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酷暑,一些婴幼儿头面部、颈胸部及背部皮肤常生出密密麻麻针尖大小的疹子.这些小疹子引起瘙痒和刺痛,害得孩子吃饭不香、睡觉不安稳;要是抓破了,弄不好还会发生感染.若处理不当,机体免疫力低下的孩子还可继发脓疱疹、疖肿,甚至诱发败血症、肾炎及化脓性脑膜炎等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主要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2004年1月28日至3月27日,东阳市共发生流脑12例,发病率为1.53/10万,死亡4例,病死率为33.33%,现将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猪链球菌病为Ⅱ类动物疫病,人感染猪链球菌并引起发病的情况较为少见.2007年5月浙江省宁波市发现1例由Ⅱ型猪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病例.为查明可能的感染来源,对该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通过呼吸道传播的化脓性脑膜炎,常在冬春季节引起发病与流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紫云县流脑发病率为33.14/10万,病死率为9.59%,后期在儿童中展开A群流脑疫苗接种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发病率控制在0~3.06/10万之间,但近几年仍有不同程度的病例报告.2004年3月1日猫营镇牛角村下巴郎组报告发生3例病例.为了解人群中流脑带菌状况,为流脑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贵州省疾控中心和紫云县疾控中心随即对该组158名健康人群开展带菌调查.
我们于1996年9月至1999年6月应用纳洛酮佐治小儿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昏迷24例,取得一定疗效,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将同期住院的不同病因昏迷患儿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个月~12岁,平均(4.2±1.2)岁。浅昏迷18例,深昏迷6例。病因学分类:病毒性脑炎11例,化脓性脑膜炎5例,结核性脑膜炎2例,颅内出血3例,缺氧缺血性脑病1例,中毒2例。对照组24例,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2个月~12岁,平均(3.9±1.4)岁。浅昏迷16例,深昏迷8例。24例中,病毒性脑炎13例,化脓性脑膜炎6例,结核性脑膜炎2例,颅内出血2例,中毒1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因、病情轻重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1.2 治疗:对照组按病因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纳洛酮0.01~0.03 mg/kg+5%葡萄糖溶液10 mL缓慢静推,每6~8 h静推1次,意识清醒后停药。1.3 转归治疗组治愈16例,好转4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2例;对照组治愈12例,好转6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4例。两组意识恢复情况见表1。
本研究通过对126例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检测,进而为进一步探讨患儿免疫功能状态及其发病机制、合理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①试验组:研究对象为2012年3月至5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住院患儿126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45例,年龄6个月至11岁,平均2岁10个月;全部病例诊断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患儿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诊疗指南(2011年版)>诊断标准,近期无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史,无免疫系统疾病史.②对照组:选择我院住院患儿化脓性脑膜炎81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28例.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通过对126例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检测,进而为进一步探讨患儿免疫功能状态及其发病机制、合理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①试验组:研究对象为2012年3月至5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住院患儿126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45例,年龄6个月至11岁,平均2岁10个月;全部病例诊断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患儿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诊疗指南(2011年版)>诊断标准,近期无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史,无免疫系统疾病史.②对照组:选择我院住院患儿化脓性脑膜炎81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28例.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研究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9.01 -2012.03住院治疗的22例小儿化脑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头部MR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儿头部MRI结果异常,表现为脑梗死、脑软化、脑积水、硬膜下积液等,弥散加权相(DWI相)上在早期(起病10天内)均出现异常病灶.结论MRI对小儿化脑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DWI相对早期病变显示尤为明显.
目的 探讨早发型和晚发型早产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总结诊治体会,为早产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治提供指导和思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住院的20例早产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早产儿化脓性脑膜炎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危险因素有胎膜早破、母孕期感染;晚发型危险因素有败血症、呼吸道感染、PICC置管等.两组临床表现多为发热、精神反应欠佳、吃奶差、原始反射减弱、肌张力改变等.脑脊液检查显示白细胞升高,糖降低,蛋白明显增加.三代头孢抗感染治疗有一定疗效.结论 早产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症状不典型,多有产后住院抗感染病史,有胎膜早破、母孕期感染史,合并败血症、呼吸道感染等高危因素,考虑化脓性脑膜炎者,应及早进行脑脊液检查,可选取三代头孢治疗,对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使用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有效.
目的:探讨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09年至2012年诊治的8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特征、颅脑影像学及脑脊液(CSF)常规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集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8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9个月~4.5岁,平均(2.2±0.8)岁;所有患儿入院时均有发热、呕吐、精神萎靡症状,其中头疼35例,抽搐8例,惊厥3例,病例反射阳性22例.所有患儿均给予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温、止惊、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抗生素抗菌等对症治疗.经过治疗和精心的护理,72例患儿治愈出院,有5例会出现硬膜下积液,1例死亡.
报告1例色素失禁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高热护理,控制惊厥,积极降低颅内压,给予保护性隔离,采取暴露疗法促进创面愈合,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患儿好转出院.
