具有选择性冠脉扩张作用,能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近年来发现其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属Ⅲ类药物,能延长房室结、心房和心室肌纤维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并减慢传导.其毒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和甲状腺功能障碍为主.该药抗心律失常应用的新特点和毒副作用研究不断增加,本文就此做归纳报告.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其预后.方法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其预后.方法 该院在2008年1月-2012年6月期间共接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其中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0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6例,74例好转出院,治疗有效率为92.5%;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经过治疗死亡2例,38例均好转出院并且房室传导阻滞均得到有效地恢复,治疗有效率为95.0%,其中临床中I度房室传导阻滞(23例、75%),Ⅱ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5例,12.5%),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9例,22.5%)、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7.5%).结论 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中要严格注意其临床特征及其变化,对原发病心肌梗死要积极地治疗,对并发症房室传导阻滞要慎重的对待,可有效的提高其预后效果.
1 病案介绍患儿,女,6岁,2016年10月19日初诊.患儿因感冒后心悸、气短、咳嗽、自汗、活动后加重两月余就诊.时有痰多白色,手心热.纳差,便约不畅,夜尿频2或3次.北京儿童医院、安贞医院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多次心电图及Hoter示: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舌质嫩,苔白腻,脉细寸弱.辨证属气阴两虚、血瘀络阻;治以益气复脉、养阴通络、升陷祛瘀;处方以炙甘草汤合升陷祛瘀汤加减,方药组成:炙甘草15g,火麻仁10g,生地黄10g,鲜地黄10g,桂枝10g,生姜10g,大枣15g,阿胶6g,太子参10g,麦冬10g,五味子8g,黄芪15g,柴胡8g,桔梗10g,山萸肉10g,三棱8g,莪术10g,知母10g,蒲公英15g,白术30g.14剂,加黄酒50 mL浸泡,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孟昭阳主任医师就职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内科,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从医30余年,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早年师从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林慧芳,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颇有心得,笔者有幸师从孟昭阳老师学习,每日得谆谆教导,获益匪浅。
心房颤动为一种突发性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及忧虑不安。患者房颤发作时,常出现心慌气喘,严重者出现浮肿、心绞痛[1]。笔者采用稳心颗粒配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医院就诊患者78例,均经体表心电图或 Holter 监测确诊为阵发性房颤。排除心功能 NYHAⅢ级以上,或瓣膜性心脏病,左房内径≥55 mm;或病窦综合征、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以及伴发肝肾功能损害,或甲状腺亢进症者。全部患者均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按病例尾号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24~42岁、平均(32±1.1)岁;病程(1~6)d、平均(2±0.5)d,其中属扩张性心肌病10例,瓣膜性心脏病1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冠心病8例。对照组42例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3±1.2)岁;病程(2~5)d、平均病程(3±0.4)d,其中属扩张性心肌病9例、瓣膜性心脏病1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5例、冠心病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目的:分析评价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心动过缓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1949年-2014年CNKI、VIP、CMB三大数据库关于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心动过缓的文献352篇,选择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对照试验(CCT),采用Cochrane协作网,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8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文献,计2 109例患者,经Meta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中,①麻黄细辛附子汤与西医治疗:OR=4.19,95%可信区间为[2.75,6.39],Z=6.66,P<0.00001,RR=1.29,95%可信区间为[1.19,1.39],Z=6.42,P<0.00001,RD=-0.20,95%可信区间为-0.26,-0.15],Z=7.04,P<0.00001.②麻黄细辛附子汤+西医治疗与西医治疗:OR=4.36,95%可信区间为[2.87,6.60],Z=6.94,P<0.00001,RR=1.30,95%可信区间为[1.21,1.40],Z=6.92,P<0.00001,RD=-0.24,95%可信区间为[-0.29,-0.15],Z=8.49,P<0.00001.③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其他中医药治疗:OR=3.17,95%可信区间为[2.15,4.70],Z=5.78,P<0.00001,RR (total) =1.31,95%可信区间为[1.18,1.44],Z=5.38,P<0.00001,RD=-0.20,95%可信区间为[-0.27,-0.13],Z=5.83,P<0.00001.结论: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心动过缓优于单纯西医疗法及其他中医药治疗.
