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位居我国胃肠道肿瘤的第三位.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外科手术治疗是有效治疗结肠癌的方式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微创外科技术,尤其是腹腔镜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1991年Jacobs等[1]报道了首例腹腔镜结肠切除术,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其技术已成熟.而众多大宗临床随机对照的病例研究结果证明,腹腔镜技术对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疗效是安全可靠的[2-4],具有传统开腹手术所不具有的优势,如术中出血少、恢复快、患者痛苦小、胃肠道恢复快等优点.尽管我国开展此项技术多年,但临床实践中诸如治疗效果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相比传统根治术,其治疗效果是否具有优势,一些外科医生仍持谨慎态度.基于此,我们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来对比分析我国应用腹腔镜和传统根治术治疗结肠癌的研究,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目的:分析比较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伴难治性肠梗阻的内科治疗方法;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内科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2%;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内科治疗方法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内科治疗方法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伴难治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
目的:就新疆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以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QLQ-C30-V3.0进行评估的综合效果加以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样本为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新医大一附院肿瘤中心和昌吉分院腹部外科肿瘤科收治的回族和汉族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各180例,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发放问卷调查.结果 ;结合统计可以发现,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存在有明显影响,且不同生活质量评分患者在近期疗效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借助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QLQ-C30-V3.0可针对新疆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各方面进行有效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收集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化疗毒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行综合护理,可降低化疗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消化道恶性肿瘤晚期或手术、放化疗后患者给中医人带来严峻挑战,也带来一丝机遇.求本溯源,本病的发生、发展与阳气亏虚关系密切."火神派"的核心思想是重视阳气在人体的作用,倡导使用大剂量附子、干姜、肉桂等辛热之品峻补真阳,以阳化阴.因此,扶助阳气是治疗肿瘤的根本大法.重视"火神派"扶阳思想,培补脾肾阳气,为消化道肿瘤患者保留一线生机.并举病案4则,佐证扶阳之实用,倡导对于消化道肿瘤应重视火神派思想,回归阴阳两纲辩证,以扶阳入手.
目的 研究中医情志护理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疼痛干预的效果.方法 将8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抽签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中医情志护理进行疼痛管理.采用SDS表和SAS表比较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评分,记录两组患者疼痛和止痛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护理后,两组SDS、SAS评分较护理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疼痛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止痛药使用次数和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疼痛次数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中医情志护理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减少止痛药物用量,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12月收治手术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92例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对比两组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排气时间和住院天数比对照组缩短(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体质量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8+、CD4+/CD8+、IgA、IgG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与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根治术后胃肠外营养支持对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11年11月至2015年11月4年时间里收治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68例行上述治疗的效果.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胃肠外营养支持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胃肠外营养支持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接受胃肠外营养支持,非蛋白质热量30kcal/ kg,热氮比为150∶1,每6g葡萄糖加1U外源性胰岛素.胃肠外营养支持组于术后第6天改为25kcal/kg,应用至术后第10天,两组均于术后第6天少量补充胃肠内营养以预防肠黏膜萎缩及细菌与毒素移位.于术后第10天对两组的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胃肠外营养支持组发生术后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8.8%,3例患者均为切口感染,常规治疗组发生术后并发症9例,发生率为26.5%.其中切口感染2例,切口裂开4例,吻合口瘘3例.两组比较,胃肠外营养支持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根治术后行胃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目的:探讨自体CIK生物细胞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所有患者都经过手术、化疗,A组采用CIK治疗,B组不采用CIK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经过CIK治疗,A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肿瘤标记物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实体肿瘤的大小变化明显.结论:CIK用于晚期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效果较好.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我国占恶性肿瘤第5位[1],仅次于胃癌、食道癌和原发性肝癌,而且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结肠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结肠癌多发生于男性,年龄>50岁.以往诊断多采用下消化道双对比造影法和纤维结肠镜检查,CT的消化道检查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现就近10年中做CT检查的结肠癌病例总结分析如下.
妊娠期合并下消化道恶性肿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严重危害孕妇生命的疾病,误诊率高,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也很高,应引起外科及产科医生的重视.现将本院2007~2012年收治的3例病例报道如下.
