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指患者进行机械通气48 h后发生的院内获得性肺炎.文献报道大约28%的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会明显延长住院时间,显著增加病死率.现对我院近年收治的63例V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重型颅脑损伤为重症监护病房(IC U )常见病症,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的下降,随着昏迷时间的延长及病情恶化,患者正常的咳嗽、排痰及吞咽功能均可出现障碍,导致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被及时排出而出现呼吸道堵塞,严重者可引起呼吸抑制,必须接受及时的治疗[1,2]。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是IC U救治呼吸道阻塞患者的重要方法,也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临床救治措施。但其也可诱发较多并发症的发生,其中,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为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3,4]。本文重点评价早期气管切开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VAP的预防作用,旨在为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因机体糖耐量下降,内分泌紊乱、严重的应激状态、胰岛素抵抗等原因极易出现应激高血糖,高血糖对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影响国内外研究较少,我们对血糖控制与重症监护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情况作了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在医院获得性感染中,下呼吸道感染已成为最为常见的医院获得感染,尤其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在医院获得性感染中的患病率显著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及住院时间和费用.因此,做好携带呼吸机患者的感染控制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关键.呼吸机相关肺炎是指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至少48小时后发生的肺炎,主要是细菌性肺炎,属于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一个特殊类型,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为此,对导致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进行如下探讨.
喉镜的结构复杂,精密度高,其用后消毒灭菌难度大,是导致气管插管全麻术后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喉镜的清洗消毒与监测,对预防术后相关肺炎具有重要意义.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ion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呼吸机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肺炎.随着呼吸机在急危重症抢救中应用的增多,VAP这一机械通气的常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也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以下是对我院近5年共87例VAP的病原学与药敏结果进行分析.
机械通气是各型呼吸衰竭的重要治疗措施,在危重病患者的抢救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呼吸机的广泛使用,机械通气也给患者带来一系列合并症及不利影响,如下呼吸道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病死率高达50%~70%)、呼吸道黏膜溃疡、痰液的阻塞等.
呼吸机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这一并发症,它系指呼吸机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肺炎,常发生于机械通气48h后,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1].国外报道,VAP发病率达9%~70%,病死率高达50%~69%[2],国内有医院调查,VAP发病率为43.1%,病死率为51.6%[1].VAP的发生,与护理操作有着密切的关系[3],已引起护理界的重视,本文就其预防对策作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综述如下.
无创通气(NIV)通常是指通过鼻、面罩或相似装置经过上呼吸道给予通气支持的方法[1].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步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一线治疗方法.其特点是操作方便、安全性好,可减少气管插管率及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舒适度,并最终减少治疗费用.它被认为是一种效价比较高的治疗方法,NIV保留了上呼吸道的温化、湿化以及防御作用,同时保留了患者吞咽、说话和咳嗽等功能.另外,NIV避免人工气道带来的呼吸肌相关肺炎、鼻窦炎以及插管相关性损伤、出血和气管狭窄等并发症[1].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1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指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后由感染性因素造成的肺实质炎症(排除在机械通气之前已有的或处于潜伏期的肺部炎症),为接受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资料显示[1,2],VAP的累计死亡率为10%~25%,粗死亡率为10%~40%,归因死亡率为5%~27%.
以排痰为主要内容的"肺物理学疗法""胸部物理学疗法",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人工机械通气时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尽早脱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对其认识也不断加深,其内容和方法也不断被扩展和改进.近年来,一些国家的学者对"胸部物理学疗法"有更新的解释,即呼吸功能康复训练不仅仅局限于胸部,凡与呼吸有关的物理学疗法(包括精神心理的康复支持)统称为"呼吸物理学疗法",[1]现将其在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兰州地区属高海拔地区,老年人易继发重症肺炎,治疗困难,病死率高。本研究观察了第二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美平)治疗40例老年高海拔重症肺炎患者,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兰州军区总医院干部病房老年重症肺炎患者40例(资料完整、诊断明确),其中男31例,女9例,年龄65~88岁[平均(78±8)岁],病原体来源: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SCAP )17例,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SHAP)23例[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5例]。患者均有基础病变,包括COPD、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脑血管病后遗症、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
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是机械通气的一个最常见并发症,定义为患儿经历机械通气至少48 h后发生的肺炎。一旦胸片有新的浸润影并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或脓性气管支气管分泌物其中之一表现者即应临床考虑发生VAP。
经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NPPV)具有使用方便、创伤小和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少等优点.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所致严重呼吸衰竭,可显著缩短有创通气时间,减少VAP等人工气道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我们采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成功救治了2例脱机困难的心脏病术后呼吸衰竭患者,现报告如下.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急、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常见并发症和重要的致死原因,其病原菌多为难治性,并对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为了解VAP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情况,我们对我院呼吸科及ICU病房进行呼吸机治疗的76例呼吸衰竭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做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为探讨实用的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病原学诊断的替代技术,保护性毛刷盲取技术(BPSB)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在国外已用于VAP的诊断[1-4].我们的研究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设计,初步探讨了BPSB与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保护性毛刷(FOB-PSB)两种技术在VAP病原学诊断中的一致性和应用价值.
