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期患有高血压、冠心病.两年前,又患肺动脉血栓栓塞,当时经溶栓治疗后,长期口服氯吡格雷和肠溶阿司匹林片治疗,同时坚持口服降压药物和调节血脂药物.最近数日,我总感觉上楼时气短、呼吸不畅,但没有明显喘息、胸痛,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治,我到医院呼吸科门诊求治.医师在完成体格检查后,建议我住院治疗,并再次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随后还要让我接受长期的抗凝治疗.请问,肺栓塞患者需要接受长期抗凝治疗吗?为什幺?
"时间就是生命",这话一点儿不假.年过花甲的老王患有高血压病.一日,老王和家人正在家中打麻将,突然他觉得胸闷、胸骨后剧烈疼痛.家人看他面色苍白、出冷汗,急呼"120"急救车,1小时内将老王送到了医院.经检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极早期).医生立即为老王进行了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两小时后,老王的胸痛完全缓解.复查心电图,心肌缺血得到明显改善,心肌梗死的面积显著缩小而呈局限化.
目的 调查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老年房颤患者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筛查2002年1月~2007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住院且资料完整的房颤患者病历资料,共入选老年男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99例,年龄65~98 岁,根据病历记载的危险因素确定是否具备抗凝治疗指征,并结合并存疾病与当前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寻找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结果 99例房颤患者中75例(75.8%)有抗凝治疗指征,该比值随增龄而增加,表明血栓栓塞的危险随增龄而增加,但实际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仅12例(16.0%),且随增龄而降低.抗凝治疗强度基本达到指南要求,华法林平均剂量为2.25±0.57 mg/d,末次监测INR值平均为2.11±0.43.本组中72例(72.7%)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用药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二者联用.年龄≥75岁是血栓栓塞危险增加而抗凝治疗不足的分水岭.结论 年龄是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而与房颤类型以及是否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等疾病无关.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具体的针对老年房颤患者的危险分层策略,摸索合适的治疗窗,以便于指导抗凝治疗,减少出血风险,从根本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冠心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管腔闭塞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要发病机制.随着急性心肌梗死实施再灌注治疗技术的开展,尤其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的实施,使得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严重问题,即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或再狭窄,可能与支架种类、置入技术方法、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机体状况、过早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药物抵抗等因素有关.如何预防并积极实施合理抗栓治疗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及难点.抗栓治疗分为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两部分,本文就PCI术后抗栓药物的种类、机制及临床应用做一简要介绍.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治疗冠心病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1].然而由于PCI操作中血管内膜损伤的促血栓作用,加之绝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本身存在严重的血栓负荷,均会促使支架内血栓形成,使PCI治疗功亏一篑,甚至导致比PCI术前更差的临床结局[2].因此,PCI围术期的抗栓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减少PCI后血栓事件、抑制局部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
心房纤颤是临床工作中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很高的致残及致死率,相比于非心房纤颤患者,心房纤颤患者有4 ~5倍的卒中风险、2倍左右的痴呆风险、3倍左右的心力衰竭风险,全因死亡可升高40% ~90%[1-3].心房纤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心房纤颤患病率为0.77%,根据标准人口构成校正后为0.61%,若按全国13亿人口计算,我国心房纤颤人数接近800万[4].心房纤颤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缺血性卒中,特别是在高危患者中,美国15% ~ 25%的卒中是由心房纤颤导致的[5-6].
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凝血状态,探讨参附注射液抗凝治疗的临床实用价值,从而为临床防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微血栓形成提供手段.
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后抗凝治疗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为使病人安全有效地接受治疗,尽力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显得十分重要.
育龄妇女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和分娩除抗凝治疗的问题外,妊娠和分娩期的循环生理变化可能使心力储备较低的孕产妇发生心力衰竭,严重者可能危及母亲及胎儿的生命.做好妊娠和分娩期心功能维护可有效提高瓣膜置换术后孕产妇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质量,降低母婴病死率.本文报告17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和分娩事件共28例次.
