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术后的肺部感染尤以术后2~4个月多见,严重者可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最终致受者死亡.肺部感染病原学上细菌性、真菌性、病毒性和原虫感染均可发生,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多是经验性的.我科自2010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者23例,先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999年1月~2000年12月,我们对农村育龄妇女在孕前进行风疹病毒、弓形体原虫IgM抗体检测,并对阳性者进行了及时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近年来,器官移植技术发展迅速,各种实体器官移植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开展,挽救了众多疾病终末期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命.尽管移植理论和技术日臻完善,但移植后的各种并发症始终是影响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肺部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最高,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器官移植导致的免疫抑制状态为肺部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和原虫感染的高危因素,而真菌感染发生率高达40%左右,各类真菌已经成为移植受者肺部感染的重要病原体.本文着重从临床-影像-病原的角度讲述器官移植后肺真菌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病变发生于结肠,少数病原体可移行到肝、肺和脑,引起肝脓肿、肺脓肿及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1]。本文对就诊于本院的1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 deif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阿米巴肝脓肿及阿米巴肺脓肿的患者的临床诊疗报道如下。
近年来,随着诊治技术不断提高,儿童血液病与恶性肿瘤的远期疗效已有显著提高.但是,目前开展的各种有效先进疗法,包括白血病(AL)化疗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抑制疗法,均可能导致患儿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故深部真菌和卡氏肺囊虫等各种机会性感染的防治,应成为儿童血液病领域中研究的重点.
1992年金秀英等首次报道了我国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病例.十余年来,国内对这一致盲性角膜病的研究不断展开,研究范围涉及了病原学、生物学、虫株培养和保存方法、致病性和毒力、感染模型建立、病理学和免疫学、临床诊断及治疗等诸多方面.
甲硝唑是用于治疗原虫感染和厌氧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之一,随着甲硝唑在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展,其不良反应不断增加,一些少见的不良反应也渐有报道.本文将近年来出现的甲硝唑少见的不良反应及一些严重不良反应综合报道,以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将该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减少至最低.
滴虫阴道炎(trichomonal baginitis)是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的女性生殖道炎症,患者常伴发泌尿系统及肠道内滴虫感染.滴虫不仅寄生于阴道黏膜的褶皱内,还可深藏于宫颈腺体中及泌尿道下端,因此,单纯局部用药不易彻底消灭滴虫,结合全身用药则可获得更高的治愈率.目前治疗原虫感染最常见是硝基咪唑类药物,但是近年国内外报道,随着甲硝唑和替硝唑的普遍使用,滴虫的耐药性越来越大,有的国家甚至高达60%.塞克硝唑(seenidazole)化学结构与其他5-硝基咪唑类药物类似,是继替硝唑,奥硝唑后研制的一种疗效高,疗程短,耐受性好的新药.为评价这三种硝基咪唑类药物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实验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对本院123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分别给予替硝唑,奥硝唑和塞克硝唑3种药物治疗的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旨在为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用药提供参考.
脓胸[1]是指脓性渗出液积聚于胸膜腔内的化脓性感染,多为继发性感染,按病原体不同分为非特异性脓胸和特异性脓胸,一般细菌感染为非特异性脓胸,结核菌或阿米巴原虫感染为特异性脓胸,常见为一般细菌感染脓胸和结核性脓胸;其最主要的原发病灶来自肺部,如肺炎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的感染易形成脓胸,早期脓胸为急性脓胸;急性脓胸治疗处理原则是,首先选用敏感有效的抗生素,控制全身和胸膜腔内感染,尽早排净脓液,使肺早复张;急性脓胸未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病程超过三个月[2],脓胸壁韧厚,脓腔容量已固定不变,形成慢性脓胸;慢性脓胸病程长,因长期脓液渗出,会有低热、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慢性全身中毒症状,还伴有气促,咳嗽、咯脓痰等症状,治疗除了改善患者全身情况,消除中毒症状和纠正营养不良,改进引流,多数患者还需要行胸膜纤维板剥离术或胸廓成形等手术治疗,而且部分患者胸腔闭式引流的脓性引流液常期存在,术后须长期带胸腔闭式引流管,还易引发多种并发症,治疗时间长。所以脓胸患者特别是慢性脓胸的患者无论从生活质量、经济情况以及心理等多方面都会给患者及家庭造成很大损害。
头孢吡肟(cefepime)是20世纪90年代上市的第四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作用强,能同时抵御多种质粒和染色体介质的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表现为β-内酰胺酶的低亲合力和高稳定性,对革兰阴性和革兰阳性细菌均有很好的抗菌活性,目前已被用于多种细菌感染的治疗.替硝唑(tinidazole)是强力抗厌氧菌和抗原虫感染药物,耐受性好,耐药性低.临床上常两者联用以预防和治疗厌氧菌和需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本实验依据临床用药浓度,考察头孢吡肟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在室温(20℃)下24h内的稳定性,以供临床参考.