目的 了解仙游县患者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相关知识认知度的现状,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策略和措施,为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规划和政策,开展肿瘤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问卷对仙游县患者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相关知识认知度的现状进行调查,并用Epidata软件进行双机录入,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检验水准设为0.05.结果 调查信息完整有效者406人,了解肿瘤的95人,占23.40%,部分了解165人,占40.64%,不了解146人,占35.96%.在获取肿瘤相关知识的渠道中,别人的谈论、相关新闻报道或者医疗机构宣传、亲身经历或身边的人的经历、书籍或网络分别占61.82%、54.19%、30.79%、25.37%.大部分患者的生活行为习惯是健康的,但关于体育锻炼、健康饮食、接种疫苗和按时作息有大部分人没有做到;有不少人仍经常吸烟(34.98%)、酗酒(19.95%)和熬夜(12.56%).另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可癌症可以得以预防(60.84%),通过开展免费或低收费的肿瘤普查有利于预防肿瘤(85.22%),可以早发现、早治疗,改善生活质量(91.87%).觉得发现癌症后应该去正规医院接受规范化治疗353人,占86.95%,认为癌症综合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命质量242人,占59.61%.结论 仙游县患者对消化道肿瘤知识的知晓率较低,与当地居民的年龄、教育水平、职业及经济水平相关.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形式和渠道进行消化道肿瘤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肿瘤防治意识,从而降低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中国国家癌症登记中心[1]调查发现CRC发病率占所有癌症的23.03%,死亡率占所有癌症的11.11%。监测是CRC死亡率降低的重要手段,美国1项研究[2]评估了51500例CRC死亡病例,发现其中的63%是由于监测不到位造成的。结肠镜对于结肠癌的诊断在过去十余年时间里利用率已经明显增加了,但是由于其较高的费用和对患者造成的痛苦,还是影响了其临床使用率,专家建议使用数值化的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FOBT)进行初筛,对于阳性结果人群进一步进行结肠镜检查以预防CRC的发生[3]。化学法检测粪便隐血对于腺瘤的敏感性较低,而对于检测进展型腺瘤IFOBT是优于化学法的[4]。本研究使用数值化IFOBT检测了12395名健康体检者粪便Hb含量,以评价数值化IFOBT临床应用价值。
大肠癌即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2002年在世界范围内,以1 023 152例新发病例数居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三位,占恶性肿瘤总发病例数的10.38%;我国新发病例为150 656例,死亡89 102例,分别居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五和第六位,其5年现患病例数居恶性肿瘤第三位(WHO IARC 2002).
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据有关的文献报道,西方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而发展中国家较低.我国近年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为了更好地了解肠癌的变化动态,为预防和科研提供可靠的统计数据,本文对我院1994-2003年1106例肠癌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的统计调查和分析.
目的 分析中药理气和胃方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证候疗效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 本研究所选对象为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100例,随机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规范化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规范化治疗的同时,给予中药理气和胃方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证候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在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选择中药理气和胃方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能让证候疗效显著提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方加减联合华蟾素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随机分二组,治疗组中药健脾补肾方加减联合华蟾素补液治疗,对照组华蟾素补液治疗.结果:治疗组在神疲乏力、头昏目眩、纳呆、口干、盗汗的中医症状改善程度上优于对照组(P<0.01).在生活质量(KPS)及免疫指标的改善、临床获益率等方面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周血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实体瘤近期有效率(CR+PR)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补肾方加减联合华蟾素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改善临床症候和生活质量,提高免疫指标,并减少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健脾补肾方加减辨治消化道恶性肿瘤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15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肿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脾补肾方加减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在临床效果方面对照组显效率30.67%,总有效率74.67%;观察组显效率52.9%,总有效率88%;在生活质量方面对照组提高率17.34%,观察组提高率50.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免疫组化和中医证侯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脾补肾方加减能提高消化道恶性肿瘤临床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免疫力.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是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中、晚期肝癌病人多伴有肝硬化或肝功能损害,对化疗多不能耐受,如何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疗效,是急待解决的课题.1994年以来,我院中西医结合科采用扶正抑瘤汤配合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45例,并与单纯小剂量化疗20例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消瘤方配合化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化疗加中药组(简称治疗组)99例,化疗加益气活血消瘤方;化疗对照组(简称化疗组)45例,单用化疗;单纯中药组(简称中药组)38例,单用益气活血消瘤方.结果:该药对造血系统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治疗组白细胞治疗后低于4×1 09/L者占7.7%,化疗组为22.2%;该方可以提高自然杀伤(NK)细胞、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活性.结论:益气活血消瘤方配合化疗对消化道肿瘤癌灶有一定的缓解和稳定作用,对气虚患者临床疗效显著,用药安全可靠.
目的:探究参芪扶正注射液与化疗治疗联合应用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1月-12月肿瘤科收治的恶性消化道肿瘤患者98例,随机分为化疗组和联用组,化疗组给予化疗药物治疗,联用组在给予化疗的基础上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近期疗效、临床证候疗效及生存质量.结果:化疗组近期疗效方面总有效率为30.6%,联用组为67.3%;化疗组患者中医临床证候改善率为44.9%,联用组患者为81.6%;化疗组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率为34.7%,联用组为69.4%;统计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用化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可提高化疗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并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借鉴和推广.
肿瘤标志物对肿瘤的辅助诊断价值已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但是肿瘤标志物用于人群肿瘤筛查却遇到了灵敏度不高、特异性不强、漏诊等问题[1-2].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检测灵敏度.本文应用AFP、CEA、CA19-9和CA72-4四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分析及评价四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查价值.
