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以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变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是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反射障碍为主要症状.在我国>65岁以上的人群中的PD患病率1.7%,与欧美发达国家持平[1].近些年来尽管对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很快,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首先,左旋多巴治疗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长期应用会出现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ID)造成的残疾甚至比PD本身的运动障碍更为严重[2],因此,探索运动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成为PD治疗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Meige综合征首见于1910年法国神经病学家Yenry Meige的临床报道.本病发病原因迄今不明,有人报道发病可能与大脑基底节区域损伤导致的神经递质平衡失调有关.患者多隐匿起病,单侧发病多见,偶见双侧,目前中西医均无特效的治疗方法.长期口服胆碱能和多巴胺能抑制剂对患者肝肾功能有较大不良影响,局部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则多会引发面瘫,对腹外侧丘脑和腹后侧苍白球的定位手术风险较大.我科自2004年以来采用调阴阳跷脉刺法治疗本病患者2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也称震颤麻痹(shaking palsy),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患者脑黑质、蓝斑及迷走神经背核等处色素细胞退行变性,多巴胺递质生成障碍,多巴胺能与胆碱能系统平衡失调.
帕金森病是最常见的神经元退行性疾病之一,尽管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但是,在过去的研究基础上,可以肯定的是氧化应激损伤在黑质部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帕金森病(Parkinson cl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特征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纹状体多巴胺分泌减少,路易小体形成.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精神疾病,一旦患病,可导致明显的精神功能障碍,造成社会生活能力衰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对其症状及相关病理机制的研究提示:(1)阳性症状:当中脑-边缘多巴胺能通路功能亢进时,边缘系统的多巴胺D2受体功能亢进能引起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2)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当中脑-皮质多巴胺能通路功能低下时,前额皮质的多巴胺D1受体功能不足及脑内部分脑区存在谷氨酸功能低下[2],5-羟色胺功能亢进时[3],引起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
多巴胺是一种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多巴胺能神经传递功能的紊乱可以导致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帕金森病即是其中一种典型的疾病,另外还包括精神分裂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和药物成瘾等疾病[1-3].
帕金森病的治疗程序首先应确保帕金森病的诊断明确,一旦诊断确定后,首先应考虑用神经保护剂,如司来吉兰.针对帕金森病的初期症状,可先使用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若单用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疗效差,则考虑加用左旋多巴.如果欲延长左旋多巴作用的半衰期,可考虑合并使用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最后,若出现运动并发症,则参考运动并发症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若药物治疗无效,则参考外科手术的治疗指征和方法进行外科治疗[1].
帕金森病的病理和生化研究肯定了黑质-纹状体区的多巴胺能系的变性是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在帕金森病患者中临床上通过下述许多方法取得这种依据:PET和SPECT基底节核素显像[多巴胺代谢、多巴胺转运体(DAT)、多巴胺受体等]、局部脑血流(rCBF)、葡萄糖代谢、磁共振成像(MRI)、甚至超声测量黑质-纹状体体积、磁共振波谱(MRS)测量该区细胞代谢损害.在众多方法中PET和SPECT纹状体区的核素多巴胺能系显像能在帕金森病疾病早期提供诊断帮助,此时仅有病区的功能变化,而变性部位的MRI、MRS等检查尚未出现,或仅有轻微病变时就能很好地反映帕金森病的存在.
γ-突触核蛋白基因(γ-synuclein,SNCG),又称乳腺癌特异性基因1(breast cancer specific gene 1,BCSG 1),由Ji等[1]于1997年发现,与已知的α-和β-突触核蛋白同属突触核蛋白基因家族.对突触核蛋白家族的研究一直是神经变性疾病领域的热点,它的表达异常影响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导致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2-3].近期研究发现突触核蛋白家族与肿瘤遗传学相关,尤其是其中最后发现的SNCG与多种器官恶性肿瘤的发生和进展有关[4].在乳腺癌中,SNCG可能与肿瘤发生、进展、转移以及化疗耐药关系密切.
原发型痉挛性斜颈(CD)是局灶型肌张力障碍中的一种最常见类型,其发病与遗传有关.由于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Ⅰ基因的突变,DYT1基因编码的扭转蛋白A在黑质密部中表达,干扰多巴胺滤泡的运输,引起基底节多巴胺能神经递质的异常,从而导致了全身性肌张力障碍.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病理特征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的形成.发病年龄多在60岁以上.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65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为1%~2%.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期,以进行性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害为特点.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并且在疾病的起始、症状体征以及对治疗的反应均存有性别差异.我们主要论述PD的性别差异及其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情况.
原发性震颤(ET)是一种其病因与多种因素相关、较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遗传因素是其中之一.研究证实ET与帕金森病(PD)是相关联的疾病,二者的震颤发生机制相似,均与中枢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相关,并且,ET疾病基因FET1染色体区带与多巴胺D3受体(DRD3)基因位置相一致.为此,我们通过病例-对照设计,研究了DRD2、DRD3基因多态性与ET遗传易患性的相关性.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传统的内科治疗方法效果不满意,目前开发的立体定向治疗疗效不持久.1985年胎儿黑质组织移植首次应用于治疗PD,接受移植的病人的症状和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得到恢复,脑细胞移植被认为最具希望和潜力的完全治疗PD的一种疗法.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以多巴胺能黑质纹状体神经元凋亡为特征的慢性退行性变.20世纪80年代,法国Grenoble的Benabid及其同事向世人介绍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脑深部刺激术(deep brian stimulation, DBS),本文就有关内容作一综述.
