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多种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药物的广泛使用,以及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的应用和推广,HIV-1感染者的并发症和AIDS病人的死亡率明显下降,抗HIV/AIDS的治疗效果是极其明显的,但是,HAART应用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HIV-1的耐药性是维持HAART长期疗效的主要障碍,如何加强HIV-1耐药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对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对产生HIV-1耐药性的分子机制,HIV-1治疗药物及其耐药性与HIV-1基因突变的相关性,HIV-1耐药性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的可靠性和指导意义等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报道.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可在体内长期持续潜伏存在,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又复燃.HCMV在与人类共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分子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从而在体内长期持续潜伏存在,本文就这一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丙型肝炎是人类常见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丙型肝炎的致病原.全球感染者约有2亿,我国抗HCV阳性检出率达3.2%,预计HCV感染者也在4千万以上[1].HCV感染能引起多数受感染个体的持续性感染,并进一步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HCC)[2,3],因此危害极大.依赖于干扰素(Interferon,IFN)的HCV治疗是目前能够提供的唯一手段,但治疗结果并不能解除大部分病人的病毒感染和愈后复发问题.许多研究证明,HCV有拮抗IFN诱导的抗病毒应答能力,这涉及到病毒、宿主和IFN诱导三方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理解IFN抗病毒机制和HCV与IFN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改进目前的IFN治疗方案和开发针对HCV感染的新型治疗手段.本综述主要讨论了IFN抗病毒应答和HCV拮抗IFN抗病毒作用的分子机制.
主要阐述HBV多聚酶及其逆转录酶区C区的分子结构,YMDD基序及其变异的含义、类型及诱其发生的背景,YMDD变异病毒对拉米夫定耐药的分子机制,目前用于检测HBVYMDD变异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本文对近年有关HBV进入细胞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主要介绍了新发现的与HBV进入细胞有关的细胞膜分子和HBV包膜蛋白的水解机制.
铅结合蛋白(PbBPs)是与铅有高亲和力,与细胞对铅的适应性、反应性相关的细胞内铅受体和靶点蛋白质.本文主要从铅调高或诱导蛋白质表达、铅与锌依赖蛋白结合、与钙结合蛋白结合3个方面综述了目前发现的主要铅结合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分离鉴定、铅结合位点、铅结合能力以及结合铅以后对其功能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镉引起肾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镉引起肾细胞凋亡的几种可能的分子机制.主要内容包括:(1)体内、体外有关镉诱导肾细胞凋亡的研究及其时间-效应与剂量-效应关系.(2)镉诱导肾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认为与细胞内钙超载、原癌基因的表达、氧化应激及MAPKs引起的级联反应有关.一般认为镉是通过多途径引起细胞凋亡,且对于不同类型的细胞,引起凋亡的机制及具体过程不完全一致.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茶多酚有抗肿瘤、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等作用.本文综述了茶多酚及单体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健康促进作用的实验研究及分子机制.
黄芩素是黄芩发挥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抗菌抗病毒、保护心脑血管及神经元、解热镇痛、抗肿瘤、保肝、抗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作用.本文对黄芩素的药理作用及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乳酸菌等发酵剂在乳制品尤其是酸奶的工业化生产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为米粉发酵剂的生产指明了方向。与自然发酵比较,使用发酵剂控制生产可以防止杂菌的污染、提高发酵效率、缩短发酵周期、控制产品稳定性、延长产品货架期等。通过研究自然发酵过程中食品性质变化的分子机制,再筛选合适的菌种模拟这种变化以达到相似的效果,是研制新型发酵剂的一个新方向。
生精过程中细胞凋亡过程对维持正常的精子生成至关重要,该过程的失衡是导致少精子无精子症的重要机制之一,已受到广泛关注.哺乳动物生精细胞凋亡过程中通过胱门蛋白酶的主要涉及三条途径,分别是与细胞色素C相关的内源性凋亡通路、涉及死亡受体及其配体的外源性通路和与内质网(ER)相关的第三条途径.本文就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并提出生殖细胞凋亡机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前景.
