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导管消融、起搏器、植入式除颤器等治疗把心律失常的治疗引入崭新的时代,诸多心律失常可以得到根治,但临床应用最多、最广的仍然是抗心律失常药物,而且是不可替代的基础治疗.所有心律失常都可以用药物治疗吗?最简便、实用的心律失常分类是把心律失常分成缓慢心律失常(俗称心动过缓)和快速心律失常(俗称心动过速)两大类.由于正常的窦性心律一般为每分钟60~ 100次,因此,心率低于每分钟60次的,称为心动过缓,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博、窦房阻滞、房室阻滞等.心室率超过每分钟100次的,称为心动过速,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或交界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等.
患者情况:内蒙包头市郭小姐,28岁.劳累后心悸、气短,有时出现发作性左前胸痛,呈针刺样,胸痛时无心悸.2000年3月在当地医院检查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心率80次/分,电轴左偏,左室肥厚及左前分支阻滞,无ST-T改变.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呈球形改变并明显扩大,舒张期末前后径及横径分别为66和63毫米,室壁厚度正常而运动幅度普遍减低.各房室及瓣膜形态结构未见异常,EF35%.拟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
1病例资料:患者,女,71岁,突感胸闷、恶心、呕吐、乏力不适.烦燥不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湿冷.查BP:130/80mmHg、心率97次/min、律齐,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倒置,Ⅱ、Ⅲ、aVF ST段明显抬高3mm.给予速效硝酸甘油0.6mg舌下含服、吸氧.体位变化后,突然出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
1 临床资料患者,女,72岁,在家中突然出现腹痛、腹泻,继之头晕、恶心,并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面色苍白,四肢湿冷.查体BP 75/55mmHg,心率42次/min,律齐,心电图示:窦性心律,QRSⅢ呈QR型,Q波深达0.5mV,宽0.03秒,STⅢ上抬0.15mV,aVF有上抬趋势,STⅠ、aVL、v5~6、v2~v6水平下移0.15~0.2mV,Tv1、v2双向,Tv3~v6直立.立即给予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吸氧、静滴药物等治疗.1小时20分钟后,病情相对稳定,遂转入医院.入院查心电图:Ⅱ、Ⅲ、aVF均出现ST段上抬,Ⅲ、aVF异常Q波.急查心肌酶谱谷草转氨酶95 IU/L,肌酸激酶94 IU/L,乳酸脱氢酶275 IU/L,肌酸激酶同工酶MB 24IU/L,除肌酸激酶外,均轻度升高.次日升至高峰,肌酸激酶1930 IU/L,谷草转氨酶245 IU/L,心肌梗死诊断明确.经溶栓等治疗,住院18d患者症状缓解,酶类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心房颤动(房颤)按其病程可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对于阵发性房颤的转复分为电转复和药物转复两种方法.现比较口服胺碘酮、普罗帕酮(心律平)在心房颤动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快速性房颤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并发症之一,我们2002年11月至2006年4月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别静脉应用胺碘酮及西地兰,以观察胺碘酮降低心室率及24 h后转复窦性心律的疗效.
1病例简介患者,男42岁,患者因电击伤后心跳呼吸骤停15 min于2004年6月18目1 6:10急送我院诊治.人院时患者面色青灰,神志不清,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左侧瞳孔直径3.0mm,右侧瞳孔直径3.5 mm,光反应消失,右手食指可见电击伤痕,同时迅速给予紧急气管插管,开通静脉,并经CPR术,恢复窦性心律,收入ICU病房,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监护,深静脉置管,胃肠减压等处理,抢救成功.
心房纤颤简称为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分阵发性和持续性.阵发性房颤可见于正常人,持续性房颤见于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亢、心肌病等.多年来对房颤治疗主要包括3个方面:转复房颤,维持窦性心律;控制房颤时心室率;抗凝治疗,预防栓塞并发症.经上述治疗后,大多数房颤患者可以得到控制,而少数病难以取得满意效果,本文旨在讨论顽固性房颤的药物治疗,以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目的 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经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7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8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时间段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采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能够有效维持窦性心律,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资料:李某,女,33岁,孕2产2.于2001年9月16日(产后60天)来本站行输卵管结扎术,术前查体:T36℃、P80次/min、R20次/min、BP16/11kPa,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正常,尿常规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图大致正常.腹部B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妇科检查:外阴(-)、阴道通畅,宫体后屈位,大小正常,活动尚可,双合诊复位失败.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0.2%普鲁卡因局麻后(普鲁卡因皮试阴性),取耻骨联合上3cm处纵切口长约3cm,垂直切开皮肤、皮下脂肪层、腹直肌前鞘,钝性分离腹直肌,打开腹膜,检查子宫后倾后屈位,复位困难,嘱护理人员同受术者交谈,缓解紧张情绪.因受术者腹直肌紧张,术者用力下压复位,受术者大呼疼痛,约1min后受术者突然呼吸停止,心脏听诊心音消失,立即停止手术.