目的 探讨数据挖掘技术在血清肿瘤标志物(STM)联合检测诊断消化道恶性肿瘤(DTC)中应用的可能性,并比较Logistic回归模型、神经网络和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及临床单一及联合STM诊断DTC的性能.方法 对301例DTC和114例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A242、CA50、CEA检测值,分别建立基于统计Logistic回归、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和朴素贝叶斯方法的诊断分类器,并进行10折交叉验证.利用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对三种数据挖掘分类器、CA19-9以及4种STM并联诊断DTC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神经网络诊断模型的敏感度和ROC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92.0%和0.903,高于STM并联诊断的敏感度83.4%(P<0.001)和CA19-9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0.806(P<0.001),特异度69.3%与STM并联诊断的特异度68.4%相当(P=1.00);Logistic回归模型的敏感度91.4%高于STM并联诊断(P<0.001),特异度45.6%低于STM并联诊断(P<0.001),Az=0.819与CA19-9诊断相当(P=0.55);贝叶斯分类器的敏感度72.8%低于STM并联诊断(P<0.001),特异度75.4% 和Az=0.797与STM并联诊断和CA19-9诊断相当(P=0.13和P=0.61).结论 数据挖掘技术的分类方法中,神经网络的分类方法比单一STM及其并联诊断的准确性高,Logistic回归和贝叶斯方法的诊断水平与普通STM并联诊断水平相当;神经网络分类器的诊断性能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和贝叶斯分类器,可进一步应用于计算机辅助诊断中.
目的 评估术前单用静脉铁剂对升高胃肠肿瘤合并贫血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收集2010年6月-2012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胃肠肿瘤合并术前贫血的患者,对贫血合并缺铁的患者给予静脉铁剂治疗,在手术当日晨起或铁剂治疗后第14天晨起复查血常规、血清铁、铁蛋白水平、转铁蛋白以及肝肾功能的检查,记录围手术期患者接受输血剂量,与同期住院合并贫血患者的围手术期输血量进行比较.结果 共有121例患者入组.术前静脉铁剂的应用能迅速的提高血色素水平,升高红细胞数量,改善红细胞的MCV、MCHC和MCH指标.静脉铁剂治疗后短期内血清铁以及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前血色素水平≥100 g/L的患者对静脉铁剂的反应较差.铁剂治疗组与同期未行铁剂治疗的胃肠肿瘤并贫血患者围手术期平均输血量差别比较明显(P<0.05).结论 在胃肠肿瘤合并贫血患者中,单用静脉铁剂能安全、快速提高患者的血色素水平以及机体缺铁状态,并降低贫血患者围手术期输血量.静脉铁剂的疗效可能受贫血程度影响.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胃癌患者,化疗是提高疗效的主要措施,甚至为部分患者创造手术机会.FolFox(L-OHP+CF/5-Fu)方案,是近年用于晚期胃癌治疗的一个疗效好、较成熟的方案,但其仍有较高的肝、肾毒性及骨髓抑制.因而预防和减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目的:调查初期诊断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半年中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和生命质量变化.方法:采用SAI、BDI-13和CARES-SF对146名初期诊断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情绪特征和生命质量进行为期半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初期诊断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命质量为中等,焦虑得分和生命质量大多数维度得分在半年中较稳定,但半年后患者的抑郁程度加重,生命质量的婚姻关系维度、性关系维度得分下降.结论:初期诊断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存在明显的情绪障碍,应持续评估其心理状态,并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命质量.
消化道恶性肿瘤十分常见,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但由于肿瘤起病隐匿,诊断时往往较晚.发现早期病变,对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但常规影像学及内镜检查发现病变往往较晚,目前常用的各种肿瘤标志物大部分敏感性及特异性较差,因此,为了有效地降低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和改善预后,寻求一种新的先进的肿瘤检测方法十分迫切.1977年Leon等[1]首先报道了恶性肿瘤患者血清DNA水平远远高于正常人,之后许多学者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患者循环血中DNA水平不仅远远高于正常人,而且还具有肿瘤特征性的DNA改变,并和肿瘤组织中表达的同一基因一致.通过对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DNA的分析,将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并将可能为肿瘤的治疗、术后监测及预后的判断提供重要依据.为此,我们检测了消化道恶性肿瘤胃癌和结直肠癌外周血DNA水平及癌胚抗原(CEA)浓度,以探讨外周血DNA检测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胃癌是我国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贲门是其好发部位之一.贲门部胃癌容易浸润食管下段,根据胃癌手术根治原则,要求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清扫淋巴结,消灭脱落癌细胞.但目前仍有很多普外科医生采用经腹手术,而很多胸外科医生采用经左胸手术,此二手术径路能否达到根治目的值得探讨.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十大恶性肿瘤之首.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2003~2005年我院共收治胃癌45例,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大肠癌是我国较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为5/10万左右,其中直肠癌的50%~60%需做永久性结肠造口[1],由于结肠造口改变了原有的排便通道,给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了不便和压力,做好造口术后护理十分重要.我院自1994年8月~1999年8月共做永久性结肠造口48例,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