对于到达医院已失去早期溶栓时间窗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防止血栓进展形成是重要的治疗措施,有效的抗凝治疗是减轻致残,改善预后的有效方法.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有很高的致残、致死率。与非心房颤动患者相比,心房颤动患者卒中的发生风险增高5倍。抗凝治疗是心房颤动卒中预防的核心策略。《2012年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房颤动指南》《2012 ESC 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等均推荐心房颤动患者应该进行抗凝治疗。但是,我国心房颤动抗凝现状不容乐观,2013年中国心房颤动登记研究(CRAF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的比例达到了22%,抗凝治疗率虽然较10年前增加近6倍,但结果仍不能令人满意[1]。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可能:①临床医生对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不足;②对华法林治疗所伴随的出血风险增加过度担忧[2],因此,我们针对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率低的主要原因,进行临床干预,报告如下。
肾病综合征存在高凝状态早已公认,且常并发各种深静脉血栓.随着激素及利尿剂的使用,其并发症明显增加[1].轻者增加了治疗难度,重者危及生命.因此,抗凝治疗至关重要.现将本院2006-2009年用低分子肝素纳与激素序贯治疗的26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临床上常使用硝酸酯类、钙通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严重者还使用肝素抗凝治疗,但肝素出血副作用大,需实验室监测,使用受到一定限制.我院应用肝素换代产品吉派啉(正式品名: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由杭州九源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生产),治疗UAP取得满意疗效,且副作用少,现报道如下.
心房纤颤简称为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分阵发性和持续性.阵发性房颤可见于正常人,持续性房颤见于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亢、心肌病等.多年来对房颤治疗主要包括3个方面:转复房颤,维持窦性心律;控制房颤时心室率;抗凝治疗,预防栓塞并发症.经上述治疗后,大多数房颤患者可以得到控制,而少数病难以取得满意效果,本文旨在讨论顽固性房颤的药物治疗,以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目的 观察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36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给予标准化比值下华法林口服,对照组68例,给予拜阿司匹林100mg日一次口服,观察时间6个月~1年.结果 治疗组无死亡病例,短暂脑缺血发作3例,脑栓塞1例,外周动脉栓塞1例.对照组:死亡1例,短暂脑缺血发作7例,脑栓塞5例,外周动脉栓塞3例,两组病人均未出现严重出血.治疗组:皮下组织血肿1例,牙龈出血3例,血尿2例.对照组:皮肤黏膜出血3例,牙龈出血2例,两组病人出血症状停药后自然消失.结论 标准比值下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患者抗凝治疗、护理方式及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依照随机分组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抗凝治疗与相关护理.对比两组综合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aO2、、PaCO2两项指标分别为(82.3±3.1)mmHg、(44.7士3.7)mmHg,两项指标控制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显效29例(72.50%)、有效9例(22.50%)、无效2例(5.00%),总有效率95.00%,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33例(82.50%)、满意7例(17.50%)、不满意0例(0.00%),总满意度100.00%;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11例(27.50%)、满意23例(57.50%)、不满意6例(15.00%),总满意度85.00%.观察组患者综合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凝治疗及相关护理的运用可有效提升急性肺栓塞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7年7月-2013年7月期间PE患者5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治疗分析;结果:随访3月~39月,2例患者死亡(出院后死亡,发病30天内),余患者目前均健在;结论:肺栓塞患者如能及时诊断、尽快溶栓和抗凝治疗,大部分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目的:探讨内科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收治内科心房颤动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常规组(n=30).常规组接受以阿司匹林为主的治疗,实验组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30例患者中1例鼻粘膜流血、1例牙龈流血,不适症状发生率6.7%;常规组30例患者中3例鼻粘膜流血、3例牙龈流血、1例咳血、1例尿液带血,不适症状发生率26.7%.实验组不适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脑血栓发生率3.3%、脑卒中发生率3.3%、死亡率3.3%,均显著低于常规组20.0%、16.7%、16.7%(P<0.05).结论:针对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型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减少服药后不适症状,降低不良医疗事件发生率,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目的:探析心血管内科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现状.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20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例基本特征、临床治疗方案等情况.结果:①本组接受单药抗凝治疗者46例(22.00%),单用抗血小板治疗者112例(56.00%),联合抗栓治疗者4例(2.00%),未接受抗凝治疗者38例(19.00%);②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与高龄、合并冠心病、存在脑卒中史、存在出血史等因素有关.结论:临床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主要以抗凝为主,但现阶段临床抗凝治疗率较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尚未广泛普及.