目的观察二乙氧基乙醇(2-EE)诱导大鼠生精细胞凋亡及Bcl-2家族、Fas系统和Caspase-3与细胞凋亡过程的作用,探讨2-EE诱导大鼠生精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8只,分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2只)以800mg/kg剂量分别灌胃1、3和5d.提取一侧睾丸组织DNA用于DNA片段分析,另一侧睾丸组织RNA用于半定量RT-PCR分析Bax、Bcl-2、Fas、Fas-L和Caspase-3基因mRNA水平变化.用QuantityOne4.1.1软件定量各条带亮度,以GAPDHRT-PCR定量结果为内对照得出各个基因mRNA相对定量值.结果2-EE染毒后第1天,大鼠睾丸细胞DNA片段出现明显的"DNALadder".RT-PCR电泳结果结合QuantityOne4.1.1定量结果显示:Bax与FasmRNA水平在染毒后每天均升高,以第3天最为显著,并且Bax与Bcl-2mRNA水平的比值也在染毒后上升.结论二乙氧基乙醇可以诱导生精细胞凋亡,其分子途径可能与Bax家族和Fas系统有关.
目的 探讨亚慢性摄入酒精诱导大鼠生精细胞凋亡及其分子调控机制.方法 40只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各组每日分别灌胃给予酒精0、3.375、5.625和9.375 ml/kg,连续13周.光学显微镜观察睾丸组织形态学,测定睾丸线粒体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原位末端标记(TUNEL)检测睾丸生精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睾丸生精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结果 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酒精组尤其是9.375 ml/kg组动物睾丸出现生精细胞核固缩、变性等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曲细精管腔中脱落细胞增多;且随剂量增大损伤加重.酒精5.625和9.375 ml/kg组动物睾丸线粒体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生精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Bcl-2表达降低,Bax表达升高,Bcl-2/Bax比值减小,iNOS表达明显增强(与对照组相比,均P <0.05).结论 亚慢性摄入酒精可以诱发生精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iNOS表达增强,过量NO产生,同时凋亡调控基因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有关.
目的 研究海风藤对氯化钴(CoCl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从而确定海风藤对缺氧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 设立海风藤保护组,CoCl2诱导组和正常细胞对照组;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四甲基偶氮噻唑蓝法(MTT)检测细胞存活率,分光光度法检测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和活性氧(ROS)生成量水平变化;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三磷酸腺苷(ATP)生成量和Caspase-3表达量的变化;RT-PCR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xl的表达.结果 海风藤预保护的PC12细胞在CoCl2诱导后,与CoCl2诱导组相比,细胞形态有明显改善,细胞存活率显著上升,由28.7%变为65.1%(P<0.01);培养基中LDH含量和ROS生成量明显下降,相应吸光度分别由29.8和18.3变为18.33及7.8(P<0.01);细胞ATP释放量明显增加,保护组为诱导组的1.2倍(P<0.01);基因bcl-xl表达上升;Caspase-3在细胞凋亡中的活性被抑制,保护组为诱导组的81%(P<0.01).结论 海风藤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对线粒体功能破坏,增强bcl-xl的表达,抑制Caspase-3激活等机制提高细胞存活率,达到抑制CoCl2诱导PC12细胞凋亡作用.
目的 研究甲基环戊二烯羰基锰(MMT)诱导人SK-N-SH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MMT诱导SK-N-SH细胞后,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分光光度法检测活性氧(ROS)生成;化学发光法检测Caspase-3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p38 MAPK磷酸化程度.结果 在MMT诱导SK-N-SH细胞过程中,细胞ROS生成量为正常组的5.2倍(P<0.01);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及二硫苏糖醇(DTT)可有效抑制细胞ROS生成(P<0.01).提高细胞存活率(P<0.01);在这一过程中,Capase-3活性明显增强,为对照组的3.01倍(P<0.01);同时p38 MAPK磷酸化程度加强;p38 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可提高细胞存活率(P<0.05),抑制Caspase-3的活性(P<0.01).结论 MMT诱导的SK-N-SH细胞凋亡与ROS升高,激活Caspase-3有关,这一过程有p38 MAPK相关信号转导途径参与.
正常胆汁流动取决于胆汁形成、分泌及排泄等过程中的所有结构、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性,当这种完整性受到影响,即损害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时都可引起一系列继发反应导致胆汁形成和排泄的障碍,从而出现胆汁淤积.