替硝唑是一种强力抗厌氧菌及抗原虫感染的药物,临床上常与其他抗生素同时应用,以治疗和预防术后感染,尤其是厌氧菌和需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所以,与其他药物配伍后的稳定性引起了临床上的重视,并进行了很多研究,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感染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根据感染源的不同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及原虫感染所导致的肾小球病.一、细菌感染相关性肾小球肾炎1.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是细菌感染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典型类型,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继发于咽部或皮肤(脓疱病)的链球菌菌株感染,临床多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预后良好.近十年来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病因谱已发生了变化.在发达国家,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的发生率逐渐下降.
棘阿米巴角膜炎是近年来新被认识因棘阿米巴原虫感染所致,致盲率极高的眼病.本病临床表现复杂,鉴别诊断易混淆,一般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原虫感染全无疗效,手术常因感染失控而复发,从而受到世界眼科界关注,成为待重视解决的新课题.国内对本病陌生,相关的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抗原虫眼药以及棘阿米巴原虫学基础研究等方面皆为空白.
树突状细胞(DC)是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广泛分布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微生物感染机体后,不成熟DC经模式识别受体(如Toll样受体,TLR)识别微生物抗原并成熟,其吞噬活性下降,而细胞表面分子(如MHC-Ⅰ、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CD54)、黏附分子以及细胞因子(IL-12、IL-10、IFN-α)表达增强,能有效地刺激初始性T细胞的增殖反应,是决定感染免疫应答的始动及其方向的中心环节.而最后的Th应答类型受微生物的产物及佐剂、DC表面的信号受体、DC亚群、细胞因子微环境等多因素影响.现仅对近年有关DC在细菌、原虫感染免疫中的研究简要概述.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氏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通过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血浆球蛋白增加等[1]. 该病潜伏期较长,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及漏诊,需要慎重诊断和拟定合理治疗方案,必要时可行葡萄糖酸锑钠试验性治疗.现就本院收治的1例黑热病患儿的诊治进行分析.
替硝唑是一种强有力的抗厌氧菌及原虫感染的硝基咪唑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厌氧菌感染及原虫感染性疾病.本文对替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的临床情况进行追踪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na)和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一类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的肠道原虫,饮用了含有这些原虫包囊(cystes)或卵囊(oocysts)的水可引起消化道感染.贾第鞭毛虫的包囊和隐孢子虫的卵囊在受生活污水污染的地面水和防护差的地下水及处理不良的自来水中均可检出.其原因是,(1)当前地面水受生活污水污染日趋严重;(2)以前控制生物性污染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细菌和病毒,而忽视了原虫类的污染.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贸和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等国际交往对环境的新要求,确保安全供水以及在经济发达地区实施优质供水势在必行.因此,对饮用水中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污染这一危及公众健康的危险因素加以控制是必要的,该标准的制定就是在此前提下提出.
替硝唑是一种强力抗厌氧菌及抗原虫感染的硝基咪唑类药物, 具有疗效高、疗程短、耐受性好、毒副作用小、体内分布广、半衰期长等特点. 笔者应用替硝唑片对50例牙周炎或冠周炎患者进行治疗, 并作疗效观察.
小儿第四脑室囊虫病早期症状较隐匿,缺乏阳性体征,易被误诊误治.若能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手术摘除,打通脑脊液通路,预后良好[1~4].我院自1978~1999年11月共收治小儿第四脑室囊虫病10例,均曾被误诊,现报告如下.
恶性血液肿瘤疾病本身及强烈化疗均可导致机体免疫力明显下降,易导致各类病毒、真菌和原虫感染.导致卡氏肺囊虫肺炎(PCP)的病原体-卡氏肺襄虫属于原虫类寄生虫,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原虫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可以寄生于正常人的肺泡内,故肺部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血清学验证亚临床感染普遍存在,多数人在4岁前已感染过卡氏肺囊虫.正常的机体可以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和活化的巨噬细胞的共同作用,将其清除出体内.然而在通常情况下,仍可有少量虫体寄生于肺泡内,强烈的化疗后出现严重骨髓抑制,虫体能迅速繁殖导致PCP[1].因此,PCP多发生于HIV感染所致艾滋病、器官移植后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以及恶性血液肿瘤强烈化疗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2,3].PCP是一种少见的机会感染性疾病,主要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艾滋病、白血病、淋巴瘤化疗后.随着肿瘤化疗、器官移植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高危人群的增多,PCP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该病特点是发病隐匿,进展快,死亡率高.但是如能及早诊断和治疗,配合护理,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我院于2010年共收治了4例因血液系统肿瘤化疗导致卡氏肺囊虫肺炎的患者,现将有关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甲硝唑是硝基咪唑类药物,广泛应用于抗厌氧菌及原虫感染等领域,现也把它作为治疗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笔者用西安萃生企业集团陕西金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双唑泰泡腾片治疗BV58例,并与用甲硝唑治疗BV52例进行对照.现报道如下.