国内、外研究[1,2]提出序贯性通气方法,即在呼吸衰竭(简称呼衰)的最严重阶段使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ETI-MV),以克服面罩机械通气(FMMV)的缺陷,提高通气效率,在病情改善且不满足拔管和撤机的情况下提前拔管,改用FMMV,可避免ETI-MV的并发症,尤其是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但在方法学上从ETI-MV过渡到FMMV的最佳时机尚无定论[1-3],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包括宿主、装置、环境、治疗措施等各个方面.为降低VAP的发病率,可以采取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质量控制(QC)、质量评估(QA)和持续质量改善(CQI)的方法.QC通常指实验室监测.QA涉及到感染控制过程中人员的行为.QA的目的是识别出不符合标准的事实和行为并予纠正,CQI则通过研究问题的过程从而避免问题的发生并持续纠正缺陷.QA与CQI不同之处在于:在预防方法方面,QA的作法是建立监控系统,确定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的标准,如实际发生率高于此标准则予以干预,CQI则预先识别可能会使医院内肺炎发生率升高的问题过程,即使医院内肺炎发生率低于公认标准也积极干预;从目标来看,QA追求稳定的、达到目标的医院内肺炎发生率,CQI的目标则是永不停止的努力降低医院内肺炎发生率;从问题的识别方面来看,QA主要识别问题人员,CQI主要识别问题过程.CQI鼓励所有有关的医务人员参与质量改善过程.作为一种基于过程和不断变化的质量目标的模式,CQI曾在日本工业中应用,使其实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在美国医学界,医院内感染预防的模式从QA向CQI技术的转变也获得了实践的成果.Kelleghan等[1]报道某家医院应用CQI技术,使VAP发病率减少了57%,估计节省了105 000美元的费用.Joiner等和McGowan等也成功地应用CQI技术减少了VAP的发病率.
机械通气时并发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称呼吸机相关肺炎(VAP).VAP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出现VAP则容易造成撤机困难,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严重者还会威胁患者生命,导致机械通气失败、患者死亡,因而引起广泛的关注.近年来随着重症呼吸监护技术和机械通气技术的迅速发展,机械通气患者明显增多,随之而来的VAP也逐渐增多,国外文献报告机械通气可使院内获得性肺炎(HAP)发生率增高3~21倍,据报告VAP的发生率多在18%~60%之间,病死率30%~50%,不同年份、不同作者报告的VAP发生率、病死率有较大的差异,可能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RICU设施条件、机械通气管理技术不同而异.
近年来随着病原菌的变迁和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对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抗生素治疗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和趋向,因此重新评估VAP抗生素治疗策略,显得极为必要.