帕金森综合征( parkinson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由英国医生Jame Parkinson在1817年首先详细描述,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随着对PD研究的深入,其治疗药物也越来越多,金刚烷胺这一具有40年历史的老药是否仍有其应用价值,是神经科医生和PD患者关注的问题.本文从金刚烷胺的作用机制入手,对金刚烷胺在治疗PD中的地位、作用及不良反应做一综述.
帕金森病是常见于中老年期的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817年帕金森病首先由英国医生Parkinson描述,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困难、肌肉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帕金森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其中40岁以上中年人患病率为0.1%~0.2%,而65岁以上老年人则达到1%.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以及脑内路易体的形成.
氯氮平是二苯二氮革类广谱抗精神病药,作用于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受体,抑制多巴胺与D1、D2受体结合,并具有拮抗5-HT2受体的作用.还能与许多非多巴胺能部位的受体相结合.对抑制患者幻觉、妄想、行为异常、情感障碍等症状有一定疗效.但其有效的抗精神病症状作用和极少的锥体外系副反应被誉为精神病治疗史上的一大飞跃,故使用频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但氯氮平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心血管系统等严重副反应时有报道.现将近几年文献报道的严重不良反应综述如下,以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第五节帕金森病帕金森病(PD)又称震颤麻痹,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静止性震颤、运动减少,肌肉强直和体位不稳.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以及形成路易小体.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是一种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起病年龄平均为55岁,而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硝普钠是一种高效速效的血管扩张剂,间羟胺可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多巴胺能兴奋β1受体,使心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酚妥拉明有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由于舒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联合应用可提高其疗效.现就12例病例报告如下.
佩里综合征是一类特殊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帕金森综合征,伴发抑郁、体质量减轻和肺换气不足等症状.近年来研究发现,该病的致病原因是DCTN1基因的错义突变,病理基础是黑质和蓝斑神经元的变性死亡,但发病机制和干预靶点仍然未知,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现针对佩里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对该病有进一步认识.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僵直、动作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等症状.P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PD患病率约1.7%[1],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患者逐渐增多.
本文综述了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多巴胺能系统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变化.
丹麦学者首次发现,青年型帕金森病和突触前Na+离子耦联多巴胺运载体(DAT)基因突变存在基因关联。他们的研究表明,DAT基因(SLC6A3)上的两个突变不仅与早发型帕金森病有关,而且涉及注意力缺失过动症(ADHD)、抑郁狂躁型忧郁症抑和自闭症。DAT通过介导多巴胺的再摄取,从突触间隙回到神经细胞中,调控多巴胺的作用。DAT基因突变已经被识别并与婴儿期运动障碍联系起来。多动症同样与多巴胺能信号转导异常有关。研究者们相信,两个突变均可能是罕见的早发型非典型性帕金森病单基因病因。
近15 a来,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已认识到,这一类患者部分的阴性症状是单纯、原发的,并可能与多巴胺能功能减弱有关,故对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疗效欠佳.因此,有必要寻找新型治疗药物.氨磺必利(amisulpride,ASP),商品名Solian,是由Sanofi-Synthelabo公司开发的一种针对阴性症状具有显著优点的新型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系苯甲酰胺类衍生物,化学名称4-氨基-氮-1-[(1-乙基-2吡咯烷)甲基]-5-乙基磺酰-2-甲氧基苯甲酰胺[4-amino-N-1[(1-ethyl-2-pyrrolidinyl)methyl]-5-(ethylsulfonyl)-2-methoxybenzamide].分子结构式如图1.
目的:对汉族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前体cDNA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及功能研究.方法:通过RT-PCR法扩增汉族人GDNF前体cDNA,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BES)表达此前体cDNA,原代培养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对表达产物进行活性测定.结果:汉族人GDNF前体cDNA为截短的555 bp的转录体,其在昆虫细胞中的分泌表达产物能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和分化.结论:汉族人GDNF前体cDNA序列与文献报道的633 bp的序列相比缺失了78个碱基,此78个碱基的缺失并不影响人GDNF蛋白的分泌及其活性.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病理特征是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损失和细胞浆出现路易小体.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但普遍认为,PD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可能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泛素蛋白酶体系(unfolded protein stress,UPS)功能障碍、炎症反应、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和细胞调亡都可能是其发病机制.PD患者大多数以散发型为主,约10%~15%的患者有家族史,但阐明家族性PD的分子机制对于整个PD发病机制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
奥氮平属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系噻吩苯二氮( 艹)/(卓)类五羟色胺/多巴胺(5-HT/DA)拮抗剂,与5-HT2 受体的结合力强于与D2受体的结合力,且选择性作用于中脑边缘多巴胺能通路。奥氮平自 1996年临床应用以来,能有效改善精神病理学的各个方面,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且副作用 较少,成为治疗精神病性障碍最具有希望的药物之一。 作者单位:215007 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1 奥氮平的受体药理学1.1 多巴胺受体 Bymaster FP等[1]报告,在体外,奥氮平与D1,D2及D4受体有高亲和力。 且奥氮平对各种多巴胺受体没有选择性,与氯氮平相似。而氟哌啶醇对D2样受体(D2,D 3,D4)较对D1样受体(D1,D5)有明显的选择性。 采用PET及SPECT技术研究抗精神病药与D2受体的结合率显示[2],常规剂量的奥 氮平与D2受体的结合率低于80%,和利培酮相似,显著高于氯氮平(<60%);典型抗精神病 药在治疗剂量时均与D2受体有较高的结合率(90%)。当抗精神病药与D2受体的结合率低 于80%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