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女士:首先,让我们看一看什么病可以引起头晕?头晕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有以下几个系统的病变:①神经系统病变:如脑部炎症、脑肿瘤、脑外伤;小脑病变等;精神异常,如焦虑、抑郁等.②耳部疾病:如突发性耳聋、内耳疾病(人耳部的内耳负责平衡的结构叫前庭,人体的平衡障碍也可引起头晕).③内科疾病:如血压高或低、贫血、感染、中毒、高血脂、高血糖、低血糖、心脏病、肾病等.④颈椎病:颈椎增生、变形、退化,颈部肌肉扯紧引起的头晕等.⑤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使脑血管内膜增厚,管径变小或形成动脉斑块,脑内血流下降,引起脑供血、供氧不足、引起头晕.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眩晕疗效.[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将6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辨证分型治疗.气血亏虚治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方用归脾汤(黄芪、党参20g,白术10g,茯神、当归、酸枣仁炒各15g,远志10g,龙眼肉15g,木香、甘草各10g,大枣10枚),1剂/d,水煎200mL,早晚口服;肾精亏虚,方用补肾定眩汤(枸杞子30g,菊花、熟地各15g,山药30g,菟丝子、女贞子各15g,肉苁蓉20g,山萸肉15g,杜仲10g),1剂/d,水煎300mL,早晚分服.连续治疗6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眩晕、眼球震颤、平衡障碍、神经异常、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痊愈4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3%.[结论]辨证分型治疗眩晕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的步态和平衡障碍的特点.方法:收治脑白质疏松(LA)患者172例,根据Fazekas量表,分1~3级.收集临床资料,评价共济运动及步态和平衡功能.结果:Fazekas量表的分级越高,步态和平衡功能损害越严重,1级组只有少数患者出现手部的动作缓慢,没有步态和躯体的障碍,在2~3级组除了手部的精细动作缓慢,还出现了躯体少动、速减慢、步基增宽、步长不对称、360°转身、瞬间的站立不稳定等运动障碍.结论:LA分级越高,步态和平衡功能损害越严重.步态障碍主要表现为步速减慢、拖地、步基宽和步长不对称.步态和平衡功能障碍的早期评价对于预防跌倒有重要意义.
航天员返回地面后身体主要出现的问题有心血管功能失调、骨骼肌功能下降以及神经-前庭功能不适等,表现为立位耐力、运动耐力、超重耐力下降,姿势平衡障碍,出现类似空间运动病症状(眩晕、恶心、呕吐等),以及航天异常环境应急返回出现着陆冲击过载、减压损伤等较为严重或危重的医学问题.有关资料表明,心血管系统、前庭神经系统和体液电解质的恢复高峰均在返回一周以内,其中返回着陆现场的短时间适应十分关键.
椎动脉型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sisofvertebral arterytype,CSA)为颈椎病常见类型之一,指因颈椎退行性病变影响椎动脉对脑干或迷路的供血而引起以眩晕为突出表现的病症,其伴随症状可见头昏、头痛、颈肩痛、耳鸣、失眠、视力障碍、记忆力障碍、平衡障碍等.CSA多发于中老年人,约占颈椎病发病率的40%~50%,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增高,且呈低龄化趋势[1].本文采用针刺配合血塞通口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48例,现报告如下.
现代医学认为,帕金森病(Pakinson's disease,PD)是由于多巴胺神经递质减少所引起的以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和平衡障碍为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症侯群.其中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和平衡障碍称为PD"运动症状"(motor symptoms).由于PD的诊断至今仍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好的生物学指标,临床诊断还停留在以运动症状为主的经验诊断的层面[1],而PD的运动症状与中医证候学的"风证"非常接近,但又不完全一致,这就对中医学开展PD的研究带来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所以有必要加以甄别.
眩晕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有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1].我科1996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中老年人眩晕8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痉挛是临床难题,也是国际医学热点.脑卒中、脑瘫、颅脑外伤、脊髓损伤、神经元退行性疾病和多发硬化等神经康复领域常见病,都会伴有痉挛问题.痉挛是感觉运动系统的功能障碍,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表现之一.痉挛的出现会限制患者运动而导致功能障碍,痉挛特别是严重的异常痉挛模式的存在使患者无法行走,转移困难,出现异常坐姿与平衡障碍,日常生活受到严重的限制,甚至终身需要照顾.能否及时有效地对痉挛状态予以正确干预,是挖掘患者康复潜能的关键,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针刺治疗痉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脊髓损伤患者经常遭受继发的病损,其中痉挛就是其中之一,据报道50%-60%的脊髓损伤患者会出现痉挛[1-2].痉挛,特别是严重的异常痉挛模式的存在,使患者行走困难、平衡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等,并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也给患者家属带来了很大痛苦,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和国际医学研究的热点[4].过去的研究认为脊髓源性痉挛是以多突触通路的抑制性影响减弱或消失引起的反射亢进,所以大部分的治疗措施的目标就是降低过强的反射,但是患者依然遭受着痉挛的痛苦[5-8].为深入研究痉挛的病理生理变化和治疗痉挛的作用机制,建立一种可靠的动物模型已成为当务之急.
