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是影响老年人死亡的五大病因之一,而气管炎、肺气肿则是该系统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二种.老年人呼吸系统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年龄特点,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脏各器官功能逐渐出现退行性变,容易导致各种疾病.据有关文献报道,老年人具有单一或多器官功能不全者占86.2%,呼吸系统器官退行性变,则出现肺活量减少,残气量增加,最大通气量明显减少,以及免疫功能下降,易诱发呼吸道感染,如慢性支气管炎发展致肺气肿,甚者发展呼吸衰竭而危机生命,一般老年呼吸内科病人,平常比较稳定,一旦发热、感染就会把潜伏的其他疾病的症状加重.
肾移植术后的肺部感染尤以术后2~4个月多见,严重者可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最终致受者死亡.肺部感染病原学上细菌性、真菌性、病毒性和原虫感染均可发生,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多是经验性的.我科自2010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者23例,先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发病急骤、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可高达36.8%[1].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是ACST的主要死因.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将直接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近10年收治重症急性胆管炎患者35例,现将临床资料、临床处理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目的:分析该地区重症恙虫病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宿迁市人民医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24例确诊重症恙虫病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预后,并得出结论。结果重症恙虫病患者实验室检查多表现为白细胞(WBC)上升、血小板(PLT)下降,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D2-聚体等炎症指标明显上升,患者肝功能转氨酶轻中度升高、心肌酶不同幅度升高,影像学检查可见间质性肺炎、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脾大、淋巴结肿大等;阿奇霉素疗效确切,体温多在48 h内正常。结论重症恙虫病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高危人群,器官损伤越多死亡率越高,尽早给予阿奇霉素抗感染及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可降低重症恙虫病病死率。
在临床工作中,胆碱酯酶常作为有机磷中毒病情判断的重要指标,但在实践工作中,发现胆碱酯酶值与病人的病情危重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1].
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in the elderly, MODSE)为老年人在老化因素和伴有多器官功能衰退,甚至有的器官已达到功能不全的临界状态,由于某种诱因的刺激,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序贯性或同时出现的功能不全.目前认为肺脏在MODSE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MODSE的中西医研究现状、并从中医基础理论对MODSE的肺启动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1 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及肺启动假说的提出与证实 1973年Tilney等(1)首先提出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的概念,1991年,为了纠正既往过于强调器官衰竭的标准而忽略早期预警和治疗,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和危重病医学会(SCCM)提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假说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的概念.
我们尝试用三物备急丸饲入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同时存在严重的胃肠功能障碍和胃肠功能衰竭患者,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纳入标准应用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对患者进行评分,评分均在13分以上,符合危重症诊断标准[1];胃肠功能衰竭诊断标准为:各种危重症同时存在腹胀、腹痛、肠鸣音消失、无排便排气者,胃肠动力为零动力,或伴有应激性溃疡等胃肠功能症状.用促胃肠动力药、灌肠、胃肠减压、大承气汤等方法无效者.