目的 探讨在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中使用华法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试验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栓塞、出血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4.6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0%,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2.56%、37.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出血发生率为6.9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出血发生率为9.30%,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华法林对阵发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效果较好,血栓栓塞及不良发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 探讨介入置管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将在我院分娩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行单纯抗凝治疗,观察组行介入置管溶栓联合抗凝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小腿、大腿周径差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介入置管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优于单纯抗凝治疗,能促进患肢消肿,降低PT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随着人群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介入治疗已逐渐取代传统外科手术,成为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治疗方式.抗凝是外周动脉介入治疗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肝素以其抗凝起效快、价格低廉等优点成为当今外周动脉介入治疗中主要的抗凝剂,但也存在必须依赖于抗凝血酶Ⅲ、易出血、抗凝效应不可预测、可引起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等缺点.比伐卢定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其抗凝效果同样可靠,且出血风险低,起效不依赖于抗凝血酶,抗凝效应可预测,受到越来越多血管外科医生的关注.本文就国内外比伐卢定在外周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目的:比较日本全自动凝血仪SYSMEX CA-7000中的两种操作模式(Micro和Normal).方法:收集当日50个病人标本.分别用Micro和Normal两种模式进行测定PT、INR、APTT、Fbg、D-Dimer;然后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只有Fbg P》0.01两种模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几项检查,两种模式比较均为P《0.01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目的:研究在正常情况下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与疾病管理需求情况,借此找到提高患者依从性与疾病管理效果的方式.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住院满一年的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结果:在接受调查的患者之中,患者的依从性与病程和患者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在自然状态下,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相对较低,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对于长期坚持服药的认识程度不够了解或者是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所以在房颤患者中进行疾病管理可以有效地满足大多数房颤患者的需求.
目的:观察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对2016年1月~ 2017年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0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在住院期间进行抗凝治疗的效果.结果:90例患者中27例进行抗凝治疗(30%);63例(70%)进行抗血小板治疗;高龄组与非高龄组抗凝治疗所占比例分别为33.33%、18.33%,且非高龄组抗血小板治疗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和非高龄组联合治疗比例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患者多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而较少进行抗凝治疗,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的达标率不高.
目的:观察老年肺动脉栓塞(肺栓塞)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4例肺栓塞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状况。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比对照组更容易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P <0.05)。结论利用华法林与低分子肝素配合治疗老年肺栓塞患者是非常有效的,但也会使患者出现出血倾向,临床治疗时应慎用。
目的 总结非瓣膜心房颤动的病因分布.方法 统计分析2005年以来我院诊治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10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04例患者中以高血压、冠心病多见,其中单纯高血压28例(27%),单纯冠心病22例(21%),高血压合并冠心病22例(21%).有高血压者50例(48%),有冠心病者44例(42%),孤立性房颤14例(13%),其他16例(15%).结论 对于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加强抗凝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抗凝治疗能够非常有效地降低房颤病人的栓塞发作率,因此成为了房颤患者重要治疗手段.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对房颤病人进行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目的:探讨社区健康管理对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率的影响.方法:90例老年房颤患者被选入本次研究,将入组患者随机等分为2组,每组45例,分别设为常规对照组与健康管理组.结果:不同的干预后两组抗凝治疗率较本组干预前均得到一定的提高,健康管理组抗凝治疗率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P<0.05),但常规对照组抗凝治疗率与本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两组抗凝治疗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健康管理组明显高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房颤患者实施社区健康管理可有效提高其抗凝治疗率.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方法对我科2014年所收治的2例肺栓塞患者采用抗凝治疗及相应急救护理措施后,观察所采取的相应护理对策对患者抢救及预后所起到的作用。结果通过对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经抗凝治疗及相应的各种护理措施后抢救成功,预后较好。结论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给予抗凝治疗并配合相应的综合急救护理措施,两者相辅相成,使患者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