患者,女,55岁,因"自服敌敌畏后昏迷30分钟"于2004年10月29日18时55分就诊于我院.患者于30分钟前与人生气后离家,后被家人发现其神志模糊,身旁有敌敌畏500ml空瓶,内余约50ml,口中有蒜味,未自行处置,急送我院,途中出现呼之不应,伴尿失禁.既往体健.查体:T35.5℃,P80次/分,R35次/分,BP137/68mmHg.深昏迷,压眶反应消失,皮肤黏膜潮湿,双侧瞳孔缩小,直径约1.5mm,对光反射消失,颈抵抗(±),口唇紫绀,口鼻大量白色泡沫状分泌物,双肺满布湿哕音,心音低钝,心率8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双上肢肌张力增强,双侧巴氏征(-).心电图大致正常,为窦性心律.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在转复窦性心律后,用缬沙坦联合中药稳心颗粒治疗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方法:收治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患者60例,在转复窦性心律后,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的基本用药相同,治疗组增服稳心颗粒27g,3次/日口服,疗程1年.结果: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缬沙坦联合稳心颗粒,对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在转复窦性心律后能显著地维持窦性心律,减少高血压病阵发性房颤呈慢性化持续性倾向.
目的:观察缬沙坦维持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对照组45例单纯口服胺碘酮,治疗组46例在此基础上加服缬沙坦每大80 mg,随访观察1 a.结果: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1.8%VS 62.8%,P<0.05),左房内经明显小于对照组[(35.10±10.21)mmVS(41.82±11.6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作用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这与缬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重构及结构重构有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心房纤颤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尤其在老年患者中最为常见,在其引发的各种并发症中,其血液动力学障碍和血栓等心脑血管事件最引人关注,有资料显示,在患有房颤的人群中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是不合并房颤人群的2~6倍[1].因此,对于房颤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维持窦性心律、减慢心室率和抗凝治疗是提高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生存能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对30例持续性房颤转复窦性心率的有效护理,总结了一定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49岁,反复心悸10多年,再发伴眩晕1小时入院,入院心电图:HR 105次/分,心房纤颤律伴不纯房扑,呈4:1或3:1房室传导;2天后心电图:窦性心律,阵发性房颤,房性早搏,给予静点,口服阿司匹林、消心痛等治疗症状未见改善,1周后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正常,诊断考虑为:"特发性心房纤颤".
病历资料患者,男,68岁,因阵发性上腹部疼痛2小时,于2009年8月12日8时入住我院急诊室.患者2小时前无诱因出现阵发性上腹部剧烈疼痛,伴大汗淋漓,胸闷气短,持续约10分/次就诊.查体:体温37.2℃,呼吸急促,心率86次/分钟,血压135/75mmHg,腹肌紧张,无压痛、反跳痛,B超显示腹腔脏器正常,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ST、V5近侧水平下移0.1mV,T波倒置.
病历资料患者,女,67岁,身高156cm,体重65kg,有高血压、糖尿病史5年.入院诊断: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胆囊结石.急诊全麻下行胆囊切除术.术前检查结果显示:BP150/90mmHg,HR79次/分,体温36.9℃,血糖22.5mmol/L,肝肾功能正常,电解质正常,ECG示窦性心律,部分导联ST段压低,余未见明显异常.因患者为急腹症,且血糖控制不理想,可能有隐藏性心脏病,为抢救患者生命.麻醉风险评估ASA Ⅲ级,麻醉方法选择全身麻醉.
病历资料患者,女,28岁,平素体健,无任何不适,因怀孕行常规体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100次/分,P-R间期0.10秒,QRS时间0.12秒,QRS波的起始部有预激波,Ⅱ、Ⅲ、avF导联呈QS型,Ⅰ、avL、V3、V5诸导联有继发性ST-T改变,V1导联QRS波向下,V3、V5导联QRS波向上.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B型).
病历资料患者,男,56岁,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3年再发加重3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血压控制不理想,最高达240/120mmHg.入院查体:BP 150/100mmHg,神志清,表情痛苦,双侧颈静脉未见充盈,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率10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不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V3~V6导联ST段压低0.1~0.2mV.
病历资料患者,男,35岁,因与人争吵情绪失控,1小时后感胸闷不适来诊.追问病史,既往身体健康,无类似发作.查体:一般情况好,发育良好,精神正常;体温36.8℃,脉搏86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130/80mmHg;心脏听诊:心率86次/分,心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血常规、X线胸透、血生化等辅助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显示为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因未发现器质性疾患征象,考虑情绪激动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诱发心律失常,给予心理疏导,口服谷维素、安定等稳定情绪、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等门诊治疗,3天后患者情绪稳定,症状消失,心电图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1个月后随访病情无反复.