近年来,国内在临床研究方面已有了很大发展.人们不只是应用病例报告、病例分析来总结临床经验,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等方法研究临床问题已有不少文章.所采用的统计方法也从单因素分析进入到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也逐渐在临床研究论文中应用.多中心研究设计的论文也逐渐增多.上述变化体现了我国的临床科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当前临床科研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有作者分析中华系列杂志中的1 594篇论文,结果显示存在设计、统计不当或错误者占66.9%,如前瞻性和回顾性相混、临床试验与前瞻性研究交叉、无对照的临床试验等[1],亟待重视和改进.有关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国外已有上千篇的临床研究报告,部分结果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如选择性胃肠道脱污染技术、涂银抗细菌定植的气管导管、气囊上方带吸引孔的气管导管等.国内虽然呼吸机应用广泛,VAP发病率较高为60.53%,相对危险度(RR)为43.27,但对VAP的研究甚少.我们曾检索1990~1998年我国发表的有关医院内肺炎的论文,共344篇.质量相对较好的临床研究88篇,其中有关VAP的研究仅5篇[2].要提高对VAP认识和诊治水平,多领域、全方位开展对VAP的研究,特别是研究中国人群中VAP流行规律和病原谱及耐药特点、易感因素,对制订真正适合我国的VAP诊治和预防指南十分重要.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呼吸道与全身防御机制受损, 口咽部定植菌"误吸” (aspiration), 胃、十二指肠定植菌逆行和易位,吸入(inhalation),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等[1].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机械通气(MV)患者常见并发症,是导致其病死率增加、住院时间及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而部分患者并发的医院内气管支气管炎(NTB)可能是发生VAP的前奏[1].MV患者在气管导管(ETT)内形成的细菌生物被膜(BF)是VAP的重要致病菌来源之一,有关抑制ETT-BF形成而降低BF相关感染的研究多处于临床前阶段.因此,我们从临床出发研究了ETT局部涂布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混合制剂的方法对MV 14日内ETT-BF形成以及对VAP和NTB的影响.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类型.建立人工气道的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病率为20%~75%[1-3].具有细菌过滤功能的热湿交换器(HMEF)放置在人工气道和呼吸机管路之间,既可以有效利用患者呼出气的温度和湿度,给吸入气体加温加湿,又可以过滤和吸附呼出气中的细菌,达到替代上呼吸道的功能,从而可能降低了VAP的发病率.国外已有HMEF研究报道,但存有争议[1-4],我们的研究旨在探讨HMEF对VAP患病率的影响.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作为碳青霉烯抗生素,具有耐酶、广谱、高效的抗菌活性,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常用来治疗导致呼吸衰竭的各种感染及呼吸机相关肺炎.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指施行人工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以上并发的肺部感染或原有肺部感染又发生新的感染,并给病原学证实.为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资料显示VAP的累计死亡率为10%~25%,归因死亡率为5%~27%[1].本文对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cquired pneumonia,VAP)是指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48 h后和停用MV、拔除人工气道导管后48 h内发生的新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机械通气最初4 d内发生者为早发性VAP,≥5 d者为晚发性VAP.VAP是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中十分常见和最重要的类型,在手术或创伤后感染性并发症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HAP总体发病率为2.33%,大城市综合性医院的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肺炎)占医院感染的33.1%,由此造成住院日延长31 d,每例平均增加直接医疗费用18386.1元.外科医师在VAP处理上颇多困惑或混乱,抗生素应用不合理现象十分严重,细菌耐药率甚高,措施不力或不当相当常见,亟须加以规范.
随着新生儿学科的日益发展,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技术成为救治危重新生儿常用的抢救和治疗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与成活率.由于MV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如何降低VAP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是目前临床关注焦点.本研究对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554例经口气管插管行MV治疗中70例并发VAP患儿实施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患儿女,孕28周,第5胎第1产,母亲患重度妊高征、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产前常规使用地塞米松3 d促胎肺成熟,顺产,娩出Apgar评分1 min 5分,5 min 8分,10 min 8分, 出生体重625 g.羊水、脐带、胎盘无异常,生后予清理呼吸道,球囊加压供氧等抢救.复苏后转我科,查体:呼吸:30次/min,脉搏:100次/min,身长31 cm,头围24 cm,体重625 g,反应低下,弹足底仅有肢体轻微活动,无哭声,呼吸不规则,见吸气三凹征,双肺呼吸音弱未闻啰音,心脏、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低,原始反射未引出.简易胎儿评龄估28周.诊断:(1)超极低出生体重儿;(2)新生儿窒息.入院立即予气管内滴入固尔苏100 mg/kg,生后3 h胸片:肺透亮度低,局限性肺透亮度高.入院后渐出现呼吸困难加重, 诊断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予(Babylog8000)呼吸机治疗,入院12 h再次气管内滴入固尔苏100 mg/kg,机械通气18 h后撤机.住院期间先后出现新生儿贫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喂养不耐受、呼吸机相关肺炎、院内感染性肺炎、高血糖症、呼吸暂停.经给予相关治疗后均控制,住院103 d,体重增至2440 g出院.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enumonia,VAP)是一种严重的医院内感染,常引起病人死亡.随着机械通气临床应用的普及,本病发生数不断增加[1],为此,有必要介绍 VAP 的发病特点及预防对策,以便为早期诊断、及时预防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