最近,一条有关寄生虫的新闻被刷屏啦,并且吓坏了不少“宝宝”.今年8月14号,何先生在深圳的一处景区玩水,19日开始出现头痛咳嗽等症状.起初以为是感冒,何先生就吃了点感冒药,没放在心上.可是到了21日,病情突然开始加重.送到医院后,医生怀疑是化脓性脑膜炎,并对何先生进行了化验,但这期间何先生逐步发展为脑疝和瞳孔放大,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没过几日,何先生不治身亡.经诊断,何先生患了阿米巴脑膜脑炎,是受了阿米巴原虫感染,通俗讲就是受“吃脑虫”入侵所致!
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弓形虫病是人畜共患性疾病.分为先天性感染和获得性感染.发病者临床表现复杂,其症状和体征又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弓形虫可侵犯各种组织,中枢神经系统为本病的好发部位,重要器官心、肺、肝、脾、肾及淋巴结和骨骼肌等处也都可发生散在的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等病变[1].本例病人首发症状为咳嗽,肝功能检查结果提示肝脏受到明显损害,经血清弓形虫抗体检测结果阳性,确诊为弓形虫感染.
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多为由不同原因所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究其病因,一是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真菌或原虫感染;二是非感染性因素,如受凉、饮食不当.笔者采用传统推拿疗法治疗腹泻62例,其中小儿32例、成人18例、老人12例,均获满意疗效.重者治疗2~3次,轻者1次即愈.
细菌性阴道病(BV)是生育期妇女最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替硝唑是一种强有力的抗厌氧菌及原虫感染的硝基咪唑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厌氧菌感染、原虫感染疾病.本文对替硝唑治疗BV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观察病例133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21岁.外阴瘙痒1个月余,并白带黄色、量多,有异味,阴道隐痛,性交痛.月经无异常.窥阴器检查见阴道黏膜充血,近阴道口1/3段阴道壁有散在溃疡,边缘不整齐,表面覆有污秽的棕黄色坏死物.追问性生活史,有多位性伴其中不乏口交性行为者.无宫内置环史.阴道pH为6.2,胺试验阳性,阴道涂片可见线索细胞.阴道分泌物镜检发现运动活泼、半透明、近圆形小体,疑为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取材送本院寄生虫学检验室鉴定,确定为齿龈内阿米巴原虫.取阴道分泌物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按微生态诊断标准,确定疑似细菌数量,分别为:乳酸杆菌(+),加特纳菌(++),脆弱类杆菌(+++),mobiluncus菌(+),副流感杆菌(++),绿脓假单胞菌(+),肺炎克氏菌(++),消化链球菌(+),葡萄球菌(+),人型支原体(+).
替硝唑是一种抗厌氧菌及原虫感染的硝基咪唑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厌氧菌及原虫感染性疾病,本文应用替硝唑治疗临床较常见的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为巩固疗效治愈后常规给与奴卡软膏涂抹阴道,观察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1996年7月至1999年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BV患者58例,年龄23~45岁,平素月经规律,来诊时未用任何药物治疗.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用替硝唑治疗,B组26例用甲硝唑治疗.
IL-27来源APCs,由P28和EBI3组成。 IL-27作用受体 gp130和 WSX-1复合体通过激活激酶( 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 STAT)途径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 )途径发挥生物学作用。研究发现IL-27在疾病不同阶段、不同细胞类型发挥不同效应,早期WSX-1缺陷小鼠对利什曼原虫感染更加敏感[1],然而WSX-1缺陷小鼠感染结核杆菌晚期产生大量炎症因子和广泛的炎症反应,而且更容易死于结核杆菌感染[2],表现出IL-27早期促进Th1细胞免疫反应起到防御作用,而晚期抑制Th1细胞引起过度炎症损害。同样Wsx-1敲除的鼠相比野生鼠,IL-17水平升高且更易患EAE[3],显示IL-27对Th17细胞免疫反应有抑制作用。深入研究发现 IL-27通过诱导初始 CD4+T 细胞 T-bet、IL-12 Rβ2、ICAM-1/LFA-1表达促进向Th1细胞分化,另一方面IL-27通过诱导依赖STAT1, STAT3,和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抑制CD4+T细胞产生IL-17、IL-10。现已认识到IL-27对辅助CD4+T细胞相关疾病具有多效性,而且作用机制逐渐被认识。因此,这篇文章主要综述IL-27对辅助T细胞相关疾病的作用及机制,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1病例报告男,41岁.因下腹疼痛,在村卫生所治疗2 d未见好转来院就诊.查体:T38℃,P82/min,R21/min,BP 140/80 mmHg,神志清,精神萎靡不振,痛苦面容,巩膜及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全身浅淋巴结无肿大,听诊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右下腹压痛,反跳痛,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