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发病率随年龄和心血管疾病增高,呈明显递增趋势。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 ,Pd)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2]。本研究旨在探讨Pd在心绞痛并发心房颤动患者中作为无创性预测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体表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有心房颤动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40~81岁,平均(52±10)岁,心绞痛病史3~15年,平均(8±3)年。无心房颤动的心绞痛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1~78岁,平均(50±10)岁;心绞痛病史2~12年,平均(8±4)年。研究前1周内均未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所有病例检查当天均为窦性心律,不合并高血压和其他器质性心血管疾病以及全身性疾病患者。排除预激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电解质紊乱和严重左心功能不全。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用半自动测量法评估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WD)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atrial fibrillation,PAF)的预测价值.
近年来,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 failure,CRF)病例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而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CRF 终末期的重要治疗方法.房颤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发病率高达10.9%~27.0%,以阵发性房颤最为常见[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原因.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是1998年 Dilaveris等[2]提出的反映心房内部位依从性非均质电活动的新概念,是预测房颤发生的体表心电图新指标.
目前认为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是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心电图指标之一.本文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时的最大P波时间(Pmax)和Pd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是1998年Dilaveris等提出的反映心房内存在部位依从性非均质电活动的一个新概念.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P波离散度是预测房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心房颤动的一个体表心电图的新指标.
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是近年来提出的反映心房内存在部位依从性非均质电活动的一个新概念[-.已有的资料表明Pd是预测房性心律紊乱,尤其是特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一个体表心电图的新指标[1,2].由于具有简便、无创、实用、敏感性好、短期内重复性高等诸多优点,其临床应用价值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除部分患者病因不明外(特发性房颤),大多数患者均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有资料表明[1]:人群中Af总发病率为0.5%~1.0%,而70岁以上者则上升至10.0%。Af使脑与其他重要脏器血栓栓塞危险性增高,且使患者病死率增加两倍,因此寻找预测房颤发生的指标实属重要。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P波持续时间变异程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心房复极的不均质性电活动,是近年发现和提出的一个预测房性心律紊乱、阵发性房颤的体表心电图的新指标[2]。本文报道了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恢复时P波离散度及健康者P波离散度的变化情况,以探讨P波离散度与心房颤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