目的 比较两种稀释模式,前稀释与后稀释方法连续肾脏替代(continuous renalreplacement therapy,CRRT)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multiple organs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效果.方法 32例接受CRRT治疗MODS患者,随机(随机分组法)分组,前稀释方法17例,后稀释方法15例,比较两种模式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的净增加肌酐清除率、酸碱平衡紊乱的纠正、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以及对两种模式的滤前压、滤器寿命、APACHE Ⅱ评分、病死率等进行比较.结果 前、后稀释模式治疗24h净增加的肌酐清除率分别的(15.6±4.6)mL/min vs.(22.7±4.1)mL/min(P<0.01);48 h分别为(14.9±3.3)mL/min vs.(8.9±5.3)mL/min(P<0.05);两种稀释模式治疗24 h后均较治疗前明显纠正患者的酸碱平衡紊乱(P<0.05),但两组间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稀释模式治疗24 h前、后平均动脉压(MAP)为(56.7±9.1)mmHg vs.(69.2±4.6)mmHg(1 mmHg=0.133 kPa)(P<0.05);前稀释模式治疗24 h前、后多巴胺使用剂量(11.20±3.45)μg·kg-1·min-1 vs.(6.12±3.41)μg·kg-1·min-1(P<0.05);前、后稀释模式最大滤前压分别为(82.23±9.11)cm H2O vs(110.56±28.14)cm H2O(1 cmH2O=0.098 kPa)(P<0.05).前、后稀释组滤器寿命分别为(39.00±28.12)h和(25±14.45)h(P<0.05);前稀释组治疗前后均可改善APACHEⅡ评分(P<0.05),两组间治疗后APACHEⅡ评分、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后稀释模式比较,后者滤过效率高,但最大滤前压高,滤器使用寿命短;而前者能更好地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升压药物用量.两种模式纠正酸碱平衡紊乱效果、对APACHEⅡ评分影响及治疗后的病死率无差异.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重要病理生理环节和临床阶段,也是体外循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加强对SIR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防止MODS的发生,改善预后.本文旨在讨论体外循环术后过度炎症反应的诊治体会.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急诊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患者的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24名急诊心肺复苏术患者,自主循环恢复超过24h,随机分为参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参附治疗组复苏成功后予以参附注射液以及急救治疗,常规治疗组给予除参附注射液之外的所有急救治疗.两组患者治疗至第14天,随访两组患者生存率、心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T)、心房利纳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BNP)、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肌酐(creatinine,C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氧合指数(PaO2/FiO2)以及格拉斯评分.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检验组内的样本差异和组间差异,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 124例急诊心肺复苏术患者,参附治疗组68例,常规治疗组56例,随访14 d后参附治疗组存活47例,常规治疗组存活32例.(2)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参附治疗组患者的cTnT显著降低(P =0.023),BNP显著降低(P =0.001);ALT显著降低(P=0.010),AST显著降低(P =0.001),sCr显著降低(P =0.008);CRP组显著降低(P=0.001),参附治疗组氧合指数(PO2/FiO2)较常规治疗组显著升高(P=0.001),格拉斯评显著升高(P=0.001).结论 参附注射液可以减轻急诊心肺复苏术后患者重要脏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脑、肺、肝、肾重要脏器的功能,可以改善急诊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预后.
严重创伤、感染、缺血缺氧及休克等危重病状态均可引起机体内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释放失控,并由此介导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组织损伤严重者将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
急性重度药物中毒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可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因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复杂,需迅速、恰当地处理.本文总结治疗24例急性重度药物中毒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资料,现报告如下.
脓毒症(sepsis)是由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脓毒症及其随后发生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是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因此,早期诊断脓毒症、判断其严重度以及预后评估,对降低脓毒症、M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的研究表明,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脓毒症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1].现简介如下.
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各国不断有危重症和死亡病例报道.儿童是甲型H1N1流感的易感人群,大部分患儿仅出现发热、咳嗽等流感样症状,但有部分患儿迅速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心功能不全、休克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等危重症表现而需要机械通气和重症监护[1].
急性胰腺炎虽属良性疾病,但予后不佳,死亡率较高.在发病两周内循环衰竭、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及多器官功能不全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两周后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逐渐增高.发病早期,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多与脏器功能不全有关,所谓重症胰腺炎指的是伴有脏器功能不全的胰腺炎[1,2].因此,器官功能支持和保护已成为急性胰腺炎治疗的重点.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持续腹腔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6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且有腹腔积液的患者,采用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中心静脉置管腹腔引流组(观察组,31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1例).两组均给予相同内科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置管持续引流.检测两组患者引流前及引流后第12 h、24 h、48 h、72 h腹腔压力(IAP),乳酸(LAC),降钙素原(PCT),并观察患者腹痛、腹胀及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均一次穿刺引流成功,观察组腹腔压力、乳酸、降钙素原较对照组均不同程度降低;腹痛、腹胀症状缓解,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缩短;MOD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中心静脉腹腔置管持续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引流方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目的 对手术治疗和综合治疗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效果的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我院1994年8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28例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伴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患者全部接受手术治疗,6例死亡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4 h内手术治疗的病死率明显低于24 h后延迟手术治疗的病死率.结论 手术时机选择,及时胆道减压,改善重要脏器功能以及合理治疗并存病是防止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关键.