生物体内的生物信息受两种因素的调控:一种是遗传调控,另一种是表遗传调控.遗传学信息提供了生命所必需的蛋白质的模板;而表遗传学的信息提供了何时、何地和何种方式应用这些遗传学信息的指令[1].近年来,表遗传学已成为生命科学中普遍关注的前沿.
DNA修复系统在面临复制错误、环境危害和老化的累积效应时发挥作用,以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近30年来,通过对原核生物和低等真核生物的研究,人们对DNA修复系统有了深入的认识,但是仍缺乏完整的理解[1].DNA错配修复(MMR)是DNA修复的主要途径之一.它与其他修复途径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它所识别的错配或插入缺失环(IDLs)都是由正常的未被修饰的碱基所组成的.近五六年来,DNA错配修复机制成为肿瘤发病机制和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热点,每年都有300多份出版物提到错配修复.我们拟就DNA错配修复分子机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烟碱是使人们吸烟成瘾的主要物质,已有研究表明,烟碱对心脑血管等组织和器官有直接损伤作用.本研究采用新生牛脑组织,分离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观察烟碱作用于内皮细胞后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探讨了烟碱对脑血管损伤的分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
梭曼脱烷基的分子机制有六十年代形成的碳离子形成机制及近年来提出的推拉(push-pull)机制,碳离子形成机制是组氨酸咪唑基上的质子化基团与烷氧基上的氢氧键结合,使C-0极化形成碳离子,然后C-0断裂脱下烷基.推拉(push-pull)机制认为甲基转移的动力来自AChE活性中心阴离子结合部位的氨基酸残基E199、W84的静电及空间相互作用,伴随甲基Cβ至Cα的转移,C-O键断裂.H440H+及氧阴离子洞对C-O断裂及随后负电荷形成起拉(pull)作用.
目的探索苯并(a)芘代谢物反式BPDE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转化的理想实验方案,构建恶性转化的细胞模型,为后期进一步研究其致癌分子机制提供理想的材料.方法细胞存活率试验及克隆形成率试验确定诱导的剂量,以不同剂量反式BPDE 1次或多次处理细胞,观察培养的不同阶段转化灶出现情况,用软琼脂培养鉴定其锚着依存性生长的恶性特征,比较各组转化细胞的集落形成率.结果以0.1、0.5、1.0、2.0 μmol/L的剂量,对细胞多次间断染毒,传代15次,是反式BPDE诱导16HBE细胞恶性转化的理想方案.其集落形成率分别为2.0‰o、5.5‰、7.0‰、10.5‰,剂量-反应关系呈现良好的直线相关,r=0.974 1.结论反式BPDE能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转化,构建理想的恶性转化的细胞模型.
目的 探讨化学物致小鼠腭裂的分子机制.方法以视黄酸(RA)为受试物,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SH)从全基因组水平上对RA致腭裂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结果得到RA逆向差异表达片断14个,正向差异表达片断9个.经测序和GeneBank比对后得到已知基因7条,余者为未知功能基因或未知基因.结论 Gpc3和胰岛素诱导蛋白1可能通过调节腭发生过程中某些基因干扰间充质细胞正常增殖;Ptprs的表达抑制影响了某种腭突发生中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腱生蛋白的抑制表达可能使细胞粘连力的去除失败或者由于基质中MMPs的表达降低而使腭中缝消除受阻.还可能影响细胞对营养物质的摄取而引起Rps25的上调诱发过度的细胞凋亡而在腭裂发生中发挥作用.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于2006年被Yamanaka等人发现后,一度成为研究热点.由于iPSC细胞具有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增殖潜力与分化能力,且能够通过重编程体细胞来获得,因而相比于胚胎干细胞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与优势.此外,在临床治疗中,诱导多能干细胞能够完成多种细胞类型的分化,甚至可以再生组织器官,因而对于目前较难治愈的某些器官病变疾病有显著的疗效.本文将从诱导多能干细胞概述、分子机制、诱导手段、成果应用以及目前遇到的困难进行简要介绍.