小儿脑瘫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是指出生前到出生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大多伴有平衡障碍[1].前庭系统是维持人体和眼球在动态或静态运动中的主要平衡功能器官,临床上报道各种疗法对脑瘫运动、语言和智力的观察比较多,针对前庭平衡治疗的报道不多,我们采用在风池、百会穴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结合简易前庭康复练习治疗脑瘫患儿平衡障碍,现报道如下.
人类对自身平衡功能的研究至少有100多年的历史.从1851年Romberg提出通过观察站立位睁眼、闭眼时的姿势稳定性来判断有无平衡障碍,到20世纪70年代Nashner根据生物力学和生理学原理发明的定量研究姿势控制系统的动态姿势图(dynamic posturagraphy),显示了人类对自身平衡功能由知之甚少到深入研究的漫长过程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本期执行编委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耳鸣、听力减退、视力异常、平衡障碍等征象.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国内外学者对此有较多研究,但仍不明确.中医将其纳入"眩晕"范畴.本文就近几年来中医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做一综述.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国外报道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2%[1],大多数PD患者无家族史,以散发性为主,仅约15%呈现家族性.PD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包括运动症状如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还包括非运动症状,如幻觉[2]、疼痛、多汗、皮脂腺分泌旺盛、便泌、抑郁等.
震颤麻痹亦称帕金森氏病,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体形成为特征[1].临床表现为静止时手、头、嘴不自主地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以及步态平衡障碍等.此外,还可出现吞咽、发音困难,便秘、唾液过多、轻度痴呆.本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疾病晚期因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加之吞咽协调功能不良和长期卧床极易发生摔伤、坠床、误吸、压疮等并发症,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17例患者,护理中预见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时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本组病例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上眩晕分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两种.凡觉自身或周围环境有旋转感、沉浮感、摇摆感、直线加速感者为真性眩晕.这种患者多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和恐惧感.为了减轻上述症状,患者往往不敢睁眼.而体格检查时,除了平衡障碍外,还可有眼球振颤,视物模糊,构音困难等表现.仅有头昏、头晕、头重足轻,没有运动感者,称为非真正眩晕,一般多为生理性的,临床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其病因未明,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凋亡,引起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平衡障碍等表现.大约70%的PD患者会出现发音和言语损害[1],这种损害可以出现在PD的任何一个时期,常随病情进展而恶化,严重降低了PD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药物和手术治疗能够缓解PD的某些运动障碍,但它们对言语恢复的作用并不令人满意,传统的言语治疗效果也很有限.80年代,美国的Ramig等发明了一种强化言语治疗方法--励-协夫曼语言训练法.经过大量临床试验验证,励-协夫曼语言训练法具有良好的疗效.现将PD的发音和言语障碍及治疗学进展现综述如下.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步态及平衡障碍的特征。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脑小血管病患者57例,收集临床资料,对其日常生活能力、整体运动功能及步态和平衡功能进行评价。结果57例患者中,男性71.9%,年龄(64.5±12.4)岁;45.6%(26/57)以步态障碍为主诉,73.7%(42/57)Barthel指数≥90分。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评分(14.2±10.1)分,共济失调等级量表(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and Rating of Ataxia,SARA)(5.2±3.6)分;70.2%(40/57)Tinetti步态评分<12分,易累及的步态特征是步高、步宽(基)、步长对称性;50.9%(29/57)Tinetti平衡评分<16分,易受累的平衡特征是360°转身、轻推试验、座位起立;简明运动试验(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SPPB)中,3米步行所需时间是(5.0±1.9)s,其中72.7%(24/33)步行时间≥3.62 s(评分≤3分)。结论半数以上患者表现出步态障碍,但对整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影响较小;步态障碍主要表现为速度减慢、拖地、步基宽和双侧步长不等。步态和平衡功能障碍的早期评价对于预防跌倒和生活能力下降有重要意义。
作为典型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主要以经典的四大运动症状(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及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表现.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除运动症状之外,绝大多数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感觉症状、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精神症状及行为障碍等在内的症侯群(表1),即非运动症状( non-motor symptoms)[1].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缓慢发生的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症状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和生活能力,并导致残障.其发病率为(4.5~21.0)/10万人,患病率在欧美为(65.6~187.0)/10万人,国内报道(15.0~119.0)/10万人, 位居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第2位,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2.0%以上,保守估计我国现有PD患者已数百万.
一、帕金森病临床特征(一)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50%所致主要运动症状:运动减少或运动不能、僵直、静止性震颤、姿势平衡障碍.