1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72岁.因"间断晕厥、胸闷5年,呼吸困难、喘憋3 d于2005年3月11日急诊入院.
目的为了观察营养支持对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治疗的临床作用.方法对4例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病人进行肠内与肠外营养治疗,其中男性2例,女性2例.4个重要脏器受损2例,3个器官受损2例.原发病因中2例为腹腔内严重感染,2例为重症坏死性胰腺炎.在治疗原发病及必要器械支持的同时给予病人肠内与肠外营养,早期以肠外营养支持为主,其中非蛋白热卡30Kcal·hg-1·d-1,脂肪占40%~50%,氮量0.25g·k8-1.d-1,如伴肾功能衰竭则氮热比降至1g:400Kcal,氮源主要给予必需氨基酸.所有病人均辅以少量肠内营养(口服谷氨酰胺Gln),并视肠功能情况逐渐向肠内营养过渡.结果3例病人痊愈出院,1例死亡.营养支持时间最长47天,最短23天.除死亡病例外,其余3例病人随营养支持全身情况和营养指标改善,治愈出院.讨论①要正确理解和接受MODS这一新的命名,它能更准确地反应此综合征进行性和可逆性的特点,从而指导早期诊断和治疗.②MODS病情凶险,机体处于严重应激,蛋白质分解,机体器官功能和免疫力下降,营养支持能为病人提供足够而合理的营养代谢底物,纠正机体负氮平衡,为MODS的抢救成功奠定基础.③严重应激时肠屏障功能受损,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必将加重MODS,补充Gln和早期少量进食是预防和阻断加重MODS的重要环节,同时早期少量进食还能改善危重病人内脏微循环障碍,加速病人恢复.④保持内环境稳定对MODS的治疗很重要,对呼衰病人要限制糖量,提高脂肪乳比例.氮量的补充除肾衰外应提高支链氨基酸含量,肾衰则给予小量必需氨基酸.结论合理的营养支持能使MODS渡过危险而漫长的病理过程,改善预后.
目的:探讨肺部感染与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入住我院65例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基础疾病以及合并基础疾病不同,将病例分为3组:急性单纯性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慢支)并肺部感染、慢性阻塞肺病和慢性心衰合并肺部感染.结果:老年肺部感染临床特征缺如占20%,单纯性肺部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使用抗生素种类少、总死亡率低、住院总天数比慢支和慢性心衰合并肺部感染低2~4倍.结论:老年人肺部感染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慢性心衰伴发肺部感染容易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且病死率高.故老年人肺部感染应采取积极综合的治疗措施.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时的预见性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观察并总结6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时采取预见性护理的护理经验.结果:在治疗原发病、保护和恢复脑功能的同时,特别重视对多发器官的功能监测和保护,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提高了治愈率.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可提高治愈率.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fiver of pregnancy,AFLP)是发生于妊娠晚期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其病理改变是肝细胞脂肪变性,临床上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和肝功能急剧衰竭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脑、肾等多种脏器功能不全[1],是造成妊娠期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由于AFLP并发严重急性肝功能衰竭(ALF)实质上是以急性肝功能衰竭为主的多器官功能不全,单纯支持治疗效果不好,而血液净化技术在替代肝脏代谢功能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支持器官功能,对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产妇病死率一定有作用。近年来我们采用不同方式血液净化治疗AFLP并ALF患者5例,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感染性休克是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常见疾病,治疗上强调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1].既往对于液体的管理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大多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CVP)、尿量、血压及医师的临床经验进行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而感染性休克是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常见原因,病死率居高不下,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判断病情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无创心排量监测(USCOM)监测技术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用于指导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为同时或相继发生2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CD14)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液和体液中的游离内毒素(LPS)缺陷受体,在严重创伤MODS引发全身炎症反应中,LPS和sCD14均明显升高[1].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情凶险,开始表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由此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病死率高达20%~30%.其中肾上腺功能不全(relative adrenal insufficiency)也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1-3],发生率随病情加重而增加[4].本研究建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模型,探讨ANP时肾上腺形态及其功能的变化.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stitis,S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易伴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甚至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氧调节蛋白150(ORP150)是葡萄糖调节蛋白(GRPs)家族的成员.它作为一种应激蛋白,正常情况下表达很低.当细胞和组织暴露于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应激环境时则能诱发内质网应激,从而使ORP150的表达增高.
