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近年有关HBV进入细胞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主要介绍了新发现的与HBV进入细胞有关的细胞膜分子和HBV包膜蛋白的水解机制.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过程,也是机体清除HBV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除了细胞裂解并清除HBV感染的机制以外,还存在清除HBV的非细胞裂解机制,而后者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因为在达到清除HBV的目的同时,还能不损伤HBV感染的肝细胞,或者只有很轻程度的肝细胞损害.研究中发现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以及一些未知蛋白质因子的参与,是清除HBV的非细胞裂解机制的重要因素.研究清除HBV的非细胞裂解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前景.
1978年,Carney和Cunningham首次鉴定凝血酶受体(thrombin receptor,TR).1991年,Vu TK等克隆了第一个TR.1994年,Coughlin等依据TR由蛋白酶水解机制激活,首次命名蛋白酶激活受体(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s,PAR)家族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1994年,Nystedt等克隆了另一个由蛋白酶水解机制激活的受体,该受体以胰蛋白酶为底物,被命名为PAR-2,故最早得到克隆的TR也被称作PAR-1.此后Hiroaki等、Xu等分别报道了另两种TR,也都属于PAR家族,分别称为PAR-3和PAR-4.目前发现的PAR成员共有4个,分别为:PAR-1、PAR-2、PAR-3和PAR-4,其中PAR-1,PAR-3和PAR-4都是TR,而PAR-2为胰酶受体.由于"PAR"已被用于表示其他基因,故根据国际遗传学标准化命名委员会的建议,将人的PAR家族的基因依次命名为:PAR1g、PAR2g、PAR3g和PAR4g[1].凝血酶在凝血级联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凝血酶有许多细胞外的效应,通过凝血酶影响的大多数细胞的功能是由PAR介导的[2].
本文对近年有关嗜肝DNA病毒进入细胞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主要介绍了近年来鸭乙型肝炎病毒细胞表面受体的研究进展,新发现的与乙型肝炎病毒进入细胞有关的细胞膜分子以及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的水解机制。
沂蒙山区的煎饼已有多年历史,其特点是新鲜、方便、可口,是当地居民喜爱的主食.目前,沂蒙山区煎饼的生产已由手工制作改为机械化制作.为了解机制煎饼的卫生质量状况,以便开展卫生监督、监测工作,依据机制煎饼的制作工艺特点,选择能够反映机制煎饼卫生质量的微生物指标,于2001年8~11月对费县部分机制煎饼生产经营户进行了卫生学调查.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在影像装置引导下通过椎弓根或直接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的方法,以达到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缓解腰背疼痛的目的.经皮后凸成形术(PKP)是PVP技术发展而来,通过球囊扩张骨折椎体,使椎体高度得以恢复,纠正脊柱的后凸畸形,并进一步在较低的压力下注人骨水泥,恢复椎体的强度.尽管其确切的机制尚小明确,而且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转移性肿瘤患者的疼痛缓解机制可能并不一样,但可能存在的机制包括力学、热学、化学等方面的因素.