随着喹诺酮类药物研制的发展,一些新的喹诺酮类药物在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治疗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和使用人群的增多,部分结核分支杆菌已对喹诺酮耐药.像其他细菌的耐药机制一样,结核分支杆菌对喹诺酮耐药也与靶基因突变有关.但确切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本文复习了相关文献,就结核分支杆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结核病仍是目前威胁人类的三大感染性疾病之一,耐药结核菌的流行则导致更加严重的危害[1].
目的:探讨和分析分子靶向治疗在前列腺癌中的治疗情况.方法:针对分子靶向治疗的情况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了解分子靶向治疗在前列腺癌中的进展情况,以此找到最佳的治疗方式.结果: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细胞的特有位点作为治疗靶点,在纠正病变、稳定细胞、发挥更强的抗肿瘤活性的同时,能够减少对正常细胞毒副作用.随着研究者对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途径认知的逐渐提高,已经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分子靶向药物的开发和生产随之增加结论:前列腺癌是目前在全球男性中第二位最常见的肿瘤,而分子靶向药物对前列腺癌的治疗有不同的靶向机制,值得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目的 采用氨苄青霉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水平、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水平和可能耐药分子机制等指标,评价非伤寒沙门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水平,为相关疾病控制和治疗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纸片法检测2005-2016年宁波市在临床患者、食品和河水中分离的非伤寒沙门菌菌株对氨苄青霉素、头孢曲松和头孢曲松/克拉维酸的耐药水平,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菌株中是否携带有blaTEM、blaCTX-M和blaOXA3种编码β-内酰胺酶的耐药基因以及1类(IntI1)和2类整合子基因(IntI2).结果 从临床患者、食品和河水中共分离893株非伤寒沙门菌,其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为37.8%(338/893),对头孢曲松耐药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占比分别为7.7%(69/893)和7.3%(65/893).检测菌株中耐氨苄青霉素最高的3种血清型为印第安纳沙门菌(100.0%,11/11)、德尔卑沙门菌(69.7%,23/33)和鼠伤寒沙门菌(57.4%,148/258).其他检出对头孢曲松耐药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非伤寒沙门菌血清型有阿贡那沙门菌(4株)、肯塔基沙门菌(2株)和明斯特沙门菌(2株).blaTEM基因主要存在于只对氨苄青霉素有耐药性的菌株中,blaCTX-M和blaOXA基因主要存在于对头孢曲松有耐药性的菌株中.检出的IntI1基因均为完整的整合子结构,包含1类整合子3'端Sul1和qacE△1基因,未检出IntI2基因.结论 分离自临床患者、食品和河水中的非伤寒沙门菌对氨苄青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水平,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表现一定程度的耐药性.在印第安纳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等血清型中存在高水平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现象.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非伤寒沙门菌具有较复杂的的分子机制,增加了耐药扩散的风险,应加强对非伤寒沙门菌耐药水平的监测和耐药机制的分析.
2017年10月2日,诺贝尔委员会宣布,由于在“生物节律的分子机制方面的发现”,本年度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遗传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杨.一、人体生物三节律初探因由生物节律、生物时钟、生物周期等有一个相似或相同的涵义,即生物甚至自然万物的行为都按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在运行.春去秋来,花开花谢;潮涨潮落,夜去昼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和生物的节律.
近年来,随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创伤愈合的研究已从单纯对伤后形态学、生化变化的研究发展到分子机制的研究.2004年有学者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中医药治疗创伤修复进行回顾性疗效分析,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医药外治法对创伤修复的临床疗效显著,较目前西医治疗方法极具优势,值得深入研究和总结[1].现以皮肤创伤愈合为主综述创伤修复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目的 探折当归有效成分的抗早老性痴呆药理作用以及分子机制,为治疗早老性老年痴呆症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国近几年的文献进行查阅,将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并进行分析,总结当归对治疗早老性老年痴呆症的作用.结果 引发早老性老年痴症的病因较复杂,目前西医并无有效治疗方法,而中药当归具有补血、活血作用,当归中存在的多种有效成分以及药理作用对于治疗早老性老年痴呆症有明显作用,降低早老性痴呆危险性,减缓进程以及减轻认知障碍症状.结论 对于中药当归治疗早老性老年痴呆症较早前就开始进行研究,不过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成分的有效性研究,对于研究多成分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分子机制较少.本文在单一成分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多成分之间的作用进行研究,对治疗早老性痴呆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