目的 分析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采取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均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儿则采取优质护理.结果 两组患儿护理前抽搐惊厥、高热等临床症状发病率均较高(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抽搐惊厥、意识障碍、高热和颅内压升高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均较对照组更优(P<0.05);观察组新生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是97.5%,较对照组的8%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 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治疗中采取优质护理有助于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并提高护理满意度,该护理方案值得应用并推广.
资料与方法2002年3月~2008年1月收治成人化脑患者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18~75岁,其中60~69岁10例,70~75岁7例;住院7~30天,平均17.5天.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21~68岁.均行头颅CT和(或)头颅MRI、腰椎穿刺(CSF)检查;细菌培养阳性和(或)CSF细胞学有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全部病例均符合化脑的诊断标准[1].
资料与方法2006~2009年转运网络迅速开展的4年时间里,本中心共成功转运危重新生儿29 122人,无1次转运中死亡,占同期NICU住院人数的35.6%.从转运来的新生儿原发疾病来看,新生儿肺炎754例;早产儿530例,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175例,超低出生体重儿23例,双胎早产儿55对,其中发生肺透明膜病25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306例,出生窒息256例,重度黄疸111例,消化道出血9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79例,重症湿肺79例,败血症79例,抽搐待查79例,先天性心脏病64例,有病态的巨大儿50例,气胸47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7例,肺出血41例,颅内出血35例,低血糖35例,足月小样儿32例,先天畸形32例,化脓性脑膜炎17例,其他149例,其中部分病例为外科疾病如肠梗阻、膈疝、消化道穿孔、消化道畸形等,收入儿外科进行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与低钙性惊厥在小儿均系常见病,当两种病同时并存时,低钙惊厥诊断不难,而化脑易被误诊.现将我院2004年5月以来误诊5例分析如下.
患儿男,20 d,因发热7 d于1999年6月14日入院.患儿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发病前有脐部感染史,父母非近亲结婚.体检:体重3.84 kg,身长55 cm,头围35 cm,体温39.3 ℃,精神反应差,前囟2 cm×2 cm,平软,皮肤轻度黄染,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粗,心音有力,律齐,腹软,肝右肋下2.5 cm,剑突下2.0 cm,四肢活动可,肌张力正常.入院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给予氨苄西林钠、头孢噻肟钠抗感染治疗.
目的 探讨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的误诊原因.方法 对我院2002至2010收治的72例化脑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72例化脑病例中,送至我院前存在误诊病例20例,误诊率为27.8%.结论 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上缺乏特异性体征,早期诊断较困难,易出现误诊现象.
目的 探讨和分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早期临床特点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2011年10月-2013年6月两年间本院收治的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患者共36例,通过脑脊液检查、细菌培养、头部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检查以确诊,然后分别对症治疗并观察治疗的效果.结果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在发病的初期往往存在体温异常(发热或体温不升),呼吸暂停、哭声弱或者呻吟和呼吸暂停以及肌张力改变与前囟紧张或饱满等症状.通过对症治疗,共治愈29例患者,治愈率为 80.56%.结论新生儿化脓性脑炎患者在发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并不非常典型,应当尽早进行脑脊液等医学检查;同时及时科学的运用抗生素药物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目的 探讨程序护理在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了我科收治的32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分析、评估、诊断、实施及评价等一系列相关护理措施.结果 全面而细致的护理程序贯穿于整个医疗行为中,使32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无任何不良发应发生.结论 通过运用护理程序,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减少了并发症和后遗症,提高了治愈率.
目的 探讨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2 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愈22 例(68.75%)好转7 例(21.88%)自动出院2 例(6.25%),死亡1 例(3.13%),出现并发症12 例(37.5%),其中硬膜下积液8 例(25%),脑积水3 例(9.375%).结论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可有效地降低小儿化脑的病死率,后遗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疾病,随着近年抗生素不规范广泛应用,特别是早期使用抗生素使化脓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炎诊断存在一定难度,脑脊液培养阳性率低,有报道为12%左右,临床仅依据腰穿脑脊液常规生化来鉴别诊断有一定难度,对化脓性脑膜炎早期应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对化脓性脑膜炎治疗疗效及预后有积极影响,为此,我科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对80例化脓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炎脑脊液免疫球蛋白、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测定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35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分成醒脑静组65例、对照组70例,两组均及时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足量应用,并予常规对症等支持治疗,醒脑静组同时加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住院时间、热退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惊厥持续时间、总有效率等各项指标.结果:所有入选的135例患儿中,治疗显效、有效病例123例,12例遗留癫痫及精神智能障碍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无死亡病例.时间-效应分析显示两组分别在住院时间、热退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惊厥持续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醒脑静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9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2例(8.9%)在住院治疗期间发生ADR,醒脑静组5例(7.7%),对照组7例(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3).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减少患儿住院天数、显著缩短患儿发热及惊厥持续时间,是一种辅助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安全、可靠药物.