帕金森病( Parkinson ’ s disease )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的病理变化,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失平衡的生化改变,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和嗅觉减退、便秘、睡眠行为异常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为显著特征。我国65岁以上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700/1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近些年来,无论是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以及对早期诊断生物学标志物的发现,还是对其治疗方法和手段的探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和帮助。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在2006年和2009年分别制定了第一、二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对规范和优化我国帕金森病的治疗行为和提高治疗效果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3]。近5年来,国内、外在该治疗领域又有了一些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治疗方法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以及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我们现对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更新。
急性前庭病的特点是:急性或亚急性出现眩晕或平衡障碍,可以由于前庭外周各部或中枢前庭结构的功能低下或各种原因的刺激引起。本文着重于对前庭急性外周病变,如BPPV、前庭神经元炎、上半规管裂隙综合征及前庭阵发症;前庭中枢急性病变如前庭性偏头痛及一些新近认识的文献进行综述。
在潜水运动中,由于中耳腔气压平衡障碍,外界气压增加导致中耳腔气压相对降低,多数潜水运动员有中耳气压伤的经历。内耳气压伤相对较少,发病率大约0.5%,主要为圆窗膜破裂,外淋巴瘘,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或前庭功能障碍。随着参加潜水运动人数的增加,因潜水引起的内耳减压病也随之增加。机理主要是组织内小气泡形成,以及血液气栓形成,造成组织机械损……
在眩晕症的诊治实践中,前庭功能评价和眩晕的病因探究是两大重要内容,面对任何一个眩晕症患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前庭功能如何,什么原因导致了眩晕的发作,其中病因的判断为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眩晕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双侧前庭失衡或者不对称.对于明确的水平旋转感,原因大多是外周前庭的损伤,同时伴随出现出汗、面色苍白、恶心和呕吐等自主神经反应.如果患者感觉为直线动感(前后或左右摆动)或倾斜感,一般提示是耳石系统的损害(包括外周及其中枢神经通路).中枢性的损害在临床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平衡障碍、其他神经科体征、严重呕吐以及中枢性眼震.外周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分别约占75%和25%.临床病史和体征是鉴别外周与中枢性眩晕的重要因素.
内耳毛细胞为机械刺激感受器,将声音和体位变化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对于维持听觉和位置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种疾病、噪声、耳毒性药物、感染、中毒以及年龄等因素引起的内耳疾病均可使内耳毛细胞受到损伤,从而引起感音神经性聋或平衡障碍.感音神经性聋目前在临床上尚无理想治疗方法.
目的 总结住院眩晕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7年12月武警总医院眩晕科住院治疗的眩晕病例,分析其临床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共收治6 056例眩晕患者,其中男2 249例(37.1%),女3 807例(62.9%);年龄2~94岁,平均(53.3±13.8)岁,以50~59岁者居多(28.7%),其次为60~69岁者(23.2%)和40~49岁者(21.2%).疾病诊断数6 325例次,其中前庭外周性眩晕4 722例次(74.7%),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2 376例次(37.6%)、梅尼埃病(Meniere disease,MD)1 447例次(22.9%)、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VN)383例次(6.1%)、突发性聋(sudden hearing loss,SHL)伴眩晕277例次(4.4%)等;前庭中枢性眩晕910例次(14.4%),包括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528例次(8.4%)等;非前庭性眩晕391例次(6.2%);无确切的疾病诊断者302例次(4.8%).结论 住院眩晕患者中女性占60%以上,50~59岁者占比最大;外周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分别占75%、14%和6%,约5%的患者未能获得确切的疾病诊断;BPPV、MD、VM、VN、SHL为5种常见的眩晕疾病,占眩晕例次的79.2%.
谷维素是以三烯醇为主的阿维酸酯的混合物,该药作用于间脑的自主神经系统与分泌中枢,能调整自主神经功能,减少内分泌平衡障碍,改善精神神经失调症状,主要用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经前期紧张综合症、失眠等治疗.
颅底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误诊七年得治愈患者,男,41岁.1983年无诱因出现平衡障碍,走路不稳,症状日渐加重,于1987年5月从山西大同前来我院就诊.首先看神经科疑诊为脑干病变或多发性硬化症,因有粗大的眼球震颤及平衡障碍,转耳鼻咽喉科,听功能、半规管功能正常,但视动功能检查提示视动中枢功能障碍,眼震电图展示有视辨距不良、跟踪曲线Ⅲ型、顽固向下垂直眼震,确诊病变在脑干.
在治疗早期出现较多的化疗药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是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出现的临床常见的药物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1].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感觉和运动异常,如四肢无力、麻木、刺痛、烧灼感,戴袜子或手套样的异常感,冷痛觉过敏,步态和平衡障碍,肢体功能丧失,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体位性低血压、便秘、肠梗阻、膀胱功能障碍[2,3].临床上具有神经毒性的化疗药物主要有紫衫类、铂类、长春碱类、沙利度胺、依托泊苷、甲氨蝶呤等,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化疗剂量有关.化疗药物最先破坏的是感觉轴突,然后引起轴突和髓鞘的退化和死亡[4].
脑卒中生存者存在跌倒的风险,跌倒在生理及精神上可导致严重后果.脑卒中可使髋部骨折的危险增高,髋部骨折后,患者难以恢复到病前独立运动能力.害怕跌倒在跌倒后常见,可引起活动减少,抑郁甚至独立运动能力降低.跌倒最重要的危险因子为平衡障碍及步态障碍,脑卒中相关的平衡障碍包括静态平衡、动态平衡、他动动态平衡受损,步态异常包括平地行走、复杂行走的技巧能力下降,髋部及膝部复合性运动减少,稳定性减少而发生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