病历资料患者,女,45岁,因胸悸、胸闷、腹泻3天就诊.体检:BP 120/170mmHg,HR 80次/分,心律整齐.血K+ 1.8mg当量/L.X线胸片无异常.临床诊断:胸闷、腹泻原因待查.进一步作当日心电图(图1)示:窦性P波,节律整齐,HR 75次/分,电轴不偏,P波与QRS关系固定,P-R间期0.12秒,Rv51.5mv,Q-T间期0.58~0.60秒(正常范围0.38~0.40秒),Ⅱ、Ⅲ、avF、V5T波低平,ST段压低,V1、V3、V5、u波增高,T-u融合,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ST-T异常改变,Q-T-u间期延长.经补钾治疗1天后,复查心电图(图略)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隐匿性交界性早搏引起的伪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在临床上较少看见,是隐匿性传导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类型.病历资料患者,女,63岁,因反复胸闷心悸5年,加重1周入院.体检:神清,一般情况可,血压的143/98mmHg.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正常;血钾、钠、氯正常;血糖正常.常规心电图: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早搏,部分二联律(图略).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早搏、频发结性早搏二联律,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
病历资料患者,女,47岁.风心病,房颤病史20余年,因反复出现发作性全身抽搐、意识丧失8小时入院.心电示波提示为尖端扭转型室速,前后共发作60余次,均用直流电复律(100~150焦耳)转复为房颤律.体检:P 72次/分,BP 123/64mmHg,R 24次/分,HR 81次/分,心尖部可闻及双期杂音.实验室检查:血钾3.3mmol/L,心电图诊断:房颤,RBBB.入院后给予补充氯化钾、硫酸镁,胺碘酮0.15g静推后以1mg/分维持,24小时后转为窦性心律,以口服胺碘酮维持窦律,未再发作室速及房颤.
关于健康人群中检测发现晚电位,其结果不一,如在窦性心律中可检出晚电位阳性时,则表明心室肌内有潜在性折返弯路,对此类人群要加强监测和追踪观察.心室晚电位与室性心律失常心室晚电位与室性期前收缩:研究表明,晚电位的存在是心肌电活动不稳定状态的反映,在危险的室性心律失常时,检测出的晚电位是猝死的预报信号.晚电位与室性心动过速有关,对AMI后预后的判定以及猝死预测颇有帮助.
病历资料患者,女,41岁,因"胸痛11小时"入院.查体:T 36.8℃,P 100次/分,R 20次/分,BP 156/82mmhg,颈静脉无怒张,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入院ECG窦性心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肌标志物CK 1579IU/L,CKMB 30.3ng/ml,LDH 651IU/L,Myo<21ng/ml,BNP 1218pg/ml,TPN-T 1505ng/L.
人体心脏的跳动是由起搏和传导系统的最高"司令部"--窦房结发动的.医学上叫做窦性心律.正常人的心跳60~100次/分,如果超过100次/分,即为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窦性心动过速;另一种是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在中医学中属于"心悸"范畴,复杂的心律失常是心脏停搏和新发冠状动脉事件的先兆.我院于2009年1月-2010年12月使用步长稳心颗粒治疗老年窦性心律失常14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目的:观察五参顺脉胶囊联合低剂量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P波离散度(Pd),左房内径(LA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选择经iv胺碘酮转复后的PAF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单独口服低剂量胺碘酮;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五参顺脉胶囊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结果:两组患者维护窦律治疗后15d,1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无显著差异;维护窦律治疗后6,12个月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85.1%,80.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1.1%,57.8%)(均P <0.05);维护窦律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为( 105.5±8.6)ms,低于对照组的(109.6±9.3)ms,Pd为(39.5±8.6) ms,低于对照组(43.4±9.2) ms,LAD为(32.6±2.9)mm,低于对照维的(34.0±3.4)mm(均P<0.05);治疗组LVEF为(48.3±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0±7.5)%(P<0.05).五参顺脉胶囊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五参顺脉胶囊联合低剂量胺碘酮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效果良好,优于单用胺碘酮,显著缩短最大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缩小左房内径,提高左室射血分数,且安全性好.
窦性心动过速是指成人的窦性心律速率超过每分钟100次,它不是一种原发性心律失常,而常继发于多种情况,如焦虑、运动、甲状腺功能亢进、低氧血症等,一般不用处理,但临床中经常遇到持续的窦性心动过速,让患者惶恐不安.笔者采用针刺心悸穴治疗窦性心动过速,现报道如下.
例1:男性,70岁,因咳喘发热1周于2010年2月5日入院,临床诊断急性右下肺肺炎,入院时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湿罗音,心脏听诊心率78次/分,律齐,心音纯,无病理性杂音,静滴按茶碱0.25+5%葡萄糖500毫升过程中约2小时左右出现心悸、上腹不适,并逐渐加重,当时查体:心率150次/分,律不齐,强弱不等,体检心电图示快速型房颤,心房率500次/分,心室率170-180次/分,心肌劳损,立即停用静滴药物,静注西地兰0.4mg略好转,次日,重复给予上述药物,心悸加重,停用后症状消失,2天后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90次/分,心电图大致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