刺五加注射液是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茎叶经水醇法制成的含多种有效成分的棕红色灭菌溶液.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应激等功效,临床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硬化、冠心病、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1][2].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发生较多,有过敏性休克、类过敏休克样反应,且以皮肤过敏为突出表现:荨麻疹、丘疹、斑丘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3].严重者可引起心脏过敏反应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危及生命,现将我院患者因静脉滴注刺五加注射液引起心脏房室传导阻滞2例报道如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是由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且经常同时合并心房自律性异常和房室传导阻滞.
为探讨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对中医证的影响,笔者观察了133例不同证型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病窦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起搏器后的中医症状疗效,现报道如下.
我们采用大剂量参附注射液治疗缓慢心律失常43例,与对照组30例比较,且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10例接受食道电生理检查,现报道如下。 所有病例符合西医学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房室传导阻滞(AVB)、窦性心动过缓(24h内平均心率<55次/min,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者)〕诊断标准(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134—1136)。
房室传导阻滞是难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医病机为本虚标实,心肾阳虚为本,寒、痰、瘀为标.主要病位在心,常涉及肾、脾.心肾阳虚证辨治以温补心肾;寒凝血瘀证辨治以温阳通脉;痰瘀痹阻证辨治以祛痰化瘀;另据病情佐以益气养心阴等法.
适应性调律即以“证”为中心确立基本治法和方药,同时选取既符合患者体质又适合该心律失常特点的药物,综合性多靶点调治.从以清化为调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以稳为调治疗心房纤维性颤动、以通为调治疗房室传导阻滞三方面为例介绍适应性调律适应疾病特征、适应患者特质及综合性多靶点调治难治性心律失常的临证思路.
介绍房室传导阻滞(结脉证)发病机制、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提出元阳不足、脉络痹阻为结脉证的主要病机,运用“温通剔络”法治疗结脉证疗效颇佳.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CAVB)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4年12月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8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出现 CAVB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CAVB 患儿中内科介入封堵术后2例,外科修补术后6例。内科封堵2例患儿于术后第3~5天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1例给予地塞米松和白蛋白等药物治疗1周后心电图恢复正常,1例术后第3天转外科取出封堵器半月后恢复正常,分别随访4年和7年,心功能和心电图正常。外科修补6例患儿均为迟发性CAVB,3例存在心功能不全(其中2例出现频繁阿-斯综合征发作),3例心功能正常;2例接受永久起搏器治疗,起搏模式为右室心尖部心内膜单腔永久性起搏,随访3~5年,左室射血分数>50%,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下降至正常范围;拒绝接受起搏器4例患儿给予甲基泼尼松龙琥珀酸钠治疗无效,存在心功能不全的1例患儿术后4个月死亡,3例定期临床随访。结论对于室间隔缺损内科介入封堵术后早发性CAVB,在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白蛋白等药物治疗同时,应考虑外科取出封堵器以防复发;外科修补术后迟发性CAVB可定期临床随访,如存在频繁阿-斯综合征发作或心功能不全应接受永久起搏器治疗。
目的观察急性下壁心梗时,心电图检查和希氏束检查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的时间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患者24例,分为:(1)单纯下壁组;(2)下壁后壁或右室组;(3)下壁合并前、侧壁组.均行心电图及希氏束电图检查.结果三组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相似,多数房室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起病后12h内出现(81.8%).阿托品和异丙肾上腺素治疗14例,AVB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预后良好.结论急性下壁与合并其他部位心梗的AVB发病率相似,大部分出现时间为12h以内,多数AVB未用起搏治疗获得良好预后.
自漂浮起搏电极于20世纪80年代发明以来,为床边准确植入电极、缩短抢救及手术时间提供了可能[1].本文总结我急救中心1999年3月~2001年6月,应用漂浮电极床边紧急临时起搏术,结合体表心电图行床边紧急起搏治疗危重病人26例,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全组76例中,男67例,女9例,年龄31~79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1例,包括单纯性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5次/min)7例,窦性静止、窦房传导阻滞(R-R间期>3.0 s)9例,窦性心动过缓伴莫氏Ⅰ型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Ⅱ度Ⅱ型AVB 20例,Ⅲ度AVB 5例,溶栓后再灌流损伤引起高度AVB 6例,双束支传导阻滞2例,暴发性心肌炎合并高度AVB 3例,重度颅脑损伤生命体征不平稳5例,病窦综合征4例,急性中毒9例,脑卒中1例,原因不明2例.以上患者均伴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其中4例有严重脑缺血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