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组织亲和性、时间亲和性以及移植治疗神经元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组织细胞共培养和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组织的微环境下的黏附和向神经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 与肝片、肺片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海马脑片上的黏附力最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生后7d(P7)小鼠脑片上的黏附力最强,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递减的趋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正常野生型小鼠和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脑片上都能向神经细胞分化,并且两者无显著差异.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适宜用于脑部疾病的治疗,并且年龄越小移植效果越好.
痉挛是临床难题,也是国际医学热点.脑卒中、脑瘫、颅脑外伤、脊髓损伤、神经元退行性疾病和多发硬化等神经康复领域常见病,都会伴有痉挛问题.痉挛是感觉运动系统的功能障碍,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表现之一.痉挛的出现会限制患者运动而导致功能障碍,痉挛特别是严重的异常痉挛模式的存在使患者无法行走,转移困难,出现异常坐姿与平衡障碍,日常生活受到严重的限制,甚至终身需要照顾.能否及时有效地对痉挛状态予以正确干预,是挖掘患者康复潜能的关键,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针刺治疗痉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帕金森病是最常见的神经元退行性疾病之一,尽管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但是,在过去的研究基础上,可以肯定的是氧化应激损伤在黑质部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般控制核苷酸合成5(GCN5)隶属于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家族(HATs),而且是细胞内的一个重要乙酰基转移酶。它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其乙酰基转移酶活性不仅可使组蛋白的赖氨酸残基乙酰化,直接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同时也可使一些非组蛋白乙酰化,进而发挥间接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相关研究显示,GCN5与神经系统的发育以及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有着潜在重要联系。本文就GCN5在神经系统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Creutzfeldt-Jakob病(CJD)是一种少见的致命性神经元退行性疾病,有散发型、医源型、家族型及变异型四种临床类型.目前散发型、医源型及家族型CJD已有较可靠的临床诊断标准;但变异型CJD(vCJD)因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其脑电图及脑脊液也无类似散发型CJD的特征性改变,故尚无临床诊断标准.晚近有报道,确诊vCJD患者MRI T2Wl上双侧丘脑后部(垫状隆起)呈高信号.该研究旨在评价双侧垫状隆起MRI高信号诊断vCJ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自噬(autophagy)是保持细胞内物质合成与分解代谢平衡,维持细胞器更新的重要生物学过程.近十年来随着自噬相关基因和相关标志蛋白的发现以及检测手段的进步,自噬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细胞自噬不仅在细胞分化、生长、发育、老化等生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在应激和疾病中,如内质网(ER)应激、氧化应激和自由氧离子(ROS)产生、神经元退行性疾病、微生物感染、肿瘤、肾病中同样起了重要作用.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是一种进展较快的大脑和脊髓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疾病,可引起肌肉萎缩、无力和进行性痉挛性麻痹,最终患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ALS是最严重的运动神经元病之一,发病率为1/10万~2/10万,多数为散发,5% ~ 10%为家族性.散发性患者的发病与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免疫异常及染色体22q 12.1 ~13.1处的神经纤维丝重链基因突变有关[1].到目前为止,尽管ALS的发病机制仍没有完全探明,但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ALS的研究,不仅对运动神经元的凋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直接推动了ALS治疗方法的发展.
目的: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成像方法研究特发性震颤(ET)患者双侧丘脑的代谢物变化情况.方法:对14名ET患者和8名健康成人(为对照组)的双侧丘脑进行1H-MRS检查,计算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的比值,并对患者采用Fahn-Tolosa-Marin震颤评定量表进行评分.结果:ET患者症状较明显肢体的相关侧丘脑较非相关侧丘脑的NAA/Cr值升高(1.63±0.25 vs 1.56±0.26),ET患者双侧丘脑感兴趣区内NAA/Cr值较对照组双侧丘脑NAA/Cr均值升高(1.63±0.25 vs 1.49±0.3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患者双侧丘脑并未发现神经元损伤丢失现象,其在该病发生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