2013年6月8日,1名2月龄婴儿在大连市某预防接种单位接种1剂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Hepatitis B Vaccine Made by Recombinant Deoxyribonucleic Acid Techniques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east,HepB-SCY)后发生化脓性脑膜炎,现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 患儿,男性,2013年5月1日出生,2013年6月8日10:50,在大连市某预防接种单位,经常规皮肤消毒,于左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HepB-SCY 0.5毫升(ml).当日18:00左右开始发热,T37.5℃.次日凌晨2:00左右症状加重,体温升至38.5℃伴抽搐,就诊于大连市儿童医院,以“发热12h、呻吟5h、抽搐3h”收入院.
目的 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降钙素原(PCT)、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脑(膜)炎患儿73例,其中化脓性脑膜炎患儿22例(化脑组),病毒性脑炎患儿51例(病脑组)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非感染性无热惊厥患儿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于入院后24h内,在无菌条件下行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2.0 mL,同时采取静脉血4 mL,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HSA)检测血清、脑脊液MMP-9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脑脊液PCT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应用SNK-q检验,阳性率显著性比较用四格表X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结果 化脑组患儿血清、脑脊液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病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病脑组PC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脑组患儿血清、脑脊液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病脑组,病脑组较对照组亦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化脑组患儿血清、脑脊液PCT异常升高率明显高于病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血清、脑脊液MMP-9异常升高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化脑组PCT和MMP-9血清水平呈正相关(r=0.694,P<0.01),脑脊液PCT和MMP-9水平也呈正相关(r=0.498,P<0.01),而病脑组血清、脑脊液PCT含量基本正常,与MMP-9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脑脊液PCT、MMP-9水平对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脑脊液置换配合鞘内注射辅助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化脓性脑膜炎125例,其中47例采用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7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针腰椎穿刺法置换脑脊液并配合鞘内注射抗生素和地塞米松,观察两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 实验组的观察指标较对照组改善迅速,体温降至正常的时间平均缩短9 d左右,周围血象降至正常平均缩短7 d左右,脑脊液中白细胞降至正常平均缩短9 d左右,平均住院时间缩短9 d.结论 加用脑脊液置换和鞘内注射治疗化脓性脑膜炎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应积极推广.
目的 探讨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疗效及预后,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意义的资料.方法 对近几年来住院的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36例化脓性脑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36例化脓性脑膜炎脑脊髓液常规白细胞明显升高者22例,蛋白升高者21例,糖降低者8例,氯化物降低者2例.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12例,其中大肠杆菌2例,肺炎链球菌5例,脑膜炎双球菌2例,流感杆菌3例.CT检查20例:硬脑膜下积液8例,脑积水5例,脑室管膜炎3例,CT检查正常4例.结论 近10年来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呈现出不典型性,部份患者须要行脑脊液乳酸脱氢酶或免疫球蛋白测定才能确诊.治疗上需要联合用药.对于小儿化脓脑膜炎应注意做好预防,早期诊断,尽早治疗,降低病死率.
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规格3.0 g,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粉末或结晶或疏松块状物,由山东瑞阳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主要适用于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变形杆菌等革兰阴性中敏感菌株所致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妇科和生殖器官等感染,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骨髓炎、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及眼、耳、鼻、喉科感染。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规格10 ml ∶1 g,为无色的澄明液体,由安阳九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适用于治疗钙缺乏、急性血钙过低、碱中毒及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所致的手足抽搐症;过敏性疾患;镁中毒的解救;氟中毒的解救以及心肺复苏时应用。2015年3月,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遵医嘱给予患者注射用美洛西林钠3.0 g、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静脉滴注,当两种药物接触后,发现有絮状物产生,立即更换输液器,经严密观察,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
目的 探讨血清及脑脊液白细胞介素-1β(IL-1β)、降钙素原(PCT)、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变化在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郑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观察A组(重症感染)及观察B组(轻症感染),每组30例,另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均行血清及脑脊液IL-1β、PCT、MCP-1水平检测,观察比较各组脑脊液及血清中IL-1β、PCT、MCP-1水平.结果 观察A组、观察B组血清及脑脊液中IL-1β、PCT、MCP-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A组血清及脑脊液IL-1β、PCT、MCP-1水平均高于观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组血清及脑脊液IL-1β、PCT、MCP-1水平均低于后遗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及脑脊液IL-1β、PCT、MCP-1水平变化在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病情评估及预后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评估病情及预后的敏感特异性指标.
目的::探讨检测脑脊液腺苷脱氨酶对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总结27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A 组)、29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B 组)和21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C 组)的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水平。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浓度明显高于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P<0.05),经治疗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水平可以对结核性脑膜炎进行鉴别诊断,并且可以作为监测疗效的指标。
本文报道1996年元月至2001年12月我科诊治的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以下简称化脑)43例,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