中医学认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为腑气不通、热毒内蕴、血流淤阻所致.治法以理气通腑和通里攻下、清热解毒为主.大黄单剂及复方制剂清胰汤、大承气汤等对SAP疗效已获公认[1-2].本研究应用自拟的清胰活血汤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并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大鼠,观察其对腹腔内压增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奠定实验基础.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死亡率高,预后差.SAP的发生与大量细胞因子级联反应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密切相关.SIRS是造成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近10余年临床研究显示,早期释放的炎症因子如TNF-α、IL-1等均在模型建立后迅速升高至峰值,并迅速下降,而此时炎症反应仍在继续,并且临床应用TNF-α、IL-1受体拮抗剂并未取得显著效果,提示可能存在晚期炎症介质参与病理反应.高迁移率族蛋白 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非组核蛋白[1],近年来有关HMGB1的报道逐年增加.本文就此做一简要综述.
目的 回顾性分析 66例心源性休克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MOD)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治疗临床资料,探究影响患者死亡率的主要风险因素.资料与方法 1998-2003年,66例心源性休克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年龄(44.8士10.4)岁,转入法国南锡(Nancy)大学医疗中心,寻求机械循环辅助及心脏移植.对所有病例均首先采取药物支持疗法,40.9%(27/66)患者在接受12~24h 药物支持治疗后,循环状态仍不稳定,并有MOD渐进性加重趋势,改用机械循环辅助治疗.结果 12.1%(8/66) 患者在药物支持治疗下循环状态重新稳定,脱离药物支持.53.0%(35/66) 患者在药物或机械辅助下成功过渡到心脏移植,全系列总死亡率为34.8%(23/6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入院时初始 MOD 评分和血清乳酸浓度是影响患者死亡率的独立风险因素.初始MOD评分>9及初始血清乳酸浓度>4mmol/L的病例死亡概率明显增加.结论 在心源性休克合并MOD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治疗中,初始MOD评分及血清乳酸浓度水平对于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目的 通过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等5个临床中心老年住院患者近十年的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及多重用药和医疗支出情况,旨在为老年共病患者的防治提供技术指导与客观评价.方法 收集2008年 ~2017年解放军总医院等5个临床中心老年住院患者的入院诊断等临床资料,按年龄及性别分类统计分析老年患者(≥65岁)前5位疾病的种类、构成比,多器官功能衰竭,口服用药,住院花费及十年变化趋势.结果 共纳入370996例老年患者资料(694138人次),平均年龄72.25岁.近十年老年住院人次呈逐年递增趋势,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7.48%;恶性肿瘤(37.18%)、高血压病(36.69%)、缺血性心脏病(29.18%)、糖尿病(20.75%)、脑血管疾病(13.19%)是位居前五位的主要住院患病;老年住院共病的比例高达91.36%,其中,缺血性心脏病合并高血压居于首位,而恶性肿瘤合并高血压近三年间增长速度较快,年均增长达42.99%.老年住院患者中5种以上多重用药比例占43.88%.结论 (1)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住院患者迅速增加,老年慢病和共病尤为突出;(2)针对老年共病的发生率高及多重用药现状,需加强多学科联合诊疗和综合管理,制定合理用药方案以及策略;(3)恶性肿瘤仍是院内死亡的首要原因,提高早诊率和生存率、促进医疗资源的均质化